•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软件下载 > 正文

    藏彝走廊语言文化解读_藏彝走廊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8 04:27:43 点击:

      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或者北高南低;最高点从青藏高原向东或南辐射,青藏高原东南面形成独特的地理概貌,即“横断山脉地区”,该地居民主要是藏族和彝族.又称“藏彝走廊”。   藏彝走廊东西处青藏高原向成都盆地的过渡地带,属青藏高原东缘部分,南北上接甘肃、青海,下抵云南。西邻西藏。该地区地形属横断山系的高山峡谷地区,其河流有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嘉陵江等,此地居民常居住在河谷或者沿河地带,其住地被山川峡谷保护,南北走向的河谷是其天然通道,而山川峡谷是天然屏障,在该走廊的世代居民保留独特民族文化,包含藏族、彝族等民族的特殊文化底蕴和交错的文化特质,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民族史料价值,学者称为“民族走廊”,加之居民主要是藏族和彝族.就被称为“藏彝文化走廊”或者“藏彝民族走廊”。又因其位于川西横断山脉,又称“川西民族走廊”。
      “民族走廊”和“藏彝走廊”的定义如下:1、所谓“民族走廊”,是指一定的民族或族群长期沿着一定的自然环境如河流或山脉进行迁徙和流动的路线,由于横断山脉地区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的西部,横断山区民族走廊被称为川西民族走廊:2这一区域在民族学中称为“藏彝走廊”,或称“民族走廊”,自古以来即是藏缅语族诸民族由北南下,以及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和孟高棉语族诸民族由南北上的交通走廊和他们融合交汇之所。3滇西北地区的山文水文均为自北而南,这就为甘青草原地区、青藏高原寒冷区域的古代民族沿三江河谷通道向南迁徙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一特殊的历史地理区域被我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称为“藏彝走廊”。从各定义看出,各说法虽不一致,但所描述的地方或想表达的区域,指的是一个地区,即从甘肃和青海的南部,穿过四川西部,一直到云南的北部的大跨度多民族交汇地带。下面对此走廊做简括解读。
      
      一、历史演变
      
      根据石硕教授和李绍明研究员的研究与一些历史记载,川西民族走廊在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和活动。上世纪30年代,华西协和大学没籍传教士也长青(J H.Edgar),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的包罗士(Gordon T Bowles)博士等人在康定、道平、炉霍、理塘、丹巴等地采集到一批石器,包括石斧、刮削器和打制的尖壮器等,198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考察队在炉霍卡娘乡泥巴沟一座石灰岩洞中发现约20多种动物化石,以及若干打制、磨光的骨片,骨球,人工制造的石器等,并发现一颗原始人类的牙齿。经鉴定,这批遗物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此外,80年代末,四川考古人员在丹巴县中路乡对罕额依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试掘,发现大批的石器等文物,根据对最表文化层进行的“碳14”测定,该遗址的下限年代为3500年。在距今4000多年的横断山脉地区-的昌都卡诺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发现被视为黄河上游氐羌系统原始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因素――彩陶和粟。这些现象证明藏彝民族走廊的居民生息的历史。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藏彝民族走廊一直有居民居住,而且在这一地区继承和发扬若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从这一历史证据来看,羌人是藏彝民族走廊最早的先民,之后又有藏、蒙、回、汉等民族的先民先后迁入。藏族进入的时间是7-9世纪的吐蕃时代;吐蕃王朝向东扩张征服和统治了整个川西地区,并以岷江和大渡河为界与唐朝划分疆土,吐蕃对川西地区的征服和统治长达200余年,使相当一部分的羌人被同化和融和到藏族之中。自9世纪以后,藏族便成为藏彝民族走廊中最主要的民族。蒙古族的迁入是在13世纪。元初忽必烈率蒙古大军南征云南大理,既是从六盘山南下,取道于横断山脉地区的天然河道通道。今天分布在川西地区和云南境内的蒙古族均是由西北地区沿着横断山脉地区的流动迁徙而来。回族的迁入始于元代,但较大规模的迁入主要是在明、清时代。现在分布于云南境内的回族也大多数是经由藏彝民族走廊迁徙过去的。藏彝民族走廊还是西北回族和云南回族相互沟通和联系的主要通道。汉族的迁入则主要是在明、清时代的“改土归流”以后。所以藏彝走廊是一个多民族的民族走廊,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文化走廊,更是~个民族历史演变史的历史走廊。
      
      二、民族语言
      
      藏彝走廊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复杂,存在着近20个族群和20种语言,长期以来相互交融:该地区通用的语言有蔽语(康巴和安多方言),芜语,彝语和汉语,各地还有本族群的底层民族语言,当地居民称为“地脚话”,而藏族却把这些土语称为“土话”、“地角话”、“怪话”或“鬼话”。 “地脚话”历来被当作族群内部的通用语言,是一种方言土语,一直没有引起语言学界的充分关注和研究,对这些语言的关注和研究也只能是一些老的学者所做出的成果了,如孙宏开、戴庆厦、马学良、陈其光等先生的著作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
      藏彝走廊的语言有嘉绒语、白马语、普米语、尔龚语(道乎语)、尔苏语、纳木义语、史兴语、木雅语、贵琼语、扎坝(巴)语、却域语、傈傈语、纳西语。除白马语存有争议外,都被认为是独立的语言,分属于藏缅语族的藏语支、羌语支和彝语支。这些分布不均的民族语言,很久以来都是以天然的地理作为屏障,使各族群成为了独立的个体,其语言也渐渐演变成孤立具有独特个性的“语言岛”,其独特的个性通常被人民通用的语言所掩盖,成为当地民族内部潜在的“弱势语言”;使用人口少,通行范围小,没有自己的文字,这些特征在现在的政策和形势下,其面临濒危的危险。我国的开放政策和教育的影响下,使这些原本闭塞的地方也挡不住外面世界的冲击,民族语言的原生态也被打破,弱势的民族语言使用功能逐渐减弱,已经面临濒危的境地。其中:白马语、尔苏语、纳木义语、史兴语、木雅语、贵琼语、扎坝(巴)语、却域语等八种,已经被确认为濒临衰退的边缘。目前有识之士已提出挽救和发掘并继承民族语言的想法和措施。
      
      三、民族文化
      
      藏彝走廊是一个多民族的走廊,在民族迂徙和孤立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融会中又形成了交汇特色的多元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交叉文化。如石棺葬文化,在这一走廊内分布广泛,从岷江上游、大渡河、雅砻江和金沙江均有发现和分布。该走廊的土著民族是其文化底色,有近20个族群的居民繁衍生息,使用互不相同的近20种土著语言,不同的族群衍生不同民族文化,尤是藏传佛教的复兴与传播,使藏彝走廊的各个族群普遍受到藏传佛教的浸润和同化,从而使藏族的语言文化扎根于这块土地,呈现出佛教特色的文化,逐渐成为该地区的主导文化。因不断的迁移和相对独立的居住,不同的族群有其文化特质,因此藏彝走廊是一个民族历史史料的宝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博物馆:被费孝通先生称为“宝贵园地”,是一个有待揭开的民族大迷。
      藏彝走廊的语言文化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藏,是永远解读不完,解读不尽的。只有不断的发掘和吸取其精华,才能使其历史、学术和文化等价值焕发出来,为我们所利用,促进我们文化的繁荣发展。

    推荐访问:走廊 解读 语言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