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软件下载 > 正文

    【理想主义光辉的闪现】 理想主义的光辉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8 04:33:56 点击:

      关键词:德莱塞 嘉莉 艾姆斯 理想主义   摘 要: 在德莱塞的小说《嘉莉妹妹》中,嘉莉看似在以非道德的方式获得舒适、富足的生活,但她自始至终没有堕落。她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渴望却并不满足,她的不满足实际上是对生活美和高尚精神生活的追求。德莱塞通过艾姆斯大胆地批评挥霍性消费现象,引导嘉莉去思考物质追求的意义,这是德莱塞对化解消费社会中人们对物质与精神追求矛盾,最终到达理想境界的探索。艾姆斯正是德莱塞探索人生意义的一个“新青年”的代表。他的短暂出现使嘉莉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反映了德莱塞理想主义的一面。德莱塞是一位思想复杂并呈动态变化的伟大作家,这主要归因于他对人生孜孜以求、对人类精神归宿的探寻和生命意义的思索。
      
      一
      
      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美国20世纪文学领域中的灵魂人物,于1900年发表了小说《嘉莉妹妹》,他真切地把握了时代跳动的脉搏,率先记录了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兴消费文化在大众生活中的各种体现,展示出美国社会转型时期大众社会价值观的分裂性变化。《嘉莉妹妹》的字里行间还渗透着现代城市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身内心世界的疏离及深刻的精神危机与道德空白。由于作者深沉的思索,非势利的叙说,直达人类社会的最高本质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但是,主人公嘉莉妹妹在历经人世间的贫穷、卑微、物质的诱惑,背离传统道德观念获得世俗成功,拥有锦衣美食、名誉地位之后,却依然忧郁、孤独、寂寞、彷徨,并因此苦苦渴望着心目中的另一美好世界,渴望着闪烁在远方山顶上幸福快乐的光芒。因此,笔者认为小说《嘉莉妹妹》闪耀出理想的光辉,这种光辉虽然不是非常耀眼但真真实实地在闪烁着,小说中的另一男性人物艾姆斯就是这一思想的代表和体现者,他是德莱塞理想中的人物,代表着德莱塞的理想文化价值观。
      初次见到艾姆斯,是在嘉莉被赫斯特伍德骗到纽约之后和万斯夫人做邻居时,他是万斯夫人的表弟,刚从印第安那波利斯(印第安纳州的省会)来。德莱塞对这个年轻的小伙子的描写是这样的:“身材非常魁梧”,“胡须剃得很干净,容貌端庄”,“非常坦诚,毫不做作。”①这些用词与德莱塞对德鲁埃、赫斯特伍德的描写有着极大的不同:德莱塞认为德鲁埃就是物的使者,“那只鼓鼓的钱包,那双程亮的棕黄色皮鞋,那身漂亮的新套装,还有他举手投足时的那副派头,在她脑海里模模糊糊构筑起一个富有的世界……”虽说赫斯特伍德的服饰比德鲁埃更雅致,更有品味,但德莱塞对赫斯特伍德的描写也是侧重于服饰,侧重于他对物质的享受和追求。读者不难看出,德鲁埃、赫斯特伍德是消费社会里典型的大众男人形象代表,看重物质,追求感官享受,认为有了以服饰为表现的财富,就可以沾沾自喜,就可以引诱美女并像享受财富一样享受美女而无需负责任。
      德莱塞塑造了德鲁埃、赫斯特伍德、嘉莉、万斯太太这样一群崇尚物质消费和享受的人群后,又用寥寥数笔勾勒出艾姆斯这个人物,虽然他只被提及几次,出场次数极少,而且直到小说结尾,他才再次露面,但是,作为精神指南的他率直的见解,仿佛为充斥物质描写与追求的整部小说吹来一股清凉的精神之风,并与德鲁埃、赫斯特伍等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艾姆斯在和嘉莉、万斯夫妇一起来到谢丽饭店时,表情严肃地说:“有时候我觉得这么挥霍挺可耻的。”艾姆斯还直言不讳地指出:“他们花的钱远远超出这些东西的价值。这么摆阔气没意思。”他不想发财,“不需要手头钱多得要这么个花法。……人并不是非得要这些东西才快乐。”这种对众人所追求的挥霍性消费观点直接的大胆批评,给对万斯夫妇打扮华丽、仪态万千而又羡慕、又嫉妒的嘉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似乎使她若明若暗地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在嘉莉遇见艾姆斯之前,她是多么渴望有足够的金钱,过上德鲁埃、赫斯特伍德乃至万斯夫妇所代表的生活,走进那个富足的世界,那是她孜孜以求并用自己的贞操、青春、美貌交换所渴望换取的。艾姆斯还批评当时社会的畅销书籍,并推荐《高老头》等书给嘉莉。嘉莉读过《高老头》后,第一次感到以前读过的流行一时的东西是多么的无聊,她开始对自己以前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艾姆斯在引领着嘉莉思考金钱与人生幸福、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使得嘉莉的人生从从物质追求到更高的精神追求。
      艾姆斯是一位具有深刻洞察力的小伙子,他似乎一眼看透了嘉莉成名后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世界上值得盼望的东西无所不在,可惜的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他理解嘉莉和赫斯特伍德的关系,无论她是和赫斯特伍德在一起还是离开那位中年“丈夫”,无论她是生活窘迫还是富裕舒适,艾姆斯也像德莱塞一样,都能给予理解和同情,这不仅让嘉莉不再孤独,而且震动。艾姆斯鼓励嘉莉事业上的追求,他认为戏剧是门伟大的艺术, 嘉莉还只是想象成为舞台上的演员时,在听到这样的话语之后备受鼓舞,她一步步走向舞台,有了自己的事业和成功,不能说没有艾姆斯的影响。艾姆斯与嘉莉再次相见时嘉莉已经成名,但艾姆斯待她依然纯真、坦率。他真诚地指出艺术家是为世人表达希望、忧伤等情感的媒介物,嘉莉的面孔富有同情心,嘴巴和眼睛有魅力,适合演正剧。艾姆斯要嘉莉利用大自然创造出的这幅富有同情心的面孔,经常演出,为多数人服务,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他鼓励嘉莉摆脱自私自利,要心胸宽大,富有人情味;不要奢华放纵,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她保持艺术生命力。这使得“追求理想的愿望重新在她心中燃起”。艾姆斯热衷于促进一切高尚的目标,他要激励嘉莉向上。
      
      二
      
      艾姆斯是一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智者,他既属于上流社会,又能看穿上流社会的虚假,面对物质世界,他有一种超然的气质。这与德鲁埃、赫斯特伍德这两个外表光鲜,感觉不敏锐,不善分析的男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嘉莉曾一度钟情于他,是因为他勇敢无畏,举止不俗,懂得嘉莉懵懂却又赞成的东西。正是艾姆斯的影响使嘉莉的追求从最初的物质欲望扩展到精神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一步步走向追求高尚生活的理想境界中。他是继德鲁埃、赫斯特伍德后对嘉莉影响最深的男性。“她有了一个理想的典型,可以拿男人们与之作比较――尤其是那些跟她比较接近的男人。”嘉莉离开赫斯特伍德偶尔和剧团里的男演员约会时已经禁不住要对她的这位朋友评头论足,认为他“过分做作……谈的也只止于一般的穿着以及物质方面的成就,一点不涉及那些她认为高尚的事情”。嘉莉和艾姆斯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她的人生价值观,她最初那么热衷于关注别人和自己的服饰打扮,而现在“她经常把钱施舍给穷人。走在百老汇大道上,她不再研究过路人的举止打扮”,而是“对拥有更多的宁静与美好这两种闪光而凡人不可企及品质的人羡慕不已”。
      在美国作家们的心目中,西部是一块净土,是纯自然之子。虽然西进运动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是西部的农业社会呈现出朴实、自然和知足的田园风景。虽然在19世纪和20世纪交接之时的美国西部概念和现在的美国西部概念有很大不同,但在当时“西部早已深入到了美国人的意识之中,它已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西部,成了人们的一种理想追求。”(邓珊:167-169)西部纯朴、清新自然的环境、实际劳动的生活,使当地人们的语言毫无书面语的修饰,艾姆斯直言不讳、待人淳朴、真诚的风格,足以看出他西部生活的痕迹。由于边疆生活条件艰苦,许多问题没有现存的方法可参考,所以为生存所迫的边疆人不得不尝试新方法和新思路。艾姆斯不但性格上具有西部人的特点,还热衷于发明电灯,并接受了报纸的宣传,这是西部崇尚创新理念的一种体现。
      “德莱塞于1871年出生于印第安纳州的德而豪特,他像罗宾逊一样,抱着赞成他那文化价值观念的态度渐渐成长成一名作家。但是那是一种与罗宾逊不同的文化环境,亦即中西部文化的产儿,在这种文化中农夫拥有神圣权利,美国拥有无上光荣。”(Larzer Ziff:351-352)德莱塞把艾姆斯塑造成来自西部的青年是有其渊源的。
      德莱塞通过嘉莉的故事反映出纽约、芝加哥这两个充满欲望和炫耀性消费的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化、亲情冷漠、自我迷失、生活中道德滑坡、物欲横流、竞争残酷的现代主义现象,同时,他又塑造出艾姆斯这一人物,他既具备西部人民的优良品质,又与西部粗犷、冒险的人物有所不同:他受过较好教育,有深刻的思想,大胆地批评挥霍性消费现象,引导嘉莉去思考物质追求的意义,激励嘉莉做高尚的事情,关注社会上贫穷、无家可归的人。这是德莱塞对化解消费社会中人们对物质与精神追求矛盾,最终到达理想境界的探索。艾姆斯形象正是德莱塞探索人生意义中的一个“新青年”的代表。尽管德莱塞对艾姆斯的着墨并不多,但是他的出现使得嘉莉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立体,使小说闪现出理想主义的光辉。嘉莉先后同德鲁埃、赫斯特伍德未婚同居是为了满足最初的欲望:一是为了在繁华的城市生存与扎根;二是对豪华的物质生活热切的向往。因为姐姐家不想留一个吃闲饭的人,接受德鲁埃的诱惑是最佳的生存选择。做赫斯特伍德的情妇是因为嘉莉明白:德鲁埃不愿意和她正式结婚,而赫斯特伍德比德鲁埃更优雅、更有地位。这时的嘉莉符合丛林中的人物特点:适者生存,欲望与本能驱动着她向前。但接触艾姆斯之后,嘉莉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与认识, 此时,她有了更高的欲望:对生活美的追求,对精神启迪的探索。显然,这时的嘉莉已丢失了丛林人物生活无目的、无意义,生活是弱肉强食的特征。这无疑也是德莱塞复杂、矛盾思想的自然流露。一方面,他认为社会就像丛林一样,弱肉强食,人生毫无意义、没有目标,另一方面,他又通过嘉莉由外而内的变化,嘉莉对人生美的追求,叙述着生活的有意义和有目标。从嘉莉天真、盲目地喜欢、羡慕德鲁埃、赫斯特伍德等所代表的生活到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乃至艾姆斯直言不讳的批评,引导嘉莉对理想的、高尚生活的追求,反映出德莱塞对小说中所呈现的消费意识形态动态变化和矛盾的态度。德莱塞最初也像嘉莉一样,热切地渴望拥有富足的物质生活,他同情嘉莉以非道德的方式获得锦衣华服。他对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充满欲望和炫耀性的消费社会进行了详尽描述,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消费社会的图景,
      这显示了作者对新兴的消费意识形态的认可态度乃至极大热情;另一方面,德莱塞通过对嘉莉获得物质上的富足之后仍然没有幸福感的叙述,表明了德莱塞对主人公背离传统道德标准、追求无尽的物质享受的行为和消费意识形态又持怀疑、困惑态度。德莱塞似乎在反复思考该如何达到既生活富足,又心灵安宁这样理想境界的生活,艾姆斯这个人物就代替德莱塞表达了这一愿望。
      
      三
      
      嘉莉与三个男人的交往,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的过程。她相继与德鲁埃、赫斯特伍德发生肉体关系并抛弃赫斯特伍德,看似在以非道德的方式获得舒适、富足的生活,但她自始至终没有沉沦堕落,也并非像德鲁埃那样地庸俗和浅薄。一路走来,她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渴望后并不满足,她的不满足实际上是继续更高的追求,对理想和一切美好的,乃至高尚东西的憧憬和追求,对人生意义的渴望和探索。艾姆斯则是这种更加美好、高尚精神的体现。这也是嘉莉这个人物始终在世界文学宝库的芸芸众生中魅力永存的重要原因。嘉莉最终没有和艾姆斯结合,但嘉莉与他短暂的精神交往,使得嘉莉对以前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使她从追求锦衣华服转向渴望心灵的宁静,艾姆斯短暂的出现使得嘉莉的形象得到升华。嘉莉的理想虽然若隐若现,但真真实实地存在。在19、20世纪之交,“德莱塞是个斯宾塞主义的机械论者,又是个浪漫主义的理想主义者”(Richard Lehan:238)。
      如果说德莱塞在《嘉莉妹妹》中的理想主义还仅仅是萌芽、闪现的话,在1946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说《斯多葛》(《欲望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中,他的理想主义表现得更加明朗,散发出耀眼的光辉。德莱塞企图“在浪漫主义的理想主义中找到方法否定柯帕乌的野蛮原始的动机”。(Richard Lehan:235)在《金融家》(1912)、《巨人》(1914)中,德莱塞重墨描写了柯帕乌的不择手段、巧取豪夺和挥霍性消费,但到写《斯多葛》时,德莱塞描写柯帕乌在临终前一想到自己没有使生活“具有崇高的价值”,却不免神情沮丧,
      黯然神伤。此时的柯帕乌和嘉莉一样,从物质追求转向对精神旨归的追求。白丽尼斯则是这种追求的体现,她代表着“宁静、和平”,是柯帕乌的理想追求。“白丽尼斯希望自己的生活意义不仅是造福自己也要造福别人。”(蒋道超:82-89)这和艾姆斯的观点不谋而合。在《斯多葛》中,德莱塞借白丽尼斯这个人物来思考生活的意义,体现其理想主义的色彩。
      “有时候我觉得这么挥霍挺可耻的。”艾姆斯直言不讳地指出:“他们花的钱远远超出这些东西的价值。这么摆阔气没意思。”这应该也代表着德莱塞自己的看法。德莱塞似乎没有明白:在大都市,人们来到这样环境幽雅,餐具精致,服务周到,讲究排场的大饭店,消费的不仅仅是食品本身,而是地位和身份。正是这些超出物品所值的价格划分出了大都市人群的社会等级。金钱是都市的分类标尺,价格的差异正是这一标尺的体现。德莱塞左思右想,一直想要找到人类生存幸福的真谛。因此,德莱塞的批评者曾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超验思想、宗教回归、女权主义、精神分析、自然主义乃至现代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其作品的哲学思想以及他和主流社会的关系,这些分析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德莱塞复杂、动态的人生哲学,但是至今为止都没有穷尽。实际上,德莱塞作品中的一切是他本人由于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当时社会背景的产物,是他对人生孜孜以求、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思索和精神指归的探寻,具有理想主义色彩。泽夫指出:“《嘉莉妹妹》几乎每一章节都体现了他对斯宾塞思想的理解。但是斯宾塞在德莱塞作品中的作用仅仅是对体验进行伴唱式的解释……尽管斯宾塞的思想在他的著作中浸染很深,但是他从斯宾塞那里所接受的观念从来没有造成干扰体验的后果。德莱塞人物产生于他对自己情感的回忆,对生活的理解和憧憬。”(Larzer Ziff:353)
      人类何时才能摆脱欲望之火与理想精神的冲突,真正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人类怎样才能提升其生存价值、保障精神世界的健康?这应该是目前阅读《嘉莉妹妹》的一个重要启示。
      
      作者简介:陈静宜,淮海工学院国际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美国文学研究。
      
      ① 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王克非、张韶宁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以下此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参考文献:
      [1] Larzer Ziff.一八九O年的美国[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2] Richard Lehan, Theodore Dreiser: His World and His Novels[M].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69.
      [3] 邓 珊.美国文学西部意识对美国民族精神形成的影响[J].求索,2005:(09).
      [4] 蒋道超.构建超验世界――评德莱塞最后一部小说《斯多葛》中的哲学思想[J].国外文学,2002:(02)(总第86期).省略

    推荐访问:理想主义 闪现 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