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软件下载 > 正文

    _土林洞窟寻访藏族先民的穴居生活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7 04:48:59 点击:

      宏大的象雄文明、古格文明居然是构建并隐藏于千千万万洞穴之中的!在壮美奇丽的土林深处,在我寻找的道路上,不经意中居然发现了大片大片数以万计的洞穴遗址。这些洞穴开挖在半山坚硬的沙砾之中,虽历经风雨侵蚀、岁月沧桑,但历经千年而不朽,大部分至今仍巍然屹立,甚至在前些年还有人居住。我想,这些洞窟会成为我们在主要靠口传而缺少文字记载的条件下了解、研究象雄和古格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洞窟,古象雄人的家
      阿里的这些洞窟形成于象雄时代还是古格时代?
      这似乎是个重要的问题,但我觉得也并不重要。居住方式是由自然条件、经济因素和生产力发展等多种因素决定的。现在的遗址群,除了穹窿银城外,多数认为是古格时期的。但同一片土地上,古格既有大规模遗址群,象雄岂会没有?洞窟在阿里的历史,应该是超越各个朝代的,曾是象雄人久远的家。《易经》中说,“上古穴居而野处”。
      遗憾的是,我踏访的洞穴大多都是残破而废弃的。不过,通过还原当时的居住情形,通过洞穴里精美的壁画以及其中夹杂的文字,我们还是可以去研究、推测古象雄人的生活习俗、宗教的演化发展等等,从而去复制那曾经梦幻般的历史。而日,通过这些幽深而美丽的洞穴,我们也可以看到洞穴在象雄的渐进发展轨迹,从最初的遮风避雨、保暖防寒、防止野兽袭击、储藏生活物品乃至丧葬等满足人类最基本生存的需要,到后来的满足精神上的文化、宗教等需要。以至于,连赫赫有名、盛极一时的象雄故都穹窿银城和后来的古格王城札不让,也是数量庞大的洞穴和建筑群依山结合而建的产物。
      洞窟大量出现在土林,原因何在?
      阿里地区的穴居遗址,主要分布在札达县境内,普兰、噶尔和革吉三县局部有些。本文便以札达的穴居为例,所涉及到的嘎尔县门士乡一带,过去曾属札达宗管辖,所以,为了方便表述,本文采用札达这一地理概念。
      札达县位于阿里地区西部,东邻噶尔县,东南部与普兰县相交,西部、南部与印度接壤,面积为2.4万多平方公里。旧时,设有札不让和达巴两个宗(为县一级建制),札达是两个宗的合称。札达洞穴的中心区域,北起曲松,南到达巴,西至萨让,东到噶尔县门士乡的曲龙一带,大部分是土林地貌,历史上有被土林环绕的说法。因此,也可以说,穴居遗址主要集中在面积大约8000平方公里的土林地区。
      为什么大量的洞穴遗址出现在土林呢?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一方面,札达是西藏高原藏族先民们繁衍发展地之一。由于海拔相对较低,气候条件相对较好,这里有具备人类生存的良好自然条件。土林大多位于海拔4000米以下的象泉河谷,树木成林、水草丰美、气候宜人,具有很好的农耕条件。不要说过去这里曾是大象成群的富庶之地,就是现在的札达县全境乃至拉达克一带,春暖花开之时,就是个个绝美的“世外桃源”,不少宗教典籍都认为这里才是佛教的理想秘境香巴拉。
      还有就是要从土林的地质构造说起。地质学家考证,在245~6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海拔还相对低矮,在这两大山系之间,是一个面积达70000平方公里的外流淡水湖盆,来自两大山区的河流,携带了大量砾卵石、细粉沙和粘土堆积于湖中。随着高原不断上升,湖盆便不断下陷,在数百万年间,湖盆中积累了厚达1900米的堆积物,主要是夹有砾卵石层的棕黄、褐色或灰黄色的半胶结细粉沙层,不仅外貌酷似黄土,而且由于有钙质胶结,具有类似黄土的直立不倒与大孔隙等性质,为以后风雨和流水雕琢成各种地貌造型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这些比较专业的术语听起来或许枯燥,不过科学的结论有时就像童话般奇幻札达湖盆在数百万年间经历了沧桑巨变,早期是亚热带森林草原气候,在海拔大约2500米的海滨,驰骋着以大象、三趾马、长颈鹿为主的动物群,后期气候逐渐转凉,过渡到温带森林到草原气候。从200多万年前起,高原整体作大幅度隆升,在湖盆与其下游的印度河平原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古札达湖盆的湖水经由古朗钦藏布急速外泄而最终被疏干,暴露出来的湖底在干旱、寒冷的气候环境中,地表植被稀疏,受到河流和季节性水流的冲蚀,形成纵横交错的千沟万壑,原本平坦的高原湖盆面被自然之手肆意雕琢。在沟谷之间的悬崖上,雨水和细流沿垂直的裂隙或软弱带向下冲刷,较为完整和坚硬的部分保留下来,形成板状或柱状土体,突出在崖头或崖壁上,犹如残墙断垣……便成为著名的土林。
      在考察中,笔者不仅多次穿行在土林深处寻古探幽,还机缘巧合,几次搭乘直升飞机飞越土林。从空中俯瞰土林,那种震撼难以用语言形容,就是手中的相机也拍不出那种感觉。土林那层叠的褶皱,那庞大的气势,仿佛让人置身于荒芜的王城,聆听岁月的琴弦拨动神秘符咒……高原炽烈的阳光与云朵,虹霓般的朝霞与落日又给土林披上绮丽的衣衫,奏响神妙的乐曲。行走在土林中,你可以把这里想象成任何地方,拟人拟物拟兽都可,只要你有足够的想象力。
      功能齐全的“洞窟豪宅”
      人们熟知的是,土林是世界自然遗产,是科学家们研究高原隆起的大自然实验室,是国内外游客的胜地。但它还有一个我们不该忽略的更重要的身份—一这里还是象雄王国的故地,是藏族先民曾经的密集生活区,大量的洞穴遗址便出现在这里。这里有极为特殊的深厚粘土,即使没有其他建筑材料,聪明智慧的象雄先人们,为了生存发展,因地制宜,也能挖穴为居。而且,在我的寻访之中,还发现不少“三室一厅”、“四室一厅”结构的洞穴。复杂一点的,洞套洞、房套房,楼上楼下,既实用又美观。客厅、卧室、储藏室……几乎各个厅室都有定制。墙壁上通常还会挖出一些小洞,摆放常用的东西。而楼房式的洞窟,有的在外边用楼梯相接,有的则在里边用暗道相连,兼具实用和防卫功能,好似现代洋楼。我曾开玩笑说,如果在这里建一个洞窟宾馆,有单间有套间,有楼上有楼下,再来个“总统套”,说不定会宾客盈门呢!
      古老的象雄大地上到底有多少这样的洞穴,没有谁能说得清楚。但考古工作者对比较典型的古格遗址和东嘎、皮央遗址进行过统计,仅这两处遗址现存洞穴就达1940多个(其中古格879个,皮央862个,东嘎200多个)。古格、东嘎、皮央虽然比较典型,但只是整个洞穴的一部分,且时间在后。更多的还有穹隆银城区域、达巴区域、香孜区域、多香区域、曲松区域等多处,普兰一带的还不算在内。保守地估计,札达现存的洞穴绝对数以万计。无论如何,这都该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精绝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这种就着山势凿就的洞穴,大小不一,千媚百态,历经千年而不坏,成为阿里地区一道古老神奇的风景线。
      当你走过这些洞穴,肯定会浮想联翩,古人们是如何在这样的洞穴内居住?他们怎样烧火做饭、取暖?怎样繁儿育女传宗接代?怎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怎样耕种田地,放牧牛羊?怎样出征打仗,又是怎样欢呼胜利?
      当然,也很容易想到:这是哪个时代的事情,现在还有没有人住这样的洞穴?曾经的辉煌,哪里去寻,故人的后代生活得怎样?
      在皮央村村口,我们遇到年过七旬、精神矍铄的老大妈白玛次仁,她告诉我,旧社会她就曾经住过山洞,后来政府帮助建了新房,才从洞穴中走了出来,但原来的洞穴仍然保留了下来,现在当作仓库用,储存粮食等物品。怀着好奇心,我们随着老阿妈的女儿,登上一个小坡,来到了她家的山洞。这个窑洞很像陕北的窑洞,洞的正中一扇门,四周用土坯垒砌。因为只做仓库,没有窗子,洞内黑暗,定睛细看,还是个“两室厅”。进门是一个大厅,约七八平方米,正面靠墙的位置有一个灶台,上边还摆放着锅碗瓢盆。四周墙上挖了几个小洞,整整齐齐,存放炊具和油灯等物品,各有各的用处。左边砌了一个粮仓,装着政府发放的青稞种子,约有几百斤。绕过灶台后边是一个房间,可以住人,也可以存放物品。右边是个储藏室,堆放着一些杂物。洞顶已经被烟熏得黝黑发亮,看起来非常结实,几乎可以和混凝土媲美。这类洞穴建造难度并不大,只要选择好位置,开凿并不需要太复杂的工具和太多的人力。“冬暖夏凉”是这类洞穴最大的优点。就是在现代化的今天,人们也舍不得遗弃。
      在斯地村午餐时,好客的主人打了香喷喷的酥油茶。这家的主人叫多吉,为阿里地区政协委员,平时在地区。家里看家的次仁平措是旺堆外孙子,现在是村委会副主任。多吉的爷爷丹增,旧社会就是本地的头人,其父亲名叫旺堆。他家有好几个洞窟,各有各的功能,最大的洞穴约为20多平方米。次仁平措说,过去,有钱人才住山洞,平民只能住帐篷。家里有祖上传下来的石锅、火镰、火药袋等物,不知何时从内地辗转到此,追溯起来又是一段历史。
      类似这样的寻访经历数不胜数。对于不少的阿里农牧民来说,洞穴并不是个遥远陌生的词语,而是有着亲切感情的地方。
      居住之外,洞窟还有神秘用途
      纵观这些洞窟遗址,主要有两个功能。其一是居住功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二是宗教功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即使现在阿里也有不少建在山崖上的洞窟寺庙。居住,是古人因地制宜的选择,集中了人们的聪明与才智,无需多言。作为宗教的洞穴,里边塑有各类佛像,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也有的只有壁画。雕塑和壁画的精美程度完全可以和敦煌等地的石窟相媲美,甚至在形制上或许还有渊源关系。壁画的内容以宗教内容为主,兼杂有民间传说、民俗、歌舞,也绘有山水、动物、植物等。至于这些礼佛窟怎样使用和管理?猜想都变得很困难了,学者们也没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此类窟附近一般有修行洞,看来是配套的。
      其实,除了以上提到的那些“有名有姓”的洞穴遗址外,古老象雄的土地上还有大量的无名遗迹散布在荒原之上。数以万计的洞穴,像是一部古老的书、一帙绚烂的画卷,构成了一道世所罕见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留给人们无尽的宝藏。~处处残垣断壁,一个个坍塌毁弃的洞穴,一座座倾覆的佛塔,给人留下无数个问号,同时也让人遐想当时的金戈铁马,繁华往事。
      一花一世界,一洞一乾坤。洞穴里精美绝伦的壁画,令人目瞪口呆的建筑样式,以及残存的物品器具等,给我们展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图画,还有—个个未解的谜团,等待人们去赏鉴,去破译。而历史,就像象泉河的河水一样,卷起一个个浪花,奏着淙淙的乐音,用听不懂的话语,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还是那句话,如果有机会,还是亲自去看看吧,那里荒芜的洞穴、寂寞的殿堂会给你讲更多、更生动的历史故事。
      洞窟背后,农耕发达的古象雄都城
      寻访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目前只有几十户人家的现代村庄,守护的却是一个个可供上千人居住的宏大洞穴遗址。古时的象雄、古格究竟有多少人口?这里该是多么的繁华?
      近年来陆续进行的一些考古挖掘发现,这些洞窟遗址的周围有不少小麦、青稞、油菜等农作物的残留,也有大量铁锄、铁犁、石臼等农业生产和粮食加工工具,以及大量耕地和水渠的遗迹。在札达县城附近不足3万平方公里以内,就发现耕地遗迹数千亩,数量很是惊人。而扎不让村附近至今还保留有一条长达20多公里的古代灌渠,可以从雪山引水灌溉农田。不过,村民们说,这条灌渠弃置不用也已上百年了。在香孜遗址附近,也分布着数千亩古代农田的遗迹,虽然现在开荒复耕,但人少田多,仍是无力全部耕种。
      而札不让、东嘎、皮央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也都反映出与定居生活相适应的农业经济形态。不仅是札达,阿里地区不少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也有农耕的历史遗迹。
      仔细想想,这也是理所当然的。象雄王国也好,古格王朝也罢,要定都于象泉河谷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必须要建立一个基本上能够保证自给自足的粮食供给系统,否则便难以维持其统治。因此它的经济形态与生存方式,必然离不开农业。
      不过,畜牧业显然也是古象雄重要的经济支柱,从各处的考古发掘来看,那些出土的牛、山羊、绵羊等骨骸,比如皮央的一座洞窟就出土有50多只山羊、绵羊的角,表明当时一户人家已经拥有成群的牛羊。这些牛羊除了为人们供给足够的肉类、乳类食品外,同时也要满足人们穿的需要,汉地和印度、尼泊尔等周边地区都只能出产轻薄的衣料,更多的厚重暖和的毛料氆氇应该都是自给自足的。
      想起这些,头脑中不由浮现出沃野千顷中男耕女织的美好场景,而回头再看土林的厚重沧桑、寂寞苍凉,一切恍然如梦。
      文章节选自金书波著《从象雄走来》。

    推荐访问:藏族 穴居 洞窟 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