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软件下载 > 正文

    少年不惧岁月长,踏遍山水有故乡【岁月有味,故乡深情】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3 04:52:23 点击:

      摘 要: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内涵丰富,她在散文创作中对于母亲以及诸位亲人、朋友的回忆饱含感恩之情;对于故乡山水景物、民情风俗的描述传递出浓浓的乡思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琦君的散文具有别样的风情。
      关键词:琦君 旧梦 母亲 故园之思
      作为当代台湾女性散文家的杰出代表,琦君曾荣获台湾众多的文学和文艺奖项。琦君散文以浓厚的闺秀风范著称,她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诗词的婉约与豪放的精华,以丰富多变的语言格调,使其散文于闺秀柔美之外,独具明朗、疏淡气象。可以说,琦君散文某种程度上逐渐走出了台湾上世纪50年代女性散文闺怨的狭小天地,并以一种纯正的敦厚与清明,显示出女性散文绵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有评论家认为琦君是“20世纪最有中国风味的散文家”①。
      一、追逐旧梦的痕迹
      琦君在其散文《哀乐中年》中写道:“在杭州读书时,常采集鲜花嫩叶,排成美丽的图案,订成一本小小的手册。在第一页,老师为我写上两句话:‘留予他年说梦痕,一花一木耐温存。’这本心爱的手册,于离乱中遗失了。时隔廿余年,那点点滴滴斑斓的梦痕,却在心头浮上更鲜明的印象,我才深深领略得‘一花一木耐温存’的隽永滋味了。” 可以说,琦君的散文世界,弥漫着浓厚的旧梦气息。她忆念中的永嘉和杭州,这些城以及城中人的故事,都是生命中最珍贵的过往。当她在遥远的台湾回想故乡,往昔的人和事都扑面而来,她一一记下这些过往。所以阅读琦君的散文,就如同翻开一本发黄的旧相簿,那些昔年旧梦的痕迹往往能够带给读者或甘甜、或青涩的味道。
      最能勾起琦君怀念的,是她的母亲。琦君的亲生母亲在她四岁的时候去世了,是她的伯父伯母养育她成人的,她散文中称为母亲的人,其实是她的伯母。她在《大妈妈,敬祝您在天堂里快快乐乐》中写道:“数十年来,我笔下的母亲,其实是对我有天高地厚之恩的伯母。”又道:“感念母亲一生辛劳与容忍的美德,她老人家的无言之教,越发使我深深体会为人、为学、写作,尤其是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在诸多的散文中,琦君全方位地描写了自己的母亲。虽然从“五四”时期开始,这类弘扬母爱主题、书写母亲形象的散文就已出现,其主要代表作家是冰心。但琦君的这类散文,在继承冰心的同时又有创新:“至于写母爱、写童心、民胞节,琦君已居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她孺慕的前辈。这是因为她的母爱没有丝毫略显普泛的缺憾,笔触所及均到了实处。”② 琦君温婉抒情的笔墨,写尽了一个旧式女性在传统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仅写出了她作为“母亲”的存在,同时也写出了作为妻子和女人的存在,写出了她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
      母亲首先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妻子。琦君父母的婚姻是一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所以新婚不久她的父亲就出门远行,留下她的母亲一个人照料整个家庭,其寂寞孤独可想而知。但令母亲最痛心的是,父亲后来娶回一个漂亮、时髦的二姨太,父亲的眼中从此更没有母亲了。“琦君塑造成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她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恩情中断,而遭受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段。”③ 在散文名篇《髻》中,琦君通过母亲和姨娘梳头的片段,表现了母亲内心的痛苦。即使如此,母亲对父亲的爱从来没有改变。在她的心中,父亲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你爸爸是我们这的大才子,我比他大,当初提亲的时候我还担心他能不能要我呢,我没文化,但是你爸爸终于娶我了。”父亲送母亲的礼物—— 一只金手表、一个小梅花发簪,都被母亲很好地收藏。琦君完整地勾勒母亲几十年心酸婚姻的同时也书写着她的心路历程,这是旧中国背景下最普通、也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妻子,她的生活是那个时代大多数的女性经历过的,她是她们的写照。
      母亲又是一位最善良、最可敬的母亲。她对我的照顾,真正做到了无微不至。出门远行时,她为我准备虎爪,希望我平安。“把它们(指虎爪和心经)和我的短袄包在一起,要虎爪为我避邪,求菩萨保佑我平安。”“母亲遥远的挂念,无言的祝福,我竟懵然不知。”(《虎爪》)在外求学,她总担心我吃不饱饭,“真恨不得给你一大缸的酸咸菜去,让你顿顿都吃得饱饱的,身体健康,好好求学。”(《妈妈炒的酸咸菜》)临行前夕,母亲甚至把视为至宝的父亲送的金手表给“我”,说“读书赶上课要有一只好的手表”(《母亲的金手表》)。为了不影响女儿的学业,她临终也没有叫回女儿,见上一面。在这些散文中,琦君的母亲是一位集合着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好品德——温和、善良、勤劳、智慧、宽容于一身的女性,她对琦君、对众人的爱都让成年之后的琦君感念不已:“在静悄悄的清晨或午后,一个人坐在屋子里,什么事都不做,只是一往情深地思念母亲,内心充满安慰和感谢。对我来说,真是人生莫大的快乐。”(《母亲》)
      除了忆念母亲,琦君的散文世界中还有很多难以忘怀的人。《外祖父的白胡须》中通过对外祖父生活中几件最平常普通的小事的描述,一个长着白眉毛、白胡子的乐善好施的外祖父形象跃然纸上。《金盒子》是对已逝的哥哥、弟弟的回忆之作,字字饱含作者的心声。被夏志清先生称做是“即使列入世界名著之林也无愧色”的散文名篇《一对金手镯》,以其情感的真挚动人而长久地得到读者的青睐。这篇散文从对幼年的回忆入笔,将几十年的岁月沧桑、深情厚谊凝注在金手镯的变迁中,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字里行间蕴涵着哀而不伤的气息。可以说,这就是琦君这类怀人散文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温良、贞静、秀美,一派大家闺秀的风度与气质。
      二、自我生命体验的地理书写
      乡愁似乎是台湾女作家笔下一个永恒的主题。正如学者樊洛平所言:“怀乡是台湾女作家萦绕在心、挥之不去的家园情结。因而,新移民女作家的怀乡是从个人的原乡经验和生命情感出发,在群体崛起于50年代台湾文坛的时候,又以乡愁为主题的共同诉求传达出这一代漂洋过海、远离故土女作家的集体记忆。”④ 而琦君的原乡书写,主要是通过自我的生命体验,完成了对故乡地域文化的全面呈现。她笔墨详尽地描写了故乡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风俗民情,在这种近乎还原故乡的创作中,也让自己的灵魂完成了一次回乡的旅程。   琦君的故乡温州永嘉是一个青山叠翠、碧水萦绕、鸥鸟出没、物产丰富的地方。当琦君人在异乡时,“面对着姹紫嫣红的春日,或月凉似水的秋夜,我想念的是故乡矮墙外碧绿的稻田,与庭院中淡雅的木樨花香”⑤。所以,在散文中,她不遗余力地描写着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在《乡思》中,她写到了自己童年生活过的潘家庄园。在这里,鲜红欲滴的水蜜桃与熏人欲醉的白玉兰相映成趣,江南幽静娴雅的园林艺术在潘家庄园得到最好的体现。在《春雪·梅花》中,纽约的雨雪勾起作者的乡思,但她觉得纽约的雨雪总是差强人意,不够壮观,遂想起故乡冰雪纷飞、绿梅怒放的壮观景象。在《水是故乡甜》中,在异乡为异客的琦君,总会想起故乡甘甜清冽的泉水。在《何时归看浙江潮》中,她深情地回想起自己在钱塘江畔求学留下的印迹,登临山头“一览天下众山小”的豪情壮志,耳边响起的松林涛声、鸟语蝉鸣、潮起潮落的钱塘江。这些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地方,那些曾经看过的风景,此时都化做乡思的绵绵笛音,引领读者进入20世纪前半期的江南水乡,领略那里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正是对故园记忆的书写,才慰藉了琦君去国离乡的孤独和哀愁,也让读者再一次领悟到中国之山河秀丽。
      除了对故乡山川景物的描绘之外,琦君在其散文中对故乡的民风民俗也有很好的表现。事实上,特定地域的风俗民情往往最能代表此地的文化特点,因为“民俗是乡土文化的特色产物,是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心理素质共同作用的具体表现,是民族精神构成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⑥。对地域文化的书写是20世纪中国作家笔下最常见的文学景观之一。琦君散文中对故乡地域文化的表现,因为交织着作家自身最刻骨铭心的体验,因此格外动人。有论者就指出:“琦君在她的文学作品里籍涵着丰富的甄越文化、民俗、风情、物产诸方面地域文化的特色,并以此作为物化审美、生态伦理、情感寄托,表述了深沉的乡愁恋情的感情。”⑦
      琦君散文中展现了浓厚的浙东南地区的民俗风情,这些淳朴敦厚的民俗的描绘,常常令人耳目一新。《故乡的农历新年》是一幅故乡新年风俗大联展,在这里既有人们对新年里说话的各种禁忌,也有蒸年糕、点风水烛的独特礼仪,而琦君在回想自己幼年时分发“富贵糕”给乞丐时,也表现了那时自己对穷人生活的困惑与茫然。《喜宴》记述的是翟溪婚礼中“坐宴”的风俗。“坐宴”可以看做是未出嫁小姐的一次容颜服饰的大比拼。我因为节俭的母亲的缘故,在一次“坐宴”上被人轻视。后来父亲归来,为我置了华服首饰,我大大挣回了面子。作者少年几次“坐宴”经历被描写得跌宕起伏、意趣横生。《春酒》则是对故乡元宵灯节后家家邀饮春酒的记录,而琦君家的会酒描写,更是让人感受到了醇厚的农村风俗人情。《看庙戏》讲的是故乡新年时,琦君和长工们一起看庙戏的情形。阿荣伯的慈善好施与琦君的善良,衬托了乡民的憨厚朴实,同时,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农村生活的贫瘠。对故乡的描摹还散见于其他的文章,如《故乡的婚礼》《春节忆儿时》等等,此处就不再一一赘述。
      琦君除了对点染文化色彩的地域风情名物加以描写外,一些有关古代文人墨客的追忆,也常常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书卷气息。经由此,琦君完成了对文化中国的感怀和追忆,由此滋生出对民族文化的体认,显得更加深刻丰厚。在《西湖忆旧》中,她不仅描绘了“西湖十里好烟波”“桂花香里啜莲羹”的动人美景,同时对岳王庙中英雄丰功伟绩的吟咏,对灵隐寺内方丈修行偈语的揭示,乃至对孤山妻梅子鹤的隐士林和靖陶然生活的描绘,无不让人神往留恋。在《囊中一卷放翁诗》和《陆放翁的感情生活》中,对南宋诗人写作和感情生活的全面描述,使人对陆游坎坷不平的遭遇唏嘘感叹,又为其对家国和爱情的忠诚而击节赞赏。总体而言,琦君乡愁诠释有着丰富的内涵,既有对故乡山川景物、风俗民情的具象化的叙述,也有对民族文化的体认和追忆,正是在这两个层面上,她完成了自己在精神上的还乡。
      琦君,这位从江南烟雨朦胧的小镇中走来的知性女子,受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熏陶和影响,在异乡开始创作,50载笔耕不辍。她的真心本性、家国忧思、浪迹萍踪、情思脉脉的种种留痕,内化于意象、语象的凝塑,又外化于情调上的慢板式徐缓,总体形成淡丽典雅、饱满缤纷的风格,使她成为台湾第二代散文家的杰出代表。
      ① 蔚天骄主编.台港名家名作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85.
      ② 楼肇明.素心笺(序言)[Z].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③ 白先勇.弃妇吟——读琦君《橘子红了》有感[A].橘子红了(序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④ 樊洛平.当代台湾女性小说史论[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6,(04):28.
      ⑤ 琦君.写作回顾[A].琦君自选集[M].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5:15.
      ⑥ 吴冰.乡魂一缕入梦摇——论散文的乡愁母题[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9,(06):21.
      ⑦ 章方松. 琦君的文学世界(自序)[Z]. 台北:三民书局,
      2004:3.
      作 者:李小红,硕士,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域文化与文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推荐访问:有味 故乡 深情 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