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软件下载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发挥实效 [以学生为主体,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2 04:53:42 点击:

      摘 要: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根本原因是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高校学生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250-02
      由于社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与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相差甚远。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根本原因是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高校学生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要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观念,革新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内涵
      ⒈什么是主体
      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是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客体是满足主体需要的对象。也就是说,人只有在意识有目的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时才能成为主体,否则就不能成为主体。因此,在教育有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着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教师是唯一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客体,这是片面的。所以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思想就是一味强调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将教与学作为一种统一的认识活动,将教师和学生看成这一过程中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主体,求得教师和学生两者的协调和统一。除了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之外,还要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核心的地位。学生应是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和主要的活动者。所以,教育者所进行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及其他管理、服务等活动,都应围绕学生这个中心,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及服务。教育者应注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习惯和意识,从而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
      二、以学生为主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⒈教学方面应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1)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其注意力才会十分集中,求知欲就空前旺盛,思维就非常敏捷、灵活。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切合学生实际,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提升素质。
      首先,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教学,提高思想政治课对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问题是学生没有兴趣,大部分学生认为所学内容与他们的需要有很大的距离。人的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所学的内容没有解决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学生就不会产生兴趣。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关注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所思所想。然后针对学生的苦恼与困惑、愿望与需求,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要注意用教材中的观点和原理去解决和回答学生的具体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
      其次,紧密联系国内外时事,结合社会实际进行教学,使思想政治课充满时代气息。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的课程,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源于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特点和优点,是最重要的一条教学原则,这关系到思想政治课的对学生是否吸引力,关系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邓小平曾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教学,及时补充大量的国内外的时事资料,结合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使思想政治课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2)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但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人格尊严是不可轻视的,他们与教育者具有平等的人格。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是以学生为主体思想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更是构建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道德基础。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发展,创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培养素质全面、个性优长的创新人才。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把学生当做有血有肉、有人格尊严、有思想感情的不同个体,有不同的认识、情感、意志、性格和行为习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真正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使学生感觉到温暖和安全,从而消除对学校和老师教育与管理的抵触,爱上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2.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中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⑴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增强学生自信
      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传统的方法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的控制,学生被认为只是管理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管理的结果,要么使学生更加缺乏自信,一味地服从;要么使学生和学校更加对立,对校规校纪越发熟视无睹。现代管理理念强调,应该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创造一个平安健康的校园,不仅是学校管理部门的职责,也应该是每一个学生的责任。因此,在管理活动中要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创造条件让有管理才能和管理意愿的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比如宿舍管理、学生管理、社团管理等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管理活动中提高自信,增长才干。另一方面,通过管理活动,学生会更加清楚地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理解学校和老师的良苦用心,其思想道德素质和自律意识也会进一步得到增强。   (2)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就是说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所谓自我管理,自我既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的管理。自我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形成自我管理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引导鼓励学生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管理中来,成为管理的真正主人,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也可以大大提高学校及班级的管理效益。学校要利用各种机会、发挥各个部门的积极性,把学生组织起来,实行全员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进入良性循环,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参与管理,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信,更能提高其责任意识。通过享受民主、平等、自由的权利来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和谐校园、和谐班级、和谐宿舍。
      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学生不仅是学习和管理的客体,也是学习和管理的主体。学校要调动学生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管理的主人,师生共同创造和谐校园。
      (3)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是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对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能起到巩固和促进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德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关注其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疏导。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等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高校应认真剖析学生心理特点,探索其心理发展规律,针对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积极引导,改善消极因素,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努力营造一个尊重友善、团结合作、乐观向上的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促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例如经常举行报告会、座谈会等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和困难,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让学生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其次,应为每一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利用观察、谈话、问卷和心理测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调查,并及时进行反馈和分析,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排除烦恼、愉快地学习与生活。再次,应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和知心信箱,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及时实施心理疏导、心理援助。此外,高校还应经常对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每一门课、每一节课,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2]王玉兰.以学生为主体做好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7,(5).
      [3]康庄.论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86,(2).
      [4]于凤龙,吴宁波,周琳.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建设的机制研究[J].成才之路,2007,(11).
      [5]裴建伟,唐琼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7).
      (责任编辑:范秀利)

    推荐访问:为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