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qq空间 > 正文

    逝水流年 [逝水流年三门塘]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03 04:25:15 点击:

      作者简介   姚瑶,侗族,贵州天柱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生,学生时代始有作品发表,作品散见于《民族文学》、《山花》、《当代人》、《花溪》、《岁月》、《青年文学家》、《散文诗》等报刊杂志。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展开一张硕大的地理版图,细心的人会发现深藏于苗岭腹地的三门塘,小得近乎尘世的一粒尘埃,可谁都不会想到,在这小得不能再小的一隅,竟然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三门塘坐落于沅江上游的清水江畔,在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寂静、安详而透明,几千年的历史随着清水江悠悠的河水一路逝去,历史永远留下的也许是遥远的记忆了。
      地球上只要有水的地方都曾孕育了泽被后世的文明。一路逝去的清水江所能承载的东西,到底有多少?我不得而知。
      多少年了,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认真去注视一条河流,也许生命若河流一样,在稍不经意中就匆忙逝去了,来不及回顾?如今,关于这里的文化,这里的历史,这里生生相息的人们简朴的生活,都在我心里冲突着。那些上百年中西结合的建筑、泛黄的窗花、古老的石板路,那些醉人的民族风俗,还有那些存在着的和即将消逝的古老文化,都必将随历史而苍老。
      它是个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侗族村寨,以树文化、水文化、石文化最为迷人,堪称侗族北部方言区的露天民俗博物馆。五百多年前,先人从湖南溯水而上,迁入的严、谢、王三姓,各立门户,故称三门塘。又传是寨中东、西、南三面各立有寨门叫做三门塘。这个寨是当地著名的侗族四十八寨之一,历史上早有记载。现寨中有十九姓,三百多户,近两千人,是一个典型的民族村落。
      三门塘不但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而且民风淳朴。那里的村民团结互助,亲如一家。好客热情,那份待客的深深情谊,让你不忍心不接受。进得寨门的几道拦门酒,把侗家待客的热情,盛满在酒盅里,前脚刚踏进去就忍不住醉了,身着民族盛装的妇女们热情洋溢的劝酒歌,唱得客人如醉如痴;送别时,歌声响彻清水江两岸,客人走了好远,那袅袅江风和着水的气息,在歌声中流淌。
      三门塘一带,盛产林木。史称“苗河”的清水江由西南向东北流经三门塘,境内全长三点五公里,水运十分便利。清嘉庆二年(1797年)《修庵碑记》称:“诸峰来朝,势若星拱,清河环下,碧浪排空,昼则舟楫上下,夜则渔火辉煌。”原来,以锦屏、天柱间的洋渡溪为界,将清水江分为内外江。上游的茅坪、王寨、卦治为内三江,下游的清浪、坌处、三门塘为外三江。因为这条江,使得盛产的木材外销湖广、西南一带。
      历史上,三门塘一带曾是采购“皇木”、“苗木”的重要基地之一。木商中有所谓的镇江帮、临江帮、黄州帮、徽州帮、花老帮、五湘帮等等。为接待各路木商,三门塘建有二十多家“木行”,除为其伐木、采购、扎排、放排外,还提供食宿方便。各帮制有特殊“斧记”,凭记经营木业。在曾开设“木行”的人家宅檐柱上,仍清晰可见“同兴”、“德大”等斧记,这些斧记不失为“树文化”的珍贵记录,成为历史流逝的见证。
      三门塘,三面环水,溪壑纵横,村民自古与水结下不解之缘。关于“三门”的来历,有两说与水有关。其一为“寨内原有鱼塘多口(最多时达十七口),且辟有东、南、西三座寨门,因名“三门塘”;其二为:人口最多的王氏先人祖籍湖南黔阳三门潭,溯江打鱼而上,定居于此,因“潭”、“塘”音近,称为“三门唐”。三门塘人确实“靠水吃水”,凭借清水江及附近支流三门溪、喇赖溪等若干小溪生息繁衍,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水文化”。
      真正游过了三门塘后,想起了宁静和安详,有水的地方,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家园,这为祖先一直溯水而上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们在艰苦跋涉中不断寻找着生命的支点。由此我便想到梭罗,一个人到了生命的某个阶段,习惯于把每个地点视为可能安家落户的处所,瓦尔登湖给了梭罗一个尽可能的去处。
      梭罗找到了瓦尔登湖,他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孤独。在《瓦尔登湖》中他写道:“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同时也可衡量着他自身天性的深度。湖边的河生树是这眼睛边上的睫毛,而四周树木郁郁葱葱的群山和悬崖,则是悬在眼睛上的眉毛。”
      “观看着它(一个具体的湖)的人同时也可衡量着他自身天性的深度。”梭罗在一汪池水的湖边完成了他对自身深度的“衡量”和找到了生命的“支点”。
      面对湖,生命是美好的,思想也会美好。梭罗面对着湖,眺望着湖,他更会思考,沉思。
      我可以列举以下记载:三门塘有水码头五座,石拱桥六座,石板桥十座,莲花塘十七口,古泉井二十余眼,保爷桥一百多座。这些与水有关的建筑物,这些都是水文化的具体物质载体。大小码头均以巨型石板垒砌,总共三百余级。码头设有义渡,从前置有义田和义林。一九四七年统计,三门塘义渡田年收谷二百五十担,义渡林总面积二十八亩。主要渡口除建有码头、备有渡船及船工外,还建有渡船屋。在刘家码头碑林上有副对联如此描绘当年历史画面:“碑镌善辙同江永,屋盖渡船免雨零。”
      三门塘的石拱桥、石板桥以及桥头两端的石板路,全以青石铺墁,整齐划一,光可鉴人,记载了三门塘的历史沧桑,似水流年。某些建桥碑记以“修数百年崎岖山路,造千万人往来之桥”、“舆梁已成,行人常颂利济;迷津可渡,过客不患崎岖”等朴实的语言镌刻着前人的壮举。
      架桥铺路,是通过全寨人商议,共同建造。而修建水井则是妇女们的事,这体现了人们的团结互爱,共同打造美好的家园。从前三门塘曾有传统妇女组织,称“观音会”。妇女们常常义务开展一些公益活动,如今留有实物遗存的便是水井。修建水井以及通往水井的石板路,概由已婚妇女捐资投劳。
      三门塘的“石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突出表现在各式各样的古碑上。
      进得寨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蔚然壮观的石碑。
      “千秋常在万代不朽者莫如石也!”于是,记载历史,刻碑勒石,蔚然成风。在三门塘体现极致。
      据寨上老人介绍,现遗留着的各种古碑三百余通,主要为设渡碑、造船碑、架桥碑、铺路碑、建庙碑、掘井碑、办学碑、修墓碑等等。一个占地仅八平方公里的少数民族村寨竟拥有数量如此之多的古碑,这在贵州是绝无仅有的。
      三门塘的古碑,全以青石刻成,体量普遍硕大。其中最大的一通高四米二,宽一米五三,厚九厘米,人称“清江一绝”。大量碑石,用木排、竹徘从锦屏卦治水运而来,然后人工搬运上岸,精雕细刻成碑。
      众人对碑极为崇敬,逢年过节便以鱼肉祭祀。许多古碑被集中安置在寨前。若干古碑,与古树、古桥、古井、古道、古塘、古庙,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构成一道道既庄严凝重又生机勃勃的侗寨风景线。
      转过身来,面临一刻也没停留过的清水江,我们能解读到前人留给我们的哪些启示呢?王昌龄被贬龙标后,从黔阳溯清水江而上,来到锦屏隆里,并忧郁地写下:“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今天,我们只有在这条江上以虔诚的心情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了。遥望沅江,沈从文《边城》笔下的“翠翠”,永远在沅水之侧,被岁月塑成一座洁白的神像。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消逝的是时间和人事,有如昼夜奔流的流水一样留不住。我们可以触及的文化内涵只能在历史的背面,慢慢去寻找吧!
      
      责任编辑 杨玉梅

    推荐访问:逝水 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