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qq空间 > 正文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 零余者形象有哪些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8-12-28 04:44:05 点击:

      在郁达夫的小说里描写了众多的知识分子形象,大致上有三类:一是弱国孑民的留学生;二是时代的隐退者;三是社会的零余者。第三种形象在他的小说中写得最多,构成了郁达夫笔下知识分子形象体系中零余者的画廊,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
      零余者的形象,早在俄国文学史上出现过,但他们都是俄国上流贵族社会中“多余的人”,与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不属同类。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有在贫民窟里卖文的作家,有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教员,也有愤世嫉俗的社会畸形儿等;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弱者,大都以作者自己为模特儿,带有浓厚的自叙传的特征。
      郁达夫于1922年从日本东京帝大得经济学士学位回国,但回祖国后的遭遇却是失业和贫困;在“创造社”从事文学生涯中曾遭到出版商的剥削和文坛上的冷遇;后在北平、武汉等地教书,又处处碰壁,长期抑郁不得志。象“五四”落潮后的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样,他看不到革命的前途,在历史的三岔口彷徨、苦闷。这些经历,在他回国后描写的零余者形象中都有所反映。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深受压迫,在社会上备受歧视,饱经失业的痛苦,不满黑暗现状,时叹世道不平;想自我振作,起来反抗,而又不免陷入郁抑颓唐的深渊。用郁达夫自己的话来说,便是“袋里无钱,心头多恨”,“过着无聊的日子”,“对于社会人世是完全没有用的‘零余者’”。(《零余者》)
      《风铃》中的于质夫,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踌躇满志,认为回国以后在“社会上占的位置定是不小的”,可是一踏进祖国便感到自己希望破灭:“中国社会不但不知道学问是什么,简直把学校里出身的人看同野马尘埃一般的小。”但只要有政治背景,那又另当别论,象N市医专的一个选科生,在学校里以吸纸烟贪睡出名”,由于他是某要人的女婿,回国后就出了名。在当时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政治黑暗腐败,知识分子学成回国以后,即受到失业的威胁。
      《血泪》中的“我”,从日本留学回到上海,一下轮船就因饥饿和贫血昏倒在码头上,身上一文不名,到处借债无着,日进当铺,夜宿公园,饱受流浪之苦。
      《茑萝行》可看作是《血泪》的续篇,写“我”在上海街头,无钱回乡,几次想跳黄浦江自杀,后来终于回到乡下,从“失业的苦味”中形成了暴戾性格。他把自己“在社会上受的虐待,欺凌侮辱”,一一向妻子身上发泄,于是妻子“变了一只无罪的羔羊,日日在那里替社会受罪,作了供我这无能的暴君的牺牲”。这个家庭悲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二十年代广大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小说还提出造成经济苦闷的社会原因是“社会的组织的不良”,发出了必须改革社会经济制度的呼喊。
      
      《离散之前》、《杨梅烧酒》、《唯命论者》、《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作品描写一些文人寒士在逆境中的困苦挣扎。《离散之前》写于质夫和邝海如、曾季生等作家在出版商的压榨下的苦斗:“他们三人受了衣食住的节缩,身体都渐渐的衰弱起来。到了无可奈何的现在,他们只好各往各的故乡奔。”在临散之前,他们沉痛地把自己所编的丛书、季刊、周报在天井烧毁。小说纪录了“创造社”前驱者们艰苦奋斗的一个侧面,反映了革命作家在“五四”以后的痛苦遭遇,在感伤的笔调中充溢着愤懑激越的反抗情绪。《杨梅烧酒》也是一篇爱国知识分子的血泪控诉书。小说描写一个在国外专攻应用化学的留学生,回国以后,到处碰壁,只好在一所英文补习学校里教书,以每月十六元的工资糊口。他学非所用,贫愁潦倒,但还是念念不忘将来造就一座玻璃工厂为祖国贡献才智:“我的应用化学的知识,回国以后则还没有用到过一天,但是,我这一次总可以成功的。”可是,在那恶浊的社会里,这种雄心勃勃的“理想”,只是他醉后的一番狂言。《唯命论者》中的小学教员李德君贫困不能维持家计,竟使他萌生非分的奢望,把所有的余钱去买一张彩票,结果赔了车资又失去了饭碗,终于在校门外投河自杀。另外如《茫茫夜》和《秋柳》中的主人公于质夫由对社会的失望而产生性的苦闷,于是到妓院中追求情欲,以求解脱。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除了精神上的空虚和消沉,有时还发出愤世嫉俗的慨叹;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同情。如《薄奠》和《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我”就带有这种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在《薄奠》的结尾,那个满怀“抑郁不平之气”的“我”,对着达官贵人狠命地咒骂:“猪狗!畜生!”,表达了对罪恶社会的愤怒。
      总之,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大都是贫困潦倒的知识分子。这些“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的零余者”形象,在当时曾引起许多读者的同情。他们从这些形象中“发现自己的模样”,“识知了自己的脸色与环境”,在这些人物对黑暗势力的血泪控诉中,激起读者对现存制度的不满。但也应看到,这些零余者的处世态度大都是消极的反抗,甚至沉溺于色情或颓废,给读者精神上产生麻醉和安慰。这些消极因素也暴露了郁达夫世界观中落后的一面。
      (田禾摘自《课外学习》1985年第6期)

    推荐访问:笔下 达夫 形象 零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