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qq空间 > 正文

    审美价值 乡村审美价值的三个层面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7 04:42:47 点击:

      摘要:乡村的审美价值首先表现在它独特的生产方式上,如土地、生产设施、生产工具、生产场面和产品等。其次是表现在它独有的生活方式上,如休闲、幽静和亲近自然。乡村审美价值的第三个层面是乡土文化,其代表是一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艺术。乡村和其他环境审美对象一样,它的美是一种综合性的关。
      关键词:环境美学;乡村;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B83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3—0080—03
      在盲目追求高生产性的动力下,乡村的其它价值被遮蔽了,生物多样性在消失,景观丰富性在减弱,土壤在衰竭,环境逐步恶化。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土地的收益,也不能仅仅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乡村聚落,而应从审美的角度感知乡村,发掘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1
      进入乡村,土地和在其上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劳动场景是我们可以通过视觉感知到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乡村的景观。不管这些要素本身还是要素之间的组合,都能够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先民们最初就是因地制宜地在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发展农业生产,如平坦开阔的土地,可以获取的水源,这些都是进行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条件。人们最初对美的认识和富饶的土地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古代,“肥”、“美”二字的意义相近,“肥”可以化“美”,“美”也可以化“肥”。《礼记·月令》上说:“烧雉行水,利以杀宰,如以热汤,可以美田畴,可以美土疆。”《周礼·地官·载师》郑玄注:“家所羊者多,与之美田。”美田、美地,指的是肥腴的土地。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依据不同的自然条件产生了多种形制的农业生产形式,如平原农业、山地梯田农业或者沙漠绿洲农业。即使是现代,如以美国为代表的农业用地,也是现代工业型的农业景观。专门化的“单一种植”对宏大的规模和土地辽阔平整的要求更强烈,原来不规则的地形如溪谷、河床、泥沼、高地、斜坡及土丘都被迫屈服于当代农业景观的重新塑造。这种大面积整齐划一的土地容易使人产生强烈的形式感。
      在自然环境之外,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人们不断地对自然进行改造,这样就形成了各种有利于生产的人工环境,最典型的是水利设施,如蓄水的池塘、湖泊和人工开挖的用于灌溉的沟渠等,大型的水利设施如河南林县的红旗渠和四川的都江堰,小型的水利设施星罗棋布,覆盖了广大的乡村。水利设施对于农业生产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农业生产离不开水,凡是能够有水源保证的,农业的生产和收成就较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设施的修建,使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人类任何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都会体现在工具的变迁上,传统的农具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和不断的改进。人类制造工具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最早出现的是石制工具,其造型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细的过程。从最初的凸凹不平到逐渐的光滑匀整,从不规则到逐步类型化,从打制石器阶段发展到磨制石器阶段,这种变化首先不是为了美,而是为了实用,更有利于劳作和提高生产效率。工具的演变说明,人们的实用要求推动了工具造型的发展。因为它们实用,而且又体现了人的创造,人们才喜爱这些事物,这些事物才具有美的性质。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从历史上说,以有意识的实用观点来看待事物,往往是先于以审美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在工具造型上的每一个新的进展,不但体现了实用效能的提高,同时也标志着人类创造和智慧的发展,使得农具本身不仅符合实用的要求,也蕴涵着形式美的规律。当代工业型的农业生产,产生了与传统农业手工操作的农具截然不同的新型农机具,这与当代科技发展和耕作方式密不可分。大型的农业机械在生产领域内普遍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摆脱了繁重的农业劳动。现代农机具的高效、简洁也可以使我们产生一种审美的快感。
      我们向来认为农业劳动是艰苦的,但农业劳动作为人的创造性的活动,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展现。从原始人开始,人类在与自然的抗争中,逐渐掌握自然规律,尽量将自己的劳动韵律化,节奏化,使原始的农业劳动具有一种原始的美。普列汉诺夫说:“在原始部落那里,每种劳动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总是十分精确地适应每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劳动的节奏。”生产劳动显示了人的创造、人的活力和人与人合作的和谐关系。生产的场面侧重的是劳作过程的美,对以农业为生的人而言,土地是他的工作场地,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人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显示了对土地的精心呵护和生命本身的严肃性。表现生产劳动场面的各种艺术形式也非常多,如哈尼族的昏鋩鼓舞,大量的舞蹈动作与梯田劳作有关,再现了生产场面的美。再如《古丈茶歌》,热情地赞美春天采新茶的生产场面。现代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场面,现代的喷灌技术、高效率的播种和收割速度,也能够带给我们审美愉悦。
      农产品是自然与人工共同的结晶,在农产品中既凝聚着自然美,也凝聚着人工美,是由自然美与人工美化合为一的、综合形态的美。我们在精心培育的农产品上,既发现了大自然的巧慧,更发现了人工的巧慧。我们由衷地倾倒在大自然的神力之前,也倾倒在人工的伟力之前。农产品比别的人工美更见出历史感。它是人类几千年劳作的结晶,也是大自然进化的结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艰苦卓绝本来都是极为崇高的,但它们凝聚在农产品身上都化成了优美。农业产品中的美,从本质上来说,是崇高与优美的结晶,或者说是优美的现实态中蕴涵着崇高的历时态。虽然土地的利用形式有所不同,但各种类型的土地利用形式,如一望无际的农田,果实累累的果园、菜园、茶园,它们的生长过程和产品都会使人们产生愉悦。
      2
      进入20世纪以后,乡村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前,土地只是作为生产资料,现在则对人的生活产生了新的意义,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新的农业类型迅速崛起。人们在乡村中找到一种与城市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不同在于它与自然的联系更为紧密。人们在乡村环境中,能时时刻刻感受到自然,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人与土地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使生活焕发出了诗意。   选择城市还是选择乡村一直困扰着许多当代的西方人。城市的拥挤、环境质量的恶化、紧张、压力和忙忙碌碌的生活方式引起了许多人的反感。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交通设施越来越发达和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使得许多高收入的人群可以选择居住在乡村。在中国,由于人口数量的过于庞大,住宅郊区化的条件并不具备也不可行,但人们可以在节假日到乡村体验农村生活,从事农业劳作,体验与城市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乡村生活方式。
      乡村生活对于现代人的吸引力在于,当代人的生活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即从物质需要的满足转向了对精神需要的追求。当代社会的人们愈加重视休闲、体验、过程和参与,而这些要素都是乡村生活方式所具有的。首先,从重视产品到对过程的体验。人们不仅需要绿色的食品,同时也想知道它的来源和生长的过程。人们不仅是视觉的欣赏,更是身体全部的参与。其次,“休闲”成为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特征。乡村生活方式不同于城市紧张的生活节奏,乡村的一切都体现出一定的自然性,这里的生活节奏是缓慢的,可以缓解身心的疲惫。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人们更加乐于选择具有较多自然要素的环境,且这种环境更有益于人的健康。休闲农业体现了农业景观的这一特点。人们亲自参与到农民的生活中去,农村的食物、农村的环境、农村人际之间的交往,这些都成为对当代人具有吸引力的因素。第三,异化生产劳作的消除。在漫长的人类生产过程中,由于残酷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劳动被异化了,人们在劳动中看到的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不是自我能力的证明,而是苦役。我和土地的关系、我和劳动产品的关系、我与他人的关系都发生了异化。即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者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就越少;他越是创造价值,他自己越是贬低价值、失去价值;他的产品越是完美,他自己越是畸形;他所创造的物品越是文明,他自己越是野蛮;劳动越是有力,劳动者越是无力;劳动越机智,劳动者越是愚钝,并且越是成为自然界的奴隶。”在休闲农业等当代农业活动中,劳作活动本身焕发出新的光辉,劳动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农业劳作可以把人和土地重新结合起来,在劳作过程中,人们体验自我创造的快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没有异化现象的发生,而且成为自我能力的投射和证明。农业劳动成为对当代人有吸引力的一种活动。
      乡村生活方式虽然在当代有了新的意义,但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乡村生活方式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我们在乡村的许多地方都可以发现这种状况——人多地少,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向城市,进城谋生,留守在乡村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村庄里的能人和精英也都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村庄不可避免地萧条和衰败下去。即使那些还留在村庄里的人,他们同时还有其他的赚钱途径,而不限于农业生产。当代的农村,农民与土地的联系正在减弱,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传统生活方式也悄悄地进行着变革。同时,来自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不断增大,那些外出务工的人,即使返回村庄居住,也往往按照城市的模式建造房屋,消费方式也与城市相同,加之发达的媒体向乡村的渗透,都使得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趋同,而乡村生活方式自身的特征变得越来越模糊。
      3
      乡村区域的文化形态有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文化形态与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式结合紧密,如云南哈尼族梯田景观,就是哈尼聚落中带有本源意义的因素,对哈尼族文化的所有事项都起着制约作用:哈尼族的锥鼓舞所表达的对丰收的期盼和从农业劳作中衍化的舞蹈肢体动作,哈尼族民族服饰中下穿短裤的装扮是便于在稻田中行走,哈尼村寨的规模大小受梯田生产力限制,哈尼族的所有节庆和习俗均与农业生产相关,可以说,梯田稻作景观是哈尼族文化的核心。另一方面,哈尼族文化又对梯田稻作起到促进作用,如哈尼人关于人与自然一体的看法,在客观上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使哈尼人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实现了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许多民间工艺品所用原材料也与当地的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如中原地区生产小麦,在濮阳、商丘、汝南等多个地区,农民创造性地利用麦秆制成麦秆画,作为馈赠的佳品。河南商丘地区的宁陵县是全省最大的白蜡杆生产基地,在该县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金杆银杆不如白蜡杆。”该县的许多农民都靠种植“白蜡条”与白蜡杆深加工走上了致富之路,用白蜡杆制成的各种生活用具广受好评。
      其次,乡土文化常常与宗教信仰交织在一起。以中原农业区域为例,宗教信仰在大规模的文化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淮阳县的伏羲庙会号称“中原第一庙会”,会期长达一月,参与者众。在庙会期间出现的许多文化形式,都以祖先崇拜为基本内核,如“担经挑”是一种具有原始巫术色彩的舞蹈,歌颂伏羲功德;庙会上独一无二的泥玩具“泥泥狗”,被专家称为“活化石”“真图腾”,以生殖为主要表现内容。浚县的正月庙会影响也非常大,尤其是民间社火表演热闹非凡,各个村都有自己的传统项目,其民间文艺之所以长盛不衰,和大伾山、浮丘山香火旺盛是有关的。大伾山有北赵时修建的大佛,当地称为“八丈佛爷七丈楼,还有一丈在下头”。浮丘山上建有碧霞宫,道教底蕴深厚。大量香客云集是浚县庙会的一个重要的支撑。
      第三,生活气息浓郁,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地方戏曲是乡土文化中非常活跃的一种艺术形式。如河北邯郸地区的平调落子,多为生活小戏,对白风趣幽默,大量借用土语,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代表剧目《借髢髢》、《端花》等的演出长盛不衰。在中原,二夹弦是特色剧种,它唱腔缠绵、婉转、柔美,极具特色。二夹弦上演剧目曾多达150多个,剧目大多反映朴素的农民生活,表现男女爱情和宣扬伦理道德的农村题材,其生活气息和喜剧色彩浓郁,易与日常生活融合,成为农民农闲时对劳动、生活、恋爱故事的说唱,具有浓郁地域特色。戏曲和曲艺对于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是特定环境下农民情感和审美观的表达。中原地区的许多民间美术作品如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构图饱满、用色大胆,多用红、黄和紫色。淮阳泥泥狗造型奇特,充满想象力。豫西陕县的剪纸以黑为美,有专家认为是夏文化的遗存。在现代生活节奏中,人们的审美需求已经不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精英艺术,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和求新意识使人们把欣赏视角伸向民间美术领域。民间美术那奇特的想象、大胆的构思、富于生命张力的造型,强烈的色彩、丰厚的历史积淀都令现代人倾倒。民间美术从内涵到形式,都契合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值得我们用新的观念和眼光去重新认识和研究。那充满生命力的情感表达,本能的、直觉的创造,都越来越为现代人所接受和喜爱。
      总之,乡村审美价值包含了生产价值、生活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多种价值,它们是乡村环境审美价值的依托。乡村的审美价值首先是一种肯定或者否定的价值判断,抛荒的土地、破败的村庄、衰落的文化不可能是美的。当一种价值呈现出正面、积极的一面时,它就具有了积极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不是一种孤立的价值,它与其他价值交织在一起。审美价值还是一种价值分析,通过一种有洞见的鉴赏力,指出其审美特征,保留那些有价值的因素并加以发扬。未来乡村的发展需要环境的审美批评,建设更加生意盎然的宜居之地。
      (责任编辑 乔学杰)

    推荐访问:审美 层面 乡村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