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qq空间 > 正文

    【电影片名“误译”现象解读】 死囚漫步片名解读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1 04:32:31 点击:

      摘要电影片名是电影的商标和门楣,本文探讨了电影片名的“误译”现象,并进行了理论解释。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电影片名的功能和翻译目的,提出了“误译”的判断标准。   关键词:电影片名“误译” 理论解释 翻译目的 “入乡随俗”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21世纪,电影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声像艺术和大众消费文化,在国际交流方面,其信息传播和文化桥梁的作用更加凸显,全球化浪潮正席卷世界。电影片名是电影的商标,对于电影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反映影片的内容、传达主题信息、确立全片的感情基调,还可以吸引观众、宣传推销影片、增加电影票房。如今,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电影市场日益繁荣,电影作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和群际交流方式,被大量译介,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佳译能为影片锦上添花,叫人过目不忘,而拙译却适得其反,会令佳作黯然失色。
      
      二 电影片名“误译”现象
      
      目前,中国市场上电影片名翻译良荞不齐,一名多译等乱译现象,比比皆是。美国著名电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一个被冤入狱的银行家,凭借非凡的毅力成功自救并报仇雪恨的精彩故事,堪称现代版《基督山伯爵》。但值得商榷的是,如此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的影片竟被译成《刺激1995》,据说仅仅是因为该片在香港上映时是1995年,便“造就”了这个肤浅不知所谓的无厘头片名。还有《When Harry Meet Sally》(当哈里遇见赛丽),被译为《90男欢女爱》,初看片名,相信很多人会以为这是一部够级别的情色片,这种片名的误导功能,阻挡了不少想欣赏好片的观众的步伐,着实可怜了梅格・瑞恩的勤力表演,本可以在浪漫情怀上和《西雅图未眠夜》一较高低,却挂上了堕入风尘的标签。再如《Replacements》(替补),中译名《十全大补男》,这本是一部反映绿茵生活的影片,因明星球员罢工,老板只能临时征召来自各行各业的替补球员上场,最后这群“乌合之众”竟然大爆冷门。本是如此轻松诙谐的影片,可相信很多人在没看之前只要一看了片名,想到的更多的是“伟哥”和声色犬马。
      一般的电影片名翻译常用的策略有:直译,如《Roman Holiday》(罗马假日),《The Princess Diaries》(公主日记),《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音译,如《Jane Eyre》(简爱),《Hamlet》(哈姆雷特),《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直译加释义,如《It 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风流),《My Fair Lady》(窈窕淑女),《Interpreter》(翻译风波);音意兼译,如《Shrek》(怪物史莱克),《Patton》(巴顿将军),《Titanic》(泰坦尼克号),《Elizabeth》(伊莉莎白女王)。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最理想的目标是忠于原文,翻译时不遭受任何损失并达到等值,但这种等值翻译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实际翻译中,由于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不同,语言的差异、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接受反应,以及电影片名翻译自身的特点等诸多因素,翻译上的功能对等通常变得可遇而不可求。如某些电影片名蕴含独特的文化意义,直译原语存在文化障碍时,为了呈现给读者成功的译作,更好地发挥片名的导视功能和突出影片的精髓,有时不得不进行有意识的“误译”。译者往往会彻底变换原来的电影片名,根据电影内容和主题用另外完全不同的名字来替换,以避开难点、弱化源语文本对于译语读者的陌生感和疏离感。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译为《Chinese Romeo and Juliet―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东邪西毒》译为《Ashes of time―时间的灰烬》,《甲方乙方》译为《Dream factory――梦工厂》,《Rebecca》译为《蝴蝶梦》,《The Italian Job》(意大利任务)译为《偷天换日》,《Thelma and Louis》(塞尔玛与路易丝)译为《末路狂花》,《Random Harvest》(意外收获)译为《鸳梦重温》。电影片名翻译中的有意识“误译”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但也要遵循基本的翻译指导思想和规律,以与影片内容保持联系为基础,而不能随心所欲或故弄玄虚,将原名译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
      
      三 “误译”的理论解释
      
      1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对西方作者中心和文本中心文学批评理论的反驳。在作者、文本和读者中,读者的地位和作用总是被忽略。没有读者的阅读,文学文本只能束之高阁,从而丧失了存在的意义,读者的阅读过程正是文本显意的过程。接受美学重新审视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认为文学的发生,读者和作者一样至关重要。读者是译文的审美主体,他们在阅读时不是被动地接受译文的信息,而是以其固有的审美意识积极地参与并创造。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德国学者尧斯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他认为在读者阅读文本之前,他们有着自己的“前理解”,即世界观、社会经验和一定的美学标准,也即“期待视野”,这是接受美学的重要原则。读者的阅读经验构成了期待视野,不同的读者由于其以往的阅读经验和际遇的不同而对同一作品形成了不同的期待视野。由于不同的期待视野和理解能力,读者对同一作品意义潜势的理解和阐释也各不相同,这就意味着对一部作品的历史理解取决于期待视野的重构,这也就是为什么“1000个读者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接受美学对于电影片名翻译研究的意义在于,译者应该更多地关注观众,研究观众的接受与欣赏,把握潜在观众的期待视野,包括审美趣味及其理解能力、先在知识、心理需求等。译者不但要从源语文化语境的角度理解原文,还要从译语文化语境着眼,将源语文本信息表述为译语读者好接受、理解并欣赏的译语文本。
      2功能翻译理论
      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发展迅速,其中翻译目的论是其最有影响、最核心的理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主流。它以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基础,认为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性,翻译行为也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准则就是“目的法则”。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是传统“对等”理论中所注重的源语文本,而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因此,为达到译文的交际目的,译者可以不拘泥于原文,在译文中做必要的顺应,甚至可以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调整、删减或改写。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翻译标准的局限性,为译者灵活的进行电影片名的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
      3综合分析
      接受美学及功能翻译理论殊途同归,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电影片名翻译的主要任务:那就是将目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作为主要参数,针对不同的读者采用不同的诱导策略和翻译方法(包括“误译”),以充分实现译文的功能。因此,文化转移与内容或形式上的顺应在此类翻译中不可避免,以目的论来看,有意识“误译”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电影片名的翻译要考虑到不同观众的视野和接受,注意不同国家和地域的文化差异。例如,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同属汉语文化,但两地的电影片名翻译仍然是风格迥异。香港译名一般不直译,重意不重形,强调大众化、通俗化,而内地译名大多是直译,重形重美感,讲究艺术性及文化意蕴。究其原因,香港长期受殖民统治,商业气息浓厚,讲究轻松娱乐的大众文化;内地深受传统“等值”翻译理论的影响,文化气息浓厚,强调教育引导启迪的作用。但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只是针对观众的审美期待和价值取向不同罢了,只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或交际目的,他们并无明显的高低优劣之分。如美国电影《Pretty Woman》(漂亮女人),港版译名为《麻雀变凤凰》,立意和故事内容相符,通俗形象,影片女主角朱莉亚・罗伯兹因为这个片名,在华人影迷圈内还获得了“凤凰女”的雅号,和内地版的《风月俏佳人》有异曲同工之效。港版译名也不乏佳作,如大家耳熟能详的《Ghost》(人鬼情未了),《Speed》(生死时速)等。不同观众拥有不同的期待视野和接受反应,正因如此,对英文电影《Lolita》(洛丽塔)被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才会褒贬不一。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洛丽塔》,小说1953年一经问世便遭各方非论和关注,由于书中描写的是一个中年男人和他14岁养女之间一段惊世骇俗的不伦恋情,原作曾几度被禁。《一树梨花压海棠》的译文典出苏东坡的一首调侃老夫配少妻的诗。苏轼有一好友张先,是位风流诗人,年逾80,娶一18岁美貌少女为妾,苏轼遂作诗曰“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梨花是白色的,而海棠鲜红娇嫩,暗指一个白发老者娶一少女为妻。由于观众的先在知识及理解能力的差异,有文学修养的观众认为译名既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含蓄贴切地体现了剧情,叫人浮想联翩,巧妙之极。而反对者则认为熟悉此典故的人并不多,乍然一看,感觉像在形容妓院群美争宠斗艳的场面,让普通观众丈二摸不到头脑,不知所谓。
      
      四 “误译”的判断标准
      
      有意识“误译”是艺术再创造,是实现翻译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决非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乱译。那么何谓有意识“误译”,有没有一定的判断标准呢?依据接受美学和功能翻译理论,笔者认为它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应能充分实现译文的功能,达到翻译目的;第二,应能“入乡随俗”。
      1 实现译文的功能,达到翻译目的
      电影片名是电影的品牌商标,是编剧精心构思的产物,片名的好坏直接影响影片的商业吸引力和艺术展示,它主要具有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美感功能(aesthetic function)以及祈使功能(vocative function)三大功能。电影片名不仅应高度概括影片的主题或内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还承担着对电影的宣传和推销作用。这决定了电影片名的翻译目的是:有效充分地宣传介绍电影,最大限度地吸引译语国家的观众,激发读者强烈的观看欲望,尽量再现影片的精髓和艺术魅力。例如,美国经典影片《Waterloo Bridge》,直译应该是《滑铁卢桥》,但是此片与拿破仑没有任何关系,而是讲述了二战期间发生在英国伦敦的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原片片名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Waterloo是威灵顿公爵大败拿破仑的地方,“兵败滑铁卢”,英文意指遭遇最后的惨败,用Waterloo Bridge命名该影片,不仅暗示了电影的战争背景,还为该影片贴上悲剧的标签,给人以挥之不去的悲伤、忧郁之感。同时,影片内容始终与滑铁卢桥息息相关,年轻军官洛伊和美丽善良的芭蕾舞演员玛拉在滑铁卢桥邂逅并相恋,片尾处玛拉在滑铁卢桥自杀,香消玉殒,洛伊悲痛欲绝地徘徊在滑铁卢桥上。所以该片译为《魂断蓝桥》,既点明了故事的悲剧性结局,紧扣主题,也暗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片名运用了蕴含中国文化意向――代表爱情意义的“蓝桥”。《史记》记载:苏秦向燕王讲过“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有一个叫尾生的人,与心上人相约于桥下会面,但姑娘没来,尾生为了不失约,水涨桥面抱柱而死于桥下。据考证,这座桥在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称为“蓝桥”,自此,该词民间文化意指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同时片名中还包含了“断桥”之意,亦和中国经典传说里的许仙和白娘子的“断桥”之憾相契合,暗示了该电影是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增加了意犹未尽的悲剧色彩。译者巧妙地将中国文化注入到翻译中,重构了广大观众所熟悉、能领会、肯接受的崭新的文化意向,弥补了原文化信息的缺失,成功地再现了原片名的艺术魅力。在这里,译者充分实现了译文的功能,使译文尽展其信息功能、祈使功能和美感功能,既传达了影片主旨信息,又呼唤着观众的潜在需求,吸引着观众走进电影院。同时“魂断蓝桥”四字,珠联璧合,典雅别致、浪漫伤感、意境深幽。四字习语,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体现了音韵美、意境美,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心理。据说这部戏当年在好莱坞并没有引起什么重大的反响,不过是诸多二战爱情影片中的平凡之作,但在中国却家喻户晓,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即使没看过这部电影,大多数人都知道这部电影的片名,想来出色的片名翻译是功不可没的。影片译名有效地宣传了电影,为该片在国内的流行立下了汗马功劳,译者成功地实现了翻译目的,可谓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佳译。
      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曾提出“功能对等”的翻译标准,认为“翻译要达到的不是语言形式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尽管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的“等效”理论让翻译从“形式对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但它仍没有摆脱传统“对等”理论的束缚,仍将原文置于核心地位,认为原文在它的读者中产生了什么效果,译文在它的读者中也应有同等的效果。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翻译所要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原文只是译者获取的信息源之一,译文的交际目的才是最重要的。译者应充分发挥目的语的优势,尽可能优化译文效果,尽可能产生好的读者反映。应用于电影片名翻译,就是要尽可能地展现电影片名的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尽可能地达到电影片名的翻译目的,因此,译文的效果越好翻译越成功。这就意味着通过有意识“误译”,通过艺术再创造,译文的效果甚至可以优于原文效果。平淡无奇的原文(例如一般的人名、地名、物名),经过译者的精心加工,可以使译文的效果不同凡响。例如:美国青春校园片《Mr.Holland’s Opus》,直译应为《贺兰先生的作品》,讲述了教师贺兰先生勇敢挑战传统,打破沉重固化的教育模式,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生命的活力,点燃青春激情的故事。整部电影充满张力、诗意和激情,其译名《春风化雨》更为传情达意,更好地反映了原片特点,突出了影片精髓。因为“春风化雨”在中国文化中常用来比喻良好完善的教育使人潜移默化,让人一看就能与教书育人对应起来,意指贺兰先生诲人不倦的教育,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恰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译文内涵丰富,赏心悦目,具有感染力,较好地实现了信息、审美、经济各方面的功能,强烈地吸引着观众,效果不同凡响。
      2 入乡随俗
      根据目的论,翻译遵循的首要准则是“目的法则”,而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接受者,因此特别要注意的是翻译在译语读者中的反应,即效果。不同的地域与文化拥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期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无疑要将自己置于译文读者的位置,充分考虑并契合文化中人们对某些价值的认同,灵活变化,将译文视界和读者的个人视界融合起来,以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和品味。简而言之,翻译时要注意“入乡随俗”的问题。例如电影《Home Alone》,内地译为《小鬼当家》,而港版译名为《宝贝智多星》,是译者考虑到地域差异,不拘泥于原文,保存其信息功能,为迎合香港观众心理,彻底牺牲形式,做了适当的文化转换。该译名仿译香港著名电影导演徐克早期的一部票房很高的经典影片《鬼马智多星》,点明了主角的年龄和充满智慧的特点,地道流利,用词平实明快,富有香港语言特色,符合香港观众的习惯和口味,更容易被接受。
      读者作为审美主体的作用,也是接受美学强调的重点,同样要求译者要“入乡随俗”。译者应正确对待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尊重其文化风俗习惯,关注译语语言的文化背景,避免文化冲突的尴尬,以期在文化上获得译语读者的认同。如果译文不为读者所接受,而是被漠然视之或排斥,则无疑为翻译败笔。如《Oliver Twist》曾译为《奥列弗退斯特》,由于音节太长,跟汉语读者的欣赏差异太大,很难为汉语观众所接受,因而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只能自生自灭;相反“误译”《雾都孤儿》,点明了故事的地点(伦敦)和主人公的身份,符合汉语观众的审美习惯而被流传下来。汉语强调四声八调,四字格的表达成为汉语喜爱的行文特点和习惯,因此这些经典“误译”如《Top Gun》(壮志凌云),《Matrix》(黑客帝国),《Charles’s Angle》(霹雳娇娃)才容易为汉语观众广为接受。又如,冯小刚的贺岁片《甲方乙方》,在译语文化中就很难寻找到对应的或近似的语言表达,如果直译,译文读者一定会一头雾水,迷惑不已。由于影片讲述的是4个年轻人,开办了一项“好梦一日游”的业务,帮助消费者过一把“好梦成真”的瘾的故事。向外推广时,译者抓住“梦”这一影片主题,顾及到目标语的表达习惯,站在译语文化的立场上和价值观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采纳富有美国文化特色的翻译《Dream factory》(梦工厂),使译语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不会产生陌生感――人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了它才有了生活的动力和不息的奋斗源泉,也算是个吸引人眼球的译名吧。
      
      五 结语
      
      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仅是不同语言间的符号转换活动,更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和跨文化交流的活动,还是一项极具市场经济价值的商业活动。由于文化间的差异,电影片名的翻译工作决非想象中的那般简单。译者既要考虑原语的含义、原片的内容,更要考虑原语及译入语里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否则译出的片名会与原语在文化含义上相去甚远,令广大观众迷惑不解,因而也失去了文化传播的意义。这就要求译者有时不能简单机械地照搬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而是要敢于冲破死扣原文的传统译法,迎合目的语观众的语言文化习惯和审美期待,进行有意识的“误译”,尽可能优化译文效果,产生好的读者反映,以实现翻译目的。当然,电影片名翻译要充分实现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并不是件易事。这就需要译者充分理解影片片名的内涵,认真分析观众的精神需求和文化特征,匠心独运,精雕细凿,不盲目照搬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而是量体裁衣,灵活处理,努力在信息内涵、艺术美感和商业效应间寻求平衡,以求达到翻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蔡东东:《英美电影鉴赏》,外文出版社,2000年版。
       [2]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版。
       [3] 贾文波:《应用功能翻译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版。
       [4] 郑玉琪、王晓冬:《小议电影片名的英汉翻译原则》,《中国翻译》,2006年第2期。
       [5] 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外语与教学》,2001年第1期。
      
       作者简介:曾郁林,女,1971―,江西泰和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工作单位: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访问:片名 解读 现象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