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qq空间 > 正文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徐则臣,一条道走到黑就是理想主义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2 04:39:17 点击:

         北京不是旅游画册里的北京   “出走”是徐则臣笔下人物的重要行动,《夜火车》里一直梦想离开小城的主人公陈木年在失手杀了人后,跳上夜晚一列远去的运煤火车真正离开了小城。现实中的他内心深处也时刻存有出走的欲望,他在北京生活了十年,按理说已经适应了大都市生活,但他说如果超过三个月没有去过别的地方,就会觉得憋得难受,说不出来想去哪儿,但只要去外面走一圈就会缓解掉一部分。
      徐则臣出生于苏北的一个小乡村,是中国随处可见的地方,在去县城念高中前很少离开村庄。那时的他对外部世界有开阔的想象,把县城想象得很大,北京就是“我爱北京天安门”。后来到了县城念高中,高中里的女孩子流行贴画,他在十六七岁时才第一次见到“刘德华”,当时“觉得这个人长得真难看,鹰钩鼻子显得很阴险”。
      徐则臣身上的时代烙印如此明显,他出生、成长的年代恰好是中国逐渐城市化的过程,他与亿万同龄人一样,脚步从乡村走到城市,最终在城市定居。
      “我第一次到北京极其失望,赶上沙尘暴,整个城市灰秃秃的,即使这样,也还是来了,呆了下去。”
      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反差让他对“北京”这个概念思考起来。他觉得现在的北京有点像19世纪的巴黎,那么多的外来人在这个城市里,一边咒骂一边坚持,“现代中国人对北京的态度是很纠结的,我们的父辈对北京是仰望的。现在的年轻人对这种仰视是不屑的,但这种不屑也导致他们到北京来。我有过仰视的东西,北京是金光闪闪的被建构出来的,我们这代人在这方面是很纠结的”。
      一个流浪汉同样有所执
      徐则臣喜欢“理想主义”这个词,他承认自己本质是个理想主义者,心中一直有对写作的坚持。但对于当下人们时常谈起的“理想主义的80年代”,他却心生质疑。他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时还在农村放牛干活,所以对那个激情四射的年代没有多么切身的体会。
      “80年代是个黄金年代。但有时候我也质疑,80年代的理想主义是怎么形成的,是自发的还是建构出来的,所有人都喊理想主义时,你也跟着喊就是可疑的。我认为在日常语境里卖盗版碟、办假证的人,一样可以是理想主义者。我们往往把理想主义者全说成正面的、宏大的,为了高尚的事业奋斗的,其实对一个罪犯,一个酒鬼,一个无赖,一个流浪汉来说,同样有所信,有所执。”他觉得能将一件事付诸实践,坚持到底,一条道走到黑就是理想主义者。
      所以当谈起70后作家的“被遮蔽”时,他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50、60后作家出现于一个适合造神的时代,那个时候缺少文学英雄,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在80年代的刊物上发表一个短篇小说全国人民都能知道,但现在即使写出个《红楼梦》也不太可能风靡全国了。但只要他们还在默默地写,就一定会被发现。
      正因这一代作家如此努力,徐则臣希望大众能真正从文学的角度看待他们。“很好的事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文学角度探讨70后作家作品,上次在英国伦敦书展,我没有接受BBC采访,因为他们没看过我的书,甚至对中国文学都没什么了解,上来就问中国的政治怎么样……这种问题何必要问我?我不接受非文学的采访。私下聊天怎么都可以,但别打着文学的名义。”

    推荐访问:走到 理想主义 徐则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