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qq空间 > 正文

    激趣质疑 激趣质疑,,勤练活用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0 05:02:42 点击: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部分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达尔文先生说:“我认为我所学的许多有价值的知识都是从课外自读得来的。”叶文玲女士也曾把课外读物喻为“长生果”。无数的经验都证明:广泛科学的阅读可以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做到“心中有爱、目中有人、肩头有担”;可以开阔眼界,积累素材,做到“腹中有墨,胸中有识”;可以体会语言的魅力,顿悟写作技巧,做到“手上有气”;可以改变传统语文教学“读书只一本,下笔没有神”的可叹局面,做到广涉人世间多种阅历、情趣,行文流畅,才华横溢。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课外阅读的最大效应,提高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当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曾作过以下尝试。
      一、激趣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我采用如下方法。
      1.用名言警句点燃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坚持用名言警句来教育学生,点燃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犹如春雨,对学生有“润物细无声”之妙。用“书是了解世界的窗户,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和“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等,教育学生课外阅读是生活的需要。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收集、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以激励自己课外阅读的长期性,明确课外阅读对人生的重大影响。把学生收集到的好的名言警句张贴出来,让全班同学共享。这些名言警句潜移默化,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介绍名家成长经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名家的成长经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介绍名家的成长经历,有助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给学生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少年时期曾过过一段贵族生活,晚年却处于“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境;创作小说《红楼梦》时,“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稿。这让学生对这一巨著的思想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学习《生命的意义》时,给学生介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成书和斗争经历;教学散文诗《海燕》时,介绍《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作者高尔基的成长经历。当然,教师的介绍毕竟有限,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吸收知识快。为了让学生更广泛地扩大阅读,我还开展主题活动,如“我最崇拜的一位作家”、“我最熟悉的一位作家”等,让学生走进作家的心灵深处,感受作家的情怀,领略文学艺术的魅力,步入文学的殿堂。介绍名家成长的经历,不仅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增进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3.介绍作品的情节、特色,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或截取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精彩片段,或浓缩作品精华,或剖析作品艺术特色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结合《范进中举》的教学给学生讲《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终前为了两根灯芯而伸出两指头咽不下气的精彩片段,以引起学生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结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我给学生讲解《水浒传》中写人粗鲁的同中求异的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莽,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绊,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等,以引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还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名著,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通过对作品情节或特色的介绍,学生对阅读的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但激发了阅读的兴趣,而且读起来轻松多了,理解深了。
      二、质疑
      现在的学生阅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享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但读物品种一方面数量空前繁多,另一方面阅读质量良莠不齐。我们有责任让学生明白,成排的书籍里不仅仅藏着前人的智慧和才学,同时也藏着前人的错误和谬论。鲁迅先生曾叹息说:“未成熟的果实偏偏毒死了偏爱我的人。”虽然这是鲁迅先生的自谦之词,但同时可以看出阅读中坚持独立思考何等重要。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阅读《课程标准》附录“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的推荐书目。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做一个积极主动的读者。
      张载曾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也就是教我们要有怀疑精神。我们无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俯而读,仰而思”,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不仅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更赋予知识以浓烈的个性色彩,使你发现了唯独属于你的真切新鲜的感受。“一本好书,胜过任何珍宝;一本坏书,比一个强盗更坏”,“蚕食桑而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蜜蜂采花而所酿者蜜也,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痰瘤”。这些通俗易懂的名句,告诉我们课外阅读的选择性和质疑精神的重要性。
      三、勤练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且懂得选择性地进行阅读之后,为了巩固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记忆,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强化训练。
      1.课前三分钟的口语训练。
      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抽查诗词的背诵或复述著名文学作品中某一精彩片段。当然,在选择材料时要注意材料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比如,可用一周的时间来专门讲授唐朝的边塞诗人。取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人的作品各若干,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只能选取各诗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鉴赏,其余作为推荐篇目要求学生课外研读。课前三分钟时,可抽查学生对此块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是材料的针对性。如果学生当天所记忆的内容与所学的课文有内在的联系,就能达到很好的阅读效果。比如在讲授《〈指南录〉后序》时,我就先介绍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就预先让学生背了《秋窗风雨夕》,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并利用课前时间要求复述精彩片段,达到以读促学的目的。
      2.拟订读书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样,增强阅读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也很重要。我要求科代表每月初对全班同学的阅读篇目进行登记,并将其公布于“学习园地”。这样可以达到以下目的。其一,教师对学生在“看什么”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利于及时引导。其二,学生可以“知己知彼”,形成一种阅读竞争。可以促进阅读篇目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进行交流。其三,形成一种阅读压力,要求学生不但要有量的积累,更要有质的保证。为了检查、落实学生的阅读成效,我经常随机提问学生,既有一定的规律性又有一定的意外性。在语文活动课中经常提问和交流读书心得。学生的精彩回答我一一记在“教后记”中,并且定期进行整理、公布。这对学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3.设计习题,强化记忆。
      给学生一定的压力,才可能形成动力。设计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那么学生阅读时就会认真思考。我在暑假之前布置学生看《红楼梦》,就曾专门设计了一些题目,用提纲的形式发给学生完成。如把“三春”的容貌摘录出来,让学生分辨各是哪个人物;把宝玉的“通灵宝玉”上的字写出来,让学生对出宝钗金锁上的字。《红楼梦》中的一些诗词也是值得一记,就让学生填出佳句。
      四、活用
      语文教育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教育。因此,阅读课还应引导学生做一件事:学做一个大写的“人”。
      1.在日常生活中,领悟运用阅读所得。
      “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做个人”,“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因此,在处理日常事物时,应善于应用课外阅读中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明礼之举进行教育。如学生为了一件小事而争吵,老师可以用“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引导学生“制怒”;对于那些没有进取心的同学可以用“你行我也行”及“我要赢”等名言予以激励。还可以针对某些社会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明辨“真、善、美”与“假、丑、恶”。如针对“打人、敲诈”现象,让学生思考“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2.利用阅读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经常留意网络和报纸杂志上一些相关题材的作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阅读或者朗诵。如美国总统小布什的就职演说中有一句“美国人民慷慨、强大……”当我请一位同学朗诵时,他故意念成“中国人民慷慨、强大……”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讨论当前中美两国的关系、国民素质的差异、国家综合国力的对比,虽然得出的结论不太统一,但学生显然受到激励。他们更加深刻地懂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一句空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
      3.带领学生走一段“文化苦旅”。
      作为一位中国人,我们文化的根无疑在自己的祖国。我们的学生要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化的涵养。从知识到文化这段路,过渡的桥梁便是中华民族文学天空的灿烂星斗——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近现代,“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孔夫子在川上叹着“逝者如斯夫”;孟子一句“仁者爱人”被中国铭记了几千年;潇洒的李太白缘何吟出“行路难、行路难”;洵阳江畔琵琶行,湿了的何止是江州司马的春衫;还有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少说教,多让学生接触文本;少搞“满堂灌”,不愤不启,举一反三,授之以“渔”,让学生在和文化名人的“亲密接触”中提高素养。
      “埋头读书,抬头做人”,简单的八个字道出了阅读的终极目的所在——我们让学生接触文学作品,绝不仅是使其懂得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写出中心意思,而是希望他们能在浓厚的文艺作品中含英咀华,为自己营造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希望他们活得有价值、充满活力和韧性。

    推荐访问:活用 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