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qq空间 > 正文

    会“触电”的黑板 晓黑板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05 04:46:52 点击: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75-03  【摘要】电——能源——动力,信息技术——"黑板"——教学的新动力。世间万物在“变”,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地位也在“变”。是从原先的单一、平面、单向的教育理念发展成现在的丰富、立体、多向的教学模式。它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并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同时它还带动课程的变化,体现在:教学观念的变化、教育重心的转移、促进各学科的整合。
      【关键词】提高“参与度” 、以“动”化“难” 、体验促“生成” 、整合创“三变”
      黑板,长乘宽不过5、6平方,当它接触信息技术时又会产生哪些变化呢?“变”,世间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信息技术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因此教育是不能离开信息技术而单独存在的。我崇拜信息技术,崇拜它给数学课堂留下无穷的魅力,就像魔术师手中的那根魔术棒,只要一挥,你所想的,所要的甚至你所意想不到的统统都呈现在你的眼前。
      1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变化“苗头”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教育理念。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收集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2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施“经历”
      任何教学改革,教师都是最初的创造者和最终的执行者,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根据小学数学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应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以学生为中心、学会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现。
      2.1 提高“参与度”。《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下册《统计》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学会简单的统计方法以及让学生理解画统计图为何每格要代表5时,我想到了用多媒体。因为把学生带到马路上去统计这不切实际,不带吧,学生又怎会学到统计的方法,于是我就想到这一两全其美的办法。我先是设计了一个车辆在马路上行驶并配上车辆行驶的声音的动态情景: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不带要求的看一遍,学生看到马路上行驶的车辆跑到课堂上,兴致大增。这时,我问:知道刚才开过几种车吗?学生很准确地答出。可当我再问:每种车各开过几辆?学生都答不上。接着我问:如果想知道每种车各有几辆,该怎么办?学生马上回答要统计。最后我问:该怎样统计?学生各抒已见,可能是动态的画面,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回答问题的兴趣,而正是在这一个个回答声中,学生自己学会了该如何统计,而且还学会了要想统计准确小组要进行分工与合作。当学生分完工带着要求再看这一动态情景时,每一个学生的认真劲让我感动,学生那股旺盛的求知欲就展现在我的眼前。在解决画统计图为何要每格代表5时,我设计了两张动态统计图,分别是每格代表1和每格代表2,演示完后我还把这两张绘制好的图放在同一屏幕上,让学生看后谈感想。学生一致认为每格代表1的那幅图画得格子太多了、太高了而且也浪费时间,而每格代表2的那幅图小部分同学也质疑:虽然是比第一幅图简单些,但要画的格子也蛮多的,有没有更好的画法吗?这一质疑引起所有学生的思考,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学习新知的欲望。这一节课就是在这样一个浓烈的气氛中进行着,我要感谢信息技术给我带来这么自信的教学。
      2.2 以“动”化“难”。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下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应用》时,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位数是重点,而当“位数不足时要补0,该怎么补?”是难点。如果单纯地说教,只会使课显得枯燥、苍白,学生不易接受。这时,多媒体又帮了我。每个孩子都喜欢捉迷藏,我利用孩子的这一心理把小数点拟人化,把它当做一个“淘气的孩子”,并设计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在捉迷藏的情景:我先出示要解决地问题:把12.03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接着让学生明确把12.03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其实就是把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结果分别是多少?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得出,其中有正确答案的,也有错误答案的。最后,我请多媒体帮我解决,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数:12.03,这时的小数点变成了一个淘气的小孩子,我解释到:“小数点像个淘气的孩子要跟大家捉迷藏,让你们猜猜他到底在哪儿?”   2.2.1 “他就藏在向右跳一格的位置上,该在哪儿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藏在0的右下角,这时屏幕上演示小数点运动的轨迹(在0下面画出了一条横线表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并呈现出120.3。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演示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的过程。学生完全被淘气的小数点给吸引住了,个个跃跃欲试。
      2.2.2 “现在他就藏在向右跳三格的位置上,该在哪儿呢?”这时的答案有多个,有的认为是1203,有的认为是1203.0,有的认为是12030,不过,前两个答案很快就被学生否定了:学生认为12.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是1203,那么向右移动三位不可能也是1203,而1203.0根据小数的性质其实就是1203,它的小数点还在3的右下角,所以它也只是向右移动两位。这时,屏幕上演示小数点运动的轨迹(在0、3的下面各画出一条横线表示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两位,要向右移动三位需再向右移动一位,于是屏幕又在3的右边画了一条横线,小数点停在了横线的右边。空的一条横线上该是什么呢?学生恍然大悟,心知肚明。整个过程我没费多少唇舌,就让学生理解这节课的难点,最后还让这个“淘气的孩子”为孩子们总结了这堂课,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气氛非常活跃,这又是信息技术给我的数学课堂带来了“及时雨”,我不得不惊叹信息技术的魅力啊!
      2.2.3 体验促“生成”。《新课标》中也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如在我执教的活动课《旅游经费预算》中,我就是利用网络完成的,我先在校园网上建立了一个旅游线路及各点路费、景点经费的局域网,然后向学生提出要求后让学生进入网中让学生自己选择旅游的线路,最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线路计算出旅游的经费,看谁得路线又好,经费又省?每个学生都身临其境,似乎都融在自己真要去旅游的情境中,情绪高涨。在汇报旅游经费时更是据理力争,各有各的理,我想这是学生在体验生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教学环境是学生所期待的,也是我们教师所要给学生创设的。
      3 整合创“三变”:
      3.1 确定新的教学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不可能单一的是学校课堂这一渠道。而信息技术提供给数学的,从广义上来说,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至少应包含: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这些观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
      3.2 转移数学教育的重心。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数学教学的发展展现了新的机遇。学校的数学教学将从重视培养学生的算术和代数技能转向侧重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思想、方法及其应用的掌握和理解上。学校的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培养算术和代数技能为主要目标,而应有更高的目标要求。如,增加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计算与运算上;把主要精力放在精心设计基本策略上,而不是编写、简化问题;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与价值的评价等等。这样,就可以达到帮助学生深入地思考数学、更容易地推广和应用数学,从而通过对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3.3 促进各学科合理的“整合”。信息技术是广泛的,它包含了许多层面,这些层面又涉及了许多不同学科方面的内容,获得广泛知识的途径之一就是网络,而网络也是反映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水平的一条标准。社会日新月异,网络就更应如此。从这个层面上讲,是信息技术将各个学科的知识技能融合到一起,但又不只是简单的拼凑,是有系统、有层次、有深度、合理的“整合”。犹如是“"井文化"向"海文化"的转变”,这是我引用李兰瑛主任的一句话,我觉得说得十分贴切。网络如同大海,网络文化自然就是海文化了。想要掌握犹如浩瀚大海的文化知识,没有科学合理的整合能力是很难对付的,这也是顺乎时代要求的。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育教学领域是必需面对的一个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应以新的姿态去迎接这场挑战。让我们为黑板通上电,推进教学紧跟时代。“触”电的感觉真好!

    推荐访问:黑板 触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