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励志歌曲 > 正文

    【“水似银”误解成因探析】 天如火来水似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6 04:52:08 点击: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萧华的《四渡赤水出奇兵》是一首曲调昂扬、气势磅礴的经典歌曲,它生动再现了长征途中红军在毛主席的英明指挥下四渡赤水,成功摆脱敌人围堵的光辉历史。歌曲开头四句“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极写红军转战川黔滇边境所遇到的严酷自然环境。其中“水似银”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比作银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红军翻越横断山时水的珍贵。可是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学生不得要领、望文生义,简单地把该句理解成“水像银子一样晶莹洁白”,结果与原文大意相去甚远。上网查阅资料,笔者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对此也迷惑不解、颇多争议。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水似银”一句被误解呢?
      一、大量写“水”的语句造成的思维定势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古以来“水”就是文人墨客无比钟情的对象,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流传着大量写“水”的名篇佳作。在语文教材中,“水”同样是频频出现的一个意象。现摘抄语文教材中部分写“水”的语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题惠崇春江晚景)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再别康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 长征》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老山界》
      这七篇文章中的“水”或汹涌澎湃、或幽深静谧、或澄澈透明、或梦幻美丽,在形态、色彩、流速等方面可谓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可是我们却发现以上语句在描绘水的角度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它们基本上都是从颜色、温度、水中倒影等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形式来描绘水,却没有一句描绘到水的价值之高。正因为学生从小到大长期阅读大量表现“水”清澈透明、清幽美丽或湍急迅猛、气势磅礴的语句,所以难免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乍看到一个写水的语句,自然会条件反射地先从外在形式方面去理解。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很多学生将“水似银”简单地理解成水像银子一样晶莹洁白也就不奇怪了。
      二、对川黔滇地区的风土人情缺乏了解
      在很多读者的心中,最珍贵的金属莫过于“黄金”。如果他们曾涉足我国西南地区,对川黔滇地区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或许他们就能领会到在某些少数民族居民较多的地区人们更看重银,而不是黄金。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川黔滇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居民,其中有很多民族都相当喜欢银器,如苗族、彝族等,可以说银器在他们的衣食住行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银子可被能工巧匠们雕琢成精美的银饰,扮靓女子的容颜。据说苗族女子从小家里就打制各种银饰,加以累积,待到其出嫁,银饰总重可达几十公斤。另外,银子也可以作为货币长期在市场上流通。直到今天,贵州地区仍流传着“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两银”这样的谚语,可见当地人民非常习惯用持银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贫富。
      银器不仅有经济价值,美观大方,而且能做验毒工具。古人说,身带银健康富贵会相伴,这不仅因为它是贵重金属,更因为在医学上它比黄金对人体健康的效能还要高。使用银还可以检测食物是不是有毒,因为银与许多的毒素能发生化学反应,使银子变黑,易于肉眼鉴别。据说,从前马帮在踏上茶马古道,进行长途跋涉时,都不忘带上几件银制餐具。因为马帮运行的茶马古道各条线路,自然环境都异常危险艰苦,风霜雨雪,大山大川,毒草毒水,野兽毒虫,瘟疫疾病,随时随地都能置马帮于死地。绝大部分时间的野外生活,对任何一个赶马人都是严峻的考验,所以,他们巧妙地利用银离子的杀菌和检测作用,方便快捷地维护了身体的健康。
      我们在鉴赏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常常会用到一种鉴赏方法——知人论世。其含义是: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其实鉴赏当代诗歌同样需要这种“知人论世”的方法。《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作者萧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十二岁人团,十四岁入党,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长征中任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2师政治委员,被大家亲切地誉为“红小鬼”。另外,《长征组歌》的作曲家们为了写好这部作品,重走长征路,采集长征沿途的民间音乐和红军传统歌曲,巧妙而生动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阔图景。由此可见,无论是《四渡赤水出奇兵》的词作者,还是曲作者,都曾亲临长征现场,对川黔滇地区的风土人情有着相当的了解,他们懂得银在川黔滇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多么的珍贵,所以入乡随俗,有“水贵似银”的构思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脱离具体语境孤立地思考问题
      我们都知道理解文章的语句必须牢牢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为当语句出现在一篇文章中时,它的含义往往会随着语境的改变而引申、迁移。有位专家也曾说过“具体情境对内容的理解起着决定性作用,解题时不能孤立地看题干所抽取出的这部分内容,而必须要把这部分放回到原文的具体语境中去考量,才能够准确切合命题者的命题要求。”
      《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水似银”的上一句是“天如火”,该句用了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红军四渡赤水时的天气炎热。“水似银”的下一句是“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这一句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述了在最艰苦的时刻老百姓为忙于赶路、口干舌燥的红军战士送水解渴,军民把水言欢的动人画面。结合上下文,我们不难推断出位于中间位置的“水似银”一句表现的应该是水很缺乏、饮水困难的状况,与南朝诗人谢朓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所描绘的江水澄澈如练、幽静美丽之景相去甚远。物以稀为贵,在红军战士面临山高、路险、天热、水少的情况下,我们把“水似银”理解成水像银子一样珍贵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当我们对某些语句的理解出现歧义时,不要匆忙地下结论,不妨静下心来仔细阅读该句所在的段落、文章,结合上下文认真比较、揣摩,找到与语境最吻合、最有说服力的解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总之,面对文本中令人迷惑,争议较大的疑点、难点时,我们得跳出思维定势的干扰,引进创作背景和具体语境的活水,这样方能得到最恰当、最合理的理解,保证思想之泉的的澄澈纯净!
      (张晓红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中学 223001)

    推荐访问:探析 成因 误解 水似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