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励志歌曲 > 正文

    电视视频解码类型 [影视文化论视阈下的类型电影解码]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3 04:51:22 点击:

      摘要:不论从怎样的意义上看,作为20世纪人类科技与文化创造中最引人瞩目的存在,影视文化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在影视文化论的视阈下,选择当代影坛人气最高也最具有商业价值的类型《007》进行解码,除了有益于理解电影文本自身,我们还将得到电影之外的一些东西。
      关键词:影视文化论;类型电影;解码
      中图分类号:J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160-02
      一、007系列电影与镜像体验
      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幻觉叙事与主观想象。哲学家拉康从婴儿照镜子这一现象出发,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都称为镜像体验。他认为“主体在欲望的驱动之下总是追求着某种形象或性状,将其认同为自我,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幻象和异化,因此这种认同机制便使得主体永远不能对自我产生什么正确的认识”[1]。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印证了拉康的镜像体验理论。007系列电影本身就存在着与文学作品母体的相互映射。《007》系列电影的文学原著的作者是弗莱明。弗莱明本身的人生经历是这一谍战电影萌生的基础。
      1908年出生在伦敦一个银行世家的弗莱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在贵族学校读书期间,弗莱明差点因为一段绯闻而被学校开除。其后他在桑德赫斯特军校又因违反校规而肄业,未获军衔。1939年,31岁的弗莱明成为英国皇家海军情报局的一名中尉,开始了他的间谍生涯。弗莱明似乎天生就对这一行感兴趣,他与供给部门的科学家查尔斯建立了合作关系,密谋制造出各种工具,包括隐秘的指南针,能藏在手杖里的微型照相机以及把英国空军的军装瞬间变成平民服饰的装置。这些小道具在后来的007电影里大放光彩。
      退役后弗莱明开始创作小说,自1952年创作第一本《007》小说开始,伊安·弗兰明总共出版了15本《007》小说。弗莱明哪里是在写邦德,他分明是在写他自己。弗莱明笔下的詹姆斯·邦德喜欢泡妞,爱好马提尼,对女生缺乏天然的抵抗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了皇家海军……当然,这其中自然也不乏臆想——拥有最顶级的杀人执照,和多位倾国倾城的美女上床,在泡妞的同时顺便完成拯救世界的梦想。这正好契合了拉康的镜像理论。拉康强调先行性,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强占了我的位置,使我无意识地认同于他,并将这个他物作为自己的真在加以认同。
      因此,007系列电影与其说是弗莱明本人的人生体验,是文学著作《007》的衍生,不如说是西方社会的镜像再现。只不过拉康镜像论的主要出发点,是改造过的黑格尔的辩证法,它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其另一个重要的内里逻辑是由形象——意象——想象为基座的小他者为先行性论。
      二、007电影中的科技崇拜
      科学革命使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有了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技术革命使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科技的高速发展最终给人们的世界观带来了变化,那就是对科技的追捧与迷信。
      唯科学主义自18世纪形成以来,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尽管它受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掀起的反科学思潮的冲击和挑战,但它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世界比较盛行的观点之一[2]。
      看过《007》的人,都会对电影中詹姆斯邦德所使用的高科技武器十分热衷。在007的身上,每一件小玩意都会派上大用场。单兵分行器、手提箱、手表、透视眼镜等等。
      在《铁金刚勇战魔鬼党》中,身穿喷气背包的邦德从阳台一跃而下,从杜瓦尔上校追随者的重重包围中顺利逃走。在《八爪女》一片中,Q博士给了007一支救命神笔,笔里暗藏硝酸和氢氯酸的腐蚀性液体,可用来蚀穿钢板。在电影《黄金眼》一集中,邦德的欧米茄表的表壳内暗含两种机关——一个激光装置和一个遥控水雷起爆装置……
      当剧中的男主角总在某个方面处于优势或者支配地位的时候,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诞生了。那就是凭什么他一定会处在优势或者支配地位?这个问题的实质是缘于人类的权力崇拜(在007中体现为科技崇拜)。
      然而,现代性的误导在于它把物质和科学当成人类的最高智慧,把进步和发展当成人类的最高价值,而科学是人类中极少数人为满足好奇心和特殊爱好的社会精神活动,是人类众多思想形态中的一种,对人类和自然来说,比进步发展更重要的价值是和谐、可持续性。
      科学既是中立超然的,因为科技是盲目的;科技又是世俗功利的,因为科技无不受价值的操纵,科技在本质上是为当权者服务的,科技正在丧失公信力。电影《007》中的科技崇拜,满足了观众们的好奇心,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工作,但同时也为电影的功利主义、商业主义倾向埋下了伏笔。
      三、影像话语的性别书写
      《007》与男权主义的影像书写是分不开的。旧男权主义,指男子在家庭、社会中的支配性特权。
      按照弗莱明的设想,007应该“有张冷酷、野兽般的脸,右脸颊被一道刀疤分成两半,烟整天叼在嘴上,一天要抽70根”,可是,当这部作品被导演们搬上银幕之后,一个比原著更类型化,更偶像化的007诞生了。
      作为“色情惊险片”,邦德影片中的情感张力和两性关系的张力需要邦德的脆弱,但也需要他最终是不可战胜的[3]。影中的詹姆斯邦德风度翩翩,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身边还总是围着一大群或用以调情、或用以相恋的邦女郎。导演们很清楚,作为推动007系列票房的“三驾马车”之一,漂亮女人的作用比新式武器和马提尼酒更令人迷醉和着魔。
      在已经上映的22集007系列片中,邦德的演员只换过六人,而邦德女郎的扮演者却几乎是每集都换。在第一集《诺博士》中饰演女郎的瑞典美女乌苏拉·安德蕾丝,当时在影片中就是穿着比基尼泳装亮相的,引起了轰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乌苏拉回忆说,当时制片人就把她当成“性感小猫”来吸引人的。不过,频繁变换的邦女郎也引来不少抗议之声。反对者给007系列电影扣上了“性别歧视,仇视女性的恐龙”的帽子。
      铁打的邦德,流水的邦女郎。在22部影片中,007身边的丽人们走马灯般地变换着,你永远也猜不到下一次这部电影将捧红哪位女星。与那些平淡的场景相比,邦德与女郎之间的对话更为撩人。双关语、暗示以及几乎不加掩饰地对性的提及,总是散落在整部影片的各个角落。   007系列电影的兴起与旧男权主义分不开。但随着女性沙文主义的兴起,时代呼唤新的007电影。新时代的男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男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男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男性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四、007与当代艺术奇观
      《007》系列电影的盛行反映了当代电影的奇观化发展趋向。
      不止电影,整个当代艺术都有奇观化的发展趋向。表现在绘画上为新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在影视上则为奇观化的场景,奇观化的叙事。
      事实上,电影在发明之初就已经被人们称为“奇观”,因为大家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生动的画面。电影的奇观化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视觉艺术上的奇观化展示,这是显性的。视觉上的奇观化是要表现人们难以用肉眼发现的,转瞬即逝的,很珍贵的资料画面和片段。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技术的发展,影视特效越来越成为影视艺术表现手法中不可或缺的工作,为电影的奇观化展现提供了多种可能;电影的奇观化另一个方面又表现在心理上的奇异化、陌生化,这是内敛的。所谓心理上的奇观化,就是要用影视语言来表现日常人们生活中难以接触,难以体查,甚至想象不到的东西,给受众以全新的心理体验。
      耶鲁大学教授迈克尔·单宁在《准许看:詹姆斯·邦德与消费英雄主义》,系统阐述了他对弗莱明邦德系列小说新符码的解读。迈克尔·丹宁在“杀戮的时间”这一部分中,分析了弗莱明小说出现的第一个新符码,即“一种复杂的游戏”。迈克尔·丹宁认为,虽然弗莱明仍按英雄的模式来描写邦德的故事,但突出了叙事的游戏结构。一是情节结构本身就像游戏,二是注重作品中再现各种不同的游戏,特别是注意细节的真实。迈克尔·丹宁在“惊险的城市”这一部分中,指出了弗莱明小说中出现的第二个新符码:这些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风光旖旎的海外异域。他说,正是这些观光文字,使这些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变形,增加了趣味性和真实性[4]。
      五、影视剧与国家意识形态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影视剧作为世界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当更深入地去看其中所包含的更深、更丰富的信息——意识形态。
      007系列电影的兴起首先应该归功于那个时代。正如影片监制米高·韦逊说,“邦德之所以金枪不倒,很大的因素是他与时代的关系。”一个政治不稳定的时代背景是007得以畅销的政治土壤。20世经60年代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针锋相对,007便充当了美国的代表——世界警察之职,成为西方的冷战英雄,而对007故乡英国人来说,这个无比英雄人物更是挽回昔日大英帝国辉煌的象征与希望。
      冷战的结束,传统美苏争霸为题材的007电影宣告终结,但反恐又给邦德提供了新的机遇。20世经90年代中期重新启动的007系列电影中邦德总是忙着对付媒体战、恐怖主义和高科技的威胁。看来,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我们的邦德大侠就不用担心自己会失业。
      时代的背景在变换,邦德本身的形象也在不断被认可与否定之中发展。米高梅的破产一度让“007”系列电影变得前途未卜。不过,正如这个世界需要007的救赎一样,人们在内心深处,也需要007的救赎。只要“007”这个文化符号还能符合年轻人的胃口,那么第23部、第24部《007》的上映都指日可待。
      参与文献:
      [1]韩瑞辉.拉康与结构主义[J].当代文坛,2004,(2).
      [2]陈其荣.唯科学主义:基本特征、合理性与局限性及其超越[C]//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3]毕玉.如何理解弗莱明007系列小说的新符码——从迈克尔·丹宁的《准许看:詹姆斯·邦德与消费英雄主义》谈起[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4]托尼·W.加兰.最冷酷的武器:詹姆斯·邦德系列影片中的反派邦女郎[J].张颖,译.世界电影2010,(4).

    推荐访问:解码 类型 影视文化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