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励志歌曲 > 正文

    试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魅力|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1 04:30:32 点击:

      摘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描写了哈克贝利为了追求自由生活所经历的惊险离奇的故事。全篇现实主义描绘和浪漫主义抒情交相辉映,尖锐深刻的揭露、幽默辛辣的讽刺以及浪漫传奇的描写浑然一体,形成了马克・吐温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马克・吐温 哈克贝利・费恩 艺术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镀金时代》等。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福克纳称马克・吐温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下面简称《哈克・费恩》)出版后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英国诗人艾略特认为哈克的形象是不朽的,堪与堂吉诃德、浮士德、哈姆雷特媲美;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则称颂它“是我们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本书”。这部小说也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马克・吐温创作的艺术魅力。小说通过哈克和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追求自由生活的故事,展示了人物意识活动的逻辑轨迹,又不无幽默风趣地调侃嘲弄了宗教谬说给一个孩子造成的荒唐观念。小说从哈克的视角反映生活、刻画形象,亲切生动,引人入胜。小说语言颇具特色,作家在广泛采用美国南方方言和黑人俚语的基础上,经过精妙地提炼加工,形成了一种富于口语化特征的文学语言,简洁生动,自然含蓄,堪称是英语文学的范本。不同凡响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创造性使《哈克・费恩》成为一部杰作,并成为欧美当代诸种批评模式研究的对象。
      二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魅力
      1 小说中的幽默色彩
      幽默是小说家写作过程中一种轻快而诙谐的艺术表现手法,马克・吐温不仅日常的言谈风趣幽默,而且他的幽默个性也深深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的作品,特别是早期作品,通过夸张、反话、俏皮话、双关语、方言等,常常达到令人开心而笑的效果。马克・吐温的幽默,不是纯粹的逗乐,他是用幽默讽刺社会不良现象或人身上的缺点。在《哈克・费恩》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哈克身上充满了冒险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和可贵的童真。小说中对主人公一系列惊险刺激的冒险历程的描写,主要通过其性格上的不协调时常左右他的行为与言语来表现,让读者不时发出会心的笑。经典的一例,莫过于哈克在试图告发黑奴吉姆的前后表现。小说中是这样描述的:
      这事儿真叫人左右为难。我把那张信拾起来,拿在手里。我浑身哆嗦起来了,因为我得打定主意,在两条路当中选定一条,永远不能反悔,我琢磨了一会儿,连气都不敢出似的,随后才对自己说:“好吧,那么,下地狱就下地狱吧。――接着我就一下子把它撕掉了。我说了就算数;从此以后就再也不打算改邪归正。我把这桩事情整个儿丢在脑后,干脆打定主意再走邪路,这才合乎我的身份,因为我从小就学了这一套,干好事我倒不在行。现在第一着,我打算去想办法,再把吉姆偷出来,叫他脱离奴隶生活;我要是想得出更坏的事情,那我也会要做;因为反正是一不做、二不休,我不如干脆就干它个痛快吧。
      酣畅淋漓的文字把主人公狡黠童真的个性表露无遗。再例如,在第二十三章,作者描写了“公爵”与“国王”两个江湖骗子丑陋而滑稽的表演。先是“公爵”走上戏台,“极力称赞这出悲剧,说那是从来没见过的最惊心动魄的好戏……后来他把大家说得兴致挺高,一心只等着看好戏了,他就把幕拉开,国王马上就光着身子,四脚着地,神气十足地爬出来了;他浑身都画了一圈一圈的条纹,五颜六色,像天上的彩虹一样,怪好看的。……后来国王在台上左跳右蹦,跳够了以后,就一跳一蹦地退到后台去了。……哎,这个老笨蛋做的那些怪相,可真能叫一条牛看了都要笑起来哪。”这段漫画式的幽默描写,十分形象地刻画出了两个骗子为了诈取钱财,不惜在光天化日之下肆无忌惮地干出寡廉鲜耻的勾当的丑恶嘴脸。我们不禁为作者幽默的语言,丰富曲折的情节所吸引。作品中没有尖刻讽刺口吻般的叙事,也没有为突出幽默感而将情节喜剧化的刻意成分。相反,整个故事融会贯通,作者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全面认识融合在整个故事的构思中,幽默的背后剖析了人性的残忍、愚蠢可笑的一面,抨击了所谓文明社会的种种弊端。从新批评角度分析,反讽这一修辞手段功不可没,体现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2 小说中的讽刺意味
      马克・吐温把他辛辣的讽刺融化在哈克少不更事的眼中和嘴里,没有故意的夸张,也没有故意采用滑稽的笔调,只把孩子的真实感受传达给读者。这种寓庄于谐、含沙射影的讽刺使得小说读起来妙趣横生。
      首先,是与非产生的嘲讽。小说主人公哈克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他也承认自己没有教养。对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文明社会,他常常觉得它是对的。它的规矩、礼数、道德准则、法律等都是那个社会所应该有的。违背这些礼数道德就是错的,而帮助黑奴逃跑更是犯法的事。哈克帮助吉姆获得自由,明明是在做好事,他嘴里一个劲说的却是在“干坏事”,将来准备“下地狱”;本来走的是正路,却说成打定主意再走“邪路”。作家通过这样的对比,突出了那个黑白颠倒的社会的荒谬,让读者通过滑稽可笑的反语,认识到美国社会种族歧视的劣根性和顽固性,是对颠倒黑白的世道和是非不分的社会的无情嘲讽。
      其次,教化与反教化产生的嘲讽。道格拉斯寡妇、华森小姐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她们都试图用基督教去教化哈克,驯服他的野性。寡妇给哈克讲摩西的故事,哈克本来也有兴趣听,寡妇漏口风说摩西已经死了好长时间,哈克就不再理会了,他以往经常要面对的问题是怎么活下去,所以从来不把死人放在心上。华森小姐接着告诉哈克,只要他每天做祷告,不管他要求什么都能得到。出于孩子的好奇,哈克进行了验证,很快发现不是这样。道格拉斯寡妇、华森小姐的教化,不但没有换来哈克的皈依,反而使他更加不相信那些东西,甚至对基督教彻底失去了兴趣。在第十八章中,哈克受人差遣来到午后的教堂,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景:
      教堂里不见人影,兴许有一两头猪,因为教堂门上没有锁,夏天猪就爱躺在木头拼成的地板上,因为那儿凉快。你要留心就会发现:大多数人只有非上教堂不可的时候才去教堂,猪却跟人不一样。
      这里看似漫不经心的闲笔,将不喜欢去教堂的大多数人与喜欢到教堂乘凉的一两头猪相提并论,显得非常滑稽,也是哈克反教化的一个例证,对宗教的僵化及人性的伪善揭示得入木三分。
      3 小说中的自然景色描写
      小说运用散发出西部特殊的乡土气息的语言,满怀深情地描写了密西西比河沿岸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与密西西比河岸小镇的衰败鄙陋以及人们的愚昧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夜间的密西西比河风光也是马克・吐温所熟知的,小说用细腻的语言娓娓道来:
      在密西西比河宽阔的水面上漂着一个木排,上面坐着两个年龄、肤色都不相同的人。两三个昼夜过去了;我想不如说是流过去了,它们那么宁静、平安、甜美地滑了过去……到处声息全无,一片寂静―活像这整个世界睡着了似的,兴许偶尔有几声牛蛙的叫声……随后一阵微微的好风,从那边吹来,像是有扇子扇着你,又凉快又清爽,带着树林子的气息和花香,闻起来甜甜的……然后是大白天到啦,样样东西在阳光下笑眯眯的,小鸟儿打起精神唱起歌来。有时候,整条大河有好长好长时间归了我们。那边是河岸和一些岛子,和我们隔水相望;兴许还有一点火光―那是木屋窗内的一支蜡烛―有时水面上有一两点火光―你知道,那是木排或驳船上的;兴许还能听到从其中一条船上飘来的提琴声或歌声。在木排上生活真是美啊。我们头上是天空,缀满了一点点的星星,所有商店、住家,几乎全是从未漆过的、棚屋般又旧又干缩的木头房子……。
      这些描写为后面悲剧的发生留下伏笔。
      4 小说中的人物塑造
      小说首先介绍了道格拉斯寡妇,她出于同情收养了哈克,认他作干儿子,道格拉斯寡妇是善良的;道格拉斯寡妇又是古板的,衣食住行都有一套“规矩”,不能逾越。她经常给哈克讲圣经故事,不让他抽烟,并要求他餐前必须祷告:
      “寡妇拉铃让开晚饭,你得按时到。到了桌子跟前,你又不能抄起家伙就吃,偏要低下脑袋,为了这顿吃食呱里咕噜几句才能动手。”
      华森小姐是道格拉斯寡妇的妹妹,也是寡妇管教哈克的帮手。在小说里,她是一个老姑娘,架一副眼镜,平常教哈克读书,要求哈克每天都要做祷告。看见哈克弄脏了衣服,她会狠狠敲他一顿,并不断地挑他的毛病。……华森小姐曾打算卖掉黑奴吉姆换八百块钱,在吉姆逃离后,她又为要把吉姆卖到下游去而感到羞愧,在遗嘱里宣布还他自由。可以看出,她和寡妇一样善良,只是对人对事比寡妇更苛刻和挑剔。关于哈克父亲的形象,小说是这样描述的,“他头发又长又乱,透过那青藤似的乱发可以看到他那双发亮的眼睛。头发全黑,没有一丝花白,他的乱蓬蓬的长胡子也是黑的”。哈克的父亲形象上很恐怖,行为上更恐怖。他没有受过教育,还坚决反对哈克接受教育。得知哈克发了大财,他强迫哈克去向撒切尔法官要钱,想尽办法跟寡妇争夺监护权。他嗜酒如命,喝醉了到处撒野,骂人,发酒疯,出尽了洋相。他痛哭流涕地答应新任法官要好好做人,半夜里酒瘾发作,用新上衣换了酒喝,照旧烂醉如泥。他把哈克囚禁到密林深处的小木屋里,动不动就揍,哈克的全身都是鞭痕。作为哈克的唯一亲人,哈克父亲不但不能给予他父爱,反而使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胁。哈克父亲的下场在小说结尾时才揭开:哈克逃跑后,他的父亲遭遇了实力更强大的强盗,死在一个顺水漂流的木头上,死的时候光着身子,背上挨了枪弹。小说中的黑奴吉姆是一个品质优秀的人。他纯朴善良,有“一副无私的好心肠”,对亲人有真挚的感情和爱,重友谊,具有争取自由的斗争个性。作为一个黑奴,吉姆最初显得愚蠢无知、幼稚可笑。他相信有鬼神、征兆和预言,遇到不幸时,就以为是响尾蛇在显灵。他想不通法国人为什么不会讲美国话,就认为法国人是不会讲话的。他有时爱吹嘘,汤姆趁他睡熟将他的帽子挂到树上,他说是妖巫作法,妖巫使他神思恍惚,然后骑着他走遍全州;下一回讲起来,又说骑着他一直到了新奥尔良;到末了,说是妖巫骑着他走遍了全世界。后来生活发生了变故,吉姆真诚善良、忠实自尊的品质得到更多的体现。他不愿忍受当奴隶的命运,渴望主宰自己的命运,成为一个自由人。为了不被主人卖到蓄奴制猖獗的南方,他从主人家逃出来,幻想逃到废奴州去,过上像任何人一样的自由的生活。当哈克、吉姆和汤姆逃出农庄时,汤姆腿上中了一枪,吉姆冒着重新失去自由乃至生命的危险,坚决留下来护理汤姆,给老大夫当助手。几天后,他真被抓回去了,虽然一路上挨打受骂,但他一声不吭,始终装作不认识哈克。吉姆的勇敢坚强、忠诚无私、向往自由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 结语
      海明威曾说:“全部美国文学起源于马克・吐温的一本叫《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书……这是我们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本书。”马克・吐温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开创了土生土长的美国文学先河,《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也是美国文化中的珍品。小说强烈地反对蓄奴制度,表达了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等等。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同时代的许多幽默作家逐渐销声匿迹的时候,马克・吐温的创作生命力却始终不衰,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 [美]马克・吐温,杨栋译:《马克・吐温文集》,京华出版社,2007年版。
       [2] 汪小英:《哈克贝利・费恩与汤姆・索亚形象鉴赏》,《安徽文学》,2008年第7期。
       [3] 程露:《世界文学名著深度悦读》,中国纺织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4] [美]马克・吐温,谭惠娟、陆萍、胡跃明译:《马克・吐温回忆录》,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
       [5] 常耀信:《精编美国文学教程》(中文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程晓,女,1974―,河南南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教学法,工作单位: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推荐访问:历险记 哈克 魅力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