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读后感 > 正文

    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中的文体学]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1 04:57:16 点击:

      20世纪70年代末期,著名作家周而复在读罢《李自成》一、二卷之后,通过电话给了作者姚雪垠两项“任命”:一是崇祯皇帝的秘书长,二是李自成的参谋长。这虽是两位老朋友之间的戏言,却也事出有因。单以“秘书长”而言,起码说明周而复不仅注意到了《李自成》中姚雪垠为崇祯代拟的两份文件,而且非常赞赏。
      第一份文件是诏书。崇祯十一年十月,小而险要的潼关城大军云集。陕西、三边总督兼摄河南等五省军事的洪承畴来到潼关,督率孙传庭与在陕诸将火速将李自成一鼓歼灭。一场恶战即将开始。就在此时,皇帝的一纸诏书追到军中,送旨太监朗朗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流贼祸国,十载于兹,万姓涂炭,陵寝震惊。凡我臣子,谁不切齿!迩来天心厌乱,运有转机。元凶巨恶,自相携贰,或次第授首于关中,或相继就抚于汉滨。革左等观望徘徊于淮甸,老回回等铩羽局促于豫南。此皆待戮之囚,不足为朝廷大患。惟闯贼李自成,虽经屡败,凶焰未灭;孤军奔窜,仍思一逞。笼络有术,死党固结而不散;小惠惑人,愚民甘为之耳目。若不一鼓荡平,则国家腹心之祸,宁肯有底止!
      朕前已迭下手诏,谆谆告谕,务将闯逆一股,火速剿灭,尤须将闯逆本犯及贼妻高氏、巨贼刘宗敏、李过、高一功、田见秀等,一一擒获,或予阵斩,断勿使一人漏网。尔洪承畴、孙传庭一向实力剿贼,卓著劳绩,朕甚嘉慰。其剿贼出力诸将,已饬吏兵二部从速论功升赏。兹再赐尔洪承畴尚方剑一柄,阵前便宜行事。并赐内银三万两,丝表里各二百匹,赏功银牌五百副,供阵前奖功之用。
      于戏!凯旋饮至,古有褒功之典;执献俘,朕所望于今日。但有殊勋,朝廷不吝封侯之赏;倘负重寄,国法自有处罚之款。一旦将该股逆贼扫清,尔等即星夜率师勤王,不得瞻顾逗留,贻误戎机。
      钦此!
      诏书是帝王给臣下的旨令,体例上属公牍文的诏令文一种。按照皇家规矩,除非特别机密者,一般诏书的制作都是先“票拟”――即由内阁文臣拟稿、当值内阁辅臣(辅臣通常是五至七人)审阅、首辅定稿,再誊抄清楚送进宫中,通过司礼监呈报皇帝,皇帝审阅后发还内阁,然后才能制成正式诏书发出去。而我们从《李自成》第一卷第五章中读到的这一份“诏书”,却是由姚雪垠一手包办的明朝政府“正式文件”。它体例上符合诏书规则,语言上骈散兼行,对仗工稳,读起来抑扬顿挫,极富节奏感。内容上,它既介绍了近两年来农民军的整体活动情况,又突出了李自成及其主要将领,同时也见出大明朝廷对潼关南原大战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希望。凡此种种,使其成为与小说本体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份文件是祭文。崇祯十四年七月,洪承畴率领十三万明军援救锦州,不幸兵溃,困守松山。翌年二月,松山城破,洪承畴突围被俘,投降满洲。当他在盛京(沈阳)向清帝屈膝称臣时,北京城中却传说他已慷慨尽节。为褒扬他的忠贞义烈,祟祯皇帝下旨在朝阳门外设十六坛予以祭典,而最后一坛由皇帝亲躬主祭。据野史传说,洪承畴后来以“七省经略”之尊为清政府平定江南时,曾有昔日文臣率义军抗清被俘,洪承畴以故人旧谊劝降,被俘者拒不相认,说洪承畴早已在沈阳慷慨尽节,随即将大明先皇帝的祭文背诵出来,借以羞辱洪氏。据此推测,崇祯的祭洪文在当时曾广为人知。姚雪垠曾千方百计搜求这篇祭文,也曾致信著名明清史料专家谢国桢先生请代为寻找,最后均以失望而告终。姚氏退而求其次,心想只要找到几句原文就行――只要几句,他就可以据残补全,遗憾的是这个愿望也成泡影,终于不得不代拟全文:
      维大明崇祯十五年五月,皇帝遣官致祭于帮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使、蓟辽总督洪承畴之灵前而告以文曰:
      呜呼!劫际红羊,祸深黄龙。安内攘外,端赖重臣。昊天不吊,折我股肱。朕以薄德,罹此蹇剥。临轩洒涕,痛何如之!
      曩者青犊肆虐于中原,铜马披猖于西陲,乃命卿总督师旅,扫荡秦、蜀。万里驰驱,天下知上将之辛劳;三载奋剿,朝廷纾封疆之殷忧。方期贼氛廓清、丽日普照于泾渭;讵料虏骑入犯,烽火遍燃于幽燕。畿辅蹂躏,京师戒严。朕不得已,诏卿勤王,星夜北来。平台召见,咨以方略。蓟辽督师,倚为干城。海内板荡,君臣共休戚之感;关外糜烂,朝野乏战守之策。卿受命援锦,躬亲戎行;未建懋功,遽成国殇。呜呼痛哉!
      自卿被围,倏逾半载。孤城远悬,忠眸难望一兵之援;空腹坚守,赤心惟争千秋之节。慷慨誓师,将士闻之而气壮;擂鼓督战,夷狄对之而胆寒。大臣如此勇决,自古罕有。睢阳义烈,堪与比拟。无奈壮士掘鼠,莫救三军饥馁;叛将献城,终致一朝崩解。然卿犹督兵巷战,狂呼杀敌;弱马中箭,继以步斗;手刃数虏,血满袍袖;两度负伤,仆而再起;正欲自刎,群虏拥至,遂致被执。当此时也,战鼓齐喑,星片无光,长空云暗,旷野风悲,微雨忽零,淅沥不止,盖忠贞格于上苍,天地为之愁惨而陨泣!
      闻卿被执之后,誓志不屈,蓬头垢面,骂不绝口。槛车北去,日近虏廷,时时回首南望,放声痛哭。迨入沈阳,便即绝食。虏酋百般招诱,无动卿心。佳肴罗列于几上,卿惟目闭而罔视;艳姬侍立于榻前,卿惟背向而怒斥。古人云,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慷慨与从容,卿兼而有之矣。又闻卿绝食数日,气息奄奄,病不能兴,鼓卿余力,奋身坐起,南向而跪,连呼“陛下!陛下!”气噎泪流,欲语无声,倒地而死,目犹不瞑。君子成仁,有如是耶?呜呼痛哉!
      年余以来,迭陷名城,连丧元臣,上天降罚,罪在朕躬。建祠建坊,国有褒忠之典;议谥议恤,朕怀表功之心。卿之志节功业,已饬宣付史馆。呜呼!卿虽死矣,死而不朽。死事重于泰山,豪气化为长虹;享俎豆于百世,传令名于万年。魂其归来,尚飨!
      在《李自成》中,崇祯是自嘉靖、隆庆、万历、天启以来最勤于政事的皇帝,也是最聪明、最喜读书的皇帝,然而他却是一个亡国之君,因而是小说所要塑造的一个不寻常的悲剧典型。他宵衣旰食,事必躬亲,精明强干而刚愎自用,感情丰富而猜疑多端。他有较高的文字修养,不满礼部大臣代拟的祭文只有程式没有感情,所以要亲自动手,一边写一边痛哭流涕。祭文先写了明王朝的内外交困和洪承畴的鹰犬之功,再依次写了洪承畴固守松山的艰难,督兵巷战的英勇,宁死不降的忠贞,舍身成仁的悲壮……全文以四、六字骈句为主,间以散句与长偶对句,工整而不呆板,繁富而不侈华;以情叙事,情寓事中,借助流水对句江河直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崇祯这个悲剧典型的政治感情与文化水准。周而复称姚雪垠为“崇祯皇帝的秘书长”,堪称“知人善任”。
      其实,姚雪垠不只是“崇祯皇帝的秘书长”,在《李自成》1―5卷中,他还为李自成、卢象升、牛金星、李岩、汤夫人、刘子政、河南杞县知县甚至相国寺的圆通和尚等多人捉刀代劳,文涉诗词曲赋、民歌民谣、器物铭文、奏表议章、诏令制谕、联语灯谜、信函文告、偈言签诗等等体裁体制,俨然一部中国古代文体教科书。为欣赏其丰富多彩的笔墨变化,不妨试举几例如下:
      第一卷第三章:清兵入犯,京师危急,崇祯调宣、大、山西总督卢象升星夜驰京,统率天下勤王兵马。卢象升接受召见后把崇祯赏赐他的一万两银子分给将士,自己只留下一两五钱,叫银匠替他打一只酒杯留作纪念,并口吟一联刻于杯上:
      誓挥铁骑驱胡虏恭捧金瓯颂圣明
      一联铭文,自警自励,充分表现出这位文进士出身的武将忠君爱国的慷慨情怀。
      第二卷第三十七章:河南杞县贵公子李信因“劝赈”得罪仇家,遭陷害入狱。为将其置于死地,仇家买通县官在“详文”上作文章,诬陷他与“叛贼”红娘子暗中勾结。其中最关键的两句是:
      李信暗以红娘为爱妾,权将戎幕作金屋;红娘明戴李信为魁首,已从鞍马订山盟。
      “详文”即判决书。大概是从唐、宋以后,判牍成为一门学问,官员断案常以写判牍显示才学,致使四六对仗句的“详文”成为时尚。
      第二卷第三十八章:红娘子在饥民帮助下破城劫狱,救出李信,杀了县官,起义队伍暂时停留在杞县城外。李信夫人汤氏虽然庆幸丈夫获救,但是深怕丈夫被逼造反,致使“历世忠孝,千秋名节,毁于一旦”,出于这种矛盾心理,她给丈夫写了一封家书:
      自遭家难,日夜忧苦。洗面之泪难干,刺骨之恨何深。纵然百般奔走,营救无门;从看群凶鸱张,杀人有路。覆盆之下,呼天不应。妥真不知尚有与夫君再见之日,惟思死为厉鬼,以报此仇。
      数日前有仆自汴奔回,云二公子在省城彷徨无策,愤而出走,不知何往。妄痛哭竟夕,疑虑满怀。差人四出打探,而德齐弟行踪杳然。阖宅上下,几已心碎望绝。宗亲扼腕,莫知为计。不意红娘子义旗西来,如从天降;饥民内应,坚城自开。还我夫君,实为大幸。然杀官劫狱,国法难容;从贼谋逆,纲常全悖。历世忠孝,千秋名节,毁于一旦。妾虽无知,亦读诗书;反思思惟,心胆俱碎。百年清华,覆在眉睫;抄家灭门,来不旋踵。昨夕之前,妄尚望能拼此祖宗家产,救夫君早出牢狱,从此随夫君避世隐居,不问外事,安贫乐道,终老蓬荜。天乎,天乎,而今已矣!
      事已至此,难求善策。区区之意,仍望垂察。夫君应念世受国恩,身非同于细民;偶遭家难,势不比于戍徒。雍丘非大泽之乡,公子岂揭竿之辈?莫谓骑虎难下,欲罢不能;当思脱身有术,端赖勇决。望夫君与德齐弟临悬崖而勒马,值歧路而回车。冥冥苍天,或能鉴佑?
      妾一妇人,少更世事。遭此大故,几欲轻生。挥笔洒泪,五内如焚。千言万语,书难尽宣。伫候归来,重睹一面。
      家书不是奏书,本可以信笔写来,只要能“尽言”,遣词造句大可不必十分讲究。但这只是就“一般”而言,李信夫人则属个案。因为小说写她是明朝开国功臣汤和的后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明清两代的大家闺秀中能够提笔为文者很多,她们大都喜欢六朝文体,而六朝时的书牍已很讲究文学艺术性,在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要骋才情托词采,所以写信时每每使用骈体文。所以汤夫人的家书只有写成这种近于六朝文风的优美散文,才既符合名门闺秀的思想,又符合明代闺阁的风习。
      第二卷第四十一章:李信兄弟与红娘子率领豫东三千子弟兵启程西进,欲开入伏牛山投奔闯王。李自成得到消息,十分高兴,特派义子李双喜率五百骑兵远道出迎,在神镇接到了李、红队伍。李信感念于此,遂派胞弟李侔即率百名骑兵先行谒见闯王,面陈誓忠投效诚意,自己则坐下来给闯王写了一封陈说战略的长信,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段写道:
      将军奉天倡义,转战数省;今来中州,与昔不同。盖朝廷足累卵之危,百姓极来苏之情,值官军之疫弊,乘腹地之空虚,此正开拓鸿业于千载一时之机也。望将军广收人心,悉力经营,建立根本,以图天下。夫中州西看宛洛之重镇,地居冲要,山河险固,而东则沃野千里,兵与食咸足资焉。诚能以宛洛为后据,据形胜而驰骋中原,夺汴梁而囊括徐砀,下襄阳而虎踞上游,,则立国之基可定,而天下莫能与争锋矣。迨中原根基稍固,农桑渐有恢复,兵食备足,然后命偏师东出临清,截漕运而明廷之咽喉绝,收山东而北京之左肱割;西入潼关,据关中而中原无西顾之忧,入山西而燕郡之右臂折。然后将军亲率大军,渡河北伐,则孤悬坐困之京师可不烦巨战而得。京师一克,畿辅乃定,饮马长江而江南震悚,金陵可降,吴越可下,陈兵荆襄而楚蜀可收,云贵与岭南可次第归服。盖席卷之势成也。
      以文体论,这封长信应属公牍文的“奏议”一类,读之却能感觉有唐宋散文之风,原因在于作者有意学习模仿了唐朝陆贽的笔调。陆贽是唐德宗的亲信大臣,曾代皇帝起草制诏并写过许多奏议类文章。他写的奏议,骈散兼行,以散为主,既句式炼整辞采华美,又机动灵活自然流畅,加之见解深刻说理透辟而颇受推崇,被世人以“陆宣公体”名之并编有《陆宣公奏议》十六卷。李信要向闯王陈述自己的重要建议,所以作者很自然地为他选择了这种体式风格。
      第三卷第十七章:洪承畴率十万大军援救锦州,本想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却无奈朝廷遥控指挥,处处掣肘,让不懂军事却自命不凡的张若麒、陈新甲等人不断催战,洪承畴被迫贸然出兵,惨遭大败。其行辕赞画刘子政在山海关得到这一消息,痛苦万分,遂与山海关镇台衙门赞画李嵩在威远堡城头为阵亡将士举行了一场小小公祭,李嵩主祭,刘子政读祭文:
      赵括虚骄而临戎兮,
      长平一夕而卒坑。
      宋帝慷慨而授图兮,
      灵州千里而血腥。
      悲浮尸之散乱兮,
      月冷波静而无声。
      恨胡骑之纵横兮,
      日惨风咽而……
      这是骚体,以屈原的《国殇》为模本。用典寓事,借古讽今,满腔悲愤,长歌当哭。对于白白断送了青春生命的数万将士来说,只有如此这般,才是最好的祭奠与招魂。
      第三卷第二十章:李自成率闯罗联军进攻叶县,将以刘国能为首的明朝军队围困城中。为防误伤百姓,闯王命令停止炮击,改用宣传攻势。义军从四面纷纷将响箭射入城中,响箭上系着闯王的“晓谕”:
      闯王剀切晓谕,仰尔军民遵行。限于两日之内,焚香开门献城。
      大军秋毫无犯,保全一城生灵。义师进入叶县,只诛叛将国能。
      “晓谕”算什么体式?未见确切定义。从内容看,它实际就是安民告示。因为对象是老百姓,所以只用大白话,六字一句,双句押韵,好读、好听、好记、好理解,具有其他实用文体都无可比拟的实用性。
      囿于篇幅,暂止于此。所举八例,都是我国古代的实用文体。至于作者为小说人物代拟的各种诗词曲赋,均未提及。将如此丰富的文字体裁、体制或样式齐集于一部长篇小说,这现象迄今似乎绝无仅有。尤为难得的是这些文体都是根据作品中不同人物的身份与性格量身定做,因而与小说整体水乳交融不可分割。之所以能如此,作者姚雪垠的解释是:“民族的语言和独特文化,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是超越阶级的民族凝聚力。”所以,“历史小说应该按照历史现实主义要求写出中国古人的真实生活,用我们民族的独特文化表现出我们民族文学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来”。
      
      本栏责任编辑:孔燕

    推荐访问:文体 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