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读后感 > 正文

    王世襄的79件明式家具_王世襄:玩物成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8 04:28:50 点击:

      王世襄,以“中国第一玩家”著称文化界。无论是家具、漆器、竹刻,还是蟋蟀、鸽子、老鹰,抑或是獾狗、掼交、烹饪、火绘。在他的笔下,全都成了一门门精深的学问。   他说正是因为喜欢玩,才活到90多岁,还不觉得自己老。
      
      人鸽情缘
      
      天空中白羽飞旋的鸽子,在常人看来。是美丽的,但在王世襄眼里,却是一幅让其痛心的画面:“这些广场鸽美其名曰‘和平鸽’,实际上却是美国一种叫做‘落地王’的食用鸽!而世界上最美丽的鸽子――中国的观赏鸽却在受冷落,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王世襄把养鸽、研鸽当作所有玩好之最,自称是“吃剩饭、踩狗屎”之辈:“过去养鸽子的人们,对待鸽子就像对待孩子。自个吃饭不好好吃,扒两口剩饭就去喂鸽放鸽。他们还有一个习惯,一出门不往地上看,而是往天上瞧,因此常常踩狗屎。”在他的记忆里,儿时的鸽市悦耳的哨声,忽远忽近,琅琅不断。全城以贩鸽或制哨为生者至少也有几百人。
      王世襄如此爱鸽,以至于结束下放劳动后一回到北京,他便在通州郊区买了个小院,心舒神怡地专心养起了鸽子。以后住进了公寓楼,无法养鸽子就成了王世襄人生中最大的憾事,可是他对鸽子的喜爱却日久弥笃。一次,赴郑州参加全国文史馆工作会议,发现当地正在举办观赏鸽大赛,他便兴致十足地走进了鸽群。一个年轻人指着一对黑中泛紫的鸽子问王世襄:“您认识它们吗?”“铁牛!”王世襄脱口而出。年轻人激动不已,坚持要将这对几近绝迹的名种送给他。
      后来,无法养鸽的王世襄换了一种爱鸽的方式,那就是研鸽并出鸽书。几年下来,他携带相机踏遍了北京的鸽市,去外地开会时也不忘逛鸽市会鸽友,还翻阅了沉睡在故�书画库中的�廷画家绘制的鸽谱。经多年积累,他编著了《北京鸽哨》、《明代鸽经・清宫鸽谱》等鸽书。
      王世襄自打龆龀之年上房轰鸽,便与鸽子结下不解情缘。如今垂垂老矣,依然为中国观赏鸽的命运奔走呼吁。就算是有人约访他,都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少宣传我这个人,多帮助呼吁抢救观赏鸽”。
      王世襄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看到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放飞中国的观赏鸽。
      
      研物立志
      
      谈起诸多玩好,王世襄如数家珍:“十来岁时我开始养鸽子。接着养蛐蛐,不仅买,还到郊区捉。也爱听冬日鸣虫,即野生或人工孵育的蝈蝈、油葫芦等。鸣虫养在葫芦内叫,故对葫芦又发生兴趣。尤其是中国特有的范制葫芦,在幼嫩时内壁套有阴文花纹的模子,长成后去掉模子,葫芦造型和花纹文字,悉如人意。这是中国独有的特种工艺,可谓巧夺天工,我也曾试种过。十六七岁学摔跤,拜清代善扑营的扑户为师。受他们的影响和传授,玩得更野了――熬鹰猎兔,驯狗捉獾。由于上述经历,我忝得‘玩家’之名。”
      这些玩物看似“雕虫小技”,但王世襄却愣是让它们登上了“大雅之堂”。为了得到爱物,他餐风饮露在所不辞;为了穷究玩物的底里,他与平民百姓交朋友,虚心请教,以求博洽多闻。沉潜既久,他于诸般玩技靡不精通,光“家”者就有诗词家、书法家、火绘家、驯鹰家、美术史家、中国古典音乐史家、文物鉴定家、民俗学家等名号。随“家”而来的是他的四十余部著作,如《中国古代音乐书目》、《髹饰录解说》、《竹刻艺术》、《中国古代漆器》、《明式家具研究》、《说葫芦》、《蟋蟀谱集成》等,全是填补空白的开山之作。王世襄的“玩派”被画家黄苗子说成是“玩物成家”,启功生前也评价他为“研物立志”。谦虚的王世襄笑称:这些书是一堆不如一堆。
      王世襄还有一大爱好,那就是善吃、善做、善品评。据他自己回忆:“幼年读书之余,我喜欢进厨房去看厨师做莱。那时我家的家厨,多是从各地请来的名师,技术十分高超。在他们的指点下,我常常上灶,煎炒熘炸,样样都行。各帮莱,我都学,做菜的兴趣越来越浓,交了不少厨师朋友。很多年过去了,不少厨师一直认为我是他们的同行,而并不知道我的真正工作单位是在故宫里。”于是,到亲朋好友的家里,他也喜欢亲自下厨,露几手“绝活”。
      王世襄的拿手菜不少,海米烧大葱、雪菜烧黄鱼、火腿菜心、鸡片烧豌豆、糖醋辣白菜、羊油麻豆腐、面包虾……一次老友聚餐,王世襄做了一个冷门菜:焖葱,结果被大伙儿一抢而空。王世襄的厨艺传给了儿子。现在,儿子孝敬父亲的主要方式便是备料烹饪。“老爷子的味蕾灵敏着呢,一般饭馆的菜可瞧不上眼。”儿子语气中带着一丝敬佩。
      王世襄吃出了见识,晚年所写关于美食的文字,亦获美食家们的好评,并曾受邀担任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特邀顾问。
      
      收藏大玩家
      
      衣着随随便便,为人朴朴实实,谈吐随随和和,走在大街上的王世襄就像随处可见的大师傅,绝想不到他是鼎鼎有名的收藏家。
      王世襄在收藏藏品时,既无显赫的社会地位,又无雄厚的资金支持,全凭自己的学识与眼力,其间付出的心血与精力非“甘苦”二字可以道出。有意思的是这些藏品不称王世襄收藏,而称他的“俪松居”收藏,这里又蕴含了王世襄、袁荃猷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毕竟这些藏品都为王世襄夫妇的喜爱之物,不论其贵贱。如所藏唐“大圣遗音”伏羲式琴等唐、宋、元、明古琴,皆因袁荃猷善抚古琴。袁荃猷14岁即师从汪孟舒先生学琴,造诣极高,后又经古琴国手管平先生亲授,琴艺更为精进。袁荃猷弹琴,王世襄则为其服务。自称“琴奴”。后见一铜炉本无出奇之处,唯其底款方印为“琴友”二字,王世襄便欣然收藏,足见先生内心之细腻和对妻子的深情。
      为了研究,王世襄随时注意故宫的藏品,还经常去古玩铺、挂货屋,乃至冷摊僻市搜集漆器标本,越是残件越重视,因为可以看到漆器的胎骨、漆皮及色漆层次等等状况。研究明式家具限于财力,王世襄只好直接与收购破旧杂货家具的旧货摊打交道。能买得起的,他便买下,捆在车上带回;买不起的,也要拍照或画下图来。大年三十,为了或许能从农家买到一件旧家具,他放弃全家吃年夜饭的欢乐,而在乡下睡冷炕。用脱下来的鞋垫在炕沿上做枕头,度过除夕之夜。
      这样的生活,占尽了王世襄的全部假日,也耗尽了他全部积蓄。王世襄搜集家具的狂热,得到了妻子袁荃猷的支持。这位在音乐方面学有专长的贤内助,一心成全丈夫的研究兴趣。丈夫把大部分的钱买了木器,她尽管衣着朴素,生活节俭,有些年手头还拮据,但她全无怨色,而是怡然自得地和丈夫共享从家具研究中得到的乐趣。
      少有所好,老有所用,用有所成。有人说,王世襄“玩”出了前无先辈系统之论、后无来者可以继承的“世纪绝学”。
      玩即学,学亦玩。这就是王世襄的境界。
      
      (摘自新华网 本刊有删改)

    推荐访问:玩物 成家 王世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