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读后感 > 正文

    [构建贵州经济稳步快速发展的新思路] 新思路教育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8 04:55:22 点击:

      [提要] 2012年中央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贵州省一直是一个贫困的、落后的省份,经济与其他省份相比差距极大,贵州尽快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局面是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和要求。贵州的致富是缩小西部欠发达地区与全国差距的重要标志。本文分析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困难和局限,以及贵州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潜力,从而找到适合贵州省经济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贵州;经济发展;分析;思路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14日
      一、贵州省经济发展的特殊困难
      贵州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地貌的影响,省内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一直都存在特殊困难,与东部发达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相比落后了8年,与西部其他城市相比也落后4年,现在与全国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贵州省的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既有发展的困难也有发展的优势,既有发展的局限性也有发展的极大空间。
      (一)困难与优势
      1、困难分析。目前贵州发展的主要困难在于:第一,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贵州省是内陆省份,独有的喀斯特地形地貌造就了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自然环境,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在这里显得十分困难,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基础设施更是落后,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第二,工程性缺水严重。贵州省的水资源和水产资源都十分丰富,但是却出现工程性缺水的难题,喀斯特熔岩性地貌特征决定了贵州独有的梯田农业的灌溉困难、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大量的石灰岩溶解,使得有的地区居民的生活用水也不能得到保证。第三,文化教育落后、人口素质偏低。第四次人口普查贵州省有3,79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有2,662.78万人,占总人口的70.1%,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孩子的上学条件还是十分有限的。一是学校的教学条件有限,有的学校一个老师要上几门课程,有的学校根本无法吸引正规毕业的老师,因而无法得到正常的学习和教育;二是交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让农村的孩子求学难、上学难,坐吊索去读书、步行几小时去读书、饥寒交迫去读书的比比皆是,有的孩子不得不早早放弃读书,外出打工,养家糊口。第四,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贵州省的农业生产用地多就山势而定,梯田农业随地可见,这就使得贵州省不能像平原地区那样使用各种农机具,这里的农业生产基本全靠人工完成。贵州省的石漠化现象严重,植被不能及时得到有效保护,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在当地人的乱砍、乱开、乱用下遭到破坏,而且是不可修复性的破坏。
      2、优势分析。第一,贵州省拥有重要的区位条件,贵州东邻湖南;北邻重庆、四川;西邻云南;南邻广西。处在“近海、近江、近边”的大西南心脏地带,是大西南通向华南、东南亚、南亚的西南出海出境重要通道和陆路交通枢纽,历为“大西南之奥区”,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第二,贵州省的能源矿产资源富集,是中国的矿产资源大省,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多达110多种,其中42种矿产的保有储量排名中国前十名,22种矿产列第一至第三位,其中煤、磷、汞、铝土矿、锰、锑、金、重晶石、硫铁矿、水泥与砖瓦原料以及各种用途的白云岩、砂岩、石灰岩等优势明显,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第三,文化旅游开发潜力大,贵州省有“公园省”之称,省内处处是风光、处处是景区,特别是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为背景的旅游,如遵义会议会址、瓮安猴场会址、安顺的屯堡文化、黔西南的千户苗寨、侗乡侗寨等景点,更是贵州独有的特色;第四,生物多样性良好,贵州省已查明的野生植物有3,800余种,包括药用植物、经济植物和珍稀植物,特别是苗药等民族用药广泛,已发现的野生动物和珍稀动物有535种,黔金丝猴、华南虎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占全国同类动物的13%;另外,贵州还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二)经济的局限与开发的潜力分析
      第一,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城乡差距大。农业产业主要以种植业和家庭式禽蓄养殖为主,小规模的个体经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很多地区没有支柱产业,农民思想僵化,难以形成多元化、现代化、产业化的结构模式。“三农”问题在贵州尤为突出,农民留在农村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业基础地位薄弱,文化、教育落后,农产品市场不健全。农产品基本都以原始状态进入市场,且以家庭式贩卖为主,难以形成农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产业,因而造成农民收入少的问题。2005年贵州省农民人年纯收入为1,887元,2006年为1,985元,2007年为2,374元,2008年为2,792元,2009年为3,005元,2010年为3,472元,省内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2005年是农民收入的7.64倍,2006年是8.47倍,2007年是8.70倍,2008年是8.81倍,2009年是9.39倍,2010年是9.06倍,可见城乡差距在不断拉大。2010年我国人均月收入为4,134元,联全国公布的72个国家的人均月收入为9,327元(不包括非洲等世界最贫穷的地区),相比之下,贵州省的农民收入极低下。各年的恩格尔系数基本在50%以上,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十分低下,有的地区、有的家庭还不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第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滞后,对贵州省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力度不够,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医疗、生活保障更是不足。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贵州省共3,474.65万人,其中城镇居民1,174.78万人,占33.8%,乡村居民2,299.87万人,占66.2%。2010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57.31万人,参保职工190.29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293.5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52.48万人,工伤参保人数为162.18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164.30万人。从2009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以来,贵州省农村的参保人数与城镇居民相比要少得多,2005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403.23元,农村居民为71.79元,2006年城镇居民为329.77元,农村居民为76.76元,2007年城镇居民为354.52元,农村居民为79.31元,2008年城镇居民为471.59元,农村居民为96.58元,2009年城镇居民为535.43元,参加新农村医疗保险后为133.15元,2010年城镇居民为546.84元,农村居民为178.07元。相形之下,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意识必须加强,社会保障力度还须加大。   二、促进贵州经济稳步快速发展的新思路
      (一)社会管理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想要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应先建立积极的社会管理体系。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城市化的进程,社会日趋复杂,这样复杂的情况是我们前所未见的,必然需要一套能适应这些情况的机制。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整合现有的资源、治理和协调各方关系来应对这复杂的局面。积极的社会管理应该是以主动的变革和创新为手段,改善现状,建立更合理、更优异的社会目标,而不是为了维持现状而被动、消极地预防。现在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建立一套社会目标体系和指标来衡量社会的变化,以达到根本改善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目标。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这样的体系和指标,比如现在经常讲的幸福指数,广东省早在别的地方还在规划怎么改革的时候就提出了“幸福广东”的目标,之后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的口号,重庆提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等等。现在通常都在网络上公布各地区居民的幸福指数调查,这都是在建立适合这个社会的目标体系。但还不完善,我们的体系特别是指标应该更完整而且全面,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可以包括社会保障(特别是农村、农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生活保障、工资保障、经济补贴保障、生产安全保障、生产销售保障等各保障体系指标;包括建立合理的就业机制、创建优良的就业环境及机会,同时也要将就业者的基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纳入社会发展的体系和指标;包括创建优良的就学体系,特别是建立改善农村幼儿及适龄儿童就读难、远条件的各种指标;包括改善乡村教师、民办教师的生活、物质条件,形成能吸引高学历毕业生自愿主动到偏远地区服务的体系及指标,等等。
      另外,我们还要树立一种社会的生态意识。所谓的社会生态,首先是能给更多的人提供生存的机会;其次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平等地遵守社会的生活秩序,建立一个有秩序、有原则、有目标的社会;再次能给人以安全感,建立人们公平正义的思想和理念。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是平等的。现在我们的社会正进入一种怪圈,即社会发展了,经济大幅增长了,但贫富差距却更大了,社会的犯罪率上升了,犯罪情节更严重了,人们的幸福感减弱了,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了,特别是穷人,想找一个能多赚点钱的工作更难了,背井离乡的人更多了,“空巢”问题越来越严重了等等,从而导致我们的社会更加消极了。我们需要的就是要改变这种消极的社会形态为一种积极的、进步的、有序的社会形态。
      (二)建设有贵州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链。贵州省是一个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省份,2005年贵州省有森林公园50个,其中国家极森林公园19个,省级森林公园23个;2010年森林公园增加到70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1个,省级森林公园31个,森林公园面积达25.4万公顷。“公园省”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处处是公园,处处是风景是贵州的特点。但是,贵州省的旅游产业却极为薄弱。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势态与周边省、地区相比差距极大。论红色旅游,贵州省的发展不如井冈山、延安;论城市旅游,不如重庆、凤凰;论民族旅游,不如大理、丽江;论景区旅游,不如泰山、黄山,等等。但贵州省的旅游却能集红色旅游、城市旅游、民族旅游、景区旅游、生态旅游、农业旅游于一身,这就是贵州省的特色。2012年中央发布二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贵州省要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依托贵州多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另外,还指出:“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建设黄果树、荔波、梵净山、雷公山等精品景区,培育‘爽爽贵阳’、‘梵天净土’、‘水墨金州’、‘凉都六盘水’等一批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加强遵义、镇远、习水、青岩、西江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强以遵义会议纪念体系为重点的经典景区建设。”
      现在贵州省面对着一个良好的很有潜力的旅游市场,即在国家的大力促进下,特别是“十一长假”、“过年长假”的出台以及增加的清明、中秋、端午等假期,其目的就是给人们创造更多出行的机会、刺激消费的机会。2005年到贵州省内各景区旅游的游客为3,127.08万人次,2006年有4,747.89万人次,2007年有6,262.89万人次,2008年有8,190.23万人次,2009年有10,439.95万人次,2010年有12,913.02万人次,五年间接待的游客增长了312.94%。2012年国庆长假七天内贵州省各景区就接待游客2,327万人次。市场上的需求已经产生,现在需要的是按照市场的需求来供给。旅游供给涉及很多的产业和部门,如农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酒店业、餐饮业、通讯业、安保业等行业,是一个产业链集合体,也是带动旅游区周边经济发展的中间力量。要发展旅游业就必须使产业链内的各个个体共同发展,其中一个环节落后或者失败将会导致整个产业链条的断裂。另外,我们必须创建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各条旅游路线,带动各地区旅游业的共同发展。依托红色旅游,大力建设和挖掘民族旅游潜力,把农业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特色发展起来,抓住现代人追求休闲、追求时尚、追求安逸的心理,加强城市建设,建设出具有贵州少数民族特色的城市旅游体系,将贵州真正在旅游中推销出去。
      (三)农业、工业、旅游业共同发展。让工业、旅游业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农业为工业和旅游业创造机会和条件。贵州省的农业一直都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发展落后、自己自足、农村人口流动大及技术、思想封闭的特征,“三农”问题、“留守”问题在这里极为突出。贵州省是一个农业人口集中的地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6.2%,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地影响了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步伐。目前来看,贵州省的农业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农业生产环境和制度局限,难以形成生产规模。贵州省多以坡耕地、喀斯特地型为主,人均耕地面积极小。据调查,贵州省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8亩,且土地质量差,不利于农业耕种。再加上中国农业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配到各家各户,将农民家庭的生产经营完全分开。这种环境和分散经营的局面使得大型农机具在贵州省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农业生产全靠粗犷型刀耕火种的模式,想要扩大产量、扩大规模很难。第二,青壮劳动力外流。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流动已经是我们国家发展的特色,特别是贵州的一些贫困地区,很多年轻人放弃读书的机会到外省谋求出路。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全省在外的流动人口有744.44万人,占总人口的21.42%,2000~2010年十年间,贵州省常住人口增幅极小,大多数地区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导致大量的儿童和老人留在家中,承担起农业体力劳动的重任。第三,农村知识结构低下,技术推广难。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还存在着求学难的问题,由于家庭经济问题,有的孩子不得不早早离开家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另外,由于生活条件恶劣,很多地方没有专科毕业的老师,这都是农村知识结构低下的原因。因此,技术推广、产品推广在这里难上加难。第四,农民思想僵化,不愿尝试新鲜事物。其实在农民手中有很多技术,这是他们的劳动结晶,但是在贵州省农民都不愿意将自己的技术公布于众,更不要说带领大家一起致富。所谓“独木不成林,独家不成市”,纵观我们看到的农村致富经,都离不开一个领头的人或企业将技术传播出去,带领周边的群众共同致富,“领头羊”给大家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得到实惠,扩大了家庭式生产的规模,建立属于自己的市场。贵州省内的农民之所以不愿意传播自己的技术,是因为受市场的狭隘、市场需求的局限。公布技术意味着扩大竞争、分割市场,这对家庭生产经营是不利的。第五,政府扶持不足,农民难以形成信任。农民思想僵化的原因之二就是政府扶持不足,很多农产品的生产只是昙花一现。有的地方有政府扶持项目,但没有技术支撑,加上之后的销售环节脱节,产品滞销或产品价格太低,使农民收入减少或没有收入,从而造成对新项目失去信心。比如,1990年左右瓮安县政府引进烤烟种植项目,在乡下大量种植,但是种植技术和烘烤技术不足,烤烟质量达不到国家的收购标准,收购价格低糜,一亩烤烟的收入仅能达到1,000元左右,不足2,000元,几年后产量有所提高,收购价格更是有所下降,无法提高收入,当地农民失去了信心,从而放弃了种植。有的地方农民自己引进新技术,却得不到技术上的指导,政策上的支持,导致农民对新技术、新产品失去信心。如独山葡萄园十年前引入嫁接提子技术,刚开始没有技术,没有政府支持和补助,期初两年投资10余万元引进技术,但三年没有挂果,果农损失惨重,后到外地学习技术并自己改进技术,近几年初见成效。如果我们的农民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哪会走那么多弯路。第六,贵州省有其特色产业,如茶叶、中草药材;民族特色产品,如苗药、地方特色蔬菜、瓜果及各地土地特产等。   要改变贵州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弊端,建立一个良好的产业结构,就必须扩大生产规模,光靠农产品生产和家庭式销售模式的发展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新型农业、工业、旅游业共同发展的产业链条。据新华网长沙《科学发展看湖南:新型工业化不等于农业“边缘化”》报道,2006年湖南省“将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以新型工业化理念办现代农业,带动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以新型工业化突出技术科学进步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特点,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提出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的调整,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人力资源优化并举,实现了民间技能的集中和农业适度规模经济的目标,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012年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贵州省还提出了“工业强省战略”。我们也应该建立适合贵州省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把各相关的产业、企业、农户、农场、甚至村落、乡、镇、县、市全布集合起来,树立起共同进步的理念,改变原来的“各自为营”的局面。同时,借助旅游发展的强劲态势将农业——工业——旅游业的产业链发展壮大,再以农户——农场(或合作社)——企业——市场的产供销关系为依托,解决“三农问题”。创建品牌的同时也保护品牌。我们现在说创建品牌很重要,但看看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创建了很多品牌,比如茶叶、农副产品,但是好景不长很多品牌前几年还能创造经济收益,过不了几年就从市场上消失了,比如20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安顺茶叶”现象,造假行为的结果是至今贵州人都用“茶叶”这个名词来替代假货、劣质货品的称呼,所以我们要树立创建品牌的意识,更要树立保护品牌的意识。当然,我们还需要积极的、大力的宏观支持、技术支持、各种行政手段的支持,最终的目的是解决贵州省内经济水平低下、收入水平低下、就业出路差、市场空间狭小的问题。
      (四)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确保各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共同进步。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切的保障,不管是哪一个行业都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贵州省1978年基本建设投资为8.81亿元,更新改造投资0.86亿元,2000年基本建设投资151.89亿元,更新改造投资93.57亿元,2010年基本建设投资达到1,588.05亿元,更新改造投资为468.95亿元。1978年到2010年贵州省基本建设投资平均增长速度为16.4%,更新改造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7.0%。2000年到2010年基本建设投资平均增长速度为22.2%,更新改造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6.2%。可见,贵州省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重视,已经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竞争力、扩大各产业市场、促进生产建设的有力保障。国务院下发西部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政策,各地区都借着这个春风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力发展经济,在“以帮代扶”政策下,将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结成帮扶对子,吸收内地投资,建设新型工业园区,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促进新型工业的发展。贵州省等很多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还推出了“生态移民工程”,将石漠化严重的或生态环境条件恶劣地区的居民迁出生源地。贵州省预计到2020年完成200万户的迁移,总投资达1,600亿元。发展的同时保证安全、保证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保证政策达到预期的目标等等,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贵州要发展特色产业、特色旅游都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1999年10月3日,贵州省兴义地区著名景区马岭河峡谷旅游缆车坠毁,造成14人死亡,24人受伤的重大事故。造成这一事故的原因就是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贵州省的特色产品走不出大山,这里的大好风景宣传不出去,都跟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有关,所以还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英勤.区域合作与分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2.
      [2]孙立平.走向积极的社会管理.社会学研究,2011.4.
      [3]周雪梨.国内红色旅游开发探析.赤峰学院学报,第28卷第7期下,2012.7.
      [4]余凤龙,陆林.红公旅游开发的问题诊断及对策——兼论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的启示.旅游学刊,2005.4.
      [5]徐筑燕,唐正繁,单晓娅.工业强省战略知识读本.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3.
      [6]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1.12.

    推荐访问:贵州 快速发展 稳步 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