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读后感 > 正文

    [中国音乐中的音色审美观念略谈] 音色的审美特征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5 04:52:32 点击:

      摘 要: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体,注重感性。中国人对音乐的重视真切情感的表达和人的情感体验。与西方音乐不同,认为只有“近人声”的音色才可以引发、表现浓重且真实的人情味,而“多样化”的音色特征也是中国民族乐器材质不同、崇尚自然造成的。笔者根据一些资料和自己的总结,粗略的概括了一下中国人对音色的审美特征及观念。
      关键词:中国音乐;音色;审美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102-02
      音色是音乐形式的基本要素之一,它体现了物质形态内部质料的基本特征。音乐中音色的表现力主要体现在不同的乐器和人声的特征上,是一种表现情绪化的综合性因素。音乐艺术中的音色审美实践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
      很多学者认为,相比中国人对音色的鉴赏力,西方音色审美意识的觉醒就晚的多。纵观西方音乐史我们可以发现,巴洛克时期前西方音乐发展比较重视人声,如圣咏、经文歌等等,巴洛克时期后乐器从人声里解放出来,但是种类不繁多。浪漫主义时期以后管弦乐队的规模扩大,也加入了打击乐。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模拟各种音色的电声乐器、电子合成器兴起,创造新的音色,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有些学者认为,中国人对音色的重视先秦时期就已存在。如乐器分类“八音”的提出,八音是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音色的分类,因为不同材质的乐器会发出不同的音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已总结出一些关于音色的审美经验。如“,君子听竽、笙、萧、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之声欢,欢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鼙鼓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在这一描述中,不仅揭示了钟、磬、丝弦、竹管、鼙鼓等多种乐器的音色性质、情感表现特点,而且还阐明了各自的社会功能。
      下面,笔者从中国音乐音色的“近人声”、“多样性”来粗略谈谈中国人对音乐音色的审美观念特征。
      一、近人声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人情味的民族。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体,注重感性。中国人对音乐的重视真切情感的表达和人的情感体验,认为只有“近人声”的音色才可以引发、表现浓重且真实的人情味。
      “贵人声”的观念, 最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礼记·郊特牲》中就有“歌者在上,袍竹在下, 贵人声也”的记载。“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这一美学范畴直接反映了中国人的音色审美观念, 认为“丝”(这里指的弹拨乐器)的音色不如“竹”(指发出连音的吹管乐器)的音色美,即竹类气鸣乐器以其悠长的音调, 比发出颗粒性音响弹拨乐器更接近于人声。而“竹”的音色又没有人自身的嗓子直接发出的“ 肉”声真切、迷人。中国人有崇尚自然的哲学理念,比起西方人的上帝,中国人更相信“天道无常”,“法贵天真”。中国的音乐注重人的情感表达,认为只有人的嗓音才能真实自然的表达内心的感受,也就是“肉”声。“竹” 和“丝” 虽同为人造乐器, 由于管乐器是用人的生命之“气” 吹奏的, 弹拨乐器是用人的手弹奏的, “气”比“手”更接近于人的内在生命本体, 所以, 在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上, “竹”比“丝”显得更直接、更自然,这就是所谓“丝不如竹”。
      也正是如此,中国的乐器音色较之西方更具有拟声性。这首先体现在材质的不同。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讲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乐器的材质大都是一些木头、皮革、石头、竹子等自然材料。这些乐器演奏出的乐曲音色自然,没有受到人为的机械的改变,保持了原本材质的音色特质,符合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西方的乐器大多是人工的、标准化的材料,大都是些金属或是人工合成材料。这样的乐器演奏出的音色,除了弦乐如小提琴的音色类似于人声的吟唱,其他乐器诸如铜管乐都带上了金属的味道,不是来自自然的声音。因此欣赏中西乐器音色的立足点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们可以从萧曲《寒江残雪》中听出人的声声叹息,从琵琶曲《海青拿天鹅》中听出鹅扑打翅膀不停逃窜,可以从二胡曲《赛马》中听出马蹄声和长啸嘶鸣。
      此外,在中国民族音乐中, 声乐不但是器乐的先导,而且是器乐发展的基础与源泉, 亦是为例证。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人声演唱的艺术中,则都是共同地以保持嗓音的自然状态来获得一种首先是真实的、人的肉质的自然的嗓音。当然从文献中记载,宋代之后, 拉弦乐器得到一定的发展, 无指板的胡琴类弓弦乐器能演奏出无断续的音腔变化细腻丰富、流畅悠扬的音色, 能更有效地模拟人声, 并逐渐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巾最重要的歌唱性旋律乐器。近现代中国民乐的发展,由于刘天华等人对弦乐的改进,由于大众审美标准的改变,人们对传统乐器音色的审美取向转向了对技巧表演的追求,已是后话。
      二、多样性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过中国的民族乐器,像二胡、琵琶、古筝这样的乐器,无论哪一种拿来独奏音色都是很响亮,而放在一起合奏就没了声音。我们也听过西方气势恢宏的交响乐,不禁感叹国人乐器是不是“落后”于西方呢?不可否认西方管弦乐合奏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场面上都明显优于中国的民乐,可这只能说明西方乐器的音色与中国民乐的特征不甚相同。
      说到中国民族乐器音色的多样化,绝对比西方优越的多。西方的交响乐队,弦乐、打击乐、铜管、木管,只要一个族群,音色就是接近的,所以合奏时浑然一体。如同中世纪的教堂音乐(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除外),西方音乐追求不同乐器、不同声部的和谐圆满。中国民族乐器则呈现出音色的多样性、独特性,不同种类的乐器音色迥异,如二胡的苍劲有力,古筝的柔美清脆,就算是同一类的乐器,音色特征也不尽相同。正如有人曾这样描述胡琴家族中这几位成员的音色内涵:二胡是南国的温婉缠绵、京胡是北方的高亢激越、板胡是西部的嘹亮阔远、坠胡是中原的粗犷热烈。中国有上百种的打击乐器。有人说中国的打击乐器的种类也许是世界上最多的。那么上百种的打击乐就有上百种不同的音色。有一个作品《鸭子拌嘴》,就全部是打击乐演奏,形象生动的描述了一群鸭子打闹的有趣场景。
      中国音乐中对音色多样性的追求,并不仅仅反映在乐器方面,在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当中同样也讲求对多样化音色的追求。与西方歌剧中男女演唱声部只有花腔(女) ,戏剧、抒情的高、中、低(无女低) 的几种主要依据音区、音域的基本划分不同,中国戏曲中如京剧就更多地是按照严格的音色约定性来对生、旦、净、末、丑不同角色类型行当进行划分。针对这些具体角色, 在实际演唱时, 音色上也有着细致而丰富的要求。再看外国的歌剧,比如《图兰朵》,一个侍女的音色和公主的音色没有什么不一样的。中国戏曲不同角色音色的不同,听者在脑中形成的形象感觉也不同。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能听戏,即使闭着眼睛也能听出角色的不同。
      中国音乐的表达很大程度上是借助音色来完成的,这点与西方音乐有很大不同。中国音乐的音色讲究多元,不同的乐器材质,不同的人演奏,就赋予了乐曲不同的性格和内涵。而西方乐曲会更依赖于旋律、曲式、结构的展开。这也是为什说中国有“音即一切”的音乐观。以上是笔者根据一些资料和自己的总结,粗略的概括了一下中国人对音色的审美特征及观念。当然有些文献上还总结了“尚自然”的音色审美观以及求个性、偏高频化的清、亮、透, 追求甜、脆及重鼻音等审美特点及审美趣味等,这里就不一一展开叙述。
      参考文献:
      [1]赵志安.论音色[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01).
      [2]马达.音色的构成及表现意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2).
      [3]高为杰.音色的魅力[J].人民音乐,1987,(04).
      [4]何静,施旗.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谈中国人音色审美观[J].艺术研究,2007,(01).
      [5]施咏.中国音乐审美中的音色观[J].铜陵学院学报,2007,(05).
      [6]林谷芳.音色里的中国人文[J].人民音乐,2004,(10).

    推荐访问:音色 审美 中国音乐 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