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读后感 > 正文

    【论当前汉语外来词的使用及其规范化】汉语外来词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6 04:47:45 点击:

      [摘要]当前汉语中外来词的广泛使用并不意味着汉语的贫乏,它是新时期汉语与其他民族语言频繁接触的必然结果。当前外来词使用中存在种种不规范现象,有关管理部门和广大语言工作者有责任规范和正确使用汉语,使汉语朝着健康完善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汉语;外来词;规范化;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4-0079-04
      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随着不同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代表不同文化的语言,必然会发生接触与融合,从而导致语言成分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其中最重要也最常见的是彼此之间词语的借用与吸收。汉语自古以来就从其他民族语言中吸收过很多词语,使自己的词汇系统不断地得到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汉语也开始了引进外来词①的又一次浪潮。但是近来有些媒体对当前汉语中外来词尤其是源于英语的外来词的使用持不提倡的态度,本文试就此谈谈我们的看法并就当前汉语外来词的规范化问题提些建议。
      一、当前汉语中外来词的大量使用并不意味着汉语的贫乏
      近来有报道称,“英语入侵折射汉语的贫乏”,“充斥在中文表达中的英语外来词,似乎都在验证这个理论:中国的发展尚没有支撑起一个竞争力强大的文化,它足以抵抗西方外来词的入侵。”我们认为这种说法太绝对,是不确切的。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语言中词语的借用并不是单向的,是彼此或多方互通有无。我们认为,当代表不同民族文化的语言发生接触时,彼此都会向对方的语言借用本民族文化中不存在的那些反映新事物和新概念的词语来满足交际的需要。在汉语词汇发展的历史中,有很多词语都是这样借入的,比如“葡萄、狮子、苜蓿、石榴、琵琶”等词是汉代时从西域借进来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由于佛教的传人与兴盛,佛教用语不可避免地要输入汉语词汇,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菩萨、和尚、塔、罗汉、菩提、茉莉、涅槃、刹那”等词语,这些词语中有些已经进入到汉语基本词汇行列,以致于很少有人意识到它们是外来的。但是汉语并不是仅仅仰仗别的民族语言来丰富自己的,汉语的不少词语也被其他民族吸收借用,丰富了别的民族的语言词汇。比如说,现在英语中与丝有关的词大多数是从汉语借去的,像silk(丝)、Cantoncrape(广东绉纱)、pongee(本机绸)、Shantung silk(山东绸)、pekin(北京缎)、nankeen(南京的黄棉布)等;与茶有关的,像tea(茶)、brick-tea(砖茶)、tile-tea(瓦茶)、tea-pot(茶壶)、teacup(茶杯)、tea table(茶桌)、teabiscuit(茶饼)等。这些都是英语在与汉语的接触中从汉语借去的词。如果说汉语从英语中借词就表示汉语是贫乏的,那么英语又何尝不是贫乏的?更何况英语中外来词所占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汉语。
      其次,汉语吸收外来词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外来词借人的初始阶段,往往是以音译的方式为主,但是过一段时间以后,经常会被意译的方式所取代。比如,“德律风、水门汀、士担、布拉吉”后来都被相应的意译词“电话、水泥、邮票、连衣裙”所替代。意译词只是汲取外来的概念,用我们自己的构词材料和方式重新创造的新词。即使是音译词,当前汉语吸收过来也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从语音、语法、语义甚至字形上进行一番改造,使它适应汉语的内部结构规律和汉民族的使用习惯,成为普通话词汇的成员。如西方流行的一种交际舞“waltz”,汉译为“华尔兹”,英语中只有一个音节,到了汉语中则变成了三个,音节的结构形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且还被安上了声调,这是受汉语语音系统内部规律制约的结果。再比如,英语词“golf、neon、jeep”原本均为单纯词,“音+意”译为“高尔夫球、霓虹灯、吉普车”,则都成了偏正式合成词;英语词“vitamin”原本也是个单纯词,到了汉语中则成了一个含有多个层次的复杂结构“维他命”。之所以要这样译,是为了合乎汉语的构词法。英语中某个词往往有很多义项,当它被借入汉语时通常只保留一个义项,有时候甚至还被赋予了感情色彩,变得和原来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比如“bus”在英语中有“公共汽车、乘公共汽车去、当餐馆里的服务员助手”等多个义项,而汉语的音译词“巴士”则只保留了“公共汽车”这个义项。
      第三,有些外来词进入汉语以后,由于使用频率很高,往往会语素化,具有一定的构词能力。而这些外来词在它们所来源的语言中却不一定有这样的用法。如“吧”(bar)这个词进人汉语以后,发展成了一个具有一定构词能力的语素,构成了“酒吧、网吧、陶吧、话吧、吧台、泡吧”等一系列新词语。
      通过以上三点,我们想说明汉语之所以允许外来词“入侵”自己的词汇系统,并使部分外来词得到广泛的使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外来词所代表的都是一些新事物或新概念,而在汉语的固有词语中又无法找到一些词语与之相对应。迫于语言交际的需要,这时候最快捷的办法当然是直接借用外语里面的词来表达。我们认为这种所谓的“入侵”不过是语言接触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世界语言发展的共性,并不能说由此反映出汉语的贫乏性。况且多数的外来词进入汉语以后还会被汉化,带上汉民族的色彩或被意译词所取代,成为自己的东西。至于说英语的入侵验证了汉语背后没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作支撑云云,更不能让人认同。
      二、当前汉语外来词使用中的不规范现象
      (一)不规范的现状
      我们这里主要谈音译词(包括纯音译、音译加意译、半音译半意译)和字母词(包括纯字母词和字母词加汉字类名)的不规范现状。
      1 音译词的不规范现状
      (1)读音不规范
      因为音译词是直接把外语词的语音形式借过来在汉语中用与之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汉字来表示。某个外来词借入汉语以后,它的字形在人们的使用中已经固定下来,但读音往往却不一致,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倾向于将音译词念得跟外语原词很接近,比如将“吉他”念作“给他”,将“迪斯科”念作“滴斯靠”。   (2)字形不规范,导致一词多译
      音译词在进入汉语之初,往往有很多种书写形式。如“巧克力、朱古力”同为英语“chocalate”的纯音译词,“色拉、沙拉”同为英语“salad”的纯音译词。“冰激凌、冰淇淋、冰淇凌”同为英语“ice-cream”的半音译半意译词,“因特网、英特网”为英语“inter-net”的半音译半意译词。这些一词多形现象的普遍存在,给汉语表达带来了不必要的混乱。
      (3)纯音译与音译加意译并存
      比如“白兰地、白兰地酒”都是英语“brandy”的音译,前者是纯音译,后者是音译加意译。类似的有“芭蕾、芭蕾舞”、“吉普、吉普车”、“高尔夫、高尔夫球”、“摩托、摩托车”、“霓虹、霓虹灯”等,这两种形式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造成音译词不统一的原因之一。
      (4)新出现的音译词与已经存在的汉语意译词并存
      汉语中已经有了一个意译词了,而后来又出现了一个音译词。比如,“公共汽车-巴士”、“商店-士多”、“购物-血拼(或瞎拼)”,这些词语中前者为本民族词语,后者为音译词。像“士多”,大部分人不懂,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
      2 字母词的不规范现状
      字母词的不规范现象主要是词形方面的:
      首先是汉语中存在着不少词形不同而意义完全相同的字母词,使用时相当混乱。比如,“BP机”和“BB机”是用哪个字母不确定;“db”和“dB”、“E-Bank”和“e-BANK”是字母的大小写不确定;“EBAY”和“E-BAY”、“log-in”和“login”是加不加符号不确定;“VISA”和“VISA卡”、“BASIC”和“BASIC语言”是要不要加汉字来表示类属不确定;WindowsXP和“WinXP”是要不要缩略不确定。
      其次是汉语中也存在一些形体上完全一样(大小写也一致)却表示不同意义的字母词。比如,“EM(电子信箱)”和“EM(电子音乐)”、“ABC(基础知识)”和“ABC(美国出生的华人)”、“AM(调幅)”和“AM(上午)”、“NFL(美国美式足球联盟)”和“NFL(美国国家食品实验室)”等。值得注意的是,汉语字母词(即汉语中某个词语的汉语拼音缩写或英文缩写)与已经存在的外文字母词产生了同形的现象。比如,“GB(汉语拼音guobiao的缩写)”和“GB(千兆字节)”、“MM(汉语拼音meimei的缩写)”和“MM(音乐硕士)”等。这些词语在使用中若不加相应的注释,注定会给人们的理解造成偏差,影响语言交际。
      另外,由于使用者对一些字母词的含义没有准确地理解,运用时往往出现语义赘余的现象。比如,“E网络经济”、“E电子商务”、“e办公自动化网络”中“E”与后面出现的“电子、网络”意义重复,“E”完全是多余的。
      (二)不规范的原因分析
      就当前汉语中外来词使用的不规范现象,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更加频繁,随着信息传播的网络化,外来词进入汉语的步伐加快,数量杂而多。在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同时,外来词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语言污染,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是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趋新求异和崇洋贵外的心理在作怪。他们放着本民族已经有的词语不用,硬要搬用一些外语中的词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显得时尚而有品位。这种硬搬和滥用可以说是汉语中很多外来词不规范现象的根源,给汉语言交际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
      三是汉语在引进外来词的时候往往是要经过一个音译到意译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一个外来词在进入汉语的初始阶段具有多种形式成为可能,从而也造成了一词多译的不规范现象。
      四是政府有关语言文字管理部门在外来词使用上规范的力度不够。在一定时期内如果政府有关部门对社会上尤其是在直接影响大众言语行为的新闻媒体中频繁出现的某些不规范的外来词不给予重视,不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来加以规范和引导,任其肆意使用,从长远来看必定会影响到汉语的纯洁和健康发展,妨碍人们的语言交际。
      三、当前汉语外来词规范的原则与方法
      (一)规范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1 政策性原则
      所谓政策性原则,是指外来词的规范应该与国家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政策和规定相一致,尤其是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精神指导下来进行。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我们必须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出台各项规范措施,而不是仅仅依据某些个人的主观感觉。作为政策的执行者,我们应该依据国家有关的法律规定拒绝使用那些已经被列为不规范的外来词。
      2 可变性原则
      我们在进行语言规范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到一定阶段的语言规范标准一般只能被同时代的人所接受,却不易被后代的人所掌握,更不能具有永久的效力。在社会交往空前频繁和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这种情况尤为突出。因此所谓的规范应该看成是发展的,非凝固的,可变的,它应该针对语言发展中出现的新分歧而不断地更新相关的规范标准,这样才能引导语言向更加健康和完善的方向发展。外来词规范作为语言规范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必须遵循规范的可变性原则。
      3 必要性原则
      我们在进行外来词规范时,应该注意某个外来词是否满足必要性的原则,即该外来词所表示的新事物、新概念是否是汉语普通话中暂时没有词语与之相对应的。如果普通话中已经存在相对应的词语,那么这个外来词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应该加以取缔。比如我们前面已经列举到的“购物——血拼(或瞎拼)”,前者为汉语的固有词,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后者是英语中“shopping”的音译词,我们主张应该保留“购物”,取缔“血拼(或瞎拼)”。
      4 普遍性原则
      不管是本民族固有词语的规范,还是外来词的规范,我们都应当选择那些在社会上已经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形式来作为标准形式加以推广。比如,“巧克力”和“朱古力”,现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倾向于用前者,而后者则很少有人说,那么我们就应该选“巧克力”作为标准形式。   5 民族性原则
      在一个外来词的众多音译形式中,往往是那个符合汉民族文化心理和汉语使用习惯的形式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比如,“保龄球”(bowling)、“托福”(TOFEL)因暗含着吉祥幸福的意味而广为使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规范外来词时要考虑吸收那些符合这方面特征的形式作为标准形式。像“骚、秀”都是英语“show”的音译词,前者在汉语中暗含着羞辱和歧视的色彩,而后者则让人想起美好、亮丽之意,我们当然要确定后者作为规范的音译形式。
      以上几点原则,在具体的外来词规范时需要综合起来加以考虑。
      (二)规范的具体方法
      这里我们主要针对前面所述的外来词不规范现状提出一些具体的规范方法。
      1 音译词的规范
      (1)我们主张汉语中有合适的意译词时,应该尽量避免选择音译词。像“商店”、“晚会”、“抵押”、“胶卷”、“激光”等词已经被人们广为使用,没有必要再用“士多”、“派对”、“按揭”、“菲林”、“镭射”等音译词来取代。
      (2)当汉语中没有合适的意译词,非得用音译词不可时,要从一个音译词的多种形式中确定一种标准形式。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考虑:首先应该尽可能地选择那些同外语原词语音形式最接近的汉字去音译,读音应该按照这些汉字的读音去读,比如,我们建议用“迪斯科”,而不用“迪斯高、迪高、滴斯靠”;其次,应该在众多的书写形式中尽可能选择那些便于书写的形式,一般多为笔画简单的常用字,而不用冷僻字,比如“苏伊士”和“苏彝士”都为英语“Suez”的音译,我们应该选择“苏伊士”作为标准形式;再次,当纯音译形式与音译加意译形式并存时,我们应该选择音译加意译形式。如前面列举到的“白兰地”和“白兰地酒”、“芭蕾”和“芭蕾舞”等纯音译与音译加意译并存的形式中,应该选后者作为标准形式。另外,有些音译形式带有明显的低俗化和不文雅的倾向,我们在规范时应该首先把这些形式排除出去,比如前面列举到的“骚”。
      (3)在汉语出版物中开始使用时应该加必要的注释。
      2 字母词的规范
      (1)已有中文译词的尽量不要再用字母词。比如“电视”、“联合国”、“托福”、“肯德基”、“吨”、“毫米”、“电子”、“三维”等早已被汉语吸收为规范的词语,在表达中就没有必要再用“TV”、“UN”、“TOEFL”、“KFC”、“T”、“mm”、“E”、“三D”等字母词来代替。
      (2)关于字母词的词形,我们认为首先应该考虑与世界接轨,尽量采用国际通行的写法(比如是否大小写、是否缩略、是否加符号都应该与国际通行写法一致),消除书写上的混乱,方便国际交流。对于一个字母词既有纯字母形式又有字母加类名的,从群众的理解角度来说,我们建议采用字母加类名的形式,比如“BASIC语言”、“VISA卡”应该比“BASIC”、“VISA”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对于同形但异义的字母词,我们建议口语中尽量用相应的汉语词语来表达,如果在书面形式中非得使用时,应该加注释以消除歧义。
      (3)字母词在汉语出版物中使用时应该加汉语注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一条规定:“汉语文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注释。”这就要求我们,尤其是新闻出版部门在需要使用字母词时必须在其后用汉语加上相应的注释。
      四、结语
      总的来讲,当前外来词在汉语中的广泛使用是新时期汉语与其他民族语言频繁接触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外来词的使用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另一方面外来词使用中的不规范现象也给汉语的纯洁性和规范化带来了挑战。因此,新时期我国的语言文字规范部门责任重大。主管语言文字的权威机构应该定期地组织专家对汉语中外来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适时地制定出有关外来词使用规范的新政策,不时地向社会公布新出现外来词的规范形式以引导人们正确使用外来词。广大的语文工作者和新闻出版部门应该积极贯彻执行语言文字方面的政策和规定,提高正确使用语言的自觉性,力求减少外来词使用的不规范现象,为大众作出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表率。只有这样,汉语才能向健康完善的方向发展。

    推荐访问:外来词 汉语 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