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财务工作 > 正文

    我们为什么缺少特立独行的人【我们为什么缺少大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10 04:36:11 点击:

      内容摘要:草书是书法创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中所产生的艺术成果,草书的创作和草书艺术的发展过程必然受到不同时期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本文试从公众人文素养、价值需求、教育背景、创作主体自身情致等多个角度对当代草书的创作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缺少大家这一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和论证。
      关键词:草书 创作 发展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J2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981 (2008)07-0009-03

      草书,作为一种汉字书写方式和艺术创作形态,产生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在两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章草、今草、狂草等多种书体,同时也涌现出王羲之、张旭、怀素等大家先贤,时至当代,草书亦为书法爱好者们所推崇。从内在特质上说,草书创作是书法家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有感而发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以汉字为内容,以笔墨为工具,通过线条的婉转变化、空间的开合对照,来表达书法家内心的创作动机和情感诉求。与传统楷书、隶书等法度严格的书体相比,草书的出现是源于作者在内在、外在因素交互影响下的一种即兴艺术行为。所以,研究草书的创作过程及其发展趋势,就有必要对该时期的环境特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一、社会公众人文素养水平对草书创作的影响

      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其鲜明标志是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当草书由最初的快捷书写方式演变成纯粹的艺术行为之后,它的本质就成为表现创作主体人文素养的最佳方式之一,在曲折连绵、奔放飘逸的形式背后,透露的是作者的创作理念和内心情感最为自由的方式。可以说,艺术作品所体现的人文素养是衡量一个社会积累文明成果、汲取前人精华程度上的标尺,也是评价社会文明程度和特点的标志。
      对比当代书法家和古代先贤的书法创作环境,可以看出古今社会人文素养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也直接导致书法作品尤其是草书作品在风格和水平上的不同。在当代草书研究论著中,经常会把当代书法家的草书作品与张旭、怀素等古人放在一起进行评论对比,而后总结出“当代草书无大家”等批判性论断。这种单纯从形式层面的对比,从技法、笔法等角度去研究是无可厚非的,但据此就对当代草书创作成果在历史上的定位进行贬低和忧虑是不合理的。古代社会中,毛笔是中国各阶层公众通用和唯一的书写工具,更是文人墨客抒胸臆、谋前程的重要手段,书法创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擅长书法者不可胜数,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名家的出现需要具备很高的天赋和鲜明的个性特点。当一种书体在社会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之后,社会上自然就会萌生出对新生力量的渴求和希冀,一些追求完美、崇尚个性的“先行者”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应运而生。反观当代书法艺术所处的人文环境,作为承载书法艺术的工具――毛笔,其日常书写现实功用已退化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艺术家的创作工具。书法已成为少数人的创作行为,草书作为书法中的“高难境界”,更是鲜有涉猎,社会公众对书法本身在艺术层面的价值需求已逐渐降低,而转向其名人价值和形式价值。名人价值无外乎某某名人、某某领导的“墨宝”,形式价值主要指外表的装帧、气势的恢宏等。这种人文需求的转变使得社会对书法,包括草书的艺术层面的提升需求也逐渐降低。这也就出现了当代草书创作参与人多、但出类拔萃者少的状况。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降低了书法等艺术创作活动的积极性。从本质上讲,书法家的创作过程及其成果反映的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环境的特点,当代草书创作张扬浮躁者多,绵厚高古者少。书法界的浮躁之气是与充斥在整个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浮躁氛围有关的。尽管我们不可能还原古代书法家所处的历史环境,但我们应遵循书法艺术创作的根本原则,依托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来进行书法创作。正如当代书法家孙晓云女士所说“没有文化底蕴的书法作品,就如同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苍白、呆板,绝对不可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②
      面对充斥着浮躁气氛的社会大环境,不论是书法家、画家,还是文学家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冲击只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短期行为。“书法家的生存环境导致书法艺术将有不同于传统的新的发展维度,在现代开放、交叉渗透的大文化背景下,书法艺术必将突破原有藩篱,创出新的发展阶段”③。只要有了足够的积淀,在合适的环境中,它的光芒自然会迸发出来。

      二、社会对草书作品的价值需求的改变影响和制约着草书创作倾向和成果的构成

      从价值层面上来讲,草书自身的艺术性要远高于其实用性,这就决定了草书作品的受众是有限的,要求欣赏者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程度是要有一定高度的,这也是草书名家和大作较少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受众人群的有限性也限制了草书的发展。早期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还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实用性,如汉代通用的“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其艺术性增强,成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而后经过汉末张芝变革而成“今草”,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在这个演变过程中,草书的艺术性所占比例逐渐增大,实用性日渐消亡,成为文人雅士抒发情怀、以书铭志的独特方式。
      在当代社会,公众对书法作品的需求角度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出于自身对艺术品的欣赏;另一方面,对书法的文化价值、名人价值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题字。书籍封面、招牌、广告题字。特点:因此类文字需要便于公众识别,所以较少采用草书,即使以草书书写,也会辅以规范文字进行说明。(2)展览。在各种书画展览中,草书作品往往被置于高水平作品区域,这也正印证了草书创作的难度。(3)装饰。如宾馆、酒店墙壁装饰,此类作品的实用性和可识别性要求较低,多以草书形式出现,略有附庸风雅之感。这些作品从本质上来说只能算草书纯粹形式上的表现,情感内涵无从谈起。

      三、 书法教育的发展对草书创作的影响

      自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时期内,国内书法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仅以高校教育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20余所高校开设了本科书法专业,近40个高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书法专业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中既包括对中国书法文化知识的介绍、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也包括对书法基本技法的学习和掌握。这些为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具有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尽管对于初涉书法创作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作品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书法艺术,但这不影响他们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努力。在国内各层次的书法作品展览、评比活动中,一大批中青年书法家不断涌现出来,其中不乏很多精品,不断涌动的新的创作思潮和技法的变革也让人耳目一新。书法家白煦认为,保持书法可持续发展,书法人才培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培养书法人才方面,国家应该在文化、教育政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一种稳定、长效的培养和使用机制,要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比如说,在高校课程设置上,增加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古代文献知识的学习,这不仅仅对书法专业的学生大有裨益,对其他文科专业甚至理科生的培养也是很有必要的。深厚的思想和学识积累,是充分展现自我、表达自我的基础。书法创作和书法研究是不能割裂的,失去文化和精神为依托的书法,难以表现书法本身的意义。这些问题是在确立书法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中必须要考虑和解决的。
    [ 2 ]
      四、从创作主体角度处理好情境与情致的关系对草书创作尤为重要

      情境是情致产生的诱因,但不是草书创作的主导作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陶渊明的诗句中,我们感受到处乱世而不惊,在闹市中遥想南山美景的文人情致。这种心态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基础,草书尤甚。对书法而言,技术达到了一定程度,心境和情致就成为考验作品内蕴的标尺。一个书家,纵然他对笔墨的运用、技法的施展已炉火纯青,但没有情致的积淀,也不会获得“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 ④的灵感。外部环境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情绪,但终归是“身外之物”,对人的行为起不到决定性影响,关键还要看自身的感觉。在车马的喧嚣中遥想“悠然见南山”的能力是创作达致高境界的条件和基础。作为抒发内心情怀的草书创作何尝不需要这样一种潜质呢?
      作为中国书法中最为抒情、最具表现力的一种书体,书法家为草书赋予的情感内涵是一幅作品的内在生命力。只有在笔墨的酣畅挥洒下,技法和点划才能与情性实现完美结合。古人在书法创作中强调的“笔意”与此是一致的,“书法不仅仅流于外感的形式,更讲究神采,这是作品的精神面貌”⑤。唐代蔡希综《法书论》云:“(张旭)乘兴之后,方肆其笔,或施于壁,或札于屏,则群象自由,有若飞动,议者以为张公亦小王之再出。”如果没有“乘兴”的前提条件,也就无从谈起张旭的草书创作。当今社会,书法家所处的环境是纷繁芜杂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诱惑和干扰并存,在工作、生活的夹缝中谋求些许内心的平静来从事书法创作,从某种程度上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与古人相比,书法创作尤其是草书创作所需要的环境和心境的积淀要求更高、难度更大,这也是为什么当代草书无大家的原因之一。
      在社会变迁、朝代更迭中,草书记录着汉字艺术和华夏文明的发展,表现了文人墨客在制度束缚下的自我释放,在一幅幅传世经典中蕴含了他们对书法的理解和阐释。在欣赏、品味的同时,我们似乎跨越了时空,在面对面与作者对话,心与心与之汇通、交融。作为当代书法研究和实践者,我们既要深刻理解草书经典作品的内涵,把握它们的核心精神,同时又要把现代社会中的积极因素纳入进来,用草书这种个性化的语言、思想表达方式陈述现代书法家的内心情感,推动当代草书创作不断向前发展。

      注释:
      ①邱振中《书写与观照》[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1)。
      ②书法事业如何可持续发展――2008,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论坛侧记, http://www.省略/Html/y/2008-6/2008622150130.shtml.2008-06-28。
      ③《二十世纪书法研究论丛――文化精神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161)。
      ④《历代碑帖法书选》唐孙过庭书谱[M],文物出版社,2004,(62)。
      ⑤沈尹默《书法论》[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85)。
      (作者:河北大学艺术学院07美术学硕士研究生)
    [ 1 ]

    推荐访问: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