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财务工作 > 正文

    [“无词歌”在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中的创作应用]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4 04:46:09 点击:

      “无词歌”是对自然景物进行抒情的音乐片段,其独特之处是它只被限制在钢琴音乐中。这一形式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门德尔松独创的钢琴体裁,并将其专门用于他1829-1845创作的四十八首钢琴作品中,同时也是最早的标题音乐形式之一。而“标题音乐”是一种与“纯音乐”(即“无标题音乐”)相对的音乐形式,作曲家在创作这种音乐的时候,脑子里面总有某个文学作品、美术作品或民间传说的影子。李斯特对标题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首创了“标题交响诗“这一新体裁,并且他的音乐会练习曲(包括六首《帕格尼尼练习曲》和十二首《超级练习曲》)也都是形象鲜明的作品,影响了以后许多的音乐家的作品。其中就包括了俄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拉赫玛尼诺夫。
      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了著名的《音画练习曲》(包括OP.33六首和OP.39九首)。“音画”是随着“标题音乐运动”而出现的一种有特性的体裁形式,以表现或描绘出某种特定的画面性内容。而练习曲原指专为练习技巧使用的乐曲,后发展为正规的,并在其中探究某些特殊的技巧问题的乐曲,但一般都是伴随着教学或训练需要而演奏。因此在肖邦练习曲op.10和op.25之前的很长时间内,绝大部分乃至全部练习曲,都不是在音乐会上演出的。拉赫玛尼诺夫别出心裁地把“音画”与 “练习曲”两种体裁形式合二为一,仅从这一点,就体现出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创造性,增加了作品的特殊性。
      《音画练习曲》不同于典型浪漫主义风格的标题音乐。一方面,Op.33和OP.39被拉赫玛尼诺夫冠以了“音画练习曲”的总标题,另一方面,其中每首又不使用具体标题,这就使之介于“概括性”和“标题性”之间,作品显得更概括,更注重宏观画面性,以及“非描绘性”或“非叙事性”的诗情画意式表达。
      “无词歌”有着标题音乐的特点,同时还有着自己所独有的特点:即按照歌曲体裁和形式特点而创作的器乐作品,常有一个歌唱性的旋律,配以抒情性歌曲常用的伴奏音型。在门德尔松之后,“无词歌”则很少被人单独提到,但并不代表着这种体裁从此销声匿迹。门德尔松其后时代的作品虽然与“无词歌”在表达的情绪上大有不同,但形式上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对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op.33之NO.5中“无词歌”这一体裁的应用进行了对应研究。我们判断这首作品里带有无词歌风格的依据是:中板的速度,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分解和弦的伴奏型。
      首先,速度表达是器乐表演的长项,尤其是连续、快速音型。而中板的速度,则是许多歌曲表现时所采用的,这样的速度有助于旋律美感的清晰呈现和句感的流动性,使整个歌曲听觉上更加流畅,其次,歌唱性的旋律是判断与无词歌是否有渊源的重要依据。这首作品的调性为g小调,二度的下行旋律进行浮动在平静的左手分解和弦的上方,给人一种哀愁的感觉,略带忧伤与哀愁的旋律在舒畅的伴奏中弹出,旋律手法简洁精炼,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出了拉赫玛尼诺夫类同于门德尔松的典型浪漫主义气质。再次,分解和弦的低声部伴奏是歌曲的典型伴奏形式,此种声响似流水般的分解和弦伴奏,可以烘托作品的气氛并产生速度的流动感。此曲的低声部也使用了这种伴奏形式,这既能描绘出各种不同的音乐基调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音乐气氛,又能使旋律与音型织体互为衬托,构成一幅幅完美的音画。分解和弦是器乐演奏语言中的基本样式之一,也就自然成为钢琴练习曲中的基本内容之一。这都与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有着不谋而合之处。
      当然,并非整首曲左手伴奏都是分解和弦,例如在乐曲的再现段出现之前,左右手十六分音符连续运动,使得乐曲的气氛紧张。
      随着作者创作情绪的上涨,此乐段的结束时左右手一齐跑动到顶点而终止,
      之后出现再现段又恢复了乐曲的平静,即又回到了“无词歌”形式的乐段。
      这种ABA式的对比三段体形式,即能够前后统一地表达创作思路,在作品不脱离基调的前提下,又能够在中段明确显示出不同作者的创作个性。乐曲的这种结构安排,使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特点得以彰显,又体现出了与门德尔松的无词歌结构的异曲同工之妙。
      在拉赫玛尼诺夫op.33中的其它音画练习曲中,也有很多首作品中都具有无词歌体裁的特征,因为在op.33中的六首作品中包括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分解和弦音型,它们既能描绘出各种不同的音乐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音乐气氛,使旋律与音型织体互为衬托,构成一幅幅完美的音画。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在演奏中要注意明暗色彩的变化,实现音色表达上实虚的变化,而不只是音量的变化。演奏时,既要融入音乐,又要超脱于音乐之外。理解本文对此首作品的剖析,掌握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此首作品上类似于门德尔松无词歌特点之处,是练习、演奏、处理好这首作品不可或缺的。
      作为拉赫玛尼诺夫音乐风格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诚恳地表达和纯熟的技术成为了他作品的主要特点,具体反映了拉赫玛尼诺夫是如何把钢琴演奏技术与音乐写作技术以及音乐表现相结合、把他人的音乐语汇与自己的音乐语言相揉合,从而创作出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特征。也由此使得拉赫玛尼诺夫在俄国音乐发展史上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斯坦利・萨迪(Stanley Sadie)《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
      钱仁康《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上海音乐学院出版。
      胡杨《与拉赫玛尼诺夫》,刊于《黄钟》。
      刘延立、沈永华《西方音乐漫话》,高凌翰编译 曹炳范校订。
      

    推荐访问:音画 曲中 创作 尼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