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财务工作 > 正文

    山还是那座山 树还是以前那棵树 绿山中的那棵树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4 04:36:24 点击:

      我喜欢开花结果的树,即使那棵树埋没在万山万树丛中,只要你看见了那棵树,那一树的果实并不说话,它们本身就是无声的语言。而在你的眼里,它依然是静心静气地披上了收获的荣光。那荣光不就是一棵树最朴实无华的成就吗?成就,并不是每一棵树身上都有的,这个时候,我更愿意透过一棵树的成就去寻找它的根脉,我相信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特性和品德,它们来自与它们根脉相连的乡土和乡情……
      一个人就像一棵树。
      这盛夏,这雨后的江南,我不是来寻访陆游留在沈园的千古绝句、王羲之挥毫泼墨写就的《兰亭序》以及鲁迅的《故乡》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也不是为寻访鉴湖、社戏和三埭街;更不是凭吊“轻舟八尺,低篷三扇”的乌篷船的。我是来寻访一个人,那个人是被朋友传了又传、荐了又荐、好评了又好评的。那名字,我曾在报上见过;那面影,又恰在久不看电视的我忽然心血来潮打开电视的偶然里,从正在播放着的东方之子的节目中被尽收眼底的。这就是那个“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时期的‘枫桥经验’,并努力将其升华到理性的高度,不仅为稳定社会的治安起到重要作用,更为‘枫桥经验’再次在全国推广立下汗马功劳”的,时任诸暨市委常委、公安局长的金伯中吗?这就是那个“运用‘枫桥经验’在较短时间内扭转了柯桥一度混乱的治安面貌,促进了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现任绍兴市公安局副局长兼绍兴县公安局局长的金伯中吗?
      “我是从山乡里走出来的,我永远属于脚下的这片土地,属于这里的老百姓……我喜欢山乡的宁静,我想,公安生涯的本质,或许就是将宁静带给更多的人吧!”
      “当一个公安局长,当的不是一个大官,但这个官也不小了,因为事关一个县的老百姓的安宁,社会的稳定啊!”
      “我的座右铭是,尽力而为,有所作为。”
      这是金伯中在主持人敬一丹采访他时所说的很平实的几句话。平实是一种境界,一种经历了生活的磨砺和工作的历练而被提升了的境界。这境界也并非是每一个人都能抵达的啊。我被他语言里的朴素的平实所打动:平实,不也透着一个人人性的风骨吗?
      这个叫九间廊的小山村就是金伯中的出生地,就是被金伯中认作故乡的地方了。
      九间廊位于李白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指的天姥山脚下,村子中一条小路穿屋而过,直达九间屋面,九间廊因此而得名。南来北往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歇脚乘凉,买点路边小摊点上的食物。文人墨客感慨于这一方好山好水,以至于留下一路豪情诗文,所以这一带又有了“唐诗之路”的美称。多年以前,金伯中的爷爷逃荒到九间廊,从此他们金家的血脉就深植在这样一片在地图上也找不到的青山绿水间。
      那是建在山脚边上紧紧相连的一些房屋,从屋脊或是从房子的晒粮食的平台上,一步就可以跨上进山的路。那是完全把自己融在大自然怀抱里的人家。环抱着小山村的那几座山,远远地看过去,一脉像睡虎,一脉像卧龙,一脉像眠蛇,或许这是它们本来特有的面貌。而在民间的传说中,这个山乡的边上有个叫大石浪的地方,是一块风水宝地,三座山上的虎、龙、蛇,都想争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在这个大石浪的地方展开了龙蛇虎斗。自然深处的宁静就这样被搅扰被打破了。大家都要争这个地方怎么办?天上的神仙不愿看到纷争,于是就从天上降下来一簸箕的石头,风水宝地就这样被神仙搞掉了!使这块地方变成一片乱石滩。自然的传说和人类的思想有时有着潜在的关联。人类总是喜欢将自身之间的争斗喻在自然的身上,而深受其害的还是人类本身。因为传说是可以消弭的,而现实之中发生的争斗所留下的伤痛是从血脉里代代延及又无法割断的……
      有一件事,就活生生地发生在奶奶和邻家人的身上……
      爷爷和奶奶逃荒到了九间廊这个地方,可谓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后来在一块十多平方米的地皮上,用泥坯抹的墙,用茅草做的屋顶,盖了一间勉强遮风避雨的茅屋住下来,靠给一个人家扛长工过活。他们像侍弄自家的地那样侍弄那人家的地,所以他们的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是融洽愉快的。后来,主人家在临死前就将地赠给了像热爱生命那样热爱土地的爷爷奶奶。地块不大,但对清贫的爷爷奶奶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他们觉得从此拥有了生活的根基。爷爷身体不好,那地其实完全是奶奶在种,奶奶支撑着他们一家老小的苦日子。地在奶奶起早贪黑的侍弄中,长得很好,眼看就要收获了,而村人中有一家靠着他们在这个小山村里有点势力,就要把奶奶种的地收走,奶奶去他们家论理,却被他们家的两个儿子把双脚捆绑住,头朝下,倒挂在大粪缸上……直到乡人们赶来,慑于乡人们的愤怒,那家的两兄弟才不得不把奶奶放下来。奶奶所受的欺侮在任何一个乡人的眼里都是不能忍受的,所以在过去的运动当中,乡人总是劝奶奶站出来揭发邻人的恶行以求得对邻人恶行的惩罚,善良的奶奶总是摇着头拒绝了。奶奶说,我们善良地做人做事就行了,在善良和恶的内部不是还有一个良心的存在吗?良心是活在我们内心的天公。
      可是奶奶不要他的子孙后代们与那家人记仇。她说上辈人的伤痛就留在上辈人的心里吧,下辈人不可以结仇生怨。后来,他们一直做邻家,且院落都是相通的。金伯中和他们家的后生们成为很要好的朋友。那些故事都是好心的乡人告诉儿时的小伯中的,奶奶一直是这样教育他们的,你们要对他们好,他们现在多可怜啊,那其中的一个兄弟无儿无女晚年还得了半身不遂。在奶奶的心里,上天惩罚得太重了!在乡人的眼里,绝后,就是最严重的惩罚了。
      自然的传说和现实里的这一幕,它们曾像劈雷闪电滚过天空一般在金伯中幼小的心灵里滚过,对自然的伤悲和对亲人的伤悲,这两种伤悲合在一起,它们像绵绵忧伤的雨丝浸润进一个小孩子纯净的灵魂。它们从根部润泽着一个成长中的少年对宁静、善良、宽容、平和生活理念的渴望和追求。弹指一挥间,1981年,刚刚走上公安工作岗位的金伯中回乡探亲,当他再次面对青山环绕的大石浪的时候,仿佛看见那个古老传说从遥远走来,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从来没有如此清晰过,当感慨被激起时,他写下了一首《大石浪览古》的小诗,发出了“你争我斗何时休”的诘问。当我翻开那本纸面已经发黄的诗集时,关于金伯中融入事业努力追求的那种属于大众的平安祥和的生活理念之根源已一目了然。
      小的时候,他们这个小山乡有一座小寺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和尚是最先“失业”的人群吧。但四乡八里路过的人走到庙门口,总要进去喝口水,偶尔,也有乡人偷着点炷香,拜拜菩萨,暗塞给和尚些香火钱。那时对乡人来说,烧香拜佛就是封建迷信,所以他们就对庙里住的这个和尚很看不起,尤其是山乡里的孩子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判别是非的标准是失衡的,天真的孩童把和尚视作大坏蛋。和尚走过的时候,他们就会群起往和尚的身上扔石子儿,他们还时常站在庙门口,往庙里砸东西,把寺庙的院子搞得脏脏的。当他们从门缝里看见和尚点烛祈祷时便积极地到生产队里去报告。金伯中从来不跟小孩子们干这些事。他等小孩子们散去了,悄悄地进到院子里帮那和尚扫院子。当时,政府给寺庙还拨一些经费,让那和尚看管一下寺庙,平日里就烧些水,过路的人到他这喝碗茶。寺庙的外面还有几块地,也是政府允许他种的。和尚被山乡里这么善待他的一个小孩子所感动,他常常拍着他的小脑瓜充满良好祝愿和企盼地说:你将来一定会是这个山乡里最优秀的孩子!他喜欢这个懂得同情别人且与人为善的孩子。他把上好的茶叶,留给小伯中来时喝。当时,那茶叶算是很奢侈的物品了。他种的花生和瓜果,自己舍不得吃,而非得要等着那个孩子来时,留给那孩子吃……他后来没有看见这个小孩子的成长和成功,他就死在了这个小山乡的那座寺庙里。他死了,他的话在。他的话就像庙宇之间的那些风铃,它发出的那好听的铃声被风传送着,一直伴随着他喜欢的这个叫金伯中的小孩子长啊长的。
      到了汲取知识的年龄,他就像干涸的草需要汲取水分一般,汲取着他所能汲取的。那时候,他最渴望的就是能进山乡里的那个小学校。那个小学校也是建在半山坡上的。说是一个小学校,其实只占据了乡村里开大会用的会堂的一角。那会堂是用泥砌的墙,不足二十个孩子,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统坐在靠门口的西南角上,四个年级的孩子们,拥有的是同一个老师。白天老师给不同年级的孩子们讲不同的课,晚上,就睡在孩子们上课的那一角。那个会堂,恐怕年代已久了,房顶上漏风漏雨,有时也漏下一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他们不到上学的年龄,可偏又想听听老师在给那些比他们大的孩子讲什么。教室的楼上本是生产队堆谷物的场所,楼板架在泥墙边,已经开裂出一些空隙,孩子们就从这空隙里探进小脑袋来。经不住一个又一个的小孩子的趴卧,空隙越来越大,终于有孩子从上面掉到教室里,那其中就有金伯中。当他终于能踏进这个破旧昏暗的学堂里的时候,他小小的年纪就不得不挣扎在生活的贫苦和辛劳中。
      他们这个家,家境一直就很清贫,当时姐姐书读得挺好的,还是班上的小班长,可是,家里供不起两个小孩子上学,姐姐为了能让他读,宁愿自己辍学,帮家里干活以维持他能把学业读完。所以他是多么万分珍惜这个读书的机会。他上学的那年,父亲积劳成疾,身体落下了许多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痛,许多活计都做不了了,而他又是家中唯一的儿子,他总不能眼看着母亲和姐姐妹妹们担起生活的全部负担啊。他那么小的一个小孩子,就把自己的每一天安排得满满的。
      早上天不亮,他就把牛牵出去放。牛吃草的时候他就抓紧时间割草,许许多多的草,它们带着它们自身的不被人们所知的尖锐和锋利将一个小孩子划得遍体是伤,尤其是那双小手,被草的尖利反反复复地刺伤着。没有钱买药疗治创口,他就把流着血带着新鲜伤痛的手伸到牛的嘴里,用牛的唾液消毒疗创……父亲关节痛犯了的时候,他要代替父亲往山上挑粪给地里施肥。山路坡陡路滑,他挑着那担子,体味着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体味着父辈和父辈们一样的山里人的清贫和苦难。这苦难,对于一个成长中的青年是磨砺意志的最好的磨刀石。能够意志坚定地走过苦难的人,苦难必将成为他一生的财富。因为他会好好珍惜和珍视生活赐给他的一切美好。这美好中也包括常常被我们视而不见的平凡和朴素。平凡和朴素,他们是剔除了生活的表面的光华之后,需我们用心感受的一种光华。他是感受过山里乡亲的平凡和朴素的光华的,且是在这种光华的照耀下走出这个小山乡的……
      那一年,临近初中毕业,他得了慢性肾炎,不得不休学在家。家里没钱给他治病就四处借钱,欠了许多债。这使得本就贫困的家境更加贫困。他生病的时候不能吃盐,唯一的营养品就是凭票供应的一点糖。他还是顽强地挺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乡亲们以他们的方式关心着他的成长,他们把从自己口中省下来的当时极为短缺的糖以及吃的送来给他。最为让他感动的就是,他们把给这个山乡里的唯一的一个上高中的名额给了他。事隔许多年之后,他一直还念念不忘这件事,他确信,假如乡人们没有把读高中的这个机会给了他,就不会有他的今天,就不会有我们今天都知道的这一个披满了警察的荣光的金伯中了。后来他得知,当时村里推荐了两个去念高中的人选,除了他,还有一个后生。当时的情况,他们村的一个主要干部和那个后生是一个生产队的,按说,那个后生去的可能性比金伯中大,可是在最后研究决定的时候,那个村干部力荐的是金伯中,且把最关键的一票投给了金伯中。他说两个后生他都喜欢,可是他觉得金伯中学习成绩更好一些,会成为更有出息的一个,他将来不会辜负山里乡亲的期望的。
      那个与读高中擦了一下肩膀的后生,一直留在那个山乡里,后来成为那个村干部家的女婿。金伯中不知该以怎样的心感念山里乡亲的朴实和淳厚啊!他每次回家都要去看望那个村干部。提起旧事,那个村干部仍然爽直地说,他对当年送金伯中而没送女婿读高中这件事从没后悔过。今天看来,他是把山乡里最好的后生输送和贡献给了社会和更广大的人民。
      而在他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既潜藏着机缘也潜藏着曲折和磨难。
      那一年,他差一点也和他今天挚爱着的警察这个职业擦肩而过啊。那是高考完了之后,正值农村“双抢”季节,他顾不上休息,在等通知的这段日子里,一头扎进生产队的地里料理农活。学校里,成绩下来了,够分的同学忙着报志愿参加体检,而他的成绩却不在分数线内。他喜欢山乡里的这一份宁静,他以为就这样在山乡里生活下去也许就是命运的安排。命运无论怎样安排,安排在哪儿,他都会以热爱的心去迎接和承受。而他的班主任却为他喜欢的学生的命运有一份心疼也有一份不甘。他仔细看那张成绩单,看着看着,他突然发现各单科的成绩都没问题,而把各单科的成绩加起来却与总成绩不符了。那总成绩整整给金伯中少算了100分!这100分不是决定一个人这一时一刻,而是决定人家一生的命运啊。他拿着这张成绩单,从县城急急地赶往金伯中所在的山乡里,找到了在田地里很认命劳作着的金伯中。金伯中听着他的老师告诉他的跟他的命运有关的这一重大消息,不相信已经破灭的希望还能再生或是回还。可是那给他少算了的100分的确是分明的。老师拽着懵懂中的金伯中就去找招生办。招生办的同志们也很着急,一方面让他先参加体检,一方面又速派人送到绍兴去复检。招生办将卷子重新复查了一遍,确是给金伯中少算了100分。就仿佛时光真的能倒流,也仿佛冥冥之中真的有一双命运的手,它们掌握和改变着我们阴差阳错的命运。有的人,有的命运,就是将错就错下去了。而对于金伯中来说,这一次命运实在是青睐于他,它们把本属于他而差点抛离远弃于他的那个人生轨迹又更改纠正回来了。他被做梦都不敢想的浙江省警察学校所录取。
      于金伯中来说,是应该把这样的一次人生变数看作是他人生命运的转折点的。他是多么感谢纯朴的山乡百姓赐福给他这个山里长大的孩子以警察的荣光啊!
      写到这里,按照写文章人的俗套,我是应该把笔墨转到这个叫金伯中的山里孩子是怎样度过警校生活,又是怎样从一个普通民警走上公安局长这样的领导岗位的。尤其是他在诸暨市和绍兴县两地任公安局长的几年里,致力于做好枫桥、柯桥这“两桥”的文章,实现了社会治安的稳定。诸暨市局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公安局,枫桥派出所被国务院授予人民满意的派出所称号。柯桥社会治安由乱到治,综合治理毒品问题的经验被国家禁毒委、公安部推广。他本人被省公安厅荣记个人一等功,并荣幸地成为全国公安系统优秀领导干部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这是落到纸上的文字。可是,一个人在他二十多年的警察生涯中所拥有的辉煌和灿烂,并不是我们用纸笔就可以描绘得尽的。就像我们看得见的那一树果实,果实在秋天,就像我们在生命里。那里,有我们心之所感的一种洗尽铅华和剥离了奢华的美丽。
      我想告诉你,在我回到北京以后的许多时日里,在繁华和喧嚣中,在人事的浮泛和虚套中,在生活呈给我们的纷乱和烦忧里,我常常找出地图,在绍兴新昌的地界里,找寻那个叫九间廊的小小的山乡所在的位置。或许是因为它小吧,地图上真的是找不到它的名字。是不是可以说,在祖国的山山水水间,那里是被忽略不记的一片山水呢?可是我知道它在我心中的位置,我也知道那个小山乡连同金伯中的名字都已深刻在我的记忆中了。
      还有他的父母,他的家。
      我在那个小山乡见到了他的父母。那是令我非常感动的一对老人。那位老父亲是1959年的老党员,解放初期的民兵连长。曾为了这个小山乡的安宁,舍生忘死地协助公安机关剿过5年土匪。而现在他恬淡而又知足地默守着晚年的幸福和平安。那位老母亲,她是多么的慈爱和慈祥啊,在当年剿匪的日子里,她全心全意地为剿匪的勇士们烧水做饭,5年啊,她觉得这样充满意义。她是从苦难的日子里度过来的,她目睹和亲历了从苦难向幸福生活的变迁。她说,她们一家能够有今天,她的儿女们能够有今天,都是共产党的恩情!她说这话的时候眼里噙着对党感激和热爱的泪水,那感激和热爱都是发自心底的。我相信这种情感已经植于血脉深处,无论时光如何变迁都不会改变。那是1997的事儿了,车匪路霸一度猖獗。那3个歹徒大概以为这里山山相连,抢了长途客车上旅客的钱财容易潜逃,于是这个抢劫案件就发生在金伯中家附近的公路上。年近70的老父亲听见呼喊声冲出来,仿佛回到了当年的剿匪岁月,浑身涌起年轻时的英勇豪气,他唤来附近的村民们,紧追着歹徒。歹徒逃入山里,这山,是乡民们的家呀,怎能给歹徒有路可逃!于是在这里诞生了一个警民合力抓歹徒的精彩故事。后来老父亲还上了绍兴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那豪情那豪气,想想都令人感动。
      现在,他们健康而又年迈。我指的健康是他们精神状态里的保有的那份宁静、平和和自足。他们的皮肤黝黑,那是山里从早到晚的阳光晒的;是比他们还要年长的山风吹的。我还惊奇地发现,他们脸上的笑容和金伯中脸上的笑容都是一样的,善良、诚恳、亲和,简直是一脉相承啊。
      这就是金伯中的家,他小时候住过的房子。我不知那建在山脚边上的房子和谁的年龄相仿,它沧桑、拙旧、土灰。不知怎么,这间老屋,和老屋的厅堂里端坐着的两个慈祥的老人,让我的视线模糊。我转眼去打量这屋中仅有的几件家什,它们也尽显了它们经年的古旧。那其中,还有金伯中上学时盛书用的一个破旧的木头箱子,他们把它放在他们来来去去都要经过的地方,他们看见它,就像看着他们的从未离开家的儿子……
      那两位老人,他们没有跟着儿子进城里的打算。他们还在侍弄土地。他们给我捧来他们亲手栽种的那些花生、豆子、玉米、桃子……
      我又看见了果实。
      我说不清为什么,那间破旧的老屋和在老屋里生活的那两位老人会成为我记忆中最绵长的感动。我没告诉金伯中,当我从那个小屋里走出来的时候,我曾想不明白他为什么就不能给老人盖一间新房呢?若是他想不起,老人也可以叫儿子给他们盖的呀!
      而有一天晚上,当我身居的这个四合院里停电的时候,在黑暗中,我摸索着烛台寻那根久置不用的蜡烛时,我忽然心明眼亮起来,忽然就奇迹般地看见了在山乡的清贫和寂寞里,在老屋的古旧和灰暗中,在恬淡宁静的岁月里,两个老人分明心怀了同一的明亮啊!作为父母,他们愿意长长久久地作为根脉,守护他们心中那一树的明亮!那就是他们的儿子!
      作为儿子,金伯中一定是最深谙父母的心愿的。他一定知道那根脉就是我们看不见的而他一直汲取着的人性的风骨!我们借着双重的明亮看见了写在那风骨上的正直、坦荡、无私、进取和奉献!
      
      注:金伯中,1959年12月出生,历任中共诸暨市委常委、公安局长,绍兴市公安局副局长,中共绍兴县委常委、公安局长,浙江省公安厅办公厅副主任。
      
      发稿编辑/陆海光

    推荐访问:山中 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