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财务工作 > 正文

    【无字的墓碑:历史的镜像—论叶广芩长篇小说《青木川》】无字墓碑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8 04:50:08 点击:

      摘 要:叶广芩在她的长篇小说《青木川》中对历史的叙事既不同于“十七年”时期的史诗般宏大的民族历史叙事策略,又不同于新时期新历史小说注重奇观化、无中心的解构历史的叙事模式,《青木川》则是杂糅了前两种有关历史叙事方式的同时,又颠覆了这两种叙事的不足之处。小说中存在三种讲述三段历史,对地方“秘史”的再发掘,采取颠覆中心,却避开“虚无”的新历史先锋意味;对革命历史没有采取宏大的刻画,而是反思其正确性;同时对古代一段传的考证,隐含了对本国历史的维护。本文借用拉康的“镜像”说将小说中的历史看作一个个的镜像,形象的说明历史的幻影幢幢,歧路丛生。
      关键词:叶广芩 青木川 历史 镜像
      以写家族历史而被文坛熟知的叶广芩,这次笔锋一转对准了偏安地图一角的青木川,书写了不同于以往的历史。从小说的后记中可以得知,小说讲述的这段有关青木川的历史是资料可查的,同时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原型至今还生活在今天的青木川,如何处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问题摆在了作家面前,“历史文本是一种文学仿制品,历史的书写过程是个不断借鉴文学理论的过程,同时文学的书写也是不断颠覆和重新建构历史的过程”[1]。叶广芩用她对历史的理解,重新为我们编排了历史,小说由三条平行的线索构成,一条是1952年期间曾经领导青木川进行土地改革,在50多年退休之后再次返回青木川怀旧的冯明;一条是冯明的女儿作家冯小羽因在地区资料室看到一段有关1945年一位叫作程立雪的女子来到青木川又失踪的报道,决定找出资料没有提供失踪之后的的内容;一条是冯小羽的大学同学留日归国的研究奈良史的考古博士,来青木川证实杨贵妃东逃日本的真伪。于是这里的历史“犹如一处以无数面面目模糊的镜子所建构的城池,镜镜相映,致使幻影幢幢,歧路丛生”[2]。
      镜像一:土匪的别样人生
      魏富堂是青木川绕不过去的人物,小说一开头就写到“魏福堂是在1952年春天被人民政府枪毙的”。尽管这段历史已经过去50多年了,但“那个不到一个小时的公审却成了青木川永久的话题”[3]。魏福堂起初只是青木川的一个穷小子,后入赘做了青木川首付刘庆福的女婿,而他的新婚妻子却是个疾病缠身的丑妇,在结婚前魏富堂就曾和他大姐说过“姓刘的熬不过我去,我姓魏,将来我的儿子必定姓魏”这样的话,而日后的事实也证明,这一次婚姻,成了魏富堂人生的起点,也是青木川历史的新起点。此后他通过做生意迅速致富身边网罗了一群兄弟,事后由于一场命案逃走青木川,干起了土匪营生。在做土匪的几年里,魏富堂的眼界大开,他为现代“文明”着迷,于是,在金盆洗手回到家乡后,开始了青木川的“现代”之路。他办学校,资助山里贫困的学生出外读书,他修桥筑路,发展青木川的经济,同时置办汽车、留声机、电话等现代设备。这样一个复杂的多面的历史人物,在地区资料室文档中被记录成事烧杀抢掠,剥削和奴役百姓的反面人物;土改领导者冯明说他是一个“五短身材,皮肤漆黑,一脸络腮胡,两只突眼,为人既狠且愚,人称活阎王”[4]的形象;而青木川的老人,则说魏富堂是一个“排场出色,浓眉大眼,青木川的创造者”[5]的形象。对这样一个任务的众说纷纭,让冯小羽展开自己去发掘“真相”的冲动,于是引出了一段段被遮蔽的事件和人物。
      谢苗子是魏富堂至今还在世的一个夫人,然而从顾左右而言他的魏夫人口中一无所获。于是去找魏富堂的副营长的许忠德,但是对于冯小羽的每一次提问,许老汉都闪烁其词,不愿回答任何问题。但是冯小羽肯定这些人知道她要找的答案,只是他们在刻意隐瞒,于是,随着对问题的深入研究,无论对于读者还是冯小羽来说,重要的似乎已经不是最后谜底的揭开,而是寻找答案的过程,也就是历史是如何成为镜像的过程。萨特曾经说过,唯一重要的历史就是个人记忆,而个人所记忆的只能是他愿意记忆的。除了我们对它的意识以外,过去并不存在,我们已选择将来的方式选择了过去,历史的过去就如同我们个人的无数过去一样,至多是个神话。于是在这些老人的记忆中,魏富堂成了神话,谢校长成了神话,因为他们,青木川的这段“秘史”才显得复杂而神秘。
      镜像二:片面偏激的革命者
      冯明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带着他的三营来到青木川的,当时的青木川局势复杂凶险,有土匪、国民党残余势力以及地下党等聚集在此,冯明来青木川的第一天,枪声就打响了,由魏富堂的侄子李树敏及其名义上的妻子实则是国民党特务的刘芳(原名程立珊,程立雪的妹妹)突袭了林岚、曹红萧率领的小分队,林岚在这次战斗中牺牲,而青木川所有至今还健在的老人都知道冯明与林岚的恋情,时隔50多年在回到青木川的冯明,主要目的就是来看看林岚的墓碑,看看“当年”的青木川。冯明是一个一辈子坚持共产主义信仰的革命者,看待问题始终坚持他的阶级的、革命的眼光,以至冯小羽说“父亲太传统,父亲那一套套革命理论让人无法理解”。于是父女二人经常因为立场不同,在对待革命历史问题上发生冲突。冯明的一生始终坚信革命的神圣和正确,他的心里只有一种意识形态。所谓的“‘意识形态’一词内含着一种词意,即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些群体的无意识既对其本身,也对其它方面遮掩了真实的社会状况,从而使群体无意识得到稳定”[6]。于是冯明很不理解女儿为什么放着大好的女革命者林岚不去研究,偏偏研究什么没听说过的程立雪。但是在冯小羽看来女校长是个很重要的人物,在某种程度上是她改变了青木川。冯明又强调了“一个人怎能改变青木川,能改变青木川的只有共产党”。尼采说过“历史培育了堕落,因而在人们心中诱发出了以记忆为基础的一种虚假道德”。于是,在冯明记忆里魏富堂成了“活阎王”,程立雪成了无足轻重的人物。“偏见比物质更远离真理”。
      镜像三:考古博士的意外发现
      如果说冯小羽是靠记忆发现历史,冯明是靠观念理解历史,那么,钟一山则是在用事实去试图维护本国历史。 在钟一山看来,记忆是靠不住的,相信什么也不能相信记忆。他在日本研究的是奈良史,对应中国的盛唐时期,对于日本人将杨贵妃认定是日本人这一说法他产生了怀疑,于是,他想知道当年的杨贵妃是如何从马嵬坡到达日本的,而蜀道是关键,研究蜀道,青木川是逃不过去的。钟一山实地考察,来到青木川之后,重走当年的蜀道,发现了学多“文物”,在钟一山看来,历史在通过文物向他说话,在当年的历史系肄业生许老汉的指点下,钟一山证实了倘骆驿道就是当年唐朝皇帝逃亡的路线,而这条线索,也为钟一山解开杨贵妃东渡之谜推波助澜。在这部小说里,钟一山的行为是最不被人理解的。“然而,在我们这个时代,历史调查的功能恰恰是我们分析构成我们自身的因素,是抵消我们作为个体认为理所当然的那些历史的人讲述的就是真实的,盲目的自信,却让我们同时远离了历史。于是,对于历史,有时我们恰恰需要偏见”[7]。而钟一山的怀疑精神恰恰是一种严谨的历史态度的体现,也是他维护本国历史,不容许外界亵渎的初衷。虽然,钟一山在最后也没有证实杨贵妃是否东渡,但是我们看到他的考察却并未中断。历史不会拒绝真诚的人,却会误导盲目偏激的人。
      结语:无字的墓碑
      历史书写本身有多少种话语,就有多少种历史经验。笔者之所以将这部小说说成是一座历史“镜城”,当然是借用了拉康有关“镜像阶段”的论述。拉康的镜像旨在阐明:人在幼儿时期第一次通过镜中的形象确认自我的整体性存在,但同时人却将自我的完整性委任于外部的一个幻想,于是主体迎来了被外部某种东西夺走主人性的反讽状态,结果主体陷入了与外部的镜像争夺主导权的不均衡状态之中。历史本身并不是完整的,它犹如一堆碎片沉积在时空的隧道里,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只是看到历史的一个片段,而看不到历史的全貌,但是用文字记录的历史(资料室中的文件)却将这一个个片段组合起来,文件所揭示的世界也不是那么容易接近的。历史文件和文学本文均是不已知的”[8]。于是小说以一座无字的墓碑作为结尾,可谓意味深长,恰到好处,这也正道出了历史的不可言说与无法言明。

    推荐访问:镜像 长篇小说 墓碑 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