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财务工作 > 正文

    【朱连良:颠覆而创新】颠覆性创新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5 04:43:04 点击:

      15年时间,朱连良带领新良公司实现了一连串的跨越,不仅把新良打造成了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和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还使新乡的优质小麦变成了国家免检的高档食品专用粉,同时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1997年,已经运转了40年的国有延津县粮油加工厂,终于被积弊重重的落后机制拖入了发展泥潭。就在工厂濒临倒闭的危难时刻,朱连良来了。在人们的质疑声中,这个年仅27岁的年轻人,凭借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活力十足的干劲儿,神奇地让这个老牌工厂起死回生。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接下来的15年时间里,朱连良带领着更名后的新乡市新良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良)实现了一连串的跨越。他不仅把新良打造成了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和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还使新乡的优质小麦变成了国家免检的高档食品专用粉。
      如今,誉满神州的新良,凭借着手中的优质面粉,已牢牢地使康师傅、达利园、盼盼、三全等国内外大型食品加工企业成了自己的忠实客户,并全面带动了新乡及其周边地区小麦产业的快速扩张。
      初露锋芒
      对于朱连良来说,27岁是他的幸运年,这一年,经延津县委组织部公开选拔,他被任命为延津县粮油加工厂厂长,成了延津县最年轻的正科级干部。
      当时,虽然国有延津粮油加工厂生产每况愈下,但它依然是延津县面粉行业的象征,备受人们关注。“这可是延津县国有老厂啊!年轻人管理老企业能行吗?”上任伊始,许多质疑声就接踵而来。
      “不干便罢,干就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当年的豪言壮志,朱连良记忆犹新。
      面对管理松懈、人浮于事、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产品单一、市场封闭的现状,朱连良果断作出决定,要用彻底的体制改革来使工厂起死回生。
      为了方便工作,他干脆把家搬到了厂里。在规范各部门岗位职责的基础上,朱连良顶着方方面面的压力,全面大胆推行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打破了几十年一贯制的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大大增强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使老气横秋的工厂焕发出了欣欣向荣的气象。
      “我接手时,工厂一年只有60多吨的面粉产能。那时候,工人们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朱连良说:“我一边狠抓改制,一边全国各地跑销售。”
      仅仅一年时间,朱连良不仅成功带领企业完成了体制改革,还迅速使产能增加至100吨。1999年,高瞻远瞩的他乘胜追击,力排众议建立了新厂,并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加工设备。“我当时对企业的定位就是,要盯着沿海的面粉企业,让企业走在内陆企业的最前沿。”朱连良说。
      借机扩张
      2000年前后,河南省政府作出了关于“把河南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麦生产与加工基地”的重大决策。延津县一马当先,把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号工程”,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当时别说新乡,就连河南省能加工优质麦生产专用粉的企业也很少,加工业的严重滞后成为影响新乡优质麦发展的制约因素。朱连良敏锐地意识到,利用当地优质麦资源发展专用粉生产,无论从国家政策还是未来趋势来看,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重大机遇。
      “看准就干,雷厉风行”是朱连良的一贯作风。于是,他克服重重困难,多方融资2700多万元,引进瑞士布勒公司当时国际一流的制粉设备,在延津县城西建立了新乡市第一条日处理小麦200吨的专用粉生产线。就这样,新乡市不能生产专用粉的历史被朱连良改写了,新乡优质麦也终于找到了一条长远的发展之路。
      2002年,征尘未洗的朱连良,又并购了延津县粮食局下属的方便食品厂,立足当地花生资源,投资2000多万元,建立了一条年产3万吨浓香花生油压榨、精炼、罐装一体化、多功能的生产线,开发出系列化的家庭中小包装食用油,填补了新乡市不能生产国标一级大豆、菜子色拉油等高档食用油的空白。
      2003年,他又一鼓作气收购了延津县粮食局下属的挂面厂,投资800多万元新上了两条精制营养挂面生产线,拉长了产业链条。
      2004年10月,总投资4700万元、引进意大利GBS公司国际先进磨粉、配粉设备的日处理小麦550吨的生产线,在隆重的礼炮声中顺利投产……
      4年建了4个新厂,总投资超亿元,这样的发展速度在国内粮油行业是罕见的。至此,一个崭新的、集团化的新良呈现在世人面前,朱连良完成了创业、扩张的第一步战略。
      发展之道
      如今,新乡优质小麦在某种程度上走在了全国最前面,特别是在发展专用面粉方面,已经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原粮资源优势。新乡小麦产业集团打造“中国第一麦”的号角已经吹响。
      “围绕小麦产业集团发展小麦产业,这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下一步政府还需要积极有效地调配、整合各种资源。”朱连良说:“种子、育种专家、大田管理、收购、仓储、加工等,这样一个产业链如果不完整,不能整体推进的话,效果可能就不会太好。我们要形成一条具备机械化运作的完整产业链条。”
      在国内面粉厂之中,现在和新良合作的食品企业是最多的。在朱连良的发展思路里,首先要做精、做大、做强,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盈利空间,而后让利于产业链的前端,增强自己的龙头带动作用。
      “如何进一步扩大产能,我想了很长时间。我们现在拥有一个国内顶尖的自动化程度最高档的烘焙中心,我想打造一个下游烘焙食品行业的平台,再把国内外更多的食品企业吸引到这里来。”说起烘焙中心,朱连良心情振奋,这可以作为新良的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为国内知名的食品企业提供食品研发、技术培训,甚至包括社会青年的培训,然后向食品企业输送人才。
      15年的商海沉浮,朱连良清醒地认识到,实现企业的蓬勃发展,最重要的两个元素是“品牌”和“人才”。在他看来,品牌是生存之基,人才是兴业之本。
      “中国的面粉企业面临没有品牌难以立足的状况,中国面粉产能本身就严重过剩,未来面粉企业的发展,品牌的力量至关重要。但要想打造一个深入人心的好品牌,最主要的还是货真价实。”朱连良微笑着说:“某种程度上,我们的品牌已经形成,‘新乡小麦闻名全国,新良面粉誉满神州’的口号早已声名远扬了。”
      作为全国优秀企业家,朱连良把对企业的管理、对产品的经营升华到了对人才的经营,建立了一套科学的人才选拔、招聘机制和门类齐全的人力资源队伍。
      那些全国行业内顶尖的管理、研发、营销等方面的人才,他总要千方百计吸引到麾下。1998年,他引进营销副总,打开了新良面粉对外的市场通道,使新良面粉走出了河南;2003年,他又以高薪引进外企研发副总,利用新乡优质小麦开发出高档食品专用粉40多种,形成了系列化产品;2006年,他以30万元的年薪,引进了福建、广东的技术总监,开发了康师傅、统一、盼盼等众多高端食品工业客户,把产品出口海外,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水平、市场营销水平、财务管理水平,也把新良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新良力量
      “在延津产业集聚区内,克明面业和精益真两个福建大型企业都是新良引进的。可以说,新乡的优质小麦培育了新良,新良的发展又促进了当地食品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朱连良自豪地说。
      和许多有责任心企业家一样,他也有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豪迈情怀。
      “一个企业家,需要承担起企业与社会的双重责任,要让职工的生活水平逐日提升,也要尽可能地为社会多作贡献。”朱连良说。
      多年来,朱连良一直非常注重小麦原料基地的建设,他每年都建小麦原料基地50万亩,通过新良小麦产业合作协会大力推行优质小麦订单种植,切实落实优质优价收购。每年,新良订单小麦的收购价格都比普通小麦每公斤高2~4角,仅此一项,几年来累计带动农民增收1亿元以上。朱连良还在延津及周边市县建立了200多家“新良粮油服务社”,通过开展小麦代收代储、粮油兑换等活动,把新良公司的优质放心粮油产品供应到千家万户。
      更振奋人心的是,新良公司的持续发展壮大,还带动了运输业、印刷包装业和相关服务行业等二、三产业的兴起。几年来,新良间接或直接安置就业上万人次,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推荐访问:颠覆 创新 朱连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