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财务工作 > 正文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欣赏课教材内容取舍的策略]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30 04:53:47 点击:

      摘?要: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各个年龄段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是不同的。在欣赏课的教学中,只注重生硬地强调作品的历史背景、创作年代、社会意义、作者的创作动机等等内容是不适合小学教学的。应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出发,结合各校各地区现有的资源,寻找欣赏教材中的共性,小学美术欣赏课更应该注重对他们情感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教材?取舍
      长期以来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总是问题多多,困难重重。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中欣赏作品要求了解的知识点过多、过深,不适于本阶段学龄儿童的认知水平。2、欣赏教材涉及面广泛,量大而繁琐,作品之间衔接性不够,难以把握切入点,开展有效性教学。3、某些欣赏课程中作品过于主观,教师自身了解有所欠缺,难以找到切合学生的参考资料。4、教师教法传统,“照本宣科”的讲解,限制了学生欣赏的拓展空间,主动参与性不够,自主探究与情感体验更少。作为一名专职的美术教师,如何解决欣赏课的教学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个人觉得关键在于备课环节。如何理解并把握教材,寻找合理的处理策略,对原有教材,图片和文字资料、信息等与我们现有的教学条件进行有效的整合,根据实际有所取舍,有的放矢,更好的实现学科教学目标。
      一、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的把握教材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依赖于原有的认知发展基础,它受遗传、生活经验、偏好、环境以及教育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同时又具有阶段性,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过程。所以,我们的课程设计一定要遵循各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不能一刀切,生硬的强调欣赏作品历史,作者,背景等等。例如:浙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教材中有“外国传世名作”这样一课,课文中罗列了雕塑、绘画、建筑等多个种类的十几张照片,每张照片旁边都标注了作品介绍。赫然打开课本,看到这样的教材内容,不要说是小学生,连我们这些美术院校毕业的教师都无从下手,这些作品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在艺术家,而且类别各不相同,都是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传世杰作,要让小学生理解这些内容着实困难。也许具象的画作和建筑可以作为“了解内容”解决,但是像毕加索(西班牙)的《三个乐师》和亨利·摩尔(英国)的《国王与王后》这两件抽象的作品,谁又能保证小孩子能够看着旁边详细的作品介绍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完成教材制定的目标呢?所以当我准备上这节课之前,我事先收集资料,准备了许许多多有关于这些作品本身的小故事,及时替换书本上那些生硬难懂的教条式解说,转换成为适合当前学生认知水平的知识点,借助学生们感兴趣的故事情节介绍课本上那些传世的杰作。帮助他们理解,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对于那两件抽象作品也很有效地进行了传达,效果较好。
      卡西尔曾经说过:“为了冥想欣赏艺术作品,他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它,我们若不在某种程度上重复和重构一件艺术作品得以产生的创造性过程,我们就不会理解或感受它。”由此可见,艺术欣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欣赏者对于欣赏作品的一个再创造过程。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小孩子,他们都将根据自身认知水平的不同对于作品有其独有的理解,从而激发各自丰富的创造力。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始终围绕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展开。
      二、寻找教材中欣赏课程的“共性”,有效的展开教学
      小学美术教学当中,大量的欣赏课程集中在中高段,尤其是六年级。几乎每一个课时都有大幅篇章的要求解决一定量的欣赏课程。然而这些欣赏教材涉及门类广,欣赏量大,相邻课程之间衔接性又不够,很难把握教材的切入点,组织有效的教学。以浙美版教材六年级美术课本为例。教材中所涉及的美术种类有:漆器、建筑、脸谱、街道、版画、年画、木雕、纹样、图案、名家名作、刺绣、竹雕、文明古迹等等。如果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是只是简单的按照课本组织教学,势必会让教学的内容显得零乱,由此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将会大打折扣。有心理学的研究显示:人们往往对于靠近生活周边,较为熟知的事物更感兴趣,且对有规律,有客观联系的事物能够快速的记忆并保持记忆的持久性。所以,面对像以上所举的六年级美术教材,我们该怎么办呢?经过细致的分析,其实有一条线索不难发现,他们杂乱的之中也有其相同的“共性”,我们可以做如下分类:
      1、元素类——纹样、图案、脸谱
      2、绘画类——版画、年画、名家名作
      3、手工类——刺绣、竹雕、木雕、漆器
      4、文化遗留类——建筑、街道、文明古迹
      从上面的分类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有选择的分门别类以后,使得教材的的内容呈现出系统而有连贯性,这样有规律的开展教学,对于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就显得简单的多。
      三、分析教学与课堂实际,勇于取舍教材内容
      《美术课程标准》提到“要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强调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利用和开发当地美术课程资源,补充一些教师擅长的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由此可见,仅仅凭借一本新的美术教材,局限性的技能型课程资源实施教学,是很难适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的。现行的美术欣赏教材对于作品、作者及其背景的介绍是比较详尽的。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由于地方区域,习俗的差异,知识面的限制等,我们在讲课时学生对于一些内容的学习缺乏积极性,觉得没有学习的价值或更本就不懂。而有的内容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觉得教材讲解的太浅显,“蜻蜓点水”不够深入,不够充分。例如:我在五(1)班教学《悠悠北山街》这一课时,学生对于文中介绍的北山街的历史、古庙遗迹、有名的文学文化大师这些内容表现的很冷漠,不感兴趣,而谈到北山街边的建筑和风景是学生们的就非常感兴趣,还不停的追问相关信息。在这个班上课时所显现的这种状态,很明确传达给了我一个信号,所以,课后我及时修改教案,添加了大量北山街的街景照片,从晨曦到夜幕,让学生更加立体的了解北山街,理解课文。经过修改的教案在五年级的另一个班级执教时对比效果明显好于五(1)班,学生们始终围绕着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在学习,课堂上学习气氛融洽,所授知识掌握扎实。上海师大的王大根教授曾经谈到过美术教学的单元化,他提出:教学可以根据各地区、学校条件,学生水平,教师自身特长,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开发和再加工,“添加”以及“丢弃”使之更有效的为学生所掌握,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结合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就我们美术欣赏课而言,“添加”应该侧重于实践性方面的内容,以及课文重点内容的拓展和延伸等,“丢弃”则应该在不违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与实际需求,谨慎为之。做到勇于“取舍”,“取舍”得当。
      小学阶段的美术欣赏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赵道飞?陆阳秋?《美育与艺术鉴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
      [2]王柯平?《美育的游戏》?南京出版社?2007年9月
      [3]冉祥华?《美育的当代发展》?新华出版社?2008年8月
      (平湖市全塘镇中心小学?浙江嘉兴)

    推荐访问:取舍 教材内容 策略 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