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财务工作 > 正文

    由两岸的电影译名谈起_迪士尼公主电影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5 04:50:37 点击:

      摘 要 海峡两岸原本同宗同文,由于历史的原因而被人为阻隔几十年,当两岸人民重新开始交流时,发现相互之间语言上有了不少的差异,这给两岸的民间交流、媒体交流、信息资源共享等都产生了一定的障碍。本文,试图从大陆与台湾在电影译名上的分歧这个点开始,扩展到语言上的差异这个面上,分析这种差异对文化交流的障碍,以找到增进语言整合和认同的渠道。
      关键词 两岸 电影 译名1 由一部片子的译名说起
      请先判断一下,这几个片子有无关联:《刺激1995》、《月黑高飞》、《肖申克的救赎》。
      相信很多人都难以想象,这三个名字竟然指向的是同一部片子,即美国上世纪90年代的经典影片《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它们分别是该影片在台湾、香港、大陆的译名。如果单纯从翻译的信、达、雅来说的话,相信大陆的同胞无可争议地会选择《肖申克的救赎》,而且这种选择有相当的底气。台湾地区翻译成《刺激1995》,是因为这部电影在台湾公映,当时的台湾翻译认为这个电影讲述的是一个骗局,而同类电影中他们最有印象的是1937年罗伯特·雷德福和保罗·纽曼主演的《骗中骗》(The sting),这部片子在台湾的译名是《刺激》,所以他们就把这部片子译为《刺激1995》。从而可见翻译者对这部电影的理解。虽然有其背景因果,但这译名未免过于直白肤浅,没有意味。香港的译名则坚持了其一贯的商业化气息,还是离片子的主旨稍微远了一点,而大陆的片名虽是直译,却反而更为传神一些。
      在这个例子中,翻译水平高低立下,但是在其他场合,却未必如此泾渭分明,甚至有时,非要坚持分个高下,也无必要。笔者在这里不想探讨翻译的优劣,只是希望大家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因为翻译规则、文化背景、思维习惯等的隔膜,所导致的“鸡同鸭讲”、不明所以的尴尬情境。
      2 两岸的语言差异
      2.1 翻译的差异性
      以人名翻译为例。
      大陆对现任美国总统Barack Obama的译名定为“奥巴马”,在大陆的语言圈子里对此没有任何争议,也符合人名翻译的惯例,看来完全没有问题。对此,台湾人却很不以为然,因为这个“奥”字在台语(闽南语)中是“不好”、“差”的意思,比如选举中指责对方搞“奥步”,即违反公平竞争,非正义或者非法的手段,阴招、损招。所以台湾给奥巴马起名“欧巴马”。看似细微差别,但是因为是媒体曝光率非常高的一个词,每每看到台湾新闻听来总是有些别扭。推己及人,相信台湾同胞也会对大陆的说法偶有腹诽。
      类似的人名翻译差别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1949年两岸分治之后,译法习惯不同,遵循的准则也不同。在大陆这边翻译外国人名一般遵循:名从主人,音译为主,约定俗成。而且,大陆在翻译人名的时候每一个音都要翻译出来,包括辅音都一个不能少,一个人名使用5~6个汉字也在所不惜。而且大陆在翻译外国人名的时候,尽量采用中国人姓氏中不常用的汉字,这样一眼看去就知道是外国人。而台湾翻译特点与大陆完全不同,首先名不一定从主人,翻译的时候不一定把每一个音都翻译出来,这样,台湾翻译外国人名往往不需超过3个汉字,而且在用字方面也不忌讳使用中国人名的常用字,有时甚至故意选用中国人的姓氏翻译外国人名,以达到“雅”的效果。当然还有选用汉字时的个体差异原因自不必说。
      于是,我们可以稍举几个国外政要译名的例子(前者是大陆译名,后者是台湾译名)
      萨达姆侯赛因-胡笙,约翰逊-詹森,尼克松-尼克森,里根-雷根,斯大林-史达林,赫鲁晓夫-赫鲁雪夫,卡斯特罗-卡斯楚,卡扎菲-格达费。
      虽然因为发音相近,又是高频词,基本可以联想到前后的联系。但是毕竟会阻碍视听和阅读的流畅性。
      翻译差异体现在了各种领域。比如科技领域:程序-程式,注销计算机-登出电脑,脱机工作-离线工作,磁盘碎片整理程序-磁碟重组程式,高级设定-进阶设定,还有常用专业名词:激光-镭射等。享誉两岸的计算机翻译专家侯捷认为“两岸计算机术语的差异,已经到了彼此看不懂对方计算机书籍的程度了”。还比如上文所提到的影视、书籍等的译名,也必然带来文化传播上的困窘。
      两岸翻译方面的差异虽然以翻译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其根源绝对不仅仅来源于翻译语言,而是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差异的结果。这种差异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因此,要解决两岸翻译方面的差异就不能不正视以上各方面的差异。翻译界的交流当然有助于差异的缩小,但是仅凭翻译界的努力,效果是有限的。
      2.2 日常语言的差异性
      经常观看台湾电影电视节目的朋友,应该对台湾腔深有感触。可能有很多年轻朋友对此很是推崇,感觉台湾人说话软软的、很斯文。但是也有负面评价,比如太嗲了,太多方言,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当然,这是很主观的问题,没必要追求统一的意见。本文也不打算赘述。而是想说日常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对交流的影响。
      举个例子,有大陆朋友接待台湾客商,台商总会介绍自己:我们公司“小小的”。这种说法一是可能会让大陆方感觉很没面子,我们是做大生意的,要来大陆做生意就要把自己说得很牛,这样说未免太“小家子气”,二是可能真有人会误以为这是一个小公司而轻待他。但如果以台湾人的想法,我的企业无论再大,也还有更大的,所以永远会说,我家“小小的”,公司也“小小的”,做个“小小的”生意。可这“小小的生意”也许每年的税后盈余都过亿。
      我们经常看到台湾的中老年人还会自称我们女生,你们男生。而大陆这边更多可见的是,一上年纪,就要有老人的样子,不能“为老不尊”。可以想象一下,大陆和台湾的老年人组个旅游团,呆上几天,会不会相看两厌呢?
      往大里说还有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区别,还有政治话语方式的区别,往细里说还有计量单位的区别(比如台湾的房子单位是坪=3.3平方米)、称谓的区别(比如台湾的土豆糖就是我们的花生糖)等。
      语言的差异,折射出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方面的差异,甚至是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用词习惯上的差异可以通过简单的解释化解,但是真正文化上的差异性所产生的误解,有时候会造成很冗长的解释程序或者更麻烦的会造成误会。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在潜移默化中疏远了两岸人民渴望了解、渴望靠近的初衷。   3 两岸语言差异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
      如前所述,虽然两岸关系一衣带水,同是受华夏文化的滋养,但是语言的细微差异也绝不仅仅是在沟通中的小小绊脚石,决不能忽视怠慢。
      语言本身的差异,可以通过交流来抚平,消除误解。但是由于语言环境的长期隔阂,导致的人心疏离却是更严峻的。笔者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大陆人自然不忘同胞之谊,但是在文化上却也显示出一种“强势”,认为自己才是华夏嫡传,台湾文化受闽南文化、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地区变异性的特点,这是背离正统文化的,因而难以接受。而台湾人则也认为,大陆文化经过了文革、简体字改革等变动,动摇了华夏传统文化的根基,华夏文化的传承者应在台湾。事实上,这种口舌之争,实属不必。两岸三地同属中华文明,而且传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融合,产生了新的活力,由于地区差异,自然也呈现出文化的“多元化”,应该允许百花齐放,允许个人有不同的欣赏品味和角度。
      但是这种争议,反映出的由于在文化上的话语权的争夺而导致的割裂,却是需要谨慎对待的。笔者认为,要解决语言上的差异,一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二要正确看待语言上的差异;三要有宽容的心态。
      这种差异是几十年的隔阂累积而成的,必不可能短期消融。而且语言文化的差异,必然要遵循其自身的规律,以沟通传播互补的方式来填平沟壑,势不能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如行政命令等。
      需正确认识语言的差异。这种差异并不一定意味着文化的分裂背叛,也是大潮流下必然出现的现象。这种不对等也并不非要分出高低优劣不可,有了差异对照,一定程度上反而能以彼此为借鉴,促进共同的改良。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国家的统一。但是应该是允许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异的长期存在的。有些学者提出“文化统一”的口号,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却流于粗暴。比如有人认为,在文字的统一方面就是以“先进”的简化字代替相对落后的繁体字(张呼哉)。笔者认为两岸是同源文化,发展方向上有所偏差而已,是不可以用两点论的“先进”取代“落后”来作为指导的。文化上的整合不同于政治上的统一。任何以人口多数的优势,或者正统的借口强加于人的做法都是很难被人接受的。政治上可以采用强制措施,文化上则不妥。语言上的差异只有通过交流,取得共识后才能在交流的基础上缩小差异,最后消除差异。
      举个例子,由于网络的关系,两岸的一些用词已经开始互相融合了。例如,大陆说电子邮件,台湾直接用E-mail,现在有些台湾人也说电邮了。比如很多影视作品、书籍在两岸发布时互相借鉴译名等。
      两岸不但官方通过各种交流会增进互信,民间的力量也在活动着。比如大陆的网络写手在台湾出书,粗略估计每年有上百本进入台湾书市。这对于台湾年轻人了解大陆的生活状态、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自然是最好的媒介。当然,台湾每年也有很多在大陆正式出版的文化产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以最温和友好的方式化解了矛盾和分歧。
      4 总结
      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两岸之间最大的公约数,是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根本所在。台湾统一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无数具有远见卓识和民族责任心的政治家、学者都在为此而努力。从政治上来讲,增加政治互信,增强政治透明度,在坚定统一立场的基础上一切都可以谈。经济上,通过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增进双方的经贸往来,通过各种交流会增进官方和民间的了解。在语言上,也应该增进彼此的认同感,通过理性的方式,整合语言文化差异,通过民间的交流积累正能量,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地区文化的和谐共处,最终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推荐访问:译名 谈起 两岸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