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财务工作 > 正文

    [地域性视角下对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探析]大理白族民居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2 04:54:04 点击:

      摘 要:从地域性角度对大理白族民居进行研究,分别分析了大理白族民居的抗震、防火、防水、防腐等性能;同时探究了白族的家庭文化、木雕文化、照壁文化等文化在白族民居中装饰和构造中的体现及应用,进而剖析这种建筑风格的特色以及对白族民居文化的影响。白族建筑顺应自然的同时结合白族的文化、艺术使建筑形式绚丽多彩,白族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个性,充满鲜活的精神。
      关键词:白族民居;建筑特色;文化;构造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122-02
      大理白族传统民居建筑,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没有生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它更是独特的地域特点、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甚至可以说是天地精华通过人类共同的物质语言凝结出的智慧产物,通过白族传统民居建筑,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祖先的智慧;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中理解这种智慧的产物,通过从它的选址到营造,通过从它的室外景致到室内环境,通过从它的整体空间到细部装饰,感受白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想方设法使它能更加长久地保留下去,让历史见证白族传统文化的存在和发展。
      一、顺应自然的选址布局
      在山多平地少的云贵高原,人们把山间大面积的平地称为“坝子”。山溪顺势流进坝子,坝子内水资源丰富,地势较平坦,适宜建房与耕种,交通便利,所以坝子自然而然地成为文化发祥的地方。大理坝子,是白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地,西倚苍山,东临洱海,风景如画。由于受到汉族文化和文学的影响,大理白族建筑的营造和选址充分利用风水、环境等条件,顺应自然、依附山势地形,形成了独特的民居风格。大理白族民居建筑通常分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房两漏”等样式。这些样式都有着对称式的布局和封闭式的外观。
      连绵的苍山形成了一座高大的屏障,挡住了大气环流,冬春盛行的平直西风气流和夏秋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暖湿季风,便通过苍山斜阳峰和南面哀牢山脉的者摩山之间狭长的山谷风口进入下关,构成了大理地区“风花雪月”四景中“风”的奇特景观。这里冬春吹西风,夏秋吹西南风,四季风向基本不变;每年出现大风的时间长,平均日数在35天以上[1]。自古以来,避风成为房屋选址布局的一个十分重要问题。白族民居外观封闭,建筑常以东西轴线安排,主房皆坐西朝东,背向主导风向,门窗皆向东开设,走廊(又称夏廊)挑檐加长的布局和构造,正是为了达到背风取暖的效果。背靠高山面朝湖泊溪流,这种朝向利于采光,使房屋冬暖夏凉。
      二、注重抗震的建筑结构
      大理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上,属于地震多发区,历史上发生过许多不同震级的地震,现被列为8度抗震设防区。在经历千万次倒塌与重建后,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最终采用以木材为梁柱体系,以土基墙为维护结构,并设有多种抗震结构的房屋。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形状简单,建筑单元“坊”多为长方形,避免采用对抗震不利的不规则形状;三开间中间宽两侧窄,宽大的房间在中间对抵抗扭曲很有好处。白族民居支撑屋架的柱子几乎都落地,形成通柱,而不像中原地区的抬梁木结构体系,部分柱立于大梁之上,形成对抗震不利的短柱。在一般的白族民居中每榀屋架分别有前中后柱及夏柱落地,既“四柱落地”。也有另外一些白族民居采用“五柱落地”的抗震形式。
      木材具有弹性和各向异性的特点,木材顺纹抗拉、抗压能力较强,但是横纹方向受压受剪能力较差,所以木结构的房屋柱式构建承载力强,梁式构建承载能力较差,白族建筑中承重的是柱式构建,梁作为一种辅助受力的形式存在。木材具有比较好的弹性,可以把地震强大的能量消耗在木材弹性变形上,所以其抗震性能比较好。
      白族木结构的房屋中,在梁和梁、梁和柱之间都采用榫卯连接,榫卯连接是中国古代木匠师傅创造的一种连接方式,其特点是利用木材之间的挤压、嵌合,将相邻构件联系起来,当结构承受外力时,构件间通过连接传递荷载[2]。榫卯节点这种柔性的连接特性,降低了结构的整体刚度,增大了整个结构的延性,使整个结构在地震中受到的惯性力减小。用榫卯相连,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框架的抗震性能较好、耐久性好[3],在白族民间有“墙倒框架在”的说法。而且大理白族的民居采用串枋的形式,采用笔直的木枋穿过木柱的对穿榫眼,将柱子串联起来的一种抗震构件,在屋顶有串坊,屋地下有地脚枋,梁柱间有“三间穿”和穿枋[4],这样形成的结构,彼此相连、相互扶持,抗震性能大大增强。
      三、白族民居建筑构造
      (一)防火构造
      木材是白族民居建筑的核心材料,虽然木材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但是木材的耐火性和耐腐蚀性比较差。大理地区常年刮大风,房屋多由木材建成,一旦发生火情,火凭借风势烧毁村落,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防火正是建设白族民居是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墙体不仅起到维护和分隔的作用,在建筑的防火性能中更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平均厚度一般为80厘米,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下部墙基为毛石或者鹅卵石砌成,主要起到支撑上部结构和连接地基与墙身的作用。从地基顶面到室内地坪面的范围都属于下部墙基。中部墙身又两部分组成,其下部由粘土工艺夯实而成,在夯实过程中加入适量干草纤维以增强墙体的整体性,中部墙身的范围是由室内地坪到一层梁底;其中上部由粘土做成的粘土砖块砌筑而成,范围是一层梁顶到二层梁底。上部墙头包括二层梁顶到人字形屋面梁底的类三角区域,由于这一类三角区域又由多层梁柱支撑体系把其分隔成多块异性区域,所以不易采用尺寸较大的粘土砌块,而采用当地生产的青砖,再者青砖较粘土砌块轻便、且强度高。三部分墙体竣工后,最后在外墙面上粉刷上一层熟石灰,保护墙体不被雨水侵蚀,使墙体坚固耐用。这种墙有一大特色就是隔热保温效果好,而且耐火性强。由于有厚实墙体的保护,木材的框架不易外露,大大增强了建筑的防火性能。
      (二)防腐构造
      俗话说“干千年,湿千年,干干湿湿两三年”,木材在干湿交替的环境中容易腐朽。柱子是梁柱体系中重要的受力构件,通常由于根部有时会受到雨水的侵蚀或者长期处于半潮湿的土壤环境中而迅速腐朽,使其承载能力减小,降低房屋的耐久性。为了防止木材腐蚀,人们把木柱立于础石上,础石底面高于室内地坪,保证木柱处在较为干燥的环境中。墙体把柱与它们各自的础石埋在其中,只有走廊上的柱子与它的础石外漏,础石被巧手的工匠雕琢成腰鼓状,并在其上雕绘寓意美好的图案。同时由于白族多采用合院式住宅,外墙无窗,外围密闭,所以室内比较干燥,这样能防止柱根腐朽,以保证柱的耐久性。   (三)防雨构造
      白族民居与大多中国南方民居一样,使用瓦制坡屋面。大理降雨量充沛,屋顶通常是两坡的瓦屋面而且屋面成“人”字形,坡度通常为27度到45度不等,这样的构造利于排水,很好地解决了瓦屋面防水性能不好的问题,并延长了屋面的使用年限。白族民居的独特之处在于:屋面瓦片通常使用熟石灰和茅草混合物将瓦片连接起来,熟石灰的连接可靠性耐久性强,加上熟石灰经过长时间的化学作用能使粘接更加牢靠。在墙的顶面和瓦屋面相接触的地方用石板(又称“浮檐”)封檐,这样可以防止墙体遭受雨水侵蚀而发生坍塌。
      四、底蕴至深的建筑文化
      (一)家族文化
      通过解读白族文化在民居建筑中的体现,就可看出白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大理的民居讲究主次分明,建筑空间组织体现出家庭内部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等级思想。从建筑的平面布局看,正房为主,由长辈及长子居住:二厢房为次,由少辈及次子居住。正房楼下中间堂屋为家庭会客之房(白族民间俗称“中堂”),左边为老人卧室(白族以左为大).右边常为长子居室[5]。从尺度上看,正房进深最长,屋脊最高,室内地坪标高相应比其他几房也高一些。
      (二)木雕文化
      大理以木雕闻名,而大理地区以木雕闻名当属剑川,剑川被誉为“木匠之乡”。剑川木雕被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建筑设施;祖宗牌位龛;室内家具;民间乐器;日常用品等。在木质建筑设施中,格子门算是最具地方特色的了:“中堂”门称为格子门,一堂通常为六扇,寓福禄之意。每扇格子门由天头、上幅、玉腰、下裙和地脚五部分组成,寓意“五福”齐全[6],代表了白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格子门由木材雕刻而成,雕工精湛,让人赞不绝口。传统格子门纹饰图案多为春夏秋冬等景色,孔雀,松鹤,梧桐凤凰等神兽。由于民居格子门不得彩绘,所以一般刷以金漆。
      (三)照壁文化
      照壁文化源于中原,历史久远,底蕴深厚。白族民居中的照壁不但传承了中原照壁文化,而且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与审美方式,重新创造出富有本民族特点的照壁文化,成为白族民居建筑中不得不提的特色之一。白族民居的建筑布局中几乎都有照壁的成分,可以说是家家一照壁,院院一照壁。行走于街上,只要看到写在照壁上的题字,就可以知道这家主人的姓氏。如,李姓题书“青莲遗风”等。
      五、结论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大理白族地区的民居顺应自然的布局、抗震、背风、抗腐蚀、防火等特点都具有明显的地区特色,是白族祖祖辈辈智慧的结晶。建筑、文化、自然协调发展相互映衬,从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风格。我们之所以对大理白族地区的建筑进行研究和分析,是基于对这种建筑风格和文化的一种鲜活的追求,通过对这种建筑形式的研究我们可受到这门艺术的熏陶,从中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那是一种鲜活的精神层次的享受。不管以后这种木结构的建筑是否能得到传承和发扬,但是这种艺术的灵魂却是永恒的,这是一种鲜活的建筑精神,并将永远影响白族的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薛祖军.自然生态环境对白族居民建筑的影响[J].大理学院报,2004,(3).
      [2]何敏娟,FrankLAM,杨军,张盛东.木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3
      [3]赵鸿铁,薛建阳.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及其抗震性能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2.
      [4]《云南民居》编写组.云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86.
      [5]李莉,栾春凤,周敏.从地域性角度剖析白族民居建筑的构建与传承[J].山西建筑,21010,(8).
      [6]张春继.白族民居中的避邪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石 银)

    推荐访问:白族 大理 地域性 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