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财务工作 > 正文

    【心潮(四篇)】 心潮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8-12-31 11:32:38 点击:

      上海,望志路那幢小楼      十几年前,我专程去参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上海原望志路今兴业路的一幢小楼。如今,这里早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馆所在地。当时那印象,那感觉,历经多年而未消失;在我党成立九十周年前夕,我再次回想起那幢小楼,禁不住心潮激荡。思绪万千。当时使我感到最可贵的是革命志士的信仰与胆魄;就在敌人统治的心脏部位,在江浙财阀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最敏感的神经线,一些最初的觉悟者在中国古老而干渴的土地上,引种了十月革命炮响的声波。从那时到现在,人们记住望志路这幢小楼,就能清晰地看到那历史性举步的雄姿。这开天辟地的历史性事件不是偶然发生的。至少是从鸦片战争以来,几多的屈辱,几多的挫折,几多的困惑,几多的探索,终于寻找到这唯一的出路,尽管客观环境是那样险恶,却还是没有阻止人们毅然决然的选择。此时,“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牌就在墙外,这窒息般的挤压使人倍感急迫;苏州河被压弯脊梁的呻吟,激发一切不甘屈辱的有志者挺立起来;街上巡捕的皮靴声沉闷而浑浊,这逼人的声声,顿使正在通过的“决议”文字更加坚定。与外滩的高楼大厦相比,这幢小楼也许显得低矮,但当时谁知,它却是未来一切建筑的基座。从来有坚定信仰的务实者不事张扬,更何况。窗外的腥风血雨提醒人们绝对隐蔽,暂时的隐蔽是为了将来向亿万颗心开放。
      后来的事实证明,从这里举步的路曲折而不平坦,但是因为有了这惊人的第一步,黄洋界、娄山关、泸定桥和腊子口,纵然艰难亦能被后继者攀越……九十年不仅是个吉利的整数,九十年间有声无形的枪声织就了一个个无雨的黄昏和带露的早晨。今天,多少人来过这幢小楼,看到这里简朴而庄严的一切。来过了,当然就不应忘记。我永远记住它,就会坚定自己的信仰;先辈有志者在混沌中开天辟地的胆魄,它将恒久地感染着我,在为壮丽的事业而奋斗的道路上永不懈怠。
      
      嘉兴。南湖那条船
      
      几十年来,千百篇美文讴颂。这条船泰然不躁,颜色依旧。从当时的情况来说,此船本是当地志士们临时租用。以继续上海望志路小楼那次会议的。但我恍然觉得,此船就是从黄浦滩闹市开来,不只为躲狐鼠侦探,也是与志士的宗旨相符――湖水清却有角,莲荷出污泥而不染,藕根深而纯朴,船与水天作之合。
      南湖在中国版图上的湖泊中,并不算很大,而它却连通九江八河。因有这条船在,扬子江源头的雪也被感化,长江口鱼跃舟山渔场;就连当年阳澄湖畔的春来茶馆,阿庆嫂的眼神里南湖水波。不消说,今日的南湖也好阳澄湖也好,茶馆必然更多;眼波呢,可还那么清澈?
      昨夜有风来,南湖船问小荷:水质如何?小荷含笑不语;但我看到,船游弋探波,为保护水质不被污染,日夜监测。
      当时我在另一条游船上,有女纤指点划,尽道南湖好处,佳景多多。然而,我想,当年那条船中的开会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多半顾不上细细观赏湖中佳色。当时的一般游客谁又能料到,只因为有了此船,南湖便不再是寻常风景。
      船,静静地依旧,却没有搁浅。它只是向人昭示:九十年来多少度风吹浪打,它自是泰然不动。宗旨依然,船与水共存相依,鱼和水永不分离。船似无人,人却无处不在。就我所见,有多少党史工作者,有多少年轻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在船中聆听耄耄老人讲述当年惊心动魄的故事;但凡战士临江河奇险难渡之际,也有这条船的身影。设想长征途中红军强渡大渡河、四渡赤水时,解放战争中毛主席和党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由陕北东渡黄河时,能说没有南湖这条船的引力在吗?
      船在,人心就在。
      
      井冈山――永恒的制高点
      
      井冈山,我去过很多次的名山。这座名山极为难得之处在于:它既是中国的革命圣地之一,又是风景卓然的旅游胜地。
      但当我来到这里,欣赏它的风景是自然而然、随处可以见的;而景仰它的非凡历史、感觉它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意义则具有更沉重的分量。
      我愈来愈深切地感到,当年毛泽东选取井冈山作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有何等睿智的眼光!井冈山的海拔不算高,但整个山区横跨两省,若干县份,可谓赣湘之脊;而山势绵亘于罗霄山脉中北段,号称“八百里井冈”。当对手咄咄逼人,欲将处于弱势的革命力量扼杀于建军初期,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随后与朱德、陈毅等南昌起义转战千里的一支军队会师)直指井冈,抢占两军搏斗中的制高点。上了井冈,无异于跨上了千里坐骑,便进退自如。比之于对手,他们的武器当然也处于劣势,但硬是以“汉阳造”和梭标挑陂厚重的阴霾。我去遍了井冈著名的五大哨口,不知道怎么竟产生了这样一个感觉:好似一只巨手叉开五指,有力地叩响了时代的先机!
      黄洋界。被视为五大哨口之首。凡来井冈山的游人无不亲临此她,以感爱井冈山的形胜,俯视山下的险峻。入门常说的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其实,井冈山黄洋界下面也是自古一条潞。时间的先后,分秒之差在这里都有意义,可以说是:我先登则生,敌后上则死。当时,哨口上仅有的一门迫击炮极具传奇色彩,几发炮弹有的还是哑弹,而一发命中恰好端掉了敌军的指挥部。我总觉得这仅有的一门迫击炮无异于是一只报晓的金鸡。不务形似,重在神似,它一声长鸣,便在关键时刻扭转了局势。
      数千人乃至上万人的队伍得以发展壮大,首先需要生存的条件,而吃饭是最起码的一条。靠谁?当然不能离开群众的支援,但是靠伸手是不行的,每个战斗者也是自谋食需者,而且在那时肯定得官兵一起动手。这方面,朱德是一个典范和带头人。他自小用熟了扁担总是与红米和南瓜亲和,经常要和大伙一道去山下挑。半山上那颗歇凉的树与朱德的扁担同样有名。这棵树正处于风口,可以想见那清风自然是天天吸吮着“挑夫”们汗珠的气息。它当会看见:首长和士兵肩头上都有同样负重的印记。这印记如果视之为那个特定时期军人的“肩章”亦未为不可。只是这“肩章”不需任何人设计,而是负重者自己赋予的特定标识。
      在毛泽东住屋门前的一块台地上,有一方偌大的石头,据说是毛泽东当年喜欢坐在这里读书,因此今名为“读书石”。这“读书石”立地很稳,承托着读书人凝重的神思。假如说革命者产生了饥渴之感,就不仅是需要粮食和水,那粗糙的书页上的闪亮文字更能令^奋起。在这里,读书与著述很难严格区分,实际上,毛泽东在战争实践中创造的军事原则已经开始孕育。从容、镇定、灵活,相机歼敌,“读书石”也是镇山石。“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至今读书石还在诉说当年情势。
      后来,红军主力又从这里开赴赣南和闽西,开阔视野,放开手脚,铁流指向红壤广袤千里。这里充分说明,抢占制高点,一度雄踞井冈,绝不是为了“占山为王”,而是俯瞰四方,以此应变。从此,毛泽东和红军以井冈巨石为子,摆开了全国棋局。井冈山,无论是长期坚守还是表面上放弃,都已成为不倒的象征,永恒的标志。
      
      “红都”瑞金
      
      我在饮冰思源井边沉思:“红都”瑞金市历史命 运的转折点。红军兴盛在此,中华苏维埃雏形在此;形势急转之下亦在此,离开根据地的大转移也自此举步。四年啊,四年间“扩红”的欢腾与离别的痛彻,一个场面又一个场面相继组接;纵是雄鹰,有时也需要警醒而应变地腾飞,以避开山头洪烈岸,河水暴涨!
      但瑞金的四年是极为丰实的四年,在这里,曾为日后的最后对决进行实战的演练,也为日后在-全国掌握政权构建可视的雏形。在这里,红色根据地中银行、法院、教育、工商等等应有尽有。完全可以说是鏖战与建设并举,显示托举着理想的蓝图。
      在我过去的军旅经历中,曾接触过非止一二位亲身参加过长征的老战士。我的老处长就曾是一位放养娃和红军小机要员,他的爱人是一位红军女兵连长,背着一口行军锅,从瑞金走到延安。他们都曾向我讲述过离开红区的隋景,有些细节我永远难忘。若干年后,我想象当时的情景,心灵仍有一种震撼:从瑞金出发,有目标也没有十分具体的目标,如果说有目标的话,就是彼此都能看到军帽上那颗红星,在额头上照耀;也没有十分具体的目标,唯一的狭路就是在枪声疏落的空间,为了保存下基本的革命力量再度崛起,勇士们以额头上的红星走碰枪口――义无反顾!先头部队如利箭,指向浩渺,雨夜中看不清地图,只有指北针紧蹙眉头,去哪儿?谁也未答,但队伍仍在加速行进,脚步声和着刷刷的雨声,辗转西下,又一脚泥泞,滑到湘江东岸,在那里,可谓九死一生,代价是沉重的,沉重的代价将红军托举到希望之路……
      1934年10月,瑞金经历着一次历史的壮别。而暂时的离去时为了明天回来;对手的猖狂是准备将来的败亡。历史往往是迂回前进。在动中变强。惟一不动的是烽火犁过的红壤。瑞金,这个赣南的不大不小的县份,但在中国历史上却多半是最小的“都城”;不过,在20世纪的30年代初期,却拥有当时素质最为优良的人口,而且完成了一次果断的大迁徙――近十万军民甩掉妨碍轻装前行的辎重,背负起整个中华民族的希望。
      可见,地不在大小,有灵则圣,这座昔日的“红都”,至今也还够不上四方通行的大都会,远来游客却不顾路途遥远,车船辗转前来,一睹真颜,尽管其海拔并不高,未能前来者也还是怀着虔诚之心仰望她所在的地方。
      如果是自觉地仰望,那就是一种信仰。真正有意义的人生,不能完全没有这样的仰望。

    推荐访问:心潮 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