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财务工作 > 正文

    杭州城墙遗存 [杭州宋代历史文化遗存]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0 04:56:49 点击:

      摘 要:宋室南渡,北方大量移民的南下,促进了杭州经济和南北文化的大交流、大发展。南宋时期的杭州,以其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和远近闻名的秀美风光,成为国内商贾、游客云集的世界第一大都会,也为我们后人留下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
      关键词:杭州;南宋时期;历史遗存
      Abstract:The imperial court of the Song Dynasty as well as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from the north had to move across the Yangtze River and settle down in the Jiang’nan area, which boosted the economic growth in Hangzhou and facilitated the cultural interchange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The city of Hangzhou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ith unprecedented economic prosperity, flourishing culture and elegant landscape, vaulted into world leadership as a metropolis where domestic merchants and tourists converged, leaving many precious historical remains behind for later generations.
      Key words:Hangzhou;Southern Song Dynasty; historical remains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12-55(6)
      经过吴越、北宋两个时期的发展,杭州已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文荟萃、风景秀美的大都会。绍兴八年(1138年),大宋王朝南迁并正式定都杭州后,杭州便由此从“东南第一州”而一跃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大批文化精英汇聚于此,留下了无数的诗词歌赋,也留下了众多的人文史迹。西湖景观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家园功能自此被挖掘和发扬至高峰,杭州也经历了历史上最辉煌的阶段。
      这期间,全城大兴土木,营建宫城市肆,几度拓展城池,城域面积不断扩大;大街小巷,商铺林立,人声鼎沸,驿馆旅社随处可见,茶楼、“瓦肆”热闹非凡;在都城之内,西湖周边,王公贵族大肆建造行宫御苑、园林府邸,极尽奢靡。同期,杭州佛教大兴,湖山之间梵刹琳宫,星罗棋布;繁荣的经济文化、优美的西湖山水,以及不断出现的文人墨客,使杭州留下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成为杭州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中最具浓墨重彩的一部分。
      1 建筑类遗址
      杭州作为南宋的政治中心,自然也聚集了南宋朝廷的中央官署:如三省六部、枢密院等。南宋统治者在扩建皇城的同时,还在临安城内陆续兴建了郊坛、太庙、太乙宫、显应观等体现皇家礼仪的建筑,如今的杭州城内还留存有大量的建筑遗址。近二十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土地的充分利用,使原本深埋地下的一些重要建筑遗址也逐渐显山露水,抢救性挖掘的考古发现让今人能够从残垣断瓦、纵横沟涵间一睹昔日宫宇的繁华与落寞。
      1.1 南宋皇城遗址
      南宋皇城遗址位于凤凰山东麓。其范围,东起馒头山东麓,西达凤凰山,南至宋城路一带,北及万松岭路南,面积约50万平方米。城门3座,分别是南门丽正门,北门和宁门,东门东华门。皇城内,宫殿巍峨林立,光耀夺目,有金銮殿、垂拱殿、选德殿、福宁殿、勤政殿、复古殿等130余座,还有华美的御苑直至凤凰山巅。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民间失火,殃及皇城,焚烧殆尽,一度辉煌宏丽的南宋皇城成为废墟。到明万历年间,皇城大内所在地域逐渐荒芜,遗址深埋地下,现地面以上残存部分,仅北城墙遗迹和宋高宗“忠实”摩崖题刻等。
      1.2 南宋太庙遗址
      南宋太庙遗址位于上城区中山南路紫阳街道,其南侧为南宋中枢机关三部六省和南宋皇城保护范围,北侧为南宋五府遗址,地下文物极为丰富。
      南宋太庙始建于绍兴四年(1134年),原有大殿七楹十三室,规模宏大、营造规整,供奉着从宋太祖起共十四位宋朝皇帝的神位,其建筑规模和形制仅次于皇宫大内。在1995年考古发掘时,发现了南宋太庙的东围墙、东门、大型夯土台基及散水、排水沟等遗迹。在夯土台基上,排列着柱础石和柱础坑,其尚存的砖面上,部分长方砖一端有模压 “官”、“平二”、‘上一’等字样。
      南宋太庙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皇家宗庙遗址,为研究南宋的政治、礼仪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被评为199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如今南宋太庙遗址已建成现代化遗址公园,成为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1.3 临安城府治遗址
      南宋临安府治遗址位于上城区荷花池一带,总面积超过百亩。2000年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临安府治后部的诵读书院的厅堂、天井、西厢房、庭院、水井等,在清理发掘区的厅堂时,还首次发现了用“变形宝相花”印花方砖铺成的约22平方米地面。
      尽管诵读书院在南宋临安府治的建筑群中并非主体建筑,但该组建筑采用了宋代官式作法,规模宏大,用材高档,营造十分讲究。临安府治遗址的发掘,对研究杭州地方史、宋代官式建筑的营建作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4 南宋恭圣仁列皇后宅遗址
      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位于紫阳山北麓,吴山西北面。2001年考古发掘时发现了该遗址的一处主体建筑,包括正房、后房、庭院、东西两庑、水池、假山和夹道等遗迹,这组遗迹组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院落,其用材和构筑均极为讲究。   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是杭州乃至全国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的宋代园林遗迹,为研究宋代造园艺术和营造法式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被评选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5 南宋中央官署遗址
      1.5.1 三省六部遗址
      三省六部为宋代的中央行政机构。“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是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六部”是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是尚书省的组成部分。
      南宋时期的三省六部是在位于皇宫北面的显宁寺基础上扩建而成,西靠云居山,东贴中山南路,南隔万松岭路,北达严官巷。1994-1995年杭州卷烟厂大马厂巷工地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与三省六部有关的大型官衙房基、排水沟、暗井、砖砌道路等遗迹,在房基范围内有发达的水沟、暗井等排水设施,设计科学,用材、砌筑都很讲究。2003-2004年严官巷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呈东西走向的三省六部官署北围墙及河道遗迹(三省六部的界河)。北围墙遗迹由下部规整的块石砌筑的基础和上部的夹泥砖墙两部分组成。河道遗迹紧靠三省六部官署北围墙,南侧驳岸主要由红褐色的砂岩石块垒砌而成,底部外侧是一层经过夯筑的黄土,夯土层用大小接近的河卵石铺底,结构非常特殊。驳岸顶部的长方形压栏石由琢磨规整的乳白色太湖石平铺而成,做工十分讲究。
      南宋三省六部遗址的发现,不仅确定了三省六部官署北界的确切位置,也为了解南宋时期中央官署建筑的官式做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1.5.2 五府遗址
      五府,又称五寺,由太常寺、宗正寺、大理寺、司农寺和太府寺组成,是南宋中央官署的组成部分。
      1996年在对上城区吴山小区工地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南宋“五府”官署遗址。该遗址有围墙和大型夯土台基组成,围墙用黄粘土夯实后,其内、外各包砖三层,结实牢固;台基营造考究,其表面有砖砌“人”字纹路面及散水。
      1.6 南宋御街遗址
      御街,又称天街,是专供皇帝车驾通行的道路。南宋御街南起皇宫北门和宁门外(今万松岭路南侧),经由朝天门(今鼓楼),往北到达武林门前的中正桥(或名斜桥,今武林门一带),是南宋封建政权的象征性建筑之一,也是贯穿临安城南北的中轴线。南宋临安城以御街为中心,构成四通八达的“鱼骨”状陆路交通网,御街的两侧,特别是和宁门至朝天门这一段,密集分布着南宋官府衙署及皇家庙宇。
      对南宋御街遗址的考古发掘始于1988年,之后又进行了多次,先后发现了御道桥堍及桥墩基础、御道西支道遗址等。综合历次发掘情况可以得知,在南宋前期,御街路面是用规整的“香糕砖”和长方砖侧砌而成,外有大型青砖包边,两侧置排水沟或散水,制作非常讲究;到了南宋后期,御街路面已逐渐改用石板砌筑。这一认知解决了一直以来有关南宋御街路面铺设的“砖石之争”。此外,考古发掘时还发现了桥墩、桥堍与河道等遗迹,由此南宋御街成为迄今中国古代南方城市“河路并行”体系的最早实例,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如今在严官巷御街遗址段上已建成“南宋御街陈列馆”,通过现代化展陈手法,集中展示当年御街的风貌。
      1.7 南宋临安府治遗址
      南宋临安府治遗址位于上城区荷花池头,在2000年的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保存完好、营造考究的厅堂、天井、西厢房、水井、庭院等遗迹,以及大量建筑构建、生活用品和练兵器材等遗物。根据《咸淳临安志》所附府治图,出土的建筑遗迹为府治中诵读书院的一部分,由厅堂、天井、西厢房和庭院灯组成。此次发现的南宋遗迹,虽属南宋临安府治的局部,但建筑规模宏大、用材高档,营造十分讲究,特别是其官式作法目前尚无其他遗迹可比,对研究宋代建筑史具有重要意义,2000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8 南宋临安府学遗址
      南宋京城临安是全国文化教育的中心,教育机构林立,府学便是临安府设立的教育机构。2003年考古人员对南宋府治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在府治遗址的北面、三衙前一带,发现了南宋府学的夯土地面、砖砌夹道、砖墙、散水、廊庑及天井等遗迹,建筑规格较大,用材考究,做工精致。
      绍兴元年(1131年),临安府学迁至运司河下凌家桥西侧,将府北的惠安寺故基重建,与孔庙(即今杭州孔庙所在地)比邻,庙学融为一体。绍兴十二年(1142年)临安府学一度被南宋朝廷临时增修为全国最高学府——太学。次年太学迁至岳飞故宅,临安府学仍在原址。
      临安府学在南宋时经过了多次扩建,嘉定九年(1216年),临安府学进行了最大规模的扩建,以大成殿为中轴线,分别向东、南、西三个方向加以扩建,竖戟门、棂星门,筑廊庑,建厅堂,立祠架阁,规模宏伟。之后,府学几经劫难,又多次重建。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制度后,府学一直是杭州的官办学府。上世纪70年代末,杭州市政府对其进行全面整修,同时利用收藏的大批古碑和在民间收集的佚散碑石,改建为杭州碑林。2001-2008年杭州孔庙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复建,将孔庙与碑林巧妙结合,成为杭州不可或缺的人文亮点。
      1.9 南宋德寿宫遗址
      南宋临安城大内分为“南内”和“北内”,“南内”为南宋皇城,“北内”即为德寿宫。南宋德寿宫位于上城区望江路北侧的望仙桥东,是专为宋高宗、宋孝宗禅位后安度晚年所建,其规格、布局等均与皇宫相仿。2001年在对德寿宫旧址的考古发掘时,发现了德寿宫的南宫墙与东宫墙的拐角遗迹,以及夯土台基、过道、廊、散水、门道等宫内建筑。从出土遗迹看,该组建筑规模相当宏大,墙体营造也极为考究,宫内建筑布局严谨、设置合理,远非一般建筑能及,为研究南宋的政治、经济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1.10 南宋官窑遗址
      南宋官窑因造型优美、制作精湛和其特有的官营性质,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产品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南宋官窑遗址包括老虎洞和郊坛下两处窑址,是专为满足南宋宫廷用瓷的御用瓷窑。
      1.10.1 老虎洞窑址
      老虎洞窑址位于凤凰山和九华山之间的山岙平地,发现于1996年9月,先后经过三次调查和发掘,清理出了龙窑、素烧炉、作坊和瓷片堆积坑等一大批遗迹,出土了大量瓷片和窑具,器形有碗、盘、盏托等日常生活用具和炉、尊、觚等仿青铜礼器,釉色莹澈,滋润如玉。   老虎洞窑址的发掘全面完整地揭示了南宋官窑的生产流程,也揭开了南宋修内司官窑的千年神秘面纱,对研究中国陶瓷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使近百年来陶瓷界、考古界争论不休的修内司官窑问题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因而获得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如今在老虎洞窑址上已建成了展示棚和参观廊道,并对外开发,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1.10.2 郊坛下窑址
      郊坛下窑址位于杭州市乌龟山西麓,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经过多次调查发掘,清理出了近千平方米的作坊和长38.4米、宽2米的龙窑等遗迹,出土了3万余件瓷器碎片及大量窑具,器形有碗、盘、瓶、器盖等日常器皿和宋代一般民窑中少见或不见的仿古器形,如鼎式、鬲式、樽式、簋式或带乳钉的香炉和薰炉,觚、琮式瓶等。
      郊坛下官窑的发掘和研究成果,使南宋官窑的生产历史和时间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答。1991年,依托该窑址而建的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对外开放,这是我国第一座依托古窑址而建的陶瓷专题博物馆,也是广大陶瓷爱好者学习、了解南宋官窑及陶瓷文化的乐园。
      1.11 南宋朝天门遗址
      南宋朝天门遗址位于吴山东面,南接十五奎巷。朝天门又称鼓楼,此称始于吴越国时期,南宋时沿袭旧称,御街从其下穿过,是南宋临安城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在2000年考古发掘时,考古人员发现了由石墙、夯土台基及柱础坑等遗迹组成的南宋朝天门的部分基址,其中东墙由不规则石块垒砌,石墙内侧为大型夯土台基,夯土台基东部用纯净的粉沙土夯筑而成。
      朝天门(鼓楼)于2001年重建,占地 865平方米,建筑面积1046平方米,高19.47米,城基内展厅260平方米,主要展示南宋朝天门(鼓楼)城墙遗址。整座建筑仿照明代鼓楼建筑形式,采用五开间,二重檐歇山顶风格,木斗拱装饰。屋面仿古结构,黑色亚光琉璃瓦,古门窗,城墙是按原城墙复制的清水墙。
      1.12 南宋钱塘门遗址
      南宋钱塘门遗址位于今湖滨路与庆春路交叉口附近。南宋钱塘门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自宋至清历代沿用,是作为南宋都城杭州城临湖的三个西城门之一,也是西湖景观“三面云山一面城”历史环境空间分界的直接物证。为配合西湖申遗工作,2008年对钱塘门遗址进行了挖掘,清理出钱塘门的门道、门洞侧壁基础、城墙夯土等遗迹。钱塘门为杭州城最西面的城门,紧临西湖,是古时杭州城西面的门户,考古发掘不仅确定了钱塘门的具体位置,也为研究南宋临安城城市布局与沿革提供了明确的参照点和重要实物资料。钱塘门遗址作为南宋都城杭州城临湖的三个西城们之一,是西湖景观“三面云山一面城”历史环境空间分界的直接物证。该遗址的发掘使得西湖三面云山、一面临城的历史空间特征得以清晰显现。
      2 墓葬类遗址
      2.1 岳飞墓(庙)
      南宋时期,由于政府的软弱无力,遭到了金人的肆意蹂躏。岳飞一怒冲冠战沙场,在势如破竹的大好形势下,却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奸人所害。根据文献和实物考证,岳飞被害后,初葬于钱塘门外九曲丛祠;二十一年后(1162),改葬于栖霞岭,即今址。
      岳飞墓,亦称岳坟,位于西湖景区栖霞岭南麓。岳飞墓前有照壁,上刻“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墓道两侧为碑廊。过墓阙,正中为岳飞墓,左侧为岳云墓。墓前两侧立石佣、石马、石虎、石羊,为明代遗物;墓阙两旁为铁铸秦桧夫妇、万俟卨、张俊跪像。1961年岳飞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依托岳飞墓而建的岳飞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由忠烈祠和启忠词两部分组成,用于奉祀岳飞。明景泰年间改称“忠烈庙”,经历了 元、明、清、民国,时兴时废,代代相传,一直保存到现在。现存建筑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 ,1918年曾大修,1979年按南宋建筑风格全面整修 ,使岳庙更加庄严肃穆。
      岳飞墓(庙)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民族英雄的祠墓所在,见证了传衍至今的中国儒家忠孝文化传统,成为人们祭祀、悼念与接受爱国注意教育的场所。
      2.2 牛皋墓
      牛皋墓位于西湖景区紫云洞东侧。牛皋(1087—1147年),字伯远,河南鲁山人,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部将。墓始建于南宋,历代屡有修,现墓于1983年重修。
      墓阙坐西朝东,圆形圈座式,下条石围砌,上封土植草,墓前立“宋辅文侯牛皋之墓”碑。墓后筑半圆形回龙墙,右侧存光绪己亥(1899年)《重修辅文侯牛公墓记》碑。墓道前立一石牌坊,坊柱上镌明徐渭撰的“将军气节高千古,震世英风伴鄂王”对联。牛皋墓1986年被公布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3 张宪墓址
      张宪墓址位于西湖景区栖霞岭西、东山弄南侧一小丛林内。张宪(?~1142年),四川阆中人 ,南宋抗金名将。弱冠从军岳飞麾下,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历任阆州观察使、御前军统领、宣抚司副都统等职。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张宪与岳飞父子一同被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冤案昭雪,景定二年(1261年),朝廷追封张宪为“烈文侯”。后墓屡建屡毁,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重修。张宪墓直到建国初期其规模还依稀可辨。
      杭州市政府于2004年重新修缮了张宪墓遗址。现墓址上有明正德《新建宋张烈文侯祠记》碑1通、柱础2石、栓马石2块、石虎2尊、六边形石构件1块。该墓为研究南宋史及古代职官制度、墓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
      2.4 南宋刘光世墓
      刘光世墓位于拱墅区半山镇刘文村东部约1.5公里处的显宁寺附近。墓葬平面呈圆形,由挡土墙、排水沟、墓阙、双室石椁等组成。墓园直径约10.7米,地面用条砖铺砌成几何纹和人字纹,墓室位于正中,双室石椁,墓壁用规格不一的石板和石条砌筑,墓底用长方形砖横向错缝平铺;墓室上部用石板覆盖,再以长方形砖起券。由于早期盗扰,填土中仅出土有定窑白瓷碗残片,景德镇窑青白瓷碗残片、粉盒,青铜洗、铜镜、“开元通宝”铜钱及铁牛、铁棺钉等。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品及文献记载初步判断,该墓主人应为南宋初年“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   3 园林遗址
      南宋朝廷偏安杭州后,大量官僚富贾也云集杭城。一时间,豪宅庭院、楼台苑囿如雨后春笋般在西湖绿色山峦之间营建,“一色楼台三十里”,大小苑囿不计其数,它们与西湖山水共同构成了大型而丰富的西湖山水园林景观。
      3.1 聚景园
      聚景园在清波门外,又名西园,系南宋孝宗皇帝所建的皇家园林。此园原址范围甚大,清波门外为西园南门,涌金门外为北门,流福坊水口为水门。内有会芳殿、瀛春堂、揽远堂、芳华亭等近二十座殿堂亭榭,亭宇上均有孝宗御书匾额。另外,引西湖之水入园,开凿人工河道,上设学士、柳浪二桥,“西湖十景”之一“柳浪闻莺”便位于此处。孝、光、宁三朝,皇帝经常来此园游赏。据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乾道二年(1167年)三月,退位后的宋高宗赵构曾数次来这里赏花观景,并看小内侍抛彩球、蹴秋千。又至射厅看百戏、登御舟、绕堤闲游。理宗以后,便少有临幸,此园也便渐渐衰落。到了元代,改为佛寺,至清代已遍地丘陇,荒芜不堪了。目前的聚景园是1978年利用钱王祠旧址的一部分改建,具有江南园林特色。
      3.2 胜景园
      胜景园,又名南园、庆乐园,位于长桥附近,雷峰塔路口,为南宋光宗皇帝于庆元三年(1197年)赐予权臣韩佹胄的别苑,其规模与景观,可与御园比美。
      嘉泰年间(1201~1204年),韩佹胄大兴土木,拓展南园,极湖山之美。南园经修葺后有三大景观:一是园中的“竹蓠茅舍”山野风光。二是阅古泉,此泉源于唐代青衣泉,经过十二级折坡,而潴于半月形的用玛瑙石砌成的水潭,时人称之为阅古泉。泉旁为归云洞,是韩侂胄与同僚们常聚之处,诗人陆游曾留下《阅古泉记》。三是宏丽精致的阅古堂,皇帝为之题匾。堂旁有高达五丈的沈木香山,玲珑璧立,称为西湖洞天。陆游在《南园记》中说:南园是“自绍兴(1131~1162年)以来,王公将相之园林相望,莫能及南园之仿佛者”,其规模可见一斑。
      3.3 集芳园
      集芳园,又名后乐园,位于西湖景区葛岭抱朴道院内,为南宋度宗皇帝于景定三年(1262年)赐予权相贾似道的别苑,也是南宋时期西湖北山园林之最。抱朴庐始建于晋,南宋时在旧址上修建皇家苑囿“集芳园”。贾似道占有后,大兴土木,拓建集芳园,辟建“半闲堂”、“红梅阁”、“养乐园”等楼宇。其中半闲堂是贾似道处理政务的地方,《李慧娘》的故事就发生在红梅阁里。
      有关集芳园的景致,周密在《齐东野语》卷19《贾氏园池》中有如下描述:“……积翠回抱,仰不见日,架廊叠蹬,幽渺逶迤,极其营度之巧。犹以为未也,则隧地通道,抗以石粱,旁透湖滨,架百余楹。飞楼层台,凉亭燠馆,华邃精妙。前揖孤山,后据葛岭,两桥映带,一水横穿,各随地势以构筑焉。”如今抱朴道院内的半闲堂、红梅阁均为近年来复建而成。
      4 结语
      南宋“重文轻武”的偏安政策,使连年征战不断的国家得到了喘息和发展的机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使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一度出现畸形的稳定和繁荣。同时,歌舞升平也造就了登峰造极的“士人”文化,诗情画意的西湖吸附了众多的文人雅士,他们寄情于山水、苑囿间,一度时期将这一地方的音乐、书画、建筑、园艺等推向了高峰,加之举国豪商大贾云集于此,使之成为一座国际大都市,最终在各个领域为后世留下了若干历史文化遗迹。
      参考文献:
      [1] 周峰.南宋京城杭州[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6 .
      [2] 《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编委会.历史文化名城杭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10.
      [3] 马时雍.杭州的考古[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4,12.
      [4] 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杭州市区文物保护单位图录[G].杭州: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5]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R].
      责任编辑:蒋亚林

    推荐访问:遗存 杭州 宋代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