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毕业实习 > 正文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里程碑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专业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6 04:43:25 点击:

      黄神彪(壮 族)   栗原小荻(白 族)      人们熟知与喜爱的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历程中,创作并发表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电影剧本,是中国草原文学的开拓者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领军人物。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影响深远,名声远播国内外,可以说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里程碑。他还长期负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领导工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组织、创建和推动,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奠基式贡献。
      玛拉沁夫来自内蒙古草原,作品描写的也是草原,其人生旅程与文学生涯都与草原紧密相联,因而,他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方位自然也离不开草原。他创作的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是他的第一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1951年春,玛拉沁夫参加工作队到科尔沁草原去工作。当时,科尔沁草原上发生了一个事件:一位蒙古族牧民妇女只身英勇地与越狱潜逃的反革命分子搏斗,最后在群众的帮助下终于追捕回那名反革命分子,事迹十分生动。这就是《科尔沁草原的人们》的生活故事来源。这篇作品于1952年1月在《人民文学》头条位置发表,引起文坛关注和反响。1952年1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文化生活简评”,称赞《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是一篇“写了新的主题、新的生活、新的人物,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先进的力量,用新的伦理和新的道德精神教育人民”的优秀作品。1952年他将这篇小说改编成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传唱至今的《敖包相会》就是这部电影的插曲,作品歌颂了一位蒙古族姑娘为了保卫革命新政权和草原人民新生活而英勇斗争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由于小说在新的领域里表现了新的人物和新的世界,所以受到了各民族读者的喜爱和文艺界的重视。有文史家高度评价《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是玛拉沁夫的第一篇小说和蒙古族当代第一篇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第一篇成功地描写草原人民新生活的小说。因而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获得了195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艺评奖文学一等奖,改编成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亦获1953年文化部故事片奖。
      玛拉沁夫另一部最重要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这部小说分上下两部,是建国后内蒙古文坛出现最早的长篇小说,也是解放后我国第一部反映内蒙古人民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作品1952年开始酝酿,1956年完成上部,名为《在茫茫的草原上》,发表于《内蒙古文艺》1956年9~12期,1957年4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受到全国文坛的关注与好评。1962年,作者在认真思考各方面意见后对作品作了修改,1963年9月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修改版本,更名为《茫茫的草原》。小说描写的主要是察哈尔草原上小小的特古日克村发生的故事,但它揭示的却是特定年代内蒙古人民的历史命运,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因为小说是把故事放在巨大的时代背景上来叙述的。这个背景就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乃至内蒙古社会不同政治势力的对峙与交锋。即抗战胜利后不久,小说的主人公蒙古族青年铁木尔怀着对故乡和恋人的思念回到了家乡――白雪覆盖的察哈尔草原上的明安旗特古日克村,然而他痛苦地发现自己深爱着的恋人斯琴被察哈尔盟明安旗的扎冷贡郭尔霸占了。斯琴心里仍然炽恋着铁木尔,却深感愧疚,不愿再见铁木尔,与此同时,以苏荣为首的八路军工作队进驻特古日克村,成立了察哈尔地区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武装――明安旗骑兵中队,铁木尔、沙克蒂尔等热血青年纷纷加入。而国民党方面,在特务刘峰的指使下,扎冷贡郭尔也成立了明安旗所谓剿匪保安团,暗中进行破坏民族统一战线活动。于是一场激烈的对峙、交锋在察哈尔草原上展开了……小说通过大量人物形象,以艺术语言说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把蒙古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汇入到祖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斗争之中,以革命的武装斗争夺取民族的解放和人民革命的胜利,才是蒙古族人民翻身解放和蒙古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茫茫的草原》是一部极具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当代文艺史上一部民族“史诗性”重要作品。因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这部作品的出版曾历经磨难,自问世以来,曾得到充分的肯定,也曾受到不公正的对待。1959年的“反右倾”和1960年“反对现代修正主义思潮”的运动中,小说的上部曾受到批判,在1964年“文艺整风”运动中,小说的上部曾被打成“鼓吹民族分裂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大毒草”,作者几乎因此被开除党籍。文化大革命期间,作品被诬为“反革命修正主义、民族分裂主义路线的黑标本”、“内蒙古头号叛国文学的代表作”,作家本人也被无端地批判、抄家、监禁。小说下部32万字的书稿在查抄后遗失,重写时只能像回忆往事那样,边回忆边写作,直到新时期伊始,《茫茫的草原》下部才得以完成,先由《奔马》文艺丛刊于1980年创刊号发表,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历史是公正的,终于以时代的进步还予作品和作者创作生命的重生。我们今天以一种欣慰的心情阅读《茫茫的草原》,能字字真诚地感受到玛拉沁夫笔下美丽的草原风光、浓郁的草原气息,鲜明的人物性格、民族色彩浓郁的人物语言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像喝着牧民的奶茶般香醇而令人陶醉。
      进入新时期以后,玛拉沁夫和那些历经磨难的作家一样,迎来了创作生命的第二春。而这一时期,他的短篇小说创作更趋于成熟了。有评论家这样来评价他说,如果说玛拉沁夫20世纪50~60年代短篇小说的美中不足之处是艺术上不够隽永,那么他新时期的短篇小说的丰富性和深厚性方面已今非昔比了。《踏过深深的积雪》、《轨迹》和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活佛的故事》,都是意蕴厚重之作。《活佛的故事》来源于草原的实际生活,在不到七千字的篇幅里表现了―个天真无邪的儿童――“我”的小伙伴玛拉哈头一天还邀“我”去摸鱼玩耍,第二天却突然被指定为转世活佛,这位“活佛”如何从一个天真的儿童一点一点地转化为“神”,最终又由“神”转化为世间人的故事。这篇离奇的故事揭示了一种深刻的哲理,正如作者在小说结尾所揭示的那样:“人们创造神,是对被创造为神的那个人的戏弄;而被创造为神的那个人,也摆出了一副神的架式,戏弄那些把他创造为神的人们。千百年来我们就是在这种互相戏弄中度过的。那些年代,对于我们,对于历史,确属荒诞无稽。好在历史终归是由人民来写的,那些荒诞无稽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在这里,作品使我们深刻地看到,那并非单纯的“活佛”个人、宗教信徒自身的行动,而是一定历史、一个民族的命运的体现。这一时期,玛拉沁夫还创作了不少质量上乘的散文、中篇小说以及创作经验杂谈与评论。中篇小说《爱,在夏夜里燃烧》、《第一道曙光》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作品。
      玛拉沁夫是一位勤奋而多产的作家。从1946年起至今长达60年的文学创作生涯里,他已出版多部作品集,其中有:《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小说集,1952)、《春的喜歌》(小说集,1954)、《茫茫的草原》(长篇小说,上、下部,1957~1988)、《花的草原》(短篇小说集,1962)、《最鲜艳的花朵》(报告文学集,1964)、《第一道曙光》(中篇小说集,1980)、《远方集》(散文集,1981)、《玛拉沁夫小说选》(1982)、《爱,在夏夜里燃烧》(英译本小说集,1988),《玛拉沁夫近作选》(小说散文集,1989),《想念青春》(散文集,2003)等,还创作电影剧本:《草原上的人们》(1952)、《草原晨曲》(1959)、《沙漠的春天》(1976)、《祖国啊,母亲!》(1977)、《冰山融化了》(1980)。其中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获内蒙古自治区1952年文艺评奖文学一等奖,电影《草原上的人们》获1953年文化部故事片奖,《活佛的故事》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电影《祖国啊,母亲!》获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电影文学一等奖,《茫茫的草原》(上、下部)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长篇小说奖,并列入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红色经典”系列,于2005年重新出版。他曾访问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很多国家,参加过多次国际文学讨论会或作家会议。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俄、日、德等多种文字。我们现在汇编出版的《玛拉沁夫文集》,就是从他大量的文学作品中精选而成的。文集共分七卷:长篇小说(上、下部)、中短篇小说(两卷)、散文、文学评论和电影剧本。这七卷文集不是玛拉沁夫文学作品的全部,却是他半个多世纪文学创作生涯的作品精华和他文学创作风格的总体体现。
      对于自己的创作,玛拉沁夫曾这样回忆说:“创作成功的快意与喧嚣很快过去,我沉静下来开始对文学进行较为深层次的思索。我有一个新的感悟,即一个成功的作家,似乎不可或缺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两种东西,一个是艺术感觉,一个是艺术方位……我跟所有搞创作的人一样,一直在寻觅自己的艺术感觉。我来自内蒙古草原,作品描写的也是草原,我的人生旅程与文学生涯都与草原紧密相联。因而我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方位自然也离不开草原。”确实,玛拉沁夫的作品大多是反映蒙古族生活的,或者说是写草原生活的,涉猎的生活面虽然不算很宽阔,但为了不显得单调、板结和重复,他在创作中尽量想着法儿变换角度和侧面去表现。因此,玛拉沁夫所写的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以及电影剧本,从题材分类上讲,大多是写蒙古族的,草原生活的,但落实到每一篇(部)作品时,角度和侧面尽可能让它有变化,把所反映的生活画面尽可能拉开。他写的牧民、农民、工人、军人、老人、青年、小孩、妇女、歌手、琴手、运动员(打篮球的、乒乓球的、长跑的、滑冰的)、猎人、喇嘛、活佛……总之,什么都写,从多角度、多侧面落笔、下手。这就是变换角度的奥妙。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艺术感染力。玛拉沁夫是中国“草原小说”流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作品曾受到中国文学大师的赞扬。语言大师老舍先生1963年曾写条幅送给他,称赞他为“文坛千里马,慷慨创奇文;农牧同欣赏,山河丽彩云。”文学巨匠茅盾先生于1962年撰专文评论玛拉沁夫,茅盾先生说:“玛拉沁夫富有生活的积累,同时他又富于诗人的气质,这就成就了他的作品的风格――自在而清丽。”因而玛拉沁夫以他草原生活的独特韵味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的广袤沃原上拓植了一片“草原文学”的天地。
      如今,我们阅读玛拉沁夫的作品,自然感受到他作品的“自在而清丽”的创作风格和“深扣读者心弦”的艺术意蕴。而对于作品中的某些缺陷,除了艺术层面上的评审之外,我们应该看成是一种历史或时代赋予作家本身的局限性,而给于充分的理解与宽容。值得我们幸庆的是,玛拉沁夫先生虽然已年届耄耋,但仍以旺盛的精力活跃在我们的文坛上,是一匹永不知疲倦的“文坛千里马”。我们相信,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创作经历与扎实的艺术功底,为我们的文学宝库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为中国草原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乃至中国当代文学再创新的艺术辉煌。
      
      2006年3月15日于南宁
      责任编辑齐丹

    推荐访问:里程碑 少数民族 中国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