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毕业实习 > 正文

    【不平等加剧伤害了谁?】 科技发展加剧社会不平等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5 04:42:24 点击:

      不平等加剧伤害了中产阶级      随着人们在现代化过程中走向富裕社会,温饱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这是人类划时代的大事。从绝对意义上说,人们确实比以前富裕了,但是在走向“后物欲时代”的时候,不平等问题似乎更加突出了。大概是因为“一穷二白”的时候,大家都穷,不平等不显著。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不同的人群增长值是不一样的,财富占有上的差别在加剧。比如美国的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的变化,从1949年到1979年,最底层百分之二十的人口的税前家庭收入增长了百分之一百一十六,最高层百分之二十的人口的税前家庭收入增长了百分之九十九;而从1979年到2003年,最底层百分之二十的人口的税前收入仅增长了百分之三点五,而最高层百分之二十的人口的税前收入却增长了百分之四十五点七。越是底层的人,收入增长越低,这样的结果就是贫富差距愈加剧烈。那么,这种不平等的加剧究竟伤害了谁?又是怎么样伤害了他们?以《赢家通吃的社会》和《奢侈病》而闻名的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在2007年出版的《落后:不平等加剧是如何伤害中产阶级的》一书里对此做了很好的分析。
      研究显示,不平等程度越高的国家,人们的幸福和快乐平均数越低,人们的离婚率和自杀率却较高。美国是一个中产阶级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国家,弗兰克因此分析了不平等加剧对中产阶级的伤害。那是由于上层阶级的收入增长很大,把一些具有地位性符号的商品价格抬得很高。而中产阶级的人们不甘愿于落后,就要追赶上层阶层,因为不论他们的绝对收入是多少,周围的富人都会使他们显现出自己是贫穷的。为了买好房子、车子、花园等等,他们不得不把本应有的闲暇都用来努力工作挣钱。睡眠更少,花费在路上的时间更多,储蓄更少,贷款更多,从而伤害了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比如为了住上宽敞漂亮舒适的大房子,在距离较近的地段买就太贵了,只有上层人士才能买得起。怎么办?就到离工作单位更远的地方买,结果是每天上班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从单位到家的路上。随着可以买到的大房子的距离越来越远,花费在路上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据说有的人每天路上花费四个小时。
      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金钱和快乐不再有必然的联系。这些中产阶级的人们努力地挣钱,收入的增长并没有让他们的幸福和快乐提高,因为作为主观体验的幸福和快乐,某种程度上在于他们和周围人们的比较。消费品的价值不再是其使用价值,而是显示高贵身份的符号价值,显出比别人更牛皮,也就是说,在哪里吃饭和怎么样吃比具体吃什么似乎更重要。
      那么,这些中产阶级的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弗兰克从社会生物学那里寻找人类行为的解释。在达尔文理论的框架里,生存和繁衍是个体一切行为背后的动机。凡是可以增加自己在竞争中的生存机会和繁衍后代机会的事情,都有追求的动力,而且随着可以带来成功的大小排定一个优先次序。个体在集体中的排名至关重要,它牵涉到个人的声望和资源获得机会,从而增加自己的生存和繁衍后裔的成功机会。在生物学上说,一点小小的差异可以带来未来成功机会的云泥之别,因此人们本能地在乎地位的高低。按照弗兰克的观点,人们追求的物品或者消费品,可以划分为两类:位置性物品(Positional Goods或者翻译为地位商品)和非位置性物品(Non-positional Goods)。前者是可以看到的有形物品,如汽车和住房,与其他人所拥有的同类物品的比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些物品的价值,即这类物品的消费会影响消费者在某一社会环境中的相对地位,故被称为位置性物品;后者是指那种消费是外界无法看到的物品,如储蓄产品和保险单,因此被称为非位置性物品。弗兰克认为位置性物品的消费者通过在不同消费者之间的横向比较,可以带来他们的炫耀性地位。
      在诸种位置性物品或者商品中,对子女的投资无疑是其中之一,比如子女上的学校的名望、学习成绩的好坏、艺术修养等等。对这一点中外父母都一样,抱怨“减负”减不下来的中国父母对这一点体会得也许更深刻。在达尔文理论的框架里,抚养子女使他们获得良好的素质,能够在同龄人中竞争而成为成功者,无疑是最明显的成功的标志之一。比如,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有一个高薪而体面的工作,但是这种事情都是在和周遭人们的比较而言的,高薪体面也是和他人比较出来的。因此,在每一轮竞赛中,父母都努力试图让他们的孩子跟上大家或者超过对手。教育的投资也因此成了家长们的竞赛,高费择校,或者上贵族学校也就不奇怪了。在美国,父母最重要的一项投资是在好的校区附近买一所房子。因为这样的社区房子会非常昂贵,因此如果算在教育投资里,“负担”着实不小。他们不去上免费的公立学校,而去上费用高的私立学校。在中国的城市里,现在这种情况也不稀罕了。问题在于这种竞赛中,因为学校招生人数的限制,总是只有那么多学生可以接受到这种“优质”教育,为了孩子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从而增加竞争优势,父母只得全力以赴。在中国,现在教育投资也是父母、孩子共同的竞赛,子女教育目前已成为老百姓家庭负担中主要的部分。
      这种对位置性物品的竞争造成了极大的社会浪费和扭曲,这是一个对个体而言是理性的,而对集体而言却是非理性的行为。就像在剧院看戏,为了自己看得清楚,站了起来,后面的人不得不站起来,每个人都站起来,累得要死,大家看的还是一样,每个人都踮起脚尖看,更痛苦。每个中产阶级人士都这样不顾命地努力加班加点地工作,对个体而言,可能会增加一点地位的上升,但是对中产阶级整个阶级而言,地位还是基本不变,而且造成了人的生活乐趣降低,健康受损,这对社会绝对是坏事。物品的价值总是和其背景联系在一起的。弗兰克多次引用的一个故事是:一个小伙子送给恋人玫瑰花表示爱情,在贫穷地方,一枝就够了,在富裕地方要一百枝才够,或者九百九十九枝才行。关键是和周围人的比较,攀比的结果是大量的浪费,陷入弗兰克所说的“奢侈病”困境。如何拯救中产阶级的这种“困境”,作为经济学家的弗兰克,提出的对策就是征收消费税。越是属于奢侈性的商品,消费税的比率越高,从而达到抑制人们炫耀性消费的“奢侈浪费”,这也是缓解不平等加剧的一个策略。
      对于日益富裕而且收入差距也愈发增大的我国,弗兰克的分析和对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着火的世界”伤害的不仅是中产阶级
      
      不平等加剧伤害的不仅是中产阶级,实际上最终是整个社会。在前面说到,不平等加剧了对中产阶级的伤害部分,我没有提到的一点放在这里比较合适,就是中产阶级对公共物品的投资减少,比如公立学校、道路维修、环境保护等,都反过来给中产阶级本身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损失,而这个损失对整个社会都有影响。如果说在美国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情况下,不平等问题还没有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的话,那么让我们把视野转向拉美、东南亚和非洲等地的一些国家,则别有一番风景:着火的世界。
      耶鲁大学法学院华裔教授蔡美儿《着火的世界:输出自由市场民主是如何造成种族仇恨和全球动荡的?》这本书,就极富说服力地对这些地区国家的不平等加剧造成的族群之间的仇恨和社会动荡进行了分析。当然,作者的目的是批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向其他国家输出自由市场和民主的时候,忽视了被输出国家的实际情况,没有达到预期的后果,反而是造成了不平等的加剧,从而引发族群间的仇恨和社会的动荡,甚至是全球的动荡。
      在伯克利大学的“与历史对话”节目里和本书中,作者都谈到她的写作“背景”:蔡美儿的父母都是从福建移居到菲律宾,后又移居美国。1994年蔡美儿的姑妈在菲律宾被司机(两个佣人是同谋)暗杀,但破案的结果不了了之。警察说,主犯已逃走,案子就结了。在搞法律的蔡美儿看来,它实在太荒唐了。但是,因为国家权力在菲律宾人手里,警察是菲律宾人,华人没有政治权力无可奈何。从这个让蔡美儿很震惊的案件出发,她进一步思考了西方输出的自由市场民主,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会带来怎样不一样的结果。比如华人在菲律宾,人口属于少数民族,只占人口的百分之三,但是占有百分之七十的财富,而民主造成的多数人的统治,导致他们在政治上没有权力,所以抢劫、暗杀及排华事件就不断发生。而正是自由市场使得少数族裔发了财,但民主使得多数人的暴政得逞。这样的故事不仅发生在华裔作为少数族群主导市场的东南亚诸国,还发生在“白人”积聚财富的拉丁美洲,犹太人在俄罗斯,印度人在东非如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黎巴嫩人在西非,白人在津巴布韦、南非等等,还有鲜为人知的非洲基库尤人在肯尼亚、伊博人在尼日利亚,以及克罗地亚人在前南斯拉夫,他们都是主导市场的少数族群。
      这个问题就是著名的自由市场和民主政治是否可以携手共进的问题。以自由市场经济主导的地方,基本规律是财富向少数人手里积聚,资本可以带来资本,利润可以带来利润,就是钱能生钱。在蔡美儿笔下,市场和民主偏爱不同族群,主导市场的却是少数族群,这个特征是自由市场民主的致命缺陷。主导市场的少数族群财富的聚敛,经常是达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而民主则给贫穷的大多数以政治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由市场和民主政治就成了矛盾体,带来的不是繁荣稳定的和谐社会,而是充满仇恨暗杀和动荡不安的社会。本土族群的国家民族主义就会被激起,煽动暴乱和“杀富济贫”,大刀砍向了主导市场的少数族群。
      这种少数族群主导市场的情况在中国和美国都不存在。美国是白人在市场和政治权力上都占主导地位的族群,因此,虽然不平等在加大,但是没有产生像印尼、菲律宾、乌干达、肯尼亚等国的仇恨富人和动荡现象。也许在意识形态上美国人认为个人努力都可以致富,不在于剥削和压迫。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确实就是一个主导自由市场的少数族群,同样遭到一些贫穷国家的仇恨和攻击,比如九一一事件。这也正是一些美国人士所担心的全球不稳定问题。
      蔡美儿加上了族群这个因素,其实本质上还是社会财富不平等问题,不平等的加剧造成了诸多社会问题甚至全球动荡。就中国来说,虽然我们不存在少数族群主导市场,但是市场是偏爱一部分人的,这是市场自身的规律。中国的情况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尤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们,其财富的来源也有些不清不楚,存在合法性的问题。我们都在对改革开放三十年反思,仇富情绪的上升对社会安定和和谐也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对我们的社会的不平等问题,像孙立平这样的学者就提出了“断裂”、“失衡”这样的警告,动荡不安的社会对每个人都不好。蔡美儿形容那些仇恨主导自由市场的少数族群的世界,叫做“着火的世界”,火是不认谁是乞丐和富翁的,不讲地位、情面和关系。
      在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反思改革的路子是有好处的。蛋糕做大了,分蛋糕同样不容易,这两件事情对繁荣、和谐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场反思讨论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国有化和私有化的问题,在不平等巨大的时候,国有化的呼声会高涨。蔡美儿对发展中国家的私有化和国有化循环圈的分析就很有力地说明了这种趋势。世界的主流是私有化,但是,具体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图景就会不一样了。当经济不平等达到一定的程度,那些贫穷的大多数就会掀起民族主义,要求国有化,其实是一种财富的没收和再分配。中国虽然不存在主导市场的少数族群,这不同于蔡美儿分析的世界,但是富人群体在某种程度上,如果按照阶层划分,还是少数群体。因此,我们对这种私有化和国有化的争论,就有着社会不平等加剧所引发的后果的预防和处理的意义。
      市场既有着乌托邦的一面,也有着反乌托邦的一面。孟德斯鸠说:“有商业的地方,人们的举止都温良。”佩恩也说:“商业的发明是人类迈向普世文明的最伟大的一步。”但是,市场的残酷、自私一面也是有目共睹的。正像蔡美儿在一篇论文里所说的那样,市场导致的后果之一是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化。因此,这场改革三十年的反思,应该有不同阶层的人们共同反思来理顺发展步骤,而不是一小撮所谓的精英在五星级酒店里“闲情雅致的游戏”。有些学者不要以为自己代表了底层人群,然后说,“看,我们的政策让我们的蛋糕做得多大呀!”如果你给一个血汗工厂里的打工妹说这个,就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即使他们可能得到的蛋糕比以前多了,但不要忘了不平等还带来了心理上的相对剥夺的伤害,何况他们可能分得的蛋糕并没有增多。
      
      拯救之手:福利国家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的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杜维明在谈到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对话问题时,归纳了现代世界人们对话的基础,那就是时代的大势:一是市场经济,二是民主政治,三是市民社会,四是个人尊严。没有这些公共的价值观念,大家没有办法在一起玩。我们在前面谈到的其实主要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携手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会造成不良后果。“民主是个好东西”,自由市场也是个好东西,但是我们必须有条件把好东西给安置好,否则可能两个好东西放在了一起,化合成了毒药。解决市场带来的不平等的加剧是个不容易的事情。怎么样办呢?我觉得,应该是在杜先生的四个大势上再加上一个,这就是:福利国家。否则,他再好的构想也难以实现,再好的方案也无法运转。
      弗兰克在他的《落后》一书里提出的收消费税的办法,它一方面可以抑制社会的奢侈的“炫耀性消费”,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税收,建设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自由市场经济造成的经济不平等,会让阶级(或者蔡美儿论述的族群)矛盾增大,我们知道这种矛盾的激化对谁都是伤害。为了缓和这种矛盾,福利国家就应时而生了。
      福利国家至少应该做到:以社会保障制度为主体,关键是政府保证所有公民享有最低标准的收入、营养、健康、住房、教育和就业机会。这样,我们的自由市场带来的不平等才能有所缓和,民主政治带给多数人的政治权力才不会形成多数人的暴政,市民社会也才有稳定的环境来发展,有了基本的保障,才有了个人的尊严得以保障的条件。
      不管怎样,不平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问题,不平等的加剧也是近些年来全球性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解决这些矛盾时不仅要有历史的眼光,还要有全球的视野。
      虽然这两本书都没有直接论述中国的社会不平等问题,但是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视角。弗兰克没有探讨不平等加剧的原因,而是重点放在了伤害,并从生物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这种伤害的人性因素。蔡美儿以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向世界推广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的后果的担忧为重要探讨对象,把自由市场造成的不平等、族群仇恨和民主政治中大多数人的政治权力结合起来,实质还是不平等问题,以不平等为基础的人性的、经济的、政治的、族群的复杂关系,呈现出一个多面体的图景。这个图景的分析,为我们的反思改革也许有些启发。不管消费税政策和福利国家是否能够根本拯救不平等加剧的这个社会,但是在这之外,似乎还没有更好的途经。
      
      (Robert H. Frank. 2007. Falling Behind: How Rising Inequality Harms the Middle Cla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Amy Chua. 2003. World on Fire: How Exporting Free Market Democracy Breeds Ethnic Hatred and Global Instability. New York: Doubleday.)

    推荐访问:加剧 不平等 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