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毕业实习 > 正文

    [本刊荐书] 书刊有哪些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9 04:48:17 点击:

      新经典  《冰冷的启动》,(德)格琳德·辛恩等著,宴扬译,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5月  1989年以后,在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中几乎同时发生的一系列“转型”事件,波及十多个国家、数亿人。这一系列转型重塑了世界地缘经济、政治与军事地图。
      在上述诸多转型国家中,东德的情况最为特殊:它是唯一一个“转型”与“统一”交织的事例。东德转型这一历史问题,被放置于两德统一这一政治事件中并行实施。东德的经济崩溃、政治解体可以归结为自“二战”后两德竞赛中东德的失败,而作者将其失败的原因总结为:错误的激励、错误的制度、缺乏技术诀窍、扭曲的价格体系。作者还指出,两德能够统一,除了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美国的支持,最重要的是东德民众的意愿。
      《守道1957》,赵修义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
      1957年1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发起了中国哲学史座谈会,此次会议成为中国哲学演进历史中一件非同寻常的大事。会议集合了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群体,包括冯友兰、贺麟、金岳霖等大家,也包括革命时代就开始哲学研究生涯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如胡绳、潘梓年、艾思奇。
      1949年之后,中国哲学界陷入政治漩涡,各种意识形态批判连绵不绝,但被批判的对象都被归结为“反动的唯心主义”,其理论依据就是苏联日丹诺夫的哲学史定义。这次会议在方法论层面的讨论聚焦于日丹诺夫的哲学史定义是否准确这一核心问题上。1978年后,日丹诺夫理论在中国逐渐被废黜,得益于这次讨论。本书汇集会议实录,还收入当时媒体关于会议的相关报道及部分亲历者的回忆文章。
      知识与情趣
      《审查历史》,(美)劳拉·赫茵等编,聂露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6月
      本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为焦点,讨论日本、德国、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和审查问题:日本教科书如何讲述战争历史,德国教科书如何讲述国家认同,以及美国历史教育如何讲述越南战争。作者以此为线索,深入探讨了政治文化的社会化、教育与政治的关联、战争与公民记忆等话题。
      共同的历史记忆是一个民族认同的根基,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生命的一部分,如果历史被曲解,则无异于将一个民族集体记忆扭曲和中断。在现实生活中,历史通常借由学校里的历史教育建构和传承,历史教科书遂成为最重要的传承媒介:它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嵌入青少年一代的精神世界,形塑一代公民的认同。因此,关于教科书内容的争议经常发生,特别是当一个国家关于自身形象的国内描述受到国际挑战时。
      《亚洲价值与人权》,(美)狄百瑞著,尹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9月
      20世纪末,亚洲的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部分儒学研究者尝试在儒家传统与日本和“东亚四小龙”的崛起之间建立因果关联。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亚洲的部分政治领袖和学者明确提出“亚洲价值”的概念,试图将20世纪后半叶本地区的快速发展归因于亚洲传统的独特魅力。
      但“亚洲价值”表述含混,其内部也存在严重价值冲突,引发了围绕普世价值与地方传统的长期论争。本书即为这一论争的结果之一。作者指出,亚洲从未形成过共同的认同意识,而“亚洲价值”作为事实描述,本是无根的概念,它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是出于意识形态目的。
      《被贬低的思想》,景凯旋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本书分为三辑,其中第二部分主要谈昆德拉。有学者认为,对昆德拉的误读有三种:捷克人视他为“叛徒”;西方人当他是“斗士”;而在另外一些国家,他则成为反思民族灾难的话语资源与参照物。中国显然属于第三种,我们从昆德拉那里借鉴了他反思的立场与观点,无论这是否为“误读”,对于诠释“文革”以及“后文革”社会都大有裨益。此外,从东欧文学和昆德拉的精神延伸,有了本书的第一辑内容,即作者对知识分子定义的概述,兼及中国知识分子的境遇。这些文章搭建起了“文革”后文学史的粗略框架。

    推荐访问:本刊 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