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毕业实习 > 正文

    【游走于东西方之间】东西方国家划分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3 04:51:47 点击:

      摘要:川端康成的作品既有传统日本文学的特点,体现了当时日本文学的主要发展规律及要求,又有西方现代文学的创作特色。本文主要对川端康成如何吸收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的精华、如何处理运用西方现代文学理论与继承传统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通过论证和探讨,对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考察,指出其文学创作的特点:民族性与现代性相融合,以民族性为主。
      关键词:川端康成;民族性;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2
      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他凭借《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小说,获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根植于日本,对日本风土人情的描绘细腻生动,充满浓郁的日本风情,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在授奖辞中说“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体裁。” 但同时也指出“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①,川端康成自己也说过“我受过西方现代文学的洗礼,也曾试图加以模仿;但我在根底上是东方人,从15年前起起就不曾迷失过自己的方向。”②
      川端康成主要是以日本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其文学创作的基础,具有极为浓厚的民族性。同时,他将新感觉、意识流、象征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在其创作的后期还把西方的现代文学精神进行整合,其作品具有极为浓郁的现代性。可以说川端康成文学就诞生于东西方文学的融汇交流之中, 从追求西方新潮到回归日本传统,最终将东方与西方、民族性与现代性融为一炉,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学世界。
      川端康成从小就博览群书,中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当他进入第一高等学校(大学预科)英文科就读后更是大量阅读西方作家的作品,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契河夫、斯特林里堡等的作品。1920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系英文学科,广泛阅读了包括森鸥外翻译的《各国故事》在内的翻译作品。2年后转入国文科,翻译了高尔斯华绥的《街道》、丁尼生的《死的绿洲》、契河夫的《戏后》等外国作品。英文科学习背景为川端康成接触、吸收西方文学观念与方法提供了诸多便利,为他之后的文学创作实践带来深远影响。
      一、新感觉派时期
      1924年川端康成大学毕业,与横光利一等新进作家创办了同人杂志《文艺时代》,并以此为阵地开展新感觉派运动。新感觉派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日本关东大地震后之后,沉重的灾难带给人们的是说不尽的苦痛,也给既有的文坛带来新的变革。新感觉派反对传统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追求“新、奇、怪”,强调直觉和主观感受对于客体的作用,将主观感觉投入到客体之中。但“新感觉派脱离日本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又盲目模仿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技法 ,而忽视日本文学的传统 ,最终走进了死胡同。”③
      川端康成在这一时期写了大量文章来阐述新感觉派的主张、目标、创作手法,他的《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一文一直被看作是新感觉派的理论宣言,可以说川端是新感觉派的领军人物之一。川端康成重视文学的革新,抗拒传统,这种抗拒和革新正是建立在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营养之上的。他曾说“表现主义堪称我等之父,达达主义是我等之母,俄国的文艺新倾向是兄长,莫朗则是一位大姐。”④
      这一时期川端的成就主要是在新感觉派的理论建构上,实践作品并不多,仅有《浅草红团》《梅花的雄蕊》《感情装饰》(小说集)带有明显的新感觉派特色,但由于过分地利用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技巧,在创作中刻意追寻达达主义中存在的艰涩难懂的感觉,使作品在创新的同时,失去了鲜活的特色和灵魂,内容空洞,总体成就不大。
      虽然这一时期极为短暂,但新感觉派的许多创作手法一直贯穿在川端的作品中,晚年川端回忆说:“在往昔的新感觉派作家中,我发现自己是最为执着、最有耐性的新感觉派。”⑤
      二、新心理主义时期
      新心理主义与新感觉派同属西方现代派文学,都注重描写主体的主观感受和意识变化过程,新心理主义主要是以精神分析法为基础,用意识流、内心独白的方法描写人的深层心理,因此川端康成与横光利一都在新感觉派衰落后转向新心理主义。
      川端康成较早就受到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在《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中便有所体现。而在30年代初,川端康成发表了采用明显意识流手法创作的短篇小说《针、玻璃与雾》(1930年12月)和《水晶幻想》(1931年1月),此时乔伊斯的意识流名作《尤利西斯》的日译本《诗·现实》刚刚发表(1930年9月)。川端康成承认曾买来原著与原文进行对照,并且多少也模仿了一下。⑥
      这2部作品充斥着大量用括号括起来的人物心理描写,通过任意的一个事物就可以任意地引发一些杂乱无章的思绪,还采用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具有极大的思维跳跃性,虽然手法新颖,但内容艰涩难懂,脱离了日本文学传统,基本上可以算作探索失败之作。
      川端康成的另一本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则获得了巨大成功。这是一部将东西方文化进行糅合创作出的作品,实现了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初步融合。这部作品既不属于纯粹的写实文学,也不是单纯借鉴西方现代文学的艺术技巧,它注重主观感觉,描写细腻动人,感情真挚,但又充满淡淡的哀愁,让人感到徒劳与虚无。既具有《枕草子》的纤细、《源氏物语》的物哀,挖缺出日本文学的传统美,同时又借鉴西方的现代写作技巧,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艺术创作风格。
      其实早在1924年川端康成就在《乡土艺术问题概观》中指出,日本艺术有两条道路,一条是现代化道路,一条是民族性道路,今后应该两条路都要走,或者走二者相融合的道路。⑦经过不断的反思和创作实践,川端逐渐认识到民族传统的重要性。
      三、集大成阶段
      30年代中期之后,川端康成对继承传统日本文化和吸收现代西方文化有了全面认识,在《文学自传》中,其对自身的创作、思想和生活进行全面阐释,提出了走东西结合的道路,坚持以民族性为主的写作方针。
      (一)创作集大成阶段的主要表现   川端康成在完成《伊豆的舞女》以及《浅草红团》等作品的创作之后,更进一步把东西方文学进行糅合,并不断地进行实践。他不仅对日本传统的文学底蕴进行深入的探索,还深入地研究西方现代文学中人文主义的相关内涵,同时还对两者在作品中的协调存在进行探索和实践,最终以日本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表现技巧和创作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这一时期,川端康成对于日本优秀的文学传统的运用更加纯熟,同时还巧妙的把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技巧完全地糅合在其中,这些手法的运用把日本传统文学中的物哀、幽玄、自然美学、对女性美的追求等特点集中、完整地表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文学创作中民族性和现代性从冲突到融合的发展过程。
      (二)创作集大成阶段的创作实践
      川端康成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对于西方现代创作技巧的运用愈加娴熟,把日本文学的传统创作方法和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方法结合在一起,具有明显的个人特色。《雪国》就是极为成功的实践。
      川端康成的作品特别注重对草木山川、气象万千的大自然的描绘,注重由于季节的转换,草木盛衰带给人们的心灵颤动,纤细微妙的心理变化。四季轮换的同时,川端康成还以明快洗炼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幅展现日本民俗风情的优美画卷。在“四季感”以及民俗风情等传统表现艺术手法上,川端康成不愧为具有日本风格的作家,
      他在表现日本传统美时,借鉴了西方文学的经验,注重运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通过人在刹那间的感觉,展示内部人生的全面存在和意义。《雪国》中的人物关系、民俗风情和人物命运的结局都充满了象征和暗示的作用。“雪”这一意象,贯穿整部作品,它是作品中的一条主要线索,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对不同雪景的描绘将两个女主人公区别开来。叶子的整体形象被放置在冰雪融化的整体情境中,并且不断变化,叶子本身也是透明幻影,将叶子塑造成一种虚幻的美,暗示叶子的命运会像幻影一样如昙花一现;而驹子则出现在白雪皑皑之中,“通红的脸颊”极具生命活力,暗示了其热情的性格以及其对生命的热爱、对爱情的执着等坚强的人物性格。
      《雪国》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已经日本化了,不再是漫无目的地跳跃,而是严格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用镜子引导主人公意识流动,通过镜子将过去与现在、现实与虚幻分割开来,却又转换得极为自然,毫无艰涩之感。
      应该看到川端康成是在有选择地运用西方表现手法。在他的作品中,意识有跳跃,却不杂乱;有交叉,却不零散;有联想,却不突兀。他所运用的象征、暗示以及由奇特的语境所形成的奇特的感觉,也完全不同于西方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玄虚,而是明白易懂的“尽在不言中”的象征意象。他崇尚语言之外的感觉,因此常常借助语言的美使读者“此时无声胜有声”式地体会到多种美妙的感觉。种种感觉隐藏于语言背后,不言而喻,不点自明。他虽崇尚主观感受,但各感受是环环相扣,相互依赖,浑然一体的,符合东方人的欣赏习惯。
      川端康成曾说:“我们的文学虽然是随着西方的潮流而动,但日本文学的传统却是潜藏着的看不见的河床。”⑧当川端的创作转向以日本传统美为根基,辅以西方表现手法之后,东西方文化碰撞出的火花使他获得空前成功,之后又不断推出更为优秀的作品,建构出自己独特的美学世界。
      四、文学创作再探索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也日本带来巨大的创伤,战后物质极度匮乏,再加上美军占领下的屈辱、被世界所抛弃的孤独,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虚无感。面对西方文化的大规模入侵,川端康成在矛盾中继续进行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探索,
      (一)对民族性的追求
      这一时期作品中的男主人公逐渐变成老年男子,反映了作者个人生理、心态上的变化,但女主人公仍然是年轻女子,反映了川端的处女情结。作品中年老体衰的男子对年轻女子肉体的迷恋说明川端康成对于日本传统美、对唯美的追寻并没有发生变化。虽然带有作者本人颓废、注重感官的一面,但其实与日本传统文学创作中的物哀、风雅和好色一脉相承,成为川端文学以及美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二)对现代性的追求
      川端在再探索时期曾进行过纯意识流创作实践,小说《湖》的情节发展主要就是按照主人公的意识流动以及其内心的心理活动变化进行的。湖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意象,通过湖引发人们的联想,然后借助湖将人们的思维从幻想转向现实生活。这一时期,川端在创作中对于意识流创作手法的运用已经达到一个高峰,把故事的情节塑造得如梦如幻,虚虚实实,已经非常接近西方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梦幻境界。但是川端主要追求的是纯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在注重追求现代性的同时缺少了日本传统的民族性的基础。
      (三)在矛盾与对立中继续探索
      作为一个自幼父母双亡、身边亲人一个一个先他而去的孤儿,孤独感时刻如影随形,这也使得他具有敏锐的感受性。死亡对于他来说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对人世的一切皆可冷眼旁观,再加上战败的体验,颓废、虚无、徒劳成了是他文学不变的色彩。在坚持日本的优秀文学传统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反思,把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思想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却也借助佛教中的生死轮回观念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在这一时期,川端对于文学创作中民族性和现代性融合的探索极为复杂。二战后,日本社会极度混乱,思想领域不断受到美国等西方文化的影响,其中的性文化在这个时期传入日本,对于处于动荡阶段的文学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川端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西方性文化的影响,创作了大量跟性有关的作品。但是《睡美人》等小说中并没有赤裸裸的性描写,对情欲的描述也有所节制,注重的是由感官引起的心理变化,实际上是西方性文化与日本传统的好色文学的结合,达到了一种新的创作境界,其作品的主要特点就是“色而不淫”。日本的好色文学传统由来已久,“好色”一词对日本人来说,是形容恋爱中男女之情,主要是指对女性对象的选择,是肉体、精神和美的结合,含有赞赏和向往的意味,对于男欢女爱,肉体和精神的愉悦是值得赞颂的事情,《源氏物语》主人公光源氏就被认为是好色男的代表。日本的好色文学与物哀、风雅的审美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好色”并不是一种性的颓废,而是一种审美理念。
      然而,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负面的影响,也使川端康成小说中带有不少不健康的色调。对于川端康成的这一探索成果《睡美人》,外界的评价可以说毁誉参半。三岛由纪夫认为是部杰作,但也有人认为川端文思枯竭颓废堕落。无论对外来文化还是对传统文化,合理地吸收,适当地扬弃则是至关重要的。无论如何川端康成一直没有放弃对于民族性和现代性融合的探索,他的探索对日本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五、结 语
      川端康成不断地对东方与西方、民族性和现代性的融合进行探索,他的文学创作过程是十分曲折的,在探索的初期阶段盲目地追求所谓的西方创作技巧,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创作根基,作品流于形式,内容艰涩难懂。经过对失败的深刻反思,川端认识到必须立足于日本文学传统,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方法手段服务于日本人的审美情趣,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川端康成将西方现代派方法与日本古典文学传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获得巨大成功。其晚年仍然坚持创作探索,力求突破,其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极为娴熟,并将西方思想意识引入作品,对于这段时间的作品,评论家褒贬不一。川端康成一生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一直不断探索日本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派文学创作方法的融合之道,对于民族文学以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川端康成自己也成为日本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解:
      ①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十卷集,第十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446
      ②同上,p71
      ③叶渭渠 ,《日本文学思潮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p492
      ④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十卷集,第十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342
      ⑤同上p439
      ⑥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全集33,新潮社,1980,p558
      ⑦川端康成,《川端康成谈创作》,三联书店,1988年,p44。
      ⑧同上,p225

    推荐访问:游走 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