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毕业实习 > 正文

    [斯人已去,风范永存,一代宗师丁善德的人品、艺品与作品] 风范永存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07 04:46:10 点击:

      塞缪尔·巴伯的《弦乐柔版》,在“丁善德百年诞辰纪念音乐会”轻轻地响起。  在安宁的和声伴奏下,第一小提琴以弱音奏出了一步三叹的抒情主题,音乐在低缓肃穆中海浪般地层层推进。这“极慢的慢板”,是在缅怀音乐界的一代宗师丁善德。此时,德高望重、和蔼可敬的老人,仿佛正从天堂般的音乐中走来……
      十六年前的12月8日,丁善德先生带着孤独,走进了天堂。他的晚年,内心深处充满着惆怅和凄凉。他的女儿、钢琴家丁柬诺告诉我:“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忽然迸发出很多创作灵感。那些年,他创作改编了许多钢琴小品和赋格。有时兴起,一天能写几首,相当舒展。可到了九十年代,他突然搁笔,忧郁寡言,终日打坐。我问他为何,父亲悲切地说,写了也白写,没人演奏啊!作为一个作曲家,父亲觉得没完成自己的心愿。他大量的文集和作品,在那个年代没人出版,没人演奏。
      事实上,师为人表的丁善德先生著作等身,为中国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音乐遗产!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对我说:“丁先生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之一。他的钢琴作品和交响乐作品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不朽的杰作。他的作品在民族性和史诗性方面,为后人确立了正确的创作方向,成为新中国音乐创作的一面旗帜。
      “作为音乐教育家,丁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带动了一代音乐教育者,他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而今,“大鹏已远去”。可音乐家们在缅怀这位先贤时,无人不赞誉他的人品、艺品及作品,先生风范,是世人之楷模。
      人品——秦风汉骨
      在丁善德纪念音乐会上,时任上师大音乐学院钢琴教授的吴夷演奏了先贤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尘封箱底二十多年的“新作”《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他对我说:“这是我对丁先生最好的回报,三十四年前,他的一句话在我心中极具分量,支撑这我在艺术道路上走到现在。”
      就在吴夷八岁时,他在父母带领下报考了来沪招生的中央音乐学院。虽说初试和复试都通过了,但最终因政审这关即无情出局。接着他又报考上音附中,遭遇了同样情况。在旁人的指点下他父母找到了丁院长,当听了这孩子的演奏后,丁院长笑眯眯地说:“这个孩子非常有才能……” 吴夷回忆道:“我清楚地记得,两天后的中午,丁院长领着我走进考场……就这样,爱才惜才的丁院长,将我带上了音乐之路。要知道,我们与他素不相识啊!走出考场,丁院长对我母亲说,如果不是碰到我,这个孩子可能就不再弹琴了!时至今日,每当我在艺术之路上遇到艰难险阻时,我就想起了丁院长这句话。”
      所以在吴夷的节目单上印有一行字:“南京西路1001号是他的出生地。丁善德先生把他领进了上海音乐附小之门,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附中是他打下音乐根基之摇篮。”
      在此后的几十年中,这位与孔祥东、许忠的昔日同窗,在阿根廷、德国、美国发奋深造,摘得多项国际大赛的金奖,成为美国哥伦比亚经纪艺术公司的签约艺术家。正是丁善德先生慧眼识珠,不拘一格降人才,才使他成为一位钢琴家。几十年勤奋不辍,吴夷成为那一代“海归”中硕果仅存的、不为任何诱惑而动摇的职业钢琴家。
      与钢琴家吴夷相比,丁先生的儿女们远没有那么幸运。钢琴家丁柬诺对父亲敬重有加:“我父亲从不谋私利。不搞帮派,不偏不倚,廉洁奉公。正因为这样,我家兄弟姐妹五人,除了丁芷诺之外,全被分配到外地。按理说,父亲长期担任上音行政副院长,他完全可以找熟人托关系,安排好子女的工作,可他从不求人为己谋利,他没有为子女做过任何一件事。”
      昔日上音钢琴系的高材生丁柬诺,毕业后竟被分配到北京一个没有钢琴弹的单位工作,最后只能在中央音乐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兼课教钢琴;因为碰到了一个好领导,才使她的专业没有荒废;她的小妹在复旦生物系毕业后,分配在郊区一所中学里教化学。许多年后,凭借自己的实力,考取了联合国计划生育委员会;她的两个弟弟都去农村插队落户,一个至今还在安徽。
      艺品——光鉴照人
      丁善德先生德艺双馨,却从不居高自傲。给人印象是个严谨、谦虚的学者。
      这位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活动家,却经常称自己“只不过是一名普通教授而已”。
      1949年,他从巴黎音乐学院学成归来后,长期在上海音乐学院执教,历任副院长兼作曲系主任。先后担任1956年柏林国际舒曼钢琴比赛、1960年波兰国际肖邦钢琴比赛、1964年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太后国际钢琴比赛评委,并在国内多次举行个人钢琴独奏会。他桃李满天下。六十年来,先后培养了朱工一、周广仁、陆洪思、罗忠镕、陈铭志、施咏康、胡登跳、施全波、陈钢、王西麟、王酩等一大批知名的音乐家。
      谈及恩师丁善德,作曲家王西麟对我说:“我内心非常感谢贺绿汀、丁善德两位院长。在1958年那个“大跃进”年代,贺绿汀扛着大旗,顶住了各种政治干扰,坚持按艺术规律办学;而他的合作者丁善德,以他杰出的专业水平和管理才能,在具体建院与教学上、专业上,制定出一整套科学的办院方针,团结并从海内外请来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专家教授。要知道,在那种特殊大环境下,坚持艺术规律是多么的困难,我就是‘贺丁体制’下的受惠者。
      “伟大的贺绿汀,坚持了艺术原则;而丁善德呢,中国应为有他这样的专家而感到庆幸。十七年来,贺丁就是在这样严酷的大环境下战斗的。他们良好的合作,为上音创造了宽松、健康的教育与学术氛围。‘贺丁体制’下的上音,是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培养出一大批出色的音乐人才。那时的上音,校风端、学风正;有学派、无帮派;师道尊严,惜才爱才,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正是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王西麟开始研究交响乐,成为中国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几十年来,他创作了七部交响乐,钢琴、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大量的室内乐、声乐作品。
      “我永远不会忘记丁先生对我的恩情。”王西麟哽咽地说。
      1981年全国交响乐评奖。王西麟的交响组曲《云南音诗》初评时因获得第一被报送上去。在最后决定时刻,评委中有人提出,王西麟因打人被关押过七天,他获奖不合适。丁善德拍案而起,他说:“打人归打人,公安局已处理。我们是评奖,只论作品,不能因小过而扼杀了一个有才华的作曲家。”在激励的争辩中,丁善德坚持原则,最后,《云南音诗》获得了全国交响乐评比第一名。这至关重要的一句话,使一部优秀作品见了天日。之后,丁善德还为这部作品写了评论。《云南音诗》问世后,几十年来,成为中国音乐会舞台上最受欢迎、上演最多的名曲。   “我想,全国人民都得感谢丁先生,是他救活了这部作品,成为人类共同的财产。”王西麟接着说,“丁院长坚持原则、敢讲真话、主持公道之举,实在令我辈钦佩。遗憾的是,音乐界这样的人现在不多了,这就是今天我们纪念丁先生的全部意义所在。”
      可这位一生奉献给中国音乐事业的德高望重的老人,生命中最后几年,却生活在忧郁寡欢中。他回想起自己一生,几十年来,在贺绿汀的领导下,他含辛茹苦地打理学院,可到头来还是遭到小人谗言,挑拨他与贺绿汀的关系。就这样,相识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两位音乐老人,亲密关系疏远了,他的内心里受到了重创。
      “我看得出来,父亲内心很纠结,很悲伤,但什么也不说。那天,他患感冒,去华东医院检查身体,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就离开了我们。”丁柬诺说。
      作品——不朽留世
      音乐学者钱亦平在《丁善德的音乐创作》一书中撰文道:“一个国家音乐水平的高低,主要要看音乐创作的数量与质量。为了肩负起这个重任,丁善德决心从头做起。”
      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先后花了七年时间,跟德裔犹太音乐家弗兰克尔,以及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的加隆、奥班等教授,将有关作曲的全部课程——和声、对位、配器、曲式学、作曲,重新又学习了一遍。严谨的治学方式,为他日后的创作与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作曲家,丁先生功底深厚,修养全面,创作涉及到交响乐、协奏曲、大合唱、室内乐、器乐独奏、艺术歌曲以及电影音乐等各个方面,仅编号作品就达三十五种。其中如《长征交响曲》《黄浦江大合唱》;儿童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钢琴曲《新疆舞曲》第一、第二号、《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等;艺术歌曲《延安夜月》《爱人送我向日葵》《丰收山歌》《蓝色的雾》《玛依拉》《想亲娘》等,都是饮誉海内外的力作。
      在“丁善德百年诞辰纪念音乐会”上,创作于1961年、由五个乐章组成的《长征交响曲》,在他的外孙余隆指挥下,焕发出新的内涵和生命力。这部不朽之作,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听来,依然在熠熠闪光,极具震撼力,可见丁先生的功力之深厚。
      而二十多年后首见天日的《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是丁先生晚年写给女儿丁柬诺的作品。在音乐会上,吴夷演奏得可圈可点。
      有关这部作品丁柬诺告诉我:“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从香港开完音乐会回来,我对父亲说,你可否给我写一部协奏曲?父亲同意了。那时我在中央民族歌舞团工作,必须演奏少数民族的东西。我给了他一些少数民族的素材。因为我觉得彝族非常有个性,这是中国少数几个与外国没有任何历史联系的民族。我到过四川大凉山,了解到他们是从奴隶社会中走出来的民族。有几十个支系。海菜腔、烟盒舞等非常好听。
      “等到父亲将作品写完,我却没有时间再弹奏了。这部钢琴协奏曲,写得很民族化。前二个乐章是海菜腔主题,节奏变化很大,有的一小节两拍,有的一小节三拍,节奏变化无常。第三乐章是烟盒舞。父亲是巴黎音乐学院毕业的,深受德彪西、拉威尔、梅西安等法国学派影响,这从他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出。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他不敢写,如和声变化等等。在这部协奏曲中,他没了思想禁锢,作曲技法全面发挥,写得既很现代,又非常民族化。
      “作品长期闲置,父亲觉得很遗憾,常常对余隆发牢骚。请别人弹吧,他总觉得很难符合他的要求,弹不出味来。这么一来,几十年过去了,这非常遗憾!”
      作为理论家,丁善德先生结合教学实践和创作实践,发表了有关音乐教育、创作心得以及作家作品研究的论文不下百余篇;并有《单对位法》《复对位法》《赋格写作技术纲要》以及《作曲技法探索》(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等学术专著问世。现在,一套完整的《丁善德全集》,已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他为中国的音乐事业,留下了一笔丰厚宝贵的遗产。
      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教授张建一与我谈及丁善德的艺术歌曲时说:“我在国外,我经常演唱丁先生的歌曲。我觉得,他的歌曲,真正称得上是艺术歌曲。因为艺术歌曲是有界限的,不是所有的歌曲都能称得上艺术歌曲。而丁先生的声乐作品,既有民族元素,又有西方技法,唱起来很舒服,与西方和法国艺术歌曲同在一个水准上,迄今仍为中国音乐界的一个高度。我唱完丁先生艺术歌曲后有一种遗憾,其实,中国有那么好的作品。可惜,他只留下了三十几首作品,他当院长之后,就没能留下更多的好作品。”
      张建一清晰地记得,有一年他去丁先生家,老人告诉他:“我写歌,不是歌写完后再写伴奏的,而是一气呵成,它是整体思考创作的产物。”一席话,使张建一受益匪浅。
      怀着对音乐先贤的崇敬之情,在丁善德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之前,张建一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2011年夏天,他联手廖昌永、黄英等名家,将丁先生的三十一首艺术歌曲,全部录成了唱片。之后,10月19日在中山音乐堂举行了一场艺术歌曲音乐会,张建一、廖昌永、黄英悉数登台。而所有一切,都出自对丁院长的一份特殊感情。为此,歌唱家们分文未取。
      “现在的音乐界,既急躁又浮躁,我觉得我们这些国外回来的人应该做点事了。作为上音的学生,我们以丁先生为楷模,不但要做而且今后还要继续做。这台音乐会,旨在光复中国的艺术歌曲,不仅是光复,还要传承下来。”张建一说。
      丁善德先生作为一位成功的作曲家,不是偶然幸致的,他在创作上以及其他诸多方面的成就,不仅是个人的成就,而是显示了中国新音乐开始成熟阶段的一代人的成就;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一代人为中国民族音乐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此可谓斯人已去,风范永存!

    推荐访问:已去 斯人 宗师 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