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语文课堂教学需重提的几个问题:一年级语文上册生字表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02 04:41:39 点击:

      近日,我到几所高中学校听了几堂语文课,有的课上得很成功,有的课就很值得商榷。这让我再一次思考语文课应当怎么上的问题。语文课堂不管呈现怎样的教学形态,但有一点必须保证,这就是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对于语文味,人们有不同的理解,但程少堂先生的观点最为大家认同,它是指“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有语文味的课堂,才是符合语文学科特性的课堂;有语文味的课堂,才可能是高效而有活力的课堂。但现实的情况很不乐观,不少教师的课上得低效、混乱而困惑。有鉴于此,下文所陈述的几个教学问题,我认为仍有重提的必要。
      摒弃散漫的文本教学,凸显明确的教学走向
      语文课堂教学是最丰富多彩、方法多样、形态万千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空间给无数语文教师提供了发展自我潜能、展现个性的舞台,这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千姿百态。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语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散漫性、随意性的倾向,乘兴而来,率性而为,无限拓展,旁逸斜出,这些现象比比皆是。这是必须摒弃的陋习。
      语文课堂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课堂教学走向。这个走向的确立,应基于两点考虑:一是教材的文本分析;二是学生的学情分析。一篇文章到底适合讲些什么,是旨在研读其文本本身,还是仅仅以这个文本为例子,它的教学价值在哪里,对文本的分析与把握,决定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当讲什么;学生有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到底会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疑惑,对学情的分析与把握,决定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当怎样讲,讲到什么程度。二者的综合考量,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个走向进行。比如对已接触了大量诗歌的高中学生讲授《兵车行》时,就应当探讨杜甫通过这首诗传达了怎样的主旨和感情,以及通过怎样的手法来表现的,他为何这样表现,而不是像李白那样天马行空式的梦游或是与神仙交游,以及诗歌呈现了怎样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征。再比如学习《荷花淀》,由于学生对小说这一文学样式有着较好把握,因此,研读的重点就应当落到精彩的对话描写、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上面,从而把握文本的散文化倾向以及非战争化倾向,获取独特的审美体验,体会独辟蹊径的写作思路与技巧。
      课堂教学走向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就容易把握教学节奏,也容易产生教学机智,从而使课堂教学“生成”多于“预设”,“智慧”多于“技巧”,“有效”多于“无效”。
      抛去简单的知性分析,强化鲜活的情感体验
      “知性”,经常被解释为“理智”或“悟性”。根据康德的理解,知性就是指主体自我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的、没有联系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并且联结成为有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一种先天的认识能力。不知从何时起,许多语文教师喜欢把知性从感性、知性、理性的认识过程中抽出运用,片面强调知性分析,学习一篇文章必须概括出段落大意、主题思想来,似乎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在围绕着这个主旨打转。这种简单的知性分析思维,影响很不好。由于教师一味满足于简单的知性分析,而忽略了学生情感体验的调动,久之,学生恹恹欲睡,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一位教师的作文讲评课是这样上的:上课开始,教师提出这是一节作文专题复习讲评课,然后他便在学生上次作文的基础上,分别从审题、立意、选材、表达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评,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导,最后教师读了几篇优秀的学生作文作为印证。整堂课,这位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针对性很强,可见是下了功夫的。尤其对学生作文的梳理、归纳,让人佩服其教学的敬业程度。但是这位老师的做法属于知性分析的范畴,呈现的是一种静态的课堂教学形态。这样的做法学生有收获,但教学还未能达到最佳状态。甚至可以说,教师的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因为学生的反应冷淡。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简单的知性分析的做法,向着以“体验”为主要形式转化。比如,将上述教师的做法稍微做一个调整,先把学生的优秀作文复印出来下发,或借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让优秀作文的作者给全班学生朗读,然后让学生进行评析,在此基础上,师生再共同从审题、立意、选材、表达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归纳。这样的做法以学生的“体验”为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容易达到饱满的情绪状态,教学效果必然要好得多。
      远离乏味的教学架构,营造富有情味的教学“场”
      我们常说语文教师要有激情,可出现的状况是,语文教师常常面无表情,冷得很。我们常说语文课堂是充满激情的课堂,可看到的常常是教学节奏缓慢,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情境枯寂。仔细考量起来,教学环节一个也不少,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但却鲜有让人动情、动心的教学场面出现。
      我们必须追求富有情味的教学“场”。所谓“场”,是指营造了一种情绪、情境,让学生身心投入到其中,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比如教学《荷花淀》一课,为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描写,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了分角色朗读,然后教师给予肯定,接着指出出色的朗读应建立在准确的理解之上,于是出现了下面一个教学片段:
      师:你(水生角色的朗读者)是如何理解、把握的呢?
      生1:该小声就小声,该大声就大声。
      师:也就是跟着说话的心理、情绪走。能否举例说明一下。
      生1:“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就应当小声读;“千斤的担子你先担着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就应当读得声音大一些。
      师:不错。(教师转向水生父亲角色的朗读者)你感觉自己读得如何?
      生2:还行。我在朗读时,语气里满是父亲的嘱托,目的就是让水生放心打鬼子,解除后顾之忧。
      师:(教师又转向水生嫂角色的朗读者)你是怎样把握水生嫂的角色朗读的?
      生3:读水生嫂(说的话)时,我尽量表现出她的温柔、善良、嗔怪、依恋的感情。
      师:举例说明一下。
      生3:你总是很积极的。
      (生3朗读重音落在了“积极”上,有学生表示异议,认为重音应放在“总是”上,教师指名一女生起立朗读,把握恰到好处,师生达成共识。)   之后,教师又提供了改写的“夫妻对话”片段,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加深理解。这样围绕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作品、进入情境、进入研读的氛围,课堂出现了和谐流畅的元素,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告别泛化的文本解读,注重从具体的语言研读入手
      有不少教师在处理文本时往往云淡风轻地过去,语文教学成了随意揉捏的面团。教师从教参中拎出几条结论,抛给学生,贴上标签,就算完事。至于这几条结论或观点,是如何得出的,教师自己也是一片茫然,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这可能跟教师文本研读能力的缺失有关,当然也跟教师的职业倦怠、思维惰性有关。
      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没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于是,文本的解读大多泛泛进行,缺乏深入其中的学习行为。久而久之,教师的思维懒惰被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文兴趣被进一步减弱。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令人尴尬的了无生趣状态。
      这种状态必须改变,改变的抓手就是语言。研究语言的运用,品析语言的特色,挖掘语言蕴蓄的含义,探求遣词造句的妙用,进行言语实践的训练,从而在语言的学习中把握文本,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仍以学习《荷花淀》为例。对于文本精彩的对话描写,只是泛泛地说它精彩不行,必须从具体的语言入手,研究、体会它是如何的精彩。比如夫妻对话,再比如几个女人探夫路上的对话,可通过分角色朗读,或齐读,接触文字,然后再通过比较、品析,把握文字背后的内涵、人物的心理以及性格特征,从而进一步把握小说的艺术风格。“你总是很积极的”,为什么用了一个带有否定意味的句式,却表达了嗔怪、骄傲的情感?“怎么了,你?”为什么不用常式句表达而是用了一个变式句?“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我不拦你”之后为什么用句号而不用逗号,有什么区别?文中水生嫂的两个“嗯”,表达了水生嫂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从“女人抬头笑着问”到“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之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当教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语言进行品析时,语文课堂就不再是宽泛、抽象地解读,而是在语言的学习中学会了语言。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明确的教学走向,鲜活的情感体验,富有情味的教学场,以及从语言元素入手进行解读等做法,精简了内容,还原了“人”的主体地位,切合了“语文”的特性,使语文课堂教学接近了语文课的本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对语文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构建,变得积极而主动,课堂高效而诗意。这既是一种教学技巧,更是一种教学智慧。
      □编辑 王宇华

    推荐访问:重提 课堂教学 几个问题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