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大唐宫廷第一血案|花落宫廷错流年 电视剧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4 04:42:24 点击:

      说到大唐,免不了就要提到玄武门。玄武门这地儿不太平,唐代政变中先后有三次“玄武门之变”。最著名的一次是秦王李世民发动的。所以,后来的人一提到“玄武门之变”,就是指李世民发动的这一次。这次政变也是一桩皇室兄弟间自相残杀的血案。
      看到这儿您要问了,怎么政变都选在玄武门?是这地儿邪门儿?还是巧合?都不是。唐初的玄武门是长安太极宫城的北门,是保卫皇宫的禁卫军驻扎重地,也是出入内宫的必经之地。而太极宫是唐初的政治中心,唐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主要在这里活动。太极宫的北门是玄武门,而南门是正门,又叫承天门。它正对长安城的中轴线天街和朱雀大街。门外与皇城之间,是一个宽达四百四十米的广场。唐王朝的许多重大朝外活动都在此举行,譬如改元、大赦、元旦、冬至大朝会,以及阅兵和受俘等时,皇帝都是登上承天门,文武百官群集广场,场面非常雄伟壮观。
      所以玄武门不邪门儿,而是一个战略要地,一旦发动政变,谁占领这个宫门,谁就在军事上处于优势地位。
      每一桩血案,每一次宫廷政变都有一个或多个诱因。那么玄武门血案的诱因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了皇族兄弟间的残杀?这得从皇子们的爹娘说起。
      咱们先说李渊,他出身贵族,是隋文帝杨坚的外甥,杨坚是他的姨夫。隋炀帝即位后,十分器重李渊。李渊也不含糊,做过刺史,在隋炀帝即位之初做了荥阳、楼烦两个郡的太守,这两个地方,一个在今天的河南荥阳,一个在今天的山西静乐县,后来,李渊还担任过殿内少监、卫尉少卿。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炀帝征伐高丽时,李渊在怀远镇督运粮草。这个时期,李渊奉命镇守弘化郡,就是今天的甘肃庆阳县。在这个地方,李渊广交天下豪杰,引起隋炀帝的猜疑。于是,公元615年,李渊被调任山西、河东,到达龙门时,遇上了毋端儿农民起义,李渊领兵击败了起义军,收编万余人,实力大增。第二年,他升为右骁卫将军,任太原道安抚大使,从此落脚太原,经营后来的起家之地。
      到了大业十四年(公元到618年)五月,隋炀帝的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在江都兵变,勒死了隋炀帝。然后立当时的秦王杨浩为帝,自己做大丞相。随后领兵十万北上,但被李密打败,宇文化及败走魏县(今河北大名东),毒死杨浩。自己称帝,建立郑国,第二年,过了一把皇帝瘾的宇文化及在聊城被窦建德杀死。
      隋炀帝一死,李渊在618年(武德元年)逼隋恭帝杨侑禅位,称帝建立唐朝,改年号为武德,定都长安。
      在建立唐朝一统江山的险恶斗争中,李渊的子女一直跟随他一同战斗。李渊和皇后窦氏共生了四子一女。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霸,四子李元吉,女儿是平阳公主。四个儿子当中,三子李元霸不幸早早地夭折了。
      李渊的夫人皇后窦氏也出身名门。窦氏的父亲窦毅在北周是上柱国,上柱国相当于大将军,是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而窦氏的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所以窦氏也是武帝的外甥女。这个窦氏不得了,在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时,窦氏曾恨恨地说:“我恨自己不是男子,无法为舅舅家扫除祸患。”吓得父亲赶紧捂住她的嘴:“别胡说!这是灭门之罪!”
      后来,窦氏大了要出嫁,知女莫若父,窦毅很清楚自个儿这千金不是个等闲之辈。什么样儿的男人才配得上她呢?琢磨来琢磨去,窦毅想了个辙――比武招亲。他让人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凡是两箭各射中一只孔雀眼睛的,就招为女婿。参赛人员不少,李渊也在。前边有几十人都没有射中,到李渊这儿两箭都射中了。窦毅很欣慰,便让女儿嫁给了李渊。
      这桩婚事蛮不错,李渊和窦氏堪称绝配。窦氏既聪明又有远见。有一回,隋炀帝看到李渊皱纹满脸,便随口开玩笑说李渊是“阿婆”。意思就是说李渊像个老太婆。李渊揣了一肚子闷气回到家,把事儿跟窦氏一说,窦氏喜滋滋道:“这是吉兆啊,你继承的是唐国公,‘唐’便是‘堂’,‘阿婆面’就是指‘堂主’啊!”窦氏指的是李渊将来要做皇帝,取代隋炀帝。而且,这说明隋炀帝对李渊不存戒备,谁会担心一个老太婆造反呢?窦氏这个文字游戏让李渊很开心。
      还有一回,李渊得了不少骏马,窦氏劝他将马献给隋炀帝,说皇上喜欢鹰和马,您是知道的,现在应该把骏马献给皇上,不该自己留着,招人闲言诬陷。李渊有点儿抠,舍不得这些骏马,后来果真被隋炀帝责问。窦氏在45岁时去世,李渊琢磨亡妻的话,越琢磨越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经常给隋炀帝送骏马送鹰犬,隋炀帝果然非常高兴,很快升李渊为将军。李渊流着泪对儿子们说:“我如果早点听你们母亲的话,早就当上将军了。”
      想想看,这样的父母,这样的家庭,造就出来的孩子会是省油的灯吗?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包括李元吉,都有巨大的抱负和能力。说句公道话,李渊的这三个儿子,都具有继承皇位,治理国家的能力。但咱也知道一道理,凡事都有好坏两面,三个儿子都是能人,可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何况三虎?为了皇位,三兄弟死掐是在所难免的。这是玄武门血案的诱因之一。
      另一个诱因则在李渊身上。李建成和李世民这两个儿子,都是他的最爱。李世民,在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七月率军攻打王世充的时候,才22岁。别看年纪轻,却能知人善任,有雄才有胆略,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大破王世充、生擒窦建德,平定河南、河北。为统一大唐江山立下赫赫战功。而李建成也相当精明强干,由于他的身份是太子,主要协助李渊处理京城内的政事,才干主要显示在处理政务上,功绩也不小。
      单论战功,李世民是明显大于太子李建成的,在军政各界威望很高。李世民当然不甘心只当一个区区的秦王,他的内心对皇位充满了渴望。李渊心里明镜似的,态度却实在叫人无奈。这位当爹的选择了中立。中立,看着是爱好和平,实际上就是袖手旁观,站一边冷眼看别人掐架。
      这里有一个插曲。唐旧史里记载,说在晋阳起兵时,李渊曾向李世民许诺:“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大白话就是:如果战斗胜利,天下是你打下来的,我就废了太子李建成,封你为太子。客观地说,这个记载基本上不靠谱。当初密谋起兵,连胜负都无法预料,怎么就把废立太子的事儿提到会议上来了?
      因此,李渊没给过李世民任何允诺,但他知道儿子的欲望。明摆着,秦王功勋卓著,才能出众。要不是必须按照嫡长子继位制安排继承人,李世民继承皇位也是名正言顺的。可偏偏李建成“游泳”游得快,率先来到这世上,被立为太子。你李世民再强,仗打得再牛,也只能当秦王,一等的亲王爵,你要觊觎皇位就叫贪婪,就叫狼子野心。为了满足孩子的野心。也为了抢救两兄弟日益恶化的关系,李渊别出心裁,给李世民搞了个“天策上将”封号,这个头衔,不过就是一个独立的向皇帝负责的军事策略参谋官,是一种拥有武将品阶的文官。仨锦旗改一被面儿,光环巨亮不值什么,与太子的封号相比,压根儿就不在一个档次。
      李渊这一手并没有从根本上安抚李世民。为了缩 短太子和李世民在军功上的差距,在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的时候,李渊特意派李建成去讨伐引突厥入侵大唐的刘黑闼。
      刘黑闼原是河北农民起义军首领窦建德部将,早在武德五年(公元621年),窦建德失败后,残余部下推刘黑闼为首领,重整旗鼓,起兵反唐。刘黑闼善战,很神勇,击败了李神通军,又大破李世绩军,仅仅半年时间,窦建德失去的故地就被他收复了。而后,他派遣使者勾结北方突厥,得到豪帅徐圆朗的援助。在武德六年(公元622年)在�州,今天的河北永年县东南,刘黑闼自称汉东王,年号天造。这一次,太子李建成奉旨征讨,刘黑闼败逃到饶阳,今天的河北饶阳,被自个儿部下给俘虏了,送到李建成军中,被处死。
      征讨刘黑闼,李渊打的主意就是让李建成建功。他以为这样就可以压制李世民的野心。别以为只有你能立军功,瞧瞧你哥哥,剿灭了刘黑闼,如今也是功勋显耀。人不光能打仗,处理政务也是一把好手,属于德智体全面发展。
      按理这让李世民无话可说。可惜,天不遂人愿。武德七年(624年)六月的时候,出了一个突发事件――太子一系的庆州都督杨文干叛乱。这时候,李渊正在长安以北宜君县仁智宫避暑,李世民、李元吉随从。李建成则留守京师。突然,有密报传给李渊,说太子李建成暗通庆州都督杨文干,正筹集军械谋反。这还了得!李渊立即召李建成往仁智宫见驾。李建成可慌了神儿,有的部下劝他据城起兵,有的劝他孤身请罪。李建成到底还是选择了孤身请罪。他见到李渊倒地便拜,磕头差点磕得昏厥过去。其实,李建成没有准备谋反,他是趁李渊出皇宫避暑,集聚军械,以抗衡秦王的势力。李渊知道以后,盛怒难平,就把李建成拘押起来,只供给粗食。
      而后,李渊令人传杨文干觐见,传令的人却把将李渊获悉密谋之事告诉了杨文干,杨文干干脆起兵。李渊便让李世民亲自出兵征剿。这一次,李渊开口了,他许诺说,如果得胜还朝后,就废太子,改立李世民。李世民满怀希望,率兵出征。他的大军还没到,杨文干军就已经溃乱,杨文干死于部下之手。
      可李世民万万没想到的是,父皇李渊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李渊把“杨文干事件”的罪过,算到太子和秦王两兄弟头上,认为正是兄弟不睦,才引发这一事件。于是,他再一次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各打五十大板,将太子府的王琏、韦挺,以及秦王府的曹参军杜淹等人,一同流放到远方。
      李世民觉得冤啊,自己带兵平叛,得到的回报却是部下被流放。父皇说话没个准谱,心眼儿也太偏。当老子的不讲诚信,儿子的心哇凉哇凉的。
      当然,关于“杨文干事件”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所谓“杨文干事件”原本就是李世民一手策划的阴谋。这个说法,真假暂且不论,要紧的是唐高祖李渊对“杨文干事件”的处理态度,成为了李氏兄弟残杀的导火索。
      从李渊内心来说,当然不愿意儿子自相残杀,他更怕隋文帝杨坚废立太子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当年隋文帝废了太子杨勇改立杨广,而后被害于仁寿宫中。李渊可不想重蹈这个覆辙。所以,他始终采取中立态度,尽可能地息事宁人,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在儿子们中间周旋。站在父亲的角度,他要制止太子伤害李世民;站在皇帝的角度,他又不愿废黜太子改立李世民。
      你可以是一个好皇帝,也可以是一个好父亲,但你不可以既是好皇帝又是好父亲。这就像夹在婆媳矛盾中的男人,整个儿一“双面胶”。
      李渊的处境比“双面胶”更糟糕,他有三个儿子。小儿子李元吉也不是庸人,秦王李世民手下有二十五员大将,领头的不是别人,正是李元吉。算得上元帅级人物。后来,李世民继承皇位,开创贞观盛世,在一些史书的记载中,故意丑化李元吉,说他有勇无谋,而且一肚子坏水。可见,谁手里掌握了枪杆子,谁就有了话语权。历来如此。
      说到李元吉的坏,那是肯定的,可谁不坏呢?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心眼儿少吗?手段不毒辣吗?皇宫水多深路多险慢慢�吧,你要没脑子没城府心里藏不住事儿,早晚当个冤大头。
      说实在的,李元吉的智商并不差劲。一开始,李元吉和他的二哥李世民并肩作战。在当初平定窦建德的战役中,李元吉一直跟随李世民。李世民对他这个弟弟也很器重。因此,李元吉一直是李世民这边的。可是到了武德五年,高祖李渊派遣太子李建成讨伐刘黑闼,李元吉跟随前往,在这次征讨中,李元吉投靠了大哥李建成。
      李元吉的这个举措,既不偶然也不突然。他倒向李建成一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两个哥哥对于皇位继承的争斗,已经半公开化。论战功,他不如二哥李世民;论政治资本和名声,他不如大哥李建成。如果要图谋皇位,就必须投靠更有势力的一方,联合起来击溃另一方,回头再与胜方较量。这孩子成语学得好,知道什么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于是,李元吉评估李建成和李世民两方的势力。
      首先,李建成是嫡长子,名正言顺的太子,东宫整体实力很强;而秦王府虽拥有谋士良将,但毕竟没有一块光鲜的牌坊。很显然,东宫的含金量比秦王府高。齐王府与东宫联合,其优势明显大大胜过秦王府。
      其次,李建成的性情相对温和、宽厚,容易相处;而李世民执法严明,眼里不揉沙子,一盆火似的性格。李元吉放荡散漫惯了,在李世民手下混事儿很难。
      这么一盘算,李元吉决定下注――投靠太子政治集团。
      对于这场赌博,李元吉是有信心赢的。身边又有小人忽悠他,说您这“元吉”二字,合起来就是个
      “唐”字,什么是天意?这就是天意。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倒炕,您才是大唐的真龙天子。李元吉不禁就有些得意。这孩子压抑得久啊,父亲李渊对太子和李世民的爱,显然胜过对他的爱。论功绩论威望论名分,太子和秦王都让他望尘莫及。被小觑和蔑视过的人,抑郁而不得志的人,久居人下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暗含一种报复心态。或许,正是这种报复心态形成了李元吉的政治野心。
      就这样,李元吉和李建成联合,共同对付李世民。
      于是,在武德七年七月,发生了一起谋杀事件。这一天,李渊为了缓和儿子们之间的矛盾,带上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去南城狩猎。狩猎的时候,开展了一个有奖竞赛,李渊命他的三个儿子骑快马射靶比决胜负。恰好,李建成手里有一匹烈马,这匹马又肥又壮,性格外向,连蹦带跳,马善被人骑这话到它这儿算作废。李建成把烈马牵到李世民跟前,先给弟弟戴高帽:说你骑术最好,这样肥壮的马只配你来骑。李世民也没多想,跨上马就去追鹿,骑了没几步,马像失了前蹄,突然仆倒,把李世民摔出数步之远,他爬起来再骑上马,不料马又仆倒,反复三次。李世民这才咂摸过味儿来,这是太子想谋害我啊!
      李世民怒气冲冲对身边的宇文士及说:太子想用这匹马来杀我,可生死有命,怎么能害死我呢!
      李建成听到这个话,就让嫔妃向李渊进谗言说:秦王自称自己有天命,当为天下之主,岂有滥死之理!
      同样的话,换个说法意思就大不同了。李建成希望李渊以谋反罪置李世民于死地。果然,李渊大怒,召李世民来见,厉声责备说:天子自有天命,不能强 求,你何必这么急!李世民赶紧脱冠连连叩头,请求李渊把自己交付法司调查。恰在这时候,有司报告突厥入侵,李渊才免了李世民的罪过,和他一起商量如何攻打突厥。这事儿就算一笔画过去了。
      如果说,“烈马事件”是李建成没有经过周密安排的即兴谋杀之作,那么后来发生的“毒酒事件”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精心策划的―桩谋杀案。
      这起谋杀发生在武德九年六月初一。“玄武门之变”的前三天。夜晚,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谋之后,请李世民到东宫赴宴。美其名曰联络感情,其实已备好毒酒等着要李世民的命。这个夜晚的气氛阴森压抑,席间,李建成和李元吉频频劝酒,李世民饮酒后,突然觉得心口疼痛难忍,由淮安王李神通扶着返回秦王府,吐血数斗,居然保住了性命。史载:“世民心中暴痛,吐血数斗。”这就是“毒酒事件”。
      然而,以上两个事件并不是没有疑点。咱们看“烈马事件”,李世民三次跌落马下,李世民是骁勇善战的沙场猛将,他能不识别烈马吗?就算一时大意,怎么会一而再再而三打马上摔下来?再说“毒酒事件”中的“吐血数斗。”《唐会要》明确记载,正元二年,京城斗酒150铜钱。据考古查实,唐朝的大斗容量相当于今天6公升,小斗容量仅相当于今天2公升。咱们姑且以小斗容量估算,也就是说李世民吐了七八公升血,不仅没死,而且三天后就生龙活虎,在玄武门发动政变,弯弓射杀太子李建成。这是什么样的身板儿啊?您觉得这可能吗?
      这两个事件是否真的存在?是否完全属实?是一个永远的谜。但有一个事实无法回避,那就是太子集团和秦王集团的斗争在武德九年进入了白热化。作为皇帝的李渊,很清楚事态的发展,他想来想去,想出一个主意,把李建成和李世民两兄弟分开。他召见李世民说:你平定海内,功劳很大,我是想立你做继承人。但你想想,建成年岁大了,当太子也很久了,我不忍心夺去他的地位。你们兄弟又不相容,同住在京城必定要争斗,我派你回到陕西道大行台,驻扎洛阳,以后陕西以东都归你,仍然准你建立天子旌旗。
      李世民听后跪地哭泣,以不想远离父亲为理由推辞。李渊却说:天下两个家,东、西两个都城,距离很近,我思念你就去看你,你思念我就来看我,不必悲伤。
      要说李渊这主意不算釜底抽薪,好歹也是扬汤止沸,天下分给你们哥俩儿,一人一半儿,谁也别跟谁抢,好好过日子。
      李世民没有办法,只得顺从父亲的安排。可就在他即将起程出发的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商议:李世民如果到了洛阳,又有土地又有兵。他要在京城待着,势单力孤,咱还能控制他,要办他也容易,这一去猛虎入林,后患无穷。
      两兄弟这么一合计,决定想办法让李渊放弃这个做法。于是,他们暗中派人给李渊上密奏,说李世民知道要驻扎洛阳,欢天喜地。看他的样子,是不再回来了,笃定要自己称帝。同时,又派李渊亲近的宠臣,去游说李渊,说明利害关系。李渊最终改变了决定。派李世民去洛阳的事就搁了下来。这时候的李世民已经被逼上了绝路,无论他有没有夺取太子之位的野心,都必须拼死一战。李世民不是没实力,也不是毫无准备任人宰割。看看太子集团和秦王集团的实力,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先说秦王府,真是人才济济,武将谋臣个顶个儿地厉害。武将有尉迟敬德、段志玄、程知节、秦叔宝、侯君集等人。谋臣则以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孔颖达等十八学士为主。这十八学士,不仅仅是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也是军事方面的智囊之士。一个团队,能力是一方面,关键得上下拧成一股绳,这才有战斗力。李世民团队也具备这种战斗力。历史上有句话,说是“自隋大业末,群雄竟起,皆为太宗所平,谋臣猛将,并在麾下”。而且,这些人相当忠诚,譬如程知节那样的忠良,抗旨也宁死不离开秦王府。
      太子府也不是一帮乌合之众。在李建成的手下,杰出的谋士有魏征、王琏等人。并且还拥有2000长林兵,屯驻在东宫的长林门,东宫是李建成一方的基本阵营。
      两方对比,可以发现一个问题,李建成身边实际上没有心腹,有重大事情要决断,并不是先同魏征、王硅等人商议,而是和李元吉讨论。就是说,谋划一个事情,李建成的谋士并不是从头到尾都参与其中。所以,太子集团只是靠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兄弟的智慧,而李世民这边就不同了,他身边始终围绕着三个心腹――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都是人精,两个人精抵得过四个人精吗?
      再看双方的兵士。玄武门之变当日,东宫太子府这边有2000精兵,而李世民一方就很弱。《旧唐书》上有这么一段记载:“六月初四,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9个人对垒2000人,你还不够人一口吃的。好在还有另一段记载:“六月初四,建成既死,敬德引七十骑蹑踵继至。”掰指头算算,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手下的武将谋臣和兵士加在一起,也不过80余人。但是最终他赢了,他以少胜多。确切地说,这不是一次战斗,而是一次谋杀。更确切地说,这是一场兄弟间的相互谋杀,对亲情的残暴屠杀。孔子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统伦理观念,是否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人际关系中真有一种什么也改变不了,摧毁不了的情感吗?
      不得不说,太子府和秦王府兵将谋士的实力,仅仅是双方力量对比之一。还有另一种力量,就是后宫的力量。在这方面,李世民完全不是李建成的对手。这和他们父亲李渊密切相关。李渊晚年的时候,有很多内宠和嫔妃。其中有两个宠妃是李渊的最爱,一个是张婕妤,一个是尹德妃。对于父皇李渊的这两个宠妃,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态度迥然不同,李建成利用太子的身份和她们结交,讨她们喜欢;而据旧史记载,李世民对她们从不曲意奉承。单就这一点来说,李建成和李世民性格里,都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儿,但李世民更坦荡、更大气、更男人。
      性格决定命运,这话不是真理,却真的有道理。
      张婕妤和尹德妃就在李渊跟前说太子的好话,传李世民的坏话。李氏三兄弟中,李世民其实是不圆滑的,或者说不善于适时妥协,应了关汉卿那句词儿: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这就够让两位宠妃讨厌的了,不光讨厌,还充满怨恨,怎么呢?因为这两位宠妃都和李世民有过矛盾。
      先说尹德妃,这位宠妃的爹叫尹阿鼠,是个欺软怕恶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有一天,李世民的谋士杜如晦打尹阿鼠门前过,没有下马,尹府里一帮杂役不由分说把杜如晦拖下马就打。事后,尹阿鼠心里害怕李渊怪罪,赶紧来个恶人先告状,倒打一耙,让女儿尹德妃到李渊面前告状说:“秦王手下的人蛮横无理,欺负我年迈的父亲,经过我父府邸,我父稍有些怠慢,就被他们痛打一顿。”儿子的手下痛打老子的丈人,这事儿说破大天去也是不孝,李渊愤怒之下也没调查,也不听李世民解释,就狠狠一通训斥。
      李世民和尹德妃仇怨就这样结下了。
      电视剧《贞观之治》里,把这个事儿搁到张婕好身上,是不符合事实的。事实上,张婕妤和李世民的矛盾在武德初年就结下了。这矛盾说起来不起眼,只 是为了一块田地。那时李世民当陕东道行台。“台”就是指在中央的尚书省,出征时,在其驻地设立临时性机构称为行台,又称行尚书台或行台省。在这个管辖区里,李世民有权处理所有事务。于是,他将辖区里的十顷田地赏赐给立了战功的淮南王李神通。要说这都不叫个事儿,可张婕妤恰巧也看中了这一大块田地,请求李渊下诏书将这块田地赐给自己的父亲。不就十顷地吗,李渊当即就答应了。可李神通不干了,这块地明明是秦王先就赐给自己的,凭什么你要我就给?不给,打死也不给。张婕妤哪吃这套,向李渊谗言道:陛下赐给我父亲的田地,被李世民夺去赐给了李神通。李渊为此很生气,他气什么呢?当然不是为一块田地生气。他气的是李世民,哦,如今你翅膀硬了,我的诏书成废纸了,你的指令成圣旨了,成何体统!提起这事李渊就不舒坦,向宠臣裴寂抱怨说,世民这孩子在外带兵,被他身边那些谋士教坏了,作风专制,不像是我以前那个孩子了。
      从这些事件可以想见,李世民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遇。太子齐王与他势不两立,后宫两名长舌妇争相诋毁。危机四伏!秦王府的幕僚们很害怕。骨干之一的房玄龄,当时任行台考功郎,考功郎这个官职,在六朝隋唐时期,隶属及其职掌的变化比较大。唐初的考功郎,与北朝略同,就是掌考课百官及考试秀孝,隶属于吏部尚书。做这个官,头脑当然很够用。精明的房玄龄对长孙无忌说:到了如今这个地步,一旦祸乱发生,就会血染宫廷,实在是国家的忧患,不如劝秦王“行周公之事”,使国家安定。这里的“行周公之事”肯定不是指做梦。说的是西周成王初继位时,因成王年少,由周公摄政。结果周公的两个弟弟管叔、蔡叔不服,发动叛乱。周公经过一番讨伐,诛杀了管叔,将蔡叔流放。
      史称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善于决断,合称“房谋杜断”。这个“房谋”真厉害啊,瞧人的论据多好――当年周公诛杀了亲弟弟。这对于李世民克服杀兄杀弟的心理障碍是一剂特效药。这里面有一个逻辑:众所周知,周公是封建社会道德标准的制定者。按照周公这位爷的崇高地位,自然干什么都是对的,那他杀亲弟弟也是对的。既然周公能够正义地杀弟弟,李世民当然也能正义地杀兄弟!
      房玄龄把这意思先跟长孙无忌说了,长孙无忌当即赞同,说自己心中也早有此意,只是不敢说出来,如今你说了,正合我心意,应当好好地告诉秦王。
      长孙无忌这时候的官职是比部郎中。所谓“比部”,是隋唐年间,在刑部之下设“比部”,使审计工作开始走向专业化、独立化和司法化。长孙无忌就是这一机构的高级官员。他与房玄龄、杜如晦一起去找李世民商议,说秦王功盖天地,应当继承帝业,今日的忧患恰恰是天助的机会,希望大王不要迟疑。
      而与此同时,太子李建成一方来了一手更为露骨的――瓦解秦王府的整体实力。
      首先是利诱,针对秦王骁勇的部将。李建成方派人装了一车金银器送给左二副护军尉迟敬德。唐初的时候,秦王府和齐王府都各置左、右六府护军。护军是勋官的称号。李建成此举拿现在话说,就是未来的国家领导继承人向高级军事干部行贿。而尉迟敬德当场就拒绝了李建成。他说秦王对自己有再世之恩,如今在秦王府做事,应当效命报答,如果我与殿下私交,就是贪利忘义,殿下会用一个贪利忘义的人吗?
      李建成又气又臊。
      接着,尉迟敬德把这个事情向李世民作了报告。李世民很信任尉迟敬德,说你的忠心像山岳一样牢固,就算给你的金子像北斗星一样多,你也不会动摇,太子送你东西,你就接受,这样可以知道他的阴谋。否则,灾祸就会降临到你头上。
      果不其然,这事过去不久,齐王李元吉就派人在夜里去刺杀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是什么样的人物?那是贴门上避邪,搁床上避孕的门神。他察觉到有刺客,就打开各层的门,安卧于床,一动不动。刺客屡次到了他的庭前,就是不敢进入。
      搞不定尉迟敬德,李建成又派人用金帛去引诱右二护军段志玄,同样遭到拒绝。
      笼络引诱不成,李建成换了一招,说起来也是老把戏一一他指使李元吉向李渊进谗言,诬陷尉迟敬德,企图让李渊下诏将其诛杀,在李世民的坚决请求下,才保住尉迟敬德性命。紧接着,李建成又谮毁左一马军总管程知节,要将他调离京城,到康州去做刺史。程知节抗旨冒死不肯离开。这还不够,李建成和李元吉分析,这秦王府里的谋士,关键人物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于是又向李渊谮毁,把房玄龄和杜如晦驱逐出了秦王府。如此一来,李世民的心腹谋士就只有长孙无忌留在秦王府中。形势非常严峻。
      走到这一步,难道李世民就一直没采取任何手段,只是一味退让吗?贞观史籍里有一段记录:谋士魏征“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就是说,当时任太子冼马的魏征,意识到李世民对太子的威胁,所以常劝太子早早下手,除掉李世民。从这里看出,如果李世民没有任何动作,他的态度是妥协,那么何来的威胁。所以,李世民并不像贞观史籍中所说的处处被动挨打,他没有坐以待毙,他干了两件顶重要的事儿。
      第一件:通过妻子长孙氏争取到李渊嫔妃的支持,收买东宫集团的心腹人物。
      第二件:收买了玄武门的值班将士常何。
      准确地说,对于夺取皇位继承权,李世民一直是有准备没决心。虽然他蓄谋已久,但何时夺位,以何种形式夺位,一直是不明确的,只能说句大白话:没逼到那份儿上,逼狠了咱也不憷。
      由于房玄龄和杜如晦被调离秦王府。长孙无忌、侯君集和尉迟敬德等人日夜苦劝李世民,让他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犹豫不决,去向灵州大都督李靖请教,李靖推辞,说无可奉告。李世民又向行军总管李世绩请教,李世绩也推辞,同样无可奉告。这两位可是了不起的人物,在初唐的历史中,都是颇具影响力的人物。李靖具有很高的军事指挥才能,熟悉兵法,战功卓著;李世绩则跟随李世民征讨窦建德、王世充,也立下过赫赫战功。这二位对李世民想要夺权的暗示置若罔闻,没有反应就是最大的反应。李靖和李世绩的想法无非有两个:
      一、李世民若诛杀太子齐王而夺权,势必产生变革,而变革直接导致的是权力的重新分配。李靖和李世绩当然不愿意因为变革影响到自己。
      二、李世民兵变是否成功,他们没有把握,从朝廷势力对比来看,朝廷官员基本都倾向于太子李建成,宠臣裴寂更是公开支持太子。宇文士及、陈叔达等人心里支持李世民,但又不敢公开;大臣封德彝则是首鼠两端。李渊每次外出,都让太子留守京城,这就使大臣和各地的都督大都依附于太子。因此,太子李建成在京城势力比李世民雄厚多了。说到底,李靖和李世绩是不相信李世民会成功的。如果支持他,一旦失败得罪了太子,将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因此,“二李”的态度是保持中立。这让李世民更加犹豫。犹豫并非心软。李世民很清楚,兄弟自相残杀,是古今大恶,这场争斗虽然早晚要发生,但李世民想等太子方面先发动,自己再以道义的理由去征讨他们。
      李建成何尝不是这样想呢?
      两兄弟的箭都搭在弦上,都想站在所谓正义的一 面,等待一个契机,―个突发的动力,将毒箭射向对方,置对方于死地。
      这个契机还真来了。
      武德九年,突厥郁射设率领数万骑兵,屯兵黄河以东。侵入大唐边塞,围攻乌城。李建成向李渊推荐李元吉带军北上征讨。李渊听从了李建成的建议,敕令李元吉为都督,右武卫大将军李艺、天纪大将军张瑾等人去援救乌城。李元吉这时就使了鬼心眼儿,他请求调用秦王府的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以及右三统将军秦叔宝等猛将同行,而且,还挑选秦王府里的精锐士兵来补充军力,全部编入出征的部队。
      这是一服猛药,先把你掏空,然后再杀你,让你一点抵抗力都没有。对比后宫力量和朝廷势力,东宫集团和秦王集团的差距很大。只有战斗实力有得一拼,这下可好,战斗实力也给你挖空了。人家是刀俎,你李世民是鱼肉。
      先前说过,李世民通过妻子长孙氏争取到李渊嫔妃的支持,收买了东宫集团的心腹人物。这个心腹人物就是太子宫率更丞王�。他向李世民秘密报告,说太子告诉齐王:“现在,你已兼并秦王的精兵猛将,拥有数万之众。我与秦王在昆明池与你践行,就在践行宴席上,派壮士将秦王杀死。然后上奏父皇,就说秦王患急病死去,父皇不会不信。到时候,我再派人进宫游说,要父皇把国事大权移交给我。而尉迟敬德等人也落到了你手里,正好将他们全部坑杀,谁敢不服?”
      率更丞这个职务,是“掌宗族次序、礼乐、刑罚及漏刻之政令”,一把手是率更令,率更丞是两个副手之一,级别是从七品上。从职务来看,这个率更丞王�应在太子率更寺任职。作为太子率更寺的官员,王�提供的这个情况应该是可信的。而且,李建成、李元吉利用这个时机下手,也是符合逻辑的。
      李世民立即把王喱的密报告诉给长孙无忌等人。为了彻底清除李世民的心理障碍。幕僚们循着房玄龄“行周公之事”的思路,找出新的论据:假如当初舜在疏浚水井时,没有躲过他父亲与弟弟在上面填土的暗算,他便成为井中之鬼了;假如当初舜在粉刷粮仓时,没有躲过他父亲与弟弟突然放火的毒手,他便化为灰烬了。怎么能够登上天子之位,使自己的恩泽遍及天下呢?所以,舜在父亲用小棍棒打他时,就忍受了,在父亲用大棍棒打他时,就逃跑了。这是因为舜心目中所考虑的只有大事啊!
      李世民目前的状况,正如舜当年被自己父亲和弟弟的联合暗算一样。李世民的心理障碍就这样被他的幕僚们层层打通。最后,他决定让人占卜,看是否应该立即采取行动。恰好这时,张公瑾从外面进来,一把将龟甲扔在了地上,说:占卜是为了决定疑难之事,可是现在的事情并无疑难!而且,如果占卜的结果不吉利,咱们就不采取行动了吗?
      至此,李世民下了决心,命令长孙无忌去召集房玄龄和杜如晦。在场的幕僚们很担心,担心什么呢?房玄龄和杜如晦已经遵旨不再侍奉秦王,私下来见是死罪,恐怕他们不敢来。李世民拿了自己的佩刀给尉迟敬德,嘱咐说:你去看他们的态度,他们若不肯来,就把他们的头砍来!
      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一同去见房玄龄和杜如晦,告诉他们,秦王已决定大计,你们应急速入府共同商议。房、杜二人便穿上道士的衣服,秘密回到秦王府。
      这一天是武德九年六月初三。就在李世民和他的幕僚们深夜密谋之际,天空中出现了太白星。这时候有个人把这一气象,密奏高祖李渊,说是“太白星见于秦封地的分野,秦王会拥有天下。这人是谁呢?傅奕。他曾做过隋朝礼部的属官。精通天文历数。”唐初任太使丞,又升太史令。现在看起来,这个傅奕算是唐初的自然科学家,曾反对过佛教,甚至建议李渊把十万僧尼配成夫妇,繁育后代,益国足兵。这样一个无神论者,这时刻提出如此荒诞的气象预言,很难让人相信他没有受人指使。
      接到密奏的李渊连夜召李世民来见。李世民和他的幕僚们很为难,李渊此时召见,笃定是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去不去见呢?去,恐怕凶多吉少;不去,皇上必生疑心,对兵变不利。
      商议之后,李世民还是去了。他吩咐长孙无忌密奏李渊,指出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这样可以拖延时间。安排妥当,李世民便去见李渊。
      出乎意料的是,李世民一到李渊那里,李渊竟然拿出傅奕的密奏给他看,李世民看完,心惊肉跳,跪地哭诉道:这是说我谋反啊,对于兄弟我无所亏欠,如今他们要杀我,好像是要为王世充、窦建德报仇,儿臣冤死,魂归地下,永远离开君亲,不见这些贼人,见了都感到羞耻,父亲可随意处置我!
      恰在此时,长孙无忌的密奏来了。李渊阅完奏章,表情惊愕而愤怒,把奏章一扔,对李世民说:明日追查这个事,你应该早些来朝参。
      这个炎热夏夜,李渊内心有没有一种强烈的不安?会不会有一丝不祥的预感到――就在明天,他将同时失去两个亲生儿子。
      事实上,他做梦也没想到。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清晨。秦王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等人,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还记得李世民收买了两个人吧。一个是太子宫率更丞王�,另一个是玄武门的值班将士常何。正是这个常何,使李世民等人顺利进宫。
      此时,张婕妤暗中得知了李世民密奏里的内容。她急速通报太子和元吉。李建成遇事就找李元吉商量,今儿也一样。李元吉的意见是,咱们应该率领东宫、齐王府的兵马,托病不上朝,看情况再说。李建成则认为兵防都已齐备,应该同去上朝。李元吉的意见,李建成几乎都予以采纳,唯独这一回他没听从。
      这就是命!
      那么,李渊这时在做什么呢?他打算召集裴寂、萧�、陈叔达等人,询问关于太子和李元吉的事情。
      李建成和李元吉从玄武门进宫去面见父皇李渊,到了临湖殿,发现殿周围人马闪动,感觉情况不妙。要说这两兄弟反应也够快的,立刻掉转马头,飞一般往回疾驰,打算返回东宫府。但是,已经晚了。李世民拍马追来,高喊李建成“大哥”,这是李世民最后一次呼唤自己的哥哥。李元吉看出李世民的意图,举起弓箭要射杀李世民,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另有缘故,拉了三次也没把弓拉满,箭在中途落地。这就是命,这就是纯粹意义上的你死我活,你可以说李世民是出于求生本能,他举箭瞄准李建成,
      “嗖”一箭过去,将李建成射死于马下。紧接着,尉迟敬德率领七十骑赶到,射杀李元吉,李元吉坠马。此时,李世民的马忽然受惊,直奔树林,被树枝挂倒,半天没站起来。李元吉很快朝李世民跑来,夺了李世民的弓企图将他扼杀。危急时刻,尉迟敬德追来,李元吉才放过李世民,往武德殿奔逃,尉迟敬德赶上,射杀了李元吉。
      李建成丧命的噩耗很快传到东宫,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叹息说:他活着的时候,我们接受他的恩惠,他死了我们怎么躲避他带来的灾难啊!随后他与东宫副护卫车骑将军薛万彻、屈喱、谢叔方等人率领东宫、齐王府的两千精兵飞奔到玄武门。李世民手下将领张公谨力大,将宫门紧闭,颇有一夫当关,万夫难开的气势。薛万彻军无法进入。掌管宿卫兵的云麾将军敬君弘,驻守玄武门,挺身出战,与内府中郎将吕世衡一起战死。   宿卫兵和薛万彻军鏖战很久,薛万彻攻不开城门,就击鼓喧嚣,扬言要去攻打秦王府。这时候,秦王府的兵力都聚集在玄武门,府中只留下房玄龄、杜如晦等文官,还有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以及两个孩子承乾和青鸟。秦王军将士很惶恐,恰好尉迟敬德提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首级赶到,东宫和齐王府的人一见首领的脑袋,立刻军心涣散,作鸟兽散。薛万彻控制不住局面,带着数十骑兵仓皇逃往终南山。
      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最后干了一件事――他杀了敬君弘,对他的部下说:这也足以回报太子了!之后,解散了军队,逃往郊野。
      此时,皇帝李渊还丁点儿不知道玄武门的事情。突然,尉迟敬德全身披甲,手持长矛,闯入宫中。李渊很吃惊,大叫谁在作乱?你们来这里干什么?尉迟敬德说:太子和齐王作乱谋反,秦王派兵讨伐,现已将二^、诛杀,恐怕惊动陛下,所以派我来保卫陛下。
      可以说,李世民这时已获得了胜利。然而,他赢得实在很侥幸。人说九死一生,而李世民是“五死一生”,他的第一死:李渊将傅奕的密奏给他看,说明李渊对这个秦王已存戒心,可以谋反罪将他诛杀。第二死:太子和齐王密谋在昆明池对他下手,如果不反抗,必死无疑。第三死:齐王李元吉的弓拉了三次没有拉满,当李世民跌倒树林间,李元吉赶上要杀他,尉迟敬德出现了。这才逃过一劫。第四死:双方兵力之悬殊,东宫有长林军,齐王手握征讨突厥的统兵权。如果不是李世民收买了玄武门值班将士常何,先行进入宫中,后果不堪设想。再者,如果常何临时叛变,李世民也将死于太子之手。第五死:如果不是尉迟敬德提着太子和齐王的人头及时出现,薛万彻去攻打秦王府,势必会拿长孙氏及其孩子相要挟,事情恐怕又是另一种结局,李渊会放过他吗?
      一切生死成败,尽在转瞬之间。这就是命!历史很无奈,但,历史从不曾心软。
      事已至此,李渊没有任何办法。他问裴寂等人:没想到发生这样的事,没想到他们兄弟之间,竟是这样一个结局,现在应该怎么办?
      心里一直支持李世民而不敢公开的萧璃、陈叔达等人回答:当初,建成和元吉没有参加起义,对于帝国的建立没有功劳,因而他们嫉妒秦王,共同设下毒计,要加害秦王,如今秦王嫉妒他们,已将他们诛杀,秦王功盖过世,全国归心,陛下若封他为太子,将国事交付于他,就不会发生事端了,天下就太平了。
      此刻的李渊,既遭受丧子之痛的打击,又被惊吓。极度悲伤、震惊中的李渊,已然没了主意,只得听从近臣的建议,他说这样很好,这也是我的心愿。
      事情平息之后,李渊召见李世民,对他进行安抚。他抚摩着李世民的头说:这些日子以来,朕差点被人言所误。
      李世民跪在地上,脸庞紧贴着父亲的胸膛,泣不成声,长久痛哭。他真的伤心,真的痛苦。他终于获取了皇位,终于能执掌朝政国事,而得到这一切所付出的代价何其巨大。可悲的是,这一切值得还是不值得,由不得他做主。他忽然感到无比的空虚和悲恸,他为他的父亲哭泣,为他的兄弟哭泣,也为自己哭泣。
      玄武门事变后,李建成的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武安王李承训、河东王李承德、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以及李元吉的儿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等,接二连三被诛杀。这就是宫廷政变的特点之一,失败一方的亲属家眷无一幸免。讲究的是斩草除根。
      而且,李世民手下的将领们,还想杀尽李建成和李元吉府里的数百人,并没收他们的家产。正要动手,尉迟敬德出面制止,他说:罪在两个元凶,他们已经死了,若再滥杀无辜,宫廷会不安宁。将领们这才罢手。
      就在当天,高祖李渊下诏说:赦免天下,叛逆罪人只是李建成、李元吉。其余参与者,全不追究。国家政事由秦王处理。
      六月初五,逃匿的冯立、谢淑芳等人,相继投案自首。薛万彻仍逃亡在外,躲藏起来。李世民屡次派人劝解,薛万彻才回长安投案。李世民认为,这些人忠于他们的主人,是义士。全都不予追究。
      对待东宫的将士,李世民的态度很宽容。而太子府和齐王府的男性家眷几乎被杀尽,女眷则被收入宫中。只剩下一个,就是齐王李元吉的爱妃杨氏。这个杨氏很神秘,在新旧《唐书》的后妃传里都没她。只是留下她和李世民的一段恋爱野史――
      据说,这个杨氏原是长安城的一个舞伎,美艳异常,清纯且勾魂,又善吟诗作赋,是一个极有品位的女人。相形之下,李元吉相貌粗鄙,性情阴郁,他利用自己的皇室地位,将杨氏弄到手。杨氏犹如一朵鲜花插在那什么上。可是,婚后没多久,李元吉就厌倦了这朵花,又去找别的花往自己身上插。杨氏呢,便独守空房,任青春年华落花流水而去。李世民与杨氏结识后,总是寻找初会接近她。
      玄武门政变时,杨氏23岁,目睹自己的丈夫惨死在亲人手里,对李世民是又爱又恨。后来,在长孙皇后的同意下,将李明过继到齐王李元吉的名下。《旧唐书》记载:“诏令继巢敕王元吉后。”就是说,这个过继给齐王李元吉当儿子的李明,最终被地方官员杀死。但是,没有关于杨氏这个齐王妃的记载。所以,关于李世民“杀弟夺妻”一说,“杀弟”是真,“夺妻”未必能成立。
      玄武门之变后两个月,李渊诏令传位于新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听信房玄龄等人的劝解,推辞不接受。李渊只好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自此开创贞观盛世。而玄武门政变,终究是李世民人生中惨痛又黑暗的一笔,无法抹去。
      
      选自《历史罪》

    推荐访问:大唐 血案 宫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