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表示惊讶震撼的诗句 我的惊讶与震撼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5 05:00:02 点击:

      我编译过《外国诗歌经典》,选译过《英国历代诗歌选》,阅读过世界各国的许多诗歌作品,阅读过自《诗经》到白话新诗的无数中国诗歌作品。我的阅读范围不算广,但对中外诗歌也涉猎不少。但我从未读到过像骆英《7+2登山日记》这样内容、这样风格的诗歌作品。这样的诗,使我惊讶,使我震撼!
      惊讶与震撼
      骆英(本名黄怒波)从2005年2月到2011年5月,6年多的时间内,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珠峰所处的亚洲之外的六大洲(非洲,北美洲,欧洲,南极洲,南美洲,大洋洲)的最高峰,再加上到达南极点和北极点,所以称7+2。其间登珠峰三次,第一次到达海拔8700米处,第二次从南坡登顶,第三次从北坡登顶;两次登顶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峰。每次登山和抵达两极后他都用诗体日记方式,记下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于是成了这本举世无双、前无古人的诗集《7+2登山日记》。
      为什么惊讶?因为拥有巨大财富的企业家黄怒波不把他的财富挥霍于销金窟,而是用来从事于艰危的登山运动、探险事业。
      为什么震撼?因为诗人骆英不是把他的诗才消耗于风花雪月、哀感顽艳,而是用来铭记挑战死亡极限的壮举,探索自然和人生之奥秘的伟业!
      黄怒波――骆英,是成功的企业家、成功的探险家、成功的诗人。他一身而三任。他是诗意的企业家,诗化的探险家。他的立足点,是诗。他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诗。他本质上是诗人。他不仅以他的财富资助诗,也以他的才华创造诗。正如他登上高山那样,他的诗也达到了某种高度。
      骆英出身于中国西北一个贫困的家庭。他是靠自已的努力,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他从事过多种劳动,最后成为企业家。但他是个永不会满足于物质成就的人。他所从事的企业,成就于城市,但他的精神,却拒斥城市。他在《都市流浪集》的诗篇里,给城市定性为摇头丸、毒品、二奶、谋杀者、蟑螂和老鼠的巢穴,是惊恐、慌张、失魂、腥臭、腐烂和死亡的渊薮,指出“都市的路都通向坟场”。因此,骆英想到逃避,他的向往投向童年的故乡。但时间不会倒流,骆英毅然摆脱喧嚣的城市,把高山和极地当作童年,当作故乡,当作赤子天国。于是他把七大洲的最高峰,包括世界最高峰,和南北两极,都踩在脚下。
      骆英的诗《向上向上》写足了攀登者锲而不舍的向上精神。四次重复的叠句把这种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登山时,背负着神圣和庄严,爱国主义精神喷涌而出。他的背囊中有一面五星红旗,但这不只是红色布质纤维,它是――祖国!“这是我的中国,我无法后退”,“我是一个背夫,我无法后退”,“向上,我的中国绝不能滑坠”,诗句如此波涛,一浪推一浪,涌向高潮。而到最后:“我的中国在背包中很温暖,很安宁”,如此温馨,如此深情,使所有的呐喊和呼号都黯然失色!
      在《珠峰颂(之二)》中,骆英写道:“从8844米的高度……我向东向西向北向南各走了三步/从此,一个祖国就有了一个特殊的印记/在雪镜后泪水突然喷涌而流……/在阳光下我像大兵一样直立/我因此增加了人类的高度。”骆英身高1.92米,他所说的“人类的高度”另有含义。这些是诗句中蕴含的生命意识、人类意识、历史意识、时空意识,在李白、杜甫、韩愈的诗中,似乎难以找到。
      感恩与静穆
      济慈1818年8月登上苏格兰的本•尼维斯山,到了山顶。他写下了十四行诗《写于本•尼维斯山巅》。诗中说:“我下窥巨壑,只见氤氲的烟岚/覆盖着深谷,我知道这样子正像/人类心中的地狱;我仰望上面,/上面是愁云惨雾,人类对天堂/描述的也就是这样……”济慈接着说,他看到的都是尘雾,而人看自己也是这样的朦胧,在人的“思想和智力的天地里也是这样”。济慈的心情是如此悲悯!
      骆英在《珠峰颂(之三)》中说,“此刻我在顶峰如天使远眺”,把自己视为天使!天使有着怎样的眼光?他在《珠峰颂(之四)中说,“我站在世界之巅/眼含热泪面向世界/我等待朝阳升起作证/在群峰点亮时我向它们致敬/……举起手我以人类的名义抚摸天堂/我在天空划出金色的印痕/我在峰顶刻印白色的玫瑰/然后在花蕊中久久跪定……”他跪下,祝愿自己的灵魂永远干净,祝愿这个世界永远温情,祝愿自己的爱人永远美丽,祝愿死去的山友在冰雪下永远安宁……可以体悟到,骆英的心情与济慈的心情不同,济慈是无限悲悯,骆英是万般感恩。但感恩意识和悲悯意识却能在人性的焦点上安榫、契合。
      歌德1780年9月登上伊尔美瑙的吉息尔汗山。在山顶木屋的墙壁上,他题了一首小诗《漫游者的夜歌》:“一切峰顶的上空/静寂。/一切的树梢中/你几乎觉察不到/一些声气;鸟儿们的静默在林里。/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冯至译文)全诗体现着山顶之夜的安静和宁谧,表达了诗人歌德沉凝、静穆的精神状态。骆英写于山顶的诗,与歌德的这首诗,有什么可比之处吗?
      骆英在《登山之后》中说,“终于回来了/大本营就像我千年的家/顶峰是我永生不想再回攀的地方/看来去敲天堂的门与敲地狱的门一样艰难……/登山者依然向上行进……/死亡与否其实都已经与我们毫无关系。”骆英笔下流淌的不是宁谧和静穆,他用笔表述对死亡极限的挑战,表述生死的搏斗,对死之恐惧的放逐。一个真正的登山者是这样想的,一个真正的人生搏击者是这样想的。骆英这种最后的“遗忘”,也许能与歌德的静穆找到契合点。
      屈原作《天问》,全诗374句,提出172个问题,涉及宇宙、人生、历史、神话、传说,表达作者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方方面面。基督教《圣经》、印度《梨俱吠陀•创造之歌》、伊斯兰《火教经》中也有“六问”式的文句。骆英在《珠峰颂(之一)》中一开头就说,“在地球之巅我久久注视世界/一挥手我就指证了五湖四海/其实我只是想向天堂问一句话/为此我整整爬了一千年。”到结尾处又说,“在雪地上我深深跪下来/其实我只想向天堂问一句话。”骆英爬了一千年为了向天堂问一句话,可见他是何等的虔诚,可见这句话是何等的重要。但骆英到底要问的是什么,他没有说出来。骆英不会重复屈原,也不会重复《圣经》……那么,他要问的是什么?什么是骆英的“天问”?我想,答案也许可以寻觅到,在我们把骆英的《7+2登山日记》和其他诗作全部研读、思考之后。
      艾青在他的诗论中提倡诗的散文美。散文美与散文化是两个概念。如果把诗写成分行的散文,那就等于放弃了诗。而散文美则是摒除刻意和做作,追求自然,近于李白的“天然去雕饰”。我读《7+2登山日记》,开始时觉得这些诗有散文化倾向,太随意了。但一读再读,感觉不一样了。这部诗集的特点是它的现场感和即时性。有些感觉和思想如闪电或流星,是稍纵即逝的,第一时间的捕捉非常重要。这一点,骆英做到了。他留下的不是起居注的流水账,而是思维和感觉的瞬息闪光之诗体记录。
      如果这些经历和感受经过沉淀、回思,重新加以构思,撰写新的锦绣篇章,也未尝不可。但必须警惕:不要磨光锋利,不要丧失一点一滴的新颖和鲜活!
      这部诗集中的作品都是即时写成,没有一朵“明日黄花”,但并非率尔下笔的急就章。在不作任何刻意追求的流露中,诗歌艺术如生机蓬勃的野草那样自然生长。

    推荐访问:惊讶 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