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魅力课堂探讨 对课堂互动中机会均等问题的探讨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9 04:45:21 点击:

      摘要:课堂教学是影响教育机会均等的一个微观层面,课堂互动又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常见教学组织形式,因此,课堂互动机会均等的探讨对研究教育机会均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课堂上,教师因为学生的性格、成绩、性别对其产生不同的期望,从而在课堂互动中出现机会不均等的现象。文章从课堂互动机会不均等的表现中进行探析,寻求产生不均等的原因,并就优化课堂互动、促进教育机会均等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教育机会均等;课堂互动;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0-0093-03
      一、课堂互动中存在的机会不均等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动态交往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并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
      程。[1]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关系。”[2]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也是在课堂互动中影响机会均等的最重要因素。但是,教师因为学生家庭背景而影响对学生的认识、教师在长期教学中对学生的“刻板印象”、教师的职业倦怠等,而这些因素最容易导致课堂互动中机会不均等的存在。
      从学生的成绩来看,教师更愿意与成绩好的学生互动,其次是与成绩差的学生互动,而与成绩一般的学生互动最少。成绩一般的学生既没有成绩好的学生在互动中反应快,又比成绩差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因此在课堂互动中他们往往是“沉默者”。
      从学生的职务来看,教师与班级干部的互动明显多于非学生干部的互动。班干部一般由成绩好的学生担任,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在课堂互动中也能与教师积极配合。
      从学生的配合程度来看,教师往往会和积极配合的学生进行互动,那些积极配合的学生往往也是成绩比较优异、性格比较活泼、担任班干部的学生。
      从互动的性别来看,在小学阶段,教师大多都认为女生成绩比男生优良,她们能较长时间坚持学习,比较细心,她们比男生成熟,比较容易开导,因此女生在课堂上得到表扬和教学接触多于男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也多于男生。
      从互动的形式来看,教师往往会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但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课堂秩序和教学质量,教师会较少地选择生生互动,从而在课堂互动中导致机会不均等。
      总之,从教育机会均等的视角来看,教师在组织课堂互动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组织课堂互动时,对学生选择性的交往,使一些学生在互动中处于“失语者”的状态;教师选择的互动方式不合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使课堂互动失去应有的效果;教师在互动中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进行互动,造成师生互动地位的不均等。
      二、对课堂互动中机会均等存在问题原因的探析
      对于在课堂互动中机会均等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影响课堂互动机会均等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教师互动中机会均等观念的淡薄。学生在课堂互动过程中的教育机会均等主要指的是,学生享有均等的课堂互动参与机会;学生享有均等的课堂互动资源;学生享有均等的课堂互动内容;学生享有均等的课堂互动时间;学生享有均等的教师互动期望;学生享有均等的互动评价等。
      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是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认为课堂互动只是服务于教学的一种方式,有没有课堂互动都无所谓。或者是在课堂互动中,对互动对象的选择则是选择那些有利于自己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但在课堂互动中,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认为,小学生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他们追求任务完成时获得的成就感及由此带来的长辈的认可和赞许。教师在培养勤奋感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如果小学生在游戏、学习上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就容易形成自卑感,有经验、耐心的教师有可能使自卑的学生重新获得勤奋感。因此,教师在课堂互动中是否做到机会均等,会对小学生完成自身发展任务而产生影响。
      2.教师教学能力造成的机会不均等。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是影响互动效果、互动机会均等的直接因素。教师的教学能力涵盖十分广泛,包括了解学生的能力、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能力、言语和非言语表达的能力、课堂教学调控能力等。[3]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课堂互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影响课堂互动效果的最重要因素。
      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是课堂组织能力的高低也影响了课堂互动中的教育机会均等。教师若不擅长课堂组织,则会选择那些有利于自己课堂教学进行的互动对象,或者对互动形式的选择,只选择师生互动,不选择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在课堂互动中占据主要地位,师生互动虽然能直接对学生个体产生有效的影响,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互动的学生个体有限,过多地运用这种互动形式会影响其他没参与互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互动中的组组互动组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互动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合作性学习的开展。生生互动则有利于学生同伴关系的发展和自我概念及人格的发展。
      3.互动地位的差异造成机会不均等。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提出了“交往教学论”,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处于交往的关系中,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质体现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之中,即平等主体的师生之间以文化的传承为中介的建构型互动过程,并由此个体自由生成和发展,各方面潜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实现“教学相长”。[4]
      课堂互动无论是师生互动、师组互动,还是小组互动、生生互动,占据主导地位的都是教师,学生则是被动地进行互动。这种“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削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新课程理念下的互动过程,要营造平等、相互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互动地位的差异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时,不利于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利于课堂互动机会的均等。
      4.教师期望差异造成的机会不均等。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是一种“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若认为学生有培养前途,给予很高的期待,也激起了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两者交融贯通,从而产生了“皮格马利翁效应”。简单地说,教师用自己的结论期待着事实的发生。教师期待效应存在的事实要求教师对全班每个学生都给予同样的期待。   但事实上,有很多教师则是根据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期待,一般而言,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对学生不同的期望,主要受学生性别、性格、学习成绩、班级地位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教师对待不同学生不同期望、不同的评价与不同的情感态度是导致课堂互动机会均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优化课堂互动、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对策
      针对课堂互动机会均等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
      1.树立教师的机会均等观念。课堂互动之所以存在机会不均等的现象,首先是教师没有树立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所有的学生,但是长久以来,人们对课堂互动机会均等的认识不足,忽视了课堂互动也是造成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一个因素,这种认识上的模糊性导致了很多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只关注是否组织课堂互动、课堂互动的效果是否明显,而没有注意到课堂互动机会均等。
      教师要树立课堂互动机会均等的观念。而正确的学生观和学生权利的有效认识,则有利于教师课堂互动机会均等观念的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可以使教师认识到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是平等的,由此才能避免教师因太多的主观因素来看待学生,从而有利于课堂互动机会均等的实现。学生权利的意识,可以确保教师在课堂上,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互动中都得到平等的对待,自觉追求课堂互动机会均等。
      2.提高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提高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也就是要提高教师了解学生的能力、选择和组织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互动内容的能力、运用恰当的互动方式、课堂调控能力等,这些也是影响课堂互动机会均等的因素。良好的互动设计,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课堂互动的不均等现象,但在微观程度上激活了一些对互动不感兴趣的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扩大了课堂互动的覆盖率。
      教师可以通过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多试讲几次,从而获得其他优秀教师的评价和建议,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同时,教师在平时深入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习惯,并从这些客观因素中掌握课堂互动机会均等。如针对不积极参与互动的学生,要了解到其不参与的原因,再“对症下药”,使学生都能更积极地参与互动。
      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掌握互动中的教学能力和技巧,以避免因互动能力不高带给学生互动机会不均等。
      3.建立有利于互动的师生关系。“交往论”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理解的人与人的关系,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5]因此,在课堂互动中教师要建立有利于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师建立和发展积极、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相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与教师进行互动的能力。
      学生的平等地位体现了学生受教育权的公平性,教师不能因为自己的偏见就剥夺一些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应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在互动过程中,不管是成绩好还是差的学生、男生和女生、外向和内向的学生,教师都应一视同仁,并且要对学生有同样的期望,不会因学生的成绩、性格等原因而降低对学生的期望。教师要主动建立师生双方相互信任、良好合作的关系,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努力做到课堂互动机会均等。
      4.采用灵活多样的互动形式。课堂研究专家古德和布罗菲提出了课堂三类“任务结构”,即个人性的、合作性的、竞争性的。[6]个人性的互动主要发生在教师与全班、教师与个体之间;合作性的互动主要发生在教师和学习小组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小组成员与小组之间,竞争性的互动主要发生在个体与全班、小组与小组、个体与小组之间。
      合理设置学生的互动次数,在小学阶段,每节课应在 3~5 次为宜,不要过多地安排学生的互动学习,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以保证互动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只以单一的师生互动操作整节课,以免学生产生认知疲劳。因此,教师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互动形式,这样通过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互动,使所有的学生都处于课堂互动中。
      现代教学论主张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重要方式,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进行组组互动或学生共同的协作互动等形式。合作学习可以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从而在形式上做到课堂互动机会均等。
      5.进行全面有效的互动评价。互动评价,直接影响着课堂互动公平的问题,进而影响到课堂互动机会均等。教师在课堂互动中要实行奖励机制:口头表扬或是物质性的奖励。对不太喜欢参与课堂互动的同学应多多鼓励,以增强信心。互动参与按比例进入成绩,对不积极的同学进行特别活动,以鼓励为主。
      通过实施激励性评价,来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因此,互动评价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学生参与互动次数的差异、受到教师对待方式的差异、扮演互动角色的差异等,会对学生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状况不仅仅是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评价,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抱负水平和自我概念等。[7]因此,教师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2]张辉.新课程的教学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刘世伟.小学课堂互动对学习积极性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党建强.师生互动理论的多学科视野[J].当代教育科学,2005,(11).
      [5]王芳.课堂师生互动差异的理性思考[J].教育新论,2003,(1-2).
      [6](美)麦克.F.D.扬.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M].傅松涛,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支敏.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与运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均等 互动 课堂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