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美国一党完全执政时期_探索新时期党的执政方式创新路径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8 04:39:54 点击: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共产党如何创新自己的执政方式,无疑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必须要面对的一项重大的课题。本文从执政方式的内涵入手,在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创新执政方式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基础上,试图就如何创新党的执政方式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执政方式;必然性;创新; 路径选择
      一、执政方式内涵
      学术界关于执政方式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执政方式,是指政党获取和运用社会公共权力的过程、方法和形式。狭义的执政方式,是指“政党控制和运作国家政权的手段、途径和方法、体制和机制,核心是政党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党与公共权力的架构,政党与公共权力的授予机制,政党运作公共权力的方式和政党运作公共权力的手段”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执政方式的基本要素应当包括:第一,执政方式的主体是执政党。第二,执政方式的客体是国家权力。执政党以国家权力为后盾,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执政目标而奋斗。第三,执政方式的内容是执政党控制和运用国家权力,完成执政任务,实现执政目标。第四,执政方式的价值取向是如何利用现有的执政资源,科学高效完成执政任务,实现执政目标。第五,执政方式的评价标准是,以最小的执政成本,实现最大的执政绩效。
      二、新时期党的执政方式创新的客观必然性
      (一)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对党的执政方式提出新挑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等等,这些都对党的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为此执政党应准确洞察国际局势变化与时俱进,积极应变,不断创新党的执政方式,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从而达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目的。
      (二)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客观上要求党的执政方式创新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八十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也提出了新挑战。” 所以要正确认识执政党地位、环境的变化,以及执政基础的扩大和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不断创新党的执政方式,与时俱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客观上要求不断创新党的执政方式
      中国的现代化是以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起点和动力,进而推动社会结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变迁,使以往党赖以对整个社会政治文化进行领导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以及党自身的运作方式变得落后和不适应。因此,党在领导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认识和尊重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站在全局的高度,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做出经济决策,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改善政党内部的组织运行机制,探寻新的有效的活动方式。
      三、新时期党的执政方式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进一步理顺党和国家政权机关的关系,创建党政关系新格局
      改革和完善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是实现党的执政方式创新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正确处理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一是理顺党和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即党权法律化是党执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党的执政地位必须首先体现在对国家权力机关的政治领导上,党的重大决策,一定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转变为国家意志;而党的意志和国家意志一体化的时候就要求全党成员要带头遵守执行,反对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二是理顺党和政府的关系。即要积极构建党委全面领导、党政职能分开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执政机制。三是要理顺党和司法机关的关系。即不断加强党对司法机关的核心领导地位,积极促进依法治国,为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积极努力。
      (二)继续完善党群关系,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完善党群关系,就要做到:首先,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其次,必须通过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管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再次,重视解决民生问题。要切实关心群众的利益,当前特别要在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境、扶贫等重点领域,不断完善为民办实事的机制,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构建和谐的党际关系,适时实现政党制度法制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对于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优化党际合作模式。在“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执政、多党参政”这样一个政党关系模式中,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这种合作型的政党关系是党际合作文明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适时制定“政党法”。 通过法律的形式,对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组织、活动、职责权限以及它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作出明确规定,使共产党的领导、执政和多党派的合作、参政建立在法制化的基础上,这是社会主义和谐党际关系的构建对立法的要求。
      (四)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权力腐败是世界各国政治生活中的一大顽疾,党执政方式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强化权力监督,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权力监督体系并充分发挥其整体效能,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首先,正确处理依法监督与完善立法的关系、依法监督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加强相关监督法律法规的修订、制定工作,加快监督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其次,“要坚持党内监督与其他监督相结合,在切实加强党内监督的同时,重视发挥人大监督、行政监督、政协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增强监督效能。要坚持查处大案要案与治理违纪案件相结合,既重点查处大案要案,又重视治理干部廉洁自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正之风,促进领导干部防微杜渐,警钟长鸣。” 最后,要有效整合监督信息资源,建立监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这些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监督主体的效能,确保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在权力运行中得到顺利实施。
      (五)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先,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其次,发展基层民主,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再次,优化民间组织的生存环境,促进第三部门的发展壮大。民间组织被认为是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第三部门,它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舞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减弱政治活动冲突的多种倾向,鼓励第三部门参与到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生产中,“使它们与政府组织共同承担起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责任” 从而增强第三部门的社会基础和社会认同。
      四、结语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共产党只有创新执政方式,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从而实现党的使命。同时,应当看到,党的执政方式的创新是一项永恒而艰巨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说它永恒是因为,无论何时,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都要与国情、世情、民情相适应,与时俱进。说它艰巨是因为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在创新执政方式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继承我们的优良传统,借鉴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魄力和勇气来积极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参考文献:
      [1]吴家庆:《中共执政方式的历史考察与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2期。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页。
      [3]滕久明:《如何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人民论坛》,2007(6)。
      [4]文军:《夯实社会基础是发展民间组织的关键》,《探索与争鸣》,2006,(4)。

    推荐访问:新时期 执政 路径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