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人性假设理论内容 [我国教育实践中的关于人的假设]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6 04:40:30 点击:

      摘要:基于教育中最根本的关系是教育与人的关系,那么在教育中关于人性的定位问题是教育中的首要问题,不同的人性假设就会有不同的教育目的观。本文认为,当下在我国教育中关于人的假设有三种,这三种假设有着相应的不同的教育目,与之相适应,出现了不同的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教育过程等。真正的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做准备,要适当地为休闲生活做准备。因而最后提出要正确合理的定位人性假设,在思想者的意识中形成各种关于人的"新形象"的假设。追求作为存在的人的“存在的教育”。
      关键词:教育 人的假设 反思
      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精神交流和对话。教育与人的关系也是教育中最根本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取决于教育者在教育中对于人性的定位问题。所谓“教育中的人性定位”, 即教育中的关于人的假设,指教育实践中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人性的基本判定。一个人所认同的人性观或人性是什么,或人性应该成为什么,则关系着他所确立的教育目的或为了达到目的而选用的方法。人性论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也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哲学的根本问题,许多杰出的思想家都探讨过人性论与教育的关系,并基于一定的人性论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观。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对人的认识也有一个基本假设。纵观历史,关于人的基本假设大体上是用“善”与“恶”的价值认识,于是便有所谓的“性善论”(孟子、卢梭)、“性恶论”(荀子、奥古斯丁)、“性有善有恶心论”(世硕、康德)、“性无善无恶心论”(老子、孔德)。然而,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强调了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教育使人的发展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前进。我国教育实践中关于人的假设主要有两种:
      一、教育实践中的“工具人”的形像
      “工具人”假设,英文名称People assume that tool。这一假设盛行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工厂制度中。在工厂中资本家将工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主要使用强制手段来实施管理。而被管理者没有任何地位,在管理过程中只有服从,听命于资本家的义务,没有丝毫的权力。
      “工具人”假设,本是认为人在生产活动中与机械一样,只是一种工具。管理的任务,就在于使作为管理对象的人象机械一样去动作。这种观点将作为管理者的人和作为被管理者的人完全对立起来。前者是主动的、起支配作用的;后者是被动的、是按照管理者的指令操作以实现管理目的的生产工具。
      在现代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的教育在教育制度、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考试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的知识,但严重缺乏对作为存在的人的知识和对教育中与人的关系的深入思考,使得整个学校教育弥漫着功利主义气息,而人文主义气息淡薄。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我们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结果,是与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偏重于学生智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问题。这一问题致使学校教育培养出了大批的只有知识而缺乏人文素质的“工具人”。背离了教育“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主旨。因此在教育中“只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学校教育中遗忘人、压抑人的现象触目惊心,学校越来越不是一个“教育”的机构,越来越少“教育”的意味,逐渐地成为一个没有教育性的“教学”机构,一种纯粹的职业预备或培训机构。
      二、教育实践中的“理性人”的形像
      “理性人”(Homo Sapiens)是现代西方文化中一个具有哲学、历史和政治意义的人的形象。它起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有后来被无数次引用过的命题,即“人是理性的动物”。他认为人是有理性的,是人的内在的本质;理性是区分文明人与野蛮人的界限;理性是一种高级的认识能力,不同于感性和知性,后者为了认识现象,形成和经验的知识,前者是为了把握本质,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和深刻的理论知识,借助于理性和理性知识,人就能断深化认识,把握和重建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从而获得自由职业,人的理性是先验地赋予的,但也需要最最低限度的训练,否则理性会丧失。因此“理性人”形象要求教育必须培养和训练人的理性,这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育活动必须合乎理性,“遵从理性”。教育必须树立理性和教师的权威,反对非理性和对教师的公开反抗。教育强调纪律和秩序。理性代表着秩序,纪律维持着秩序。学校教育的纪律和秩序应是理性的化身。在教学中教师是主体,代表着知识、秩序和纪律的权威。使得现代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功能性的关系”,即为了满足某种外在的个体或社会的功能性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在家长而言是为孩子入大学、入名牌大学早作物质性、技术性准备,为了达到自己制定的孩子成长目标,往往只追求孩子的理性认知,疏离理性的亲情与精神的满足。在社会与学校则是以时刻准备着以人人都应成为适应社会的人、成为社会精英作为目标。迫于升学的压力,往往只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甚至只重考试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劝人向“善”的伦理道德学习和实践沦落为某种知识的考试,引人尚美的艺术学习,也只是为了增加升学的筹码,这样低层次的理性追求,失落了高层次的价值理性而沉溺于单一的片面的理性化工具。
      三、教育实践中人的假设的反思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新人”,教育的过程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必有对人和人的关系进行或深或浅的思考,在思想者的意识中形成各种关于人的“新形象”的假设。教育,不仅要追求“生存的教育”,更要追求作为存在的人的 “存在的教育”。因为生存的教育给予了人们以生存的意识和能力,却没有给予人们以生存的理由和根据,给予人们对于自己和人类文明一种盲目的乐观,却没有给予人们一颗清醒的头脑。现代教育让人具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更强大的生存能力,却让人对生存的必要性发生怀疑。让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无聊、空虚、寂寞和无意义感,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生的幸福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教育不能只考虑作为“工具的人”和作为 “理性的人”,也应该考虑作为“目的的人”和作为“复杂的人”。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坤庆.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孙抱弘.人的理性提升与教育的责任[J].当代青年研究,2004
      [4]毕世响.理性发现人,教育造就人[J].江苏教育研究,2009 12 05
      [5]张婷.现代教育实践中对人的假设[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 04 20
      [6]赵真真,贺林珂.科学定位教育实践中对人的假说[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 03 30

    推荐访问:于人 假设 我国 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