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 [浅谈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形成与发展]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4 04:46:08 点击:

      摘 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潮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它的出现,与当时如火如荼的女权主义运动直接相关,与当时欧美的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状况有关;与当时欧美各国思想活跃、各种新学说新观点广泛流行有关。本文以女性主义文学为研究对象,简单阐述其发展的过程与代表作家和作品。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权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13-01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欧美形成。几十年来,始终保持着旺盛不衰的发展势头,其影响面由少数女性主义倡导者迅速扩展到英、法、美等国的整个社会,并且从西方数国扩展到全球各国,并在东方国家方兴未艾的女性传创作高潮中得到反响。
      英文feminism以前译成“女权主义”。但是,当代西方妇女运动已经超越了争取男女平权的阶段,转向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及历史传统。换句话说,在整个审视批评的过程中,女性的“性别”色彩得到强化,成为最重要的因素,用“女性主义”来取代以前“女权主义”的译法是合乎事宜的。
      我们常说的女性文学研究可能有三种界定:一是研究女性作家创造的文学;二是研究描写女性生活的文学;三是研究表现出女性意识的文学。这三种界定意味着对女性文学的不同理解与思路,它们之间的差异是比较大的。第一种界定以作者是否为女性做为区分标准,并不在乎作品所写的内容是否与女性有关。第二种界定则不在乎作者的性别。只关注作品内容是否与女性生活密切相关。第三种界定虽说有些抽象,但还是脱胎于前两种界定的方法,它不满足于仅仅由女性来写的作品,也不满足于一般性地表现女性的生活内容,它所要表现与强调的是探索女性特有的意识与情趣也就是要有“女人味的”。西方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们对女性文学的研究取向倾向于上述第三种界定。不过,她们强调这种“女人味”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从女性本体角度做出的界定,而是在男性社会的影响与熏陶下形成的,其本身就是男性长期压迫女性的产物。她们怀疑全部传统的价值观念与批评工具,试图对女性形象得以形成的历史和现行社会结构进行阐释,重新发掘已被男性社会忽视和淹没的女性精神,寻觅一种新的女性传统。
      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的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批评关注的主题是在传统文学中女性形象如何被歪曲,批判传统文学批评中的父权意识。这一阶段影响较大的论著是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该书的第三部分最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锋芒。米利特在这一部分大胆地向名作家的权威性挑战,揭露出文学名作中的性歧视现象,并揭示出连文学大师们本人都未必意识到的性政治因素,发出了反抗父权制意识形态、必须重新审视文学史的呐喊。米利特注重从研究社会政治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剖析文学传统中性别形象的差异,可谓开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新风气,并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奠定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的中、后期。这一阶段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把主要研究兴趣从男性创作的文本转移到由女性创作的文本上面,也就是探讨女人写的女人有什么特别之处。这种倾向是在前一阶段中对男人写的女人形象感到愤怒和厌恶之后的一种必然转移。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许多名著诞生在这一阶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本书,一本是摩厄斯的《文学女人》,另一本是肖沃尔特的《她们自己的文学》。还有一本是由吉尔伯特和古巴尔合著的《阁楼里的疯女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入第三阶段,其发展趋向是对构建理论感兴趣,开始酝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突破。第三阶段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有以下几种流派。其一是社会学女性主义批评。该流派注重从社会—政治—文化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表现方式及内涵,研究其作品的社会内容,探讨她们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其二是符号学女性主义批评,这一流派首先由法国女性主义者发起,代表人物是依利格瑞和西苏,她们对“女人”这一概念提出质疑,认为把“女人”当做一个自然产生的意符,实际上是父权制意识形态的一种建构,所以对“女人”概念必须结构。其三是心理学女性主义批评。现代精神分析学给西方社会带来巨大影响,同时也影响到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框架。其四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有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本身就声称是马克思主义者,她们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文学作品中妇女形象,批判作为压迫者的男性权利制度。
      从以上的三阶段发展中可以看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从反传统文学史中的女性受压迫被歪曲和被忽略开始,逐步发展到批判父权中心主义文化,探索女性的存在方式和社会价值。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虽然还没有形成一套清晰的理论传统,但其富于挑战性的批评对当代文坛乃至当代社会都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表现出了独特的社会实践意义和同样珍贵的理论创新意义。
      参考文献:
      [1]摩厄斯.文学女人:伟大的作家们.伦敦妇女出版社,1976年版.

    推荐访问:文学批评 浅谈 女性主义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