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艾青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圣经意象解读] 大堰河是艾青的保姆吗?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3 04:52:14 点击:

      摘 要:《大堰河——我的保姆》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成名作。深受《圣经》启示和影响的诗人在此诗中与基督教思想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精神契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苦难意识、牺牲精神、博爱之情。本文在论析这三方面的基础上总结了大堰河与《圣经》中圣母的相似性,以及“我”与耶稣的相关性,由此意图对诗歌中的圣经意象进行一番仔细的解读。
      关键词:艾青 《大堰河——我的保姆》 圣母 耶稣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他的作品拥有世界广大的读者群,引起研究界经久不衰的兴趣。直到今天,国内外评论和研究艾青作品的文章和书籍数以千计。《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早期作品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受到了评论界的高度评价,并作为我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被选进了高中语文教材。以往的学者们主要从诗歌的主题和语言两大方面对这首诗歌做了一些研究,而对诗歌中的圣经意象及由此展现出来的诗人深受西方传统文学的熏陶等方面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因此笔者拟从艾青与西方传统文化——《圣经》的精神契合的角度探讨这首自传性较强的诗歌,期望能帮助那些喜爱艾青的读者更加全面地认识理解这位大诗人,揭示其心理状态及其诗歌的真正永久的价值。
      虽然我们无法在艾青的生平传记中找到有关他是否受洗加入基督教的记载,但只需认真阅读艾青的诗作,我们便能显而易见地看到基督教和《圣经》对艾青的深刻影响。翻开艾青的诗集,便会发现,艾青引用《圣经》或《圣经》故事的诗篇就不下十篇:“一个拿撒勒人的死”、“病监”、“马槽”、“笑”、“火把”、“播种者——为鲁迅先生逝世四周年纪念而作”等,而在上述这些诗歌中引用或化用《圣经》意象和典故更是俯拾皆是。
      众所周知,艾青曾因遭到反动当局的迫害而身陷囹圄,据说在狱中,唯一准许阅读的书籍只有《圣经》。但是,这不是他首次与《圣经》亲密接触。艾青在遭到迫害投入上海监牢前,身为绘画专业学生的他十八岁便离开了就学的杭州艺专,远去法国巴黎学画,直到1932年回国。在回忆巴黎生活的《古宅的拜访》一诗中,他曾写道:“……有个中世纪的巴黎/远离了喧嚣/蛰伏在《圣经》里的巴黎。”可见,早在巴黎时艾青对《圣经》就已较为熟识了。此外,艾青在回顾自己的创作道路时曾这样说:“从高小的最后一个学期起,我就学会了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旧文艺。对于过去的我来说,莎士比亚、歌德、普希金是比李白、杜甫、白居易要稍稍熟识一些的,我厌恶旧体诗词,我也不看旧小说、旧戏,我所受的文学教育,几乎完全是‘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和外国文学。”① 众所周知,基督教和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两大支柱,古希腊文学与《圣经》也因此被认为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流,是西方文学中最为经典的作品。由此可见,曾在国外学习多年的艾青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一些西方宗教和西方文学的熏陶。
      《大堰河——我的保姆》(以下简称为《大堰河》)发表于1933年。此前,诗人因组织进步画社,以颠覆政府罪判刑入狱。在此年初,一个下雪的日子,他从碗口大的监狱窗户看出去看到了外面的大雪,想起了儿时的保姆大叶荷,他以不可遏制的诗情一气呵成了这首赞美诗。大家知道,这首诗的题材(故事),取之于诗人幼年时代那段特殊不幸的生活经历——艾青回忆:“据说我是难产的,一个算卦的又说我的命是‘克父母’的,我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甚至不许叫父母‘爸爸妈妈’,只许叫‘叔叔婶婶’。我等于没有父母。”② 于是,他生下来不久就被送到一个贫苦农妇家里去哺乳寄养。“这位做我奶娘的贫农妇女原是童养媳,连名字也没有;因为她家在临近的大叶荷村,所以大家就叫她大叶荷。大叶荷养我时,已是第五个孩子的母亲,奶水不多,加上自己还奶着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不多的奶水分给两个孩子,就更不够了。于是,她只得把自己的女孩溺死,专来哺育我。”③ 《大堰河》是一首寓抒情于叙事的“赞美诗”,这首长诗的结构是紧紧扣住“大堰河”与“我”之间的特殊的关系而展开的。全诗共有十三个诗节,大致可以把它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2诗节);第二部分(第3—11诗节);第三部分(第12—13诗节)。由于篇幅所限,笔者打算截取诗中几个片段探讨诗人艾青与《圣经》基督教思想达到契合的三个方面:苦难意识、牺牲精神、博爱之情;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大堰河与《圣经》中圣母的相似性,以及“我”与耶稣的相关性。
      一、大堰河与《圣经》中圣母的相似性
      大堰河与《圣经》中的圣母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诗人在描述大堰河时所凸显的三个方面:大堰河的苦难意识、她的牺牲精神以及她的博爱之情。
      1.大堰河与圣母的苦难意识
      诗的开头,诗人紧扣诗题开门见山介绍“大堰河”是什么人—— 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童养媳出身的贫苦农妇,“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④。诗人想起她时,她已经死了;她的草盖的坟墓已被大雪覆盖了;檐头瓦菲早已枯死的故居关闭了;一丈平方的园地也被典押了;门前的石椅也长了青苔了……正是埋葬在这幅荒芜而凄清的画面中的农村妇女,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诗人。在贡献流完了自己的乳汁之后,大堰河又卑微、贫贱,奴隶般地贡献自己的血汗,她“洗着我们的衣服,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用手掏着猪吃的麦槽,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总之,大堰河用不是母爱却胜似母爱的感情滋润了他,用苦难的命运和人生的悲剧教育了他。再看看《圣经》中的圣母形象。众所周知,圣母被众人指责为不贞的少妇,他们“叱骂她就像马屎一样污秽/没有人给她拿一只血盆/或是倒一桶温水/风从泥墙的破孔发出寒冷的嘲笑/她挣扎挣扎挣扎/把头抵住了木栅”⑤。就是在这“斜视的眼光”和“冰冷的笑”里圣母诞下了耶稣,“带着悲伤离开了马槽/雪花飘上了她的散发/无声地/她去了”。
      显而易见,大堰河就如艾青心目中的圣母。正是因为这种契合,艾青对于圣母的命运抱以痛感与同感,对于苦难美也情有独钟。
      2.大堰河与圣母的牺牲精神   诗篇一开始,诗人便展现了大堰河极其穷困的生活情境。她是一个童养媳,家里地少但孩子众多,生活十分拮据。为了养家糊口,大堰河成了诗人的乳母,而当时她正奶着自己的一个女儿,为了全家,她舍弃了自己的孩子,把她溺死在了河里,为的就是能把乳汁让给诗人。等到诗人五岁左右,才被领回到了亲生父母家。当大堰河“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为了生活又来家中帮佣,“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为他们洗衣、烧饭、喂猪、洗菜、晒粮食等。可以说,在大堰河去世之前,她始终“含着笑”默默地为家庭付出、牺牲,自愿承担起这一切生活的艰辛。难怪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五个孩子个个哭得很悲伤。这种为家庭而无私奉献和牺牲的精神,毫无疑问,诗人作为乳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同样,圣母为了生下“能洗去众人罪恶”的耶稣,她牺牲了自己的清白,在人们的遗弃、指责、唾骂声中,经受着巨大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坚持诞生圣子,这是何等高尚的母性啊!
      3.大堰河与圣母的博爱之情
      诗歌中到处闪耀着大堰河对乳儿的博爱情怀,其中最能体现乳母的慈爱之情的是在诗人以一连八个“之后”的排比句,勾勒出大堰河的八幅生活场景:搭灶火,拍炭灰,尝熟饭,放酱碗,补破衣,包伤手,掐虱子,拿鸡蛋,犹若电影蒙太奇般一一闪过,就在她每做一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这抱在怀里的“抚摸”,只是一个再也简单不过的动作,一个再也平常不过的细节,但就是这一个动作、一个细节,却在诗人的情感世界中刻上深深的烙印,爱在瞬间霎时定格成难以磨灭的永恒。大堰河有五个儿子,但她“抱”的是乳儿,“抚摸”的是乳儿,拿起的第一颗鸡蛋,先给的还是乳儿,她爱乳儿胜过自己亲生的儿子啊。她无时无刻不在关切着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处处给他以爱抚。这些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西方的“博爱”“人道”精神。同样,《圣经》中的圣母虽是被侮辱者与唾弃者,但更重要的是,她具有普世的救赎情怀,是一个博爱无私的形象。在生下耶稣后,圣母曾告诫圣子:“孩子呀/在伯利恒/我们将要被逐的/我们去/流浪会把你养大/今天起/你记住自己是/马槽里/一个被弃的女子的儿子/痛苦与迫害诞生了你/等你有能力了/须要用自己的眼泪/洗去众人的罪恶。”⑥ 由此可见,大堰河就是圣母的化身,是一个像圣母一样忍辱负重、以德报怨、博爱无私的农妇形象。
      二、“我”与耶稣的相关性
      纵观诗人一生,艾青似乎命定比常人有更多的苦难经历。他最深刻的苦难体验首先来自他的童年,来自父母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的永远难忘的精神创伤。因为难产,他一出生便被迷信的双亲认为“克父母”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并被送到保姆家中寄养直到五岁。父母甚至不许他叫“爸爸、妈妈”,而只许叫“叔叔、婶婶”,以致艾青漫长的一生中连“爸爸”和“妈妈”的音都发不好。据说童年时他父亲还常常打他,以至于有一次诗人气愤至极,写下了“父贼打我”这四个字,以示反抗。直到晚年,艾青回忆童年生活时仍情不自禁地认为“我等于没有父母”。正是因为父母之爱的严重匮乏,才使艾青内心格外珍重大堰河那慈母般的抚爱和温情。如今,在这铁窗里,诗人形影相吊,身体又患上重疾(艾青此时患肺病,几乎病死),艾青此时的苦难境地使这种慈爱的光辉显得愈加突出和珍贵,毕竟诗人此时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心灵的温情抚慰;于是仿佛已遗忘多年的保姆大堰河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浮现于心头,诗人似乎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原来对大堰河怀有如此深沉强烈的敬爱之情和无限的感激之意。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在此时明确意识到自己对大堰河无法割舍的深情显然具有特殊的意义。这种无法割舍的深情不仅因为大堰河无私地养育和抚爱过自己,还因为大堰河的悲苦命运很自然地促使诗人产生“同是天下受难人”的同命共苦之叹。
      而《圣经》中,耶稣的苦难意识主要体现在耶稣得不到他为之献身的民众的理解。在受到严刑拷打后反遭民众的嘲笑,尤其是在逾越节前夜因犹大的出卖而被彼拉多逮捕,受尽苦刑和凌辱,最终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因此,耶稣最终带着为真理与正义献身的寂寞的悲哀—— 一种深沉的受难感结束了自己的救赎之路。
      显然,其时身陷囹圄的艾青与耶稣怀有同感。试想,艾青在“一·二八”的炮火声中风尘仆仆赶回国内,原是要参加爱国救亡运动,他一腔热血地投入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宣传,却遭到了反动当局的迫害,他是何样的悲愤!所幸的是,艾青并没因此陷入悲忧中而无法自拔,相反,由自己的苦难和乳母的苦难出发,诗人把痛苦的感情和抗争的意识,升华为一种悲剧精神和巨大的力量,把为人类摆脱苦难而斗争作为自己永远的使命。
      艾青说:“为了完成一个情感思想的建造,我们必须很丰裕地运用技术。”⑦ 综上所述,艾青通过巧妙运用圣母和圣子耶稣的原型意象达到了与西方传统文化——《圣经》的精神契合。圣经原型意象的运用,丰富了诗歌《大堰河》的内涵,更拓展了艾青诗歌创作的视阈,并提升了其文学想象的精神高度,标志着艾青诗歌与传统及世界文化的永恒联系。
      ① 艾青.艾青选集(自序)[M].上海:开明书店,1951.
      ② 艾青.艾青诗选(自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③ 骆寒超.艾青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④⑤ 圣经[M].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7.
      ⑥ 艾青.艾青全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本文所引艾青诗歌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⑦ 艾青.诗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作 者:许秋红,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推荐访问:意象 名作 圣经 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