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医务工作 > 正文

    汉高祖白登脱围的历史真相:汉高祖白登求和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10 04:30:22 点击:

      一   公元前200年,即汉高祖七年,对于刘邦而言,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年,因为汉朝和匈奴发生了一场战争,刘邦本人被匈奴40万骑兵围困在白登山上。   在此之前,匈奴的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的草原部落,开始向汉帝国进行试探性的进攻。他先是攻打和自己相邻的韩国(汉朝的诸侯国之一),韩王信屈服投降后,又在韩王信的指引下,越过雁门关,兵锋直指晋阳城。
      刘邦一方面要严惩内部对自己的不忠,另一方面要教训匈奴人,所以,短时间内就调集36万大军北上,击败韩王信后,又打败匈奴的左右贤王。可是,他取得一系列辉煌的成就后并没有撤兵,而是决定前往代谷攻打匈奴的王廷。由于使者的误导,刘邦低估了匈奴的实力,最后被围在白登山上。
      匈奴的40万骑兵,将白登山围得像铁桶一样,使刘邦的部队内外不能相通。在山上的部队,连吃的都没有,形势万分危急。通常的认识是,最后,刘邦采用陈平的秘计才得以脱困。据《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那么,对于汉高祖脱围的真正原因,太史公叙述完用陈平奇计,派使者去见匈奴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脱困后,为什么又接着说这是个秘计呢?后来,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攻打匈奴为什么找了这样一个借口:“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大之。”(《汉书・匈奴传上》)他为什么要自豪地认为是他洗雪了当年汉高祖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的耻辱?
      当年汉高祖被围的地方,并不是平城,而是在平城东七里的白登山,汉武帝诏书所说的“平城之忧”,和本文所说的白登之围,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称呼。
      如果单从战争的结果来说,汉高祖虽然被围在白登山上,但最终却安全离开,并无太大的人员伤亡。对于汉高祖而言,只能说是一时疏忽导致身陷险地,却也是有惊而无险,最终平安脱险。而匈奴的冒顿单于并没有歼灭多少汉军,也未能抓获汉高祖,虽然围困住汉高祖,但也未讨得什么便宜,最终只是空欢喜了一场。那么,汉武帝的“平城之忧”,忧在何处?
      颜师古在注《汉书》时,引用了郑氏之言“以计鄙陋,故秘不传”。如果郑氏所说为真,那么这个秘计不仅是鄙陋的,还可能是屈辱的。近人吕思勉先生在其《秦汉史》中说这秘计是“事有丑者”。通过郑氏之言,以及吕思勉先生的推论,我们就能理解汉武帝为何而忧。
      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件丑事呢?太史公只说了“其计秘,世莫得闻”几个字。难道汉高祖脱围的历史真相,真的就迷失了吗?要想寻求白登之围汉高祖脱困的真正原因,先了解一下白登之围的由来。

      二
      提起白登之围,必然还要说起韩王信这个人,韩王信王族出身,是战国时韩襄王的庶出孙子。公元前202年的六月,刘邦在谋臣刘敬和张良的劝说下,开始迁都关中,这也是他在楚汉战争的后方根据地。刘邦虽然当了皇帝,名义上拥有全国的土地,但是实际上只是一个大的诸侯王而已。他拥有的土地虽然很大,主要就是关中地区,以及巴蜀,但帝国其他的土地是刘邦所有的好几倍,都封给其他的异姓诸侯王。
      刘邦对于这样的局面,并不满意,特别是对拥有兵权的异姓诸侯王不放心,如楚王韩信、梁王彭越。刘邦当初并不想封他们为王,特别是封给他们那么多的土地,但为了打败项羽,无奈才封给他们的。
      刘邦想要扩大自己的领地,因而也在逐步向东推移。查阅地图,关中地区向东,首要的是战国时魏国的领土。可是当初刘邦在封王时,并没有封魏王,这说明刘邦不仅拥有关中地区,还拥有魏地。既然拥有了魏地,那么再向东,也就是韩国,即韩王信的领地。
      据《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记载:“明年春,上以韩信材武,所王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乃诏徙韩王信王太原以北,备御胡,都晋阳。”
      刘邦利用自己皇帝的地位,把韩王信徙都太原,顺便将腾出的地盘收为己有。韩王信的领地,战略位置比较好,是天下的咽喉,兵力富足,又靠近敖仓,是一个炙手可热的地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刘邦的威胁,刘邦当然要将它收归己有。刘邦的险恶用心,让韩王信很是害怕。
      到了这一年的秋天,正是草肥马壮之时,也是匈奴骚扰边境的大好机会。这个时候的匈奴,在一代强主──冒顿单于的带领下,打败东胡,统一草原部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草原帝国。
      韩王信春天才刚到晋阳,匈奴的骑兵秋天就来了。以韩王信的实力,并不是冒顿单于的对手,他被冒顿单于围于马邑(韩王信的都城先是在晋阳,因为近边的缘故,韩王信上书请徙都马邑)城中。韩王信一方面紧急派出使者,向刘邦求救;另一方面则派出使臣,向匈奴求和。
      公元前202年的秋天,韩王信被围,直到公元前201的冬天,刘邦才派兵增援韩王信。粗看上去,刘邦是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去增援韩王信。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因为那时以每年的十月为岁首,在今天看来,也就是同一年的秋天和冬天,时间相隔很短。这样说来,当刘邦得知韩王信被围的消息后,就立刻动员部队去增援韩王信。
      刘邦迅速增援韩王信,表面上看是十分关心韩王信,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而是要维护国家的疆域。可是在准备亲自去增援的时候,他又听到了不利的消息──韩王信多次向匈奴派出使者,这让刘邦很担心,害怕韩王信因为对自己的不满而投降匈奴,所以刘邦就派人下书责让韩王信。
      刘邦的责让,让韩王信很是担心。韩王信害怕事情说不清,或者认为刘邦是故意要除去自己,因而他为了自己的安全考虑,就以马邑投降了匈奴。再说匈奴所给的投降条件也不错,他仍然可以带领自己的部下,不过是替匈奴带兵扰边而已。可以说,刘邦仓促下书责让太过匆忙,直接将韩王信逼向了匈奴那一边。
      在韩王信的引领下,匈奴的骑兵不断南侵。虽然是冬天了,但刘邦还是亲自带兵迎战,在晋阳地区打败了匈奴。匈奴选择了退却,故意引刘邦至塞外决战。
      刘邦在此处轻易地打败韩王信,赶走了匈奴,但是他并没有退兵,而是要看一下匈奴的实力,想乘胜追击。即使不能消灭它,也要教训它一下,让它不敢轻易地支持内地的叛乱。于是,他派出了好几批使者,去考察匈奴的实力。
      冒顿单于为了引诱汉兵,就隐藏了自己的实力,把强壮的士兵和肥壮的牛羊都藏了起来,让汉朝使者的眼中只能看到羸弱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
      汉朝和匈奴,之前并无什么交往,也不知彼此的底细。汉朝的使者到了匈奴,看到的是匈奴的羸弱,回来之后,就力劝刘邦攻打匈奴。但刘邦还是有点儿不放心,又派出不少使者继续打探。
      使者都给出了一致的看法,刘邦还是有点儿担心,就派出自己信任的刘敬再次出使匈奴,去看个究竟。其实,也就是让刘敬带回可靠的消息,来印证一下自己的观点。可是刘敬却带回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看法:“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刘敬的回报,让刘邦非常生气,因为他自己也认为匈奴的力量并不强大,况且20万先头部队已经出发了,所以他将刘敬臭骂了一顿,然后把他抓了起来,以便自己战胜回来,再把他羞辱一番。这次他调动了36万部队,打算一举击溃匈奴,以灭后患。
      由于刘邦错误地估计了军情,并过于自信,以致他只带上先头部队,就出发到平城。到了平城之后,他就去平城之外的白登山上观察地形。可是到了白登山上之后,却发现被匈奴的40万骑兵包围了。
      冒顿单于的骑兵,并不是羸弱的,而是兵强马壮,气势恢宏。直到这时,刘邦才明白刘敬对他的规劝是多么有价值。两军相争,应该示强,而不是装弱,如果装弱,那么必有所图。但后悔也无济于事,得想个策略才行。
    [ 2 ]   此时的刘邦,虽然已经明白了,可是大势已去,他该如何应付这种困境?小小的白登山,水源、给养都成问题,若匈奴的骑兵攻打过来,又该如何应付?

       三
      冒顿单于将方圆十里多的白登山团团围住,他为了展示自己的兵力优势,以便在气势上压倒汉军,将自己骑兵分成东南西北四个部分,东面尽是毛色黑白相间的马,北面尽是纯黑色的马,南面尽是赤色的马,西面尽是白色的马。但是他并没有强攻白登山,只是合围之,因为他知道山地作战对骑兵不利。
      处在围困之中的刘邦,该如何脱困?40万的骑兵,而且是军容整齐,号令严明,想采取武力脱围,有点不太现实。要是淮阴侯韩信在,也许在军事上还会有转机。可是内外不通,淮阴侯韩信无从知晓。即使知晓,因之前的过节,他也不一定帮自己。
      情势紧急,既然军事的手段无法解决,那么就采取政治的谋略。虽然张良不在,但是还有陈平。
      作为谋士,就应该是在关键时刻,替主上出谋划策。陈平向刘邦献计:让手下的画工,画一幅美女图,再派使者带上这幅图,去见匈奴的阏氏(单于的夫人)。使者见到阏氏后献上美女图,对阏氏说:“图画中的美女漂亮吗?”阏氏回答说:“是的,的确很漂亮。”使者又说:“这样的美女,汉朝有许多。现在汉皇帝被围,为了能够脱困,已派人回去迎接美女,打算献给单于。如果单于见到了美女,一定会宠幸她,这将对您不利。不如乘其未到,让汉皇帝脱困,如此美女也就不会来了,您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阏氏也同意使者的观点,就开始劝说冒顿单于:“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史记・匈奴列传》)
      观阏氏劝单于的言语,也只是以情理劝说,而并非无理取闹。冒顿单于放过刘邦,也不完全是因为阏氏的劝说。因为和他相约的人──韩王信手下的将领王黄和赵利没有如期到来,他怀疑是一场阴谋,才听信阏氏之言。
      冒顿单于解围了一角,于是,被围七天的刘邦仓促从白登山逃出,刚好遇到了接应自己的部队,才终于脱离险地。
      这段历史,讲得有些隐讳,因为书中冒顿单于放过刘邦的理由,并不能说服后人。统一草原的冒顿单于强悍无比,他会听阏氏的话吗?王黄、赵利的部队未到,但冒顿还有自己的40万骑兵,完全可以单独采取行动。
      虽然历史记述得很含蓄,但我们还是可以得到一些比较可信的结论:一是刘邦被围以后,汉朝可以派使者去匈奴;二是刘邦之所以从白登山安全离开,不是靠军事,而是冒顿单于主动放他的。
      刘邦被围后仍然可以派使者去见单于,如果作进一步的猜测,这种求见与接见很可能是双方进行谈判――刘邦想突围,冒顿想赢取好处,双方在一起讨价还价。
      冒顿单于虽然统一草原,但是他并没有想要统一中国,可以说他这次的目的有限,并不是要消灭汉军,而是要赢取好处。汉朝的领土,是农耕土地,并不是匈奴冒顿想要的。即使冒顿得到,也不可能长期占有,这正是阏氏劝说他的理由。从深层次讲,这是两种不同文明的冲突,一是农耕文明,一是游牧文明。冒顿不愿得到汉人的领土,同样汉人也无法得到匈奴的领土。不管是秦始皇的武装拓殖,还是汉武帝的对外扩张,始终无法越过长城边界。虽然有越过的时候,但却无法长期占有,最终又回到长城分界线。
      既然冒顿单于的政治目的有限,所以他也并没有打算消灭汉军,只是想讨得一些物质上的利益,因而也就同意和刘邦谈判。至于谈判的内容,其详不可知,应该是汉朝最后让步了,这在以后的历史中可以找寻到一些零星的资料佐证。
      至于议和的条件,我们先看一下刘邦从白登逃回之后对匈奴的政策。刘邦认识到自己先前的错误,杀了所有劝自己出征匈奴的使者,放了刘敬,并询问对付匈奴的对策。
      刘敬给出的计策,就是和亲,他对刘邦说:“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盖议和的两个条件:一是嫁公主,一是厚赠财物。对于刘邦来说,自己脱困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匈奴又无领土的要求,因而是可以接受的。对于冒顿单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取得了巨大的实惠,也是可以认同的。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于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冒顿乃少止。”《汉书・匈奴列传》记载:“其明年,单于遣使遗汉书云:‘今欲与汉开大关,取汉女为妻,岁给遗我米酒万石,稷米五千斛,杂缯万匹,它如故约,则边不相盗矣。’”
      综观以上引述,则知汉高祖与匈奴有约,约为兄弟。汉常遣公主,岁给缯絮食物有品以和亲,而匈奴亦不扰边。这议和的条款,应该是白登之围谈判的条件,也是刘邦脱困的真正原因。
      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在《秦汉史》中说:“盖荐女赠遗,实当时议和之两条件也。”吕思勉先生熟读二十四史,眼光极其锐利,论此处历史,诚不谬也!

       四
      汉朝和匈奴,是不同的两种文明,一是农耕文明,一是游牧文明。两者之间的战争,不仅仅是汉高祖与冒顿单于的较量,更是两种不同文明的战争。
      从长远的历史来看,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的长期战争,并不在于消灭对方,完全占有对方的领土,而往往是争夺处于彼此之间的地带──半农耕和半游牧地区。但是,也有例外的时候,如元朝入主中国。
      当农耕文明强盛之时,也会向北抢占这个中间地带,以实现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如秦始皇、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但也有扩张过度的地方,虽然可以武力拓殖一时,但是却无法长期占有,最终还是要从这些地方撤退。
      有了一定的历史经验时,农耕文明扩张也就逐渐变得明智起来,并不打算消灭游牧文明,而只是抢占中间地带,再修筑城池以巩固已得部分,如秦汉时期的万里长城。
      只要农耕文明内部统一,政治上了平稳的轨道,国力都会强盛起来,足以对付北方的游牧文明。如果内部出现混乱,那么北方的游牧文明就会乘势而起,来不断掠夺中原地区的财富,以及抢占中间地带。因为游牧文明具有高度的机动性,来掠夺农耕文明的财富。
      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再来看白登之围,就更加清晰。刘邦攻打匈奴,只是惩戒一下匈奴,让它不再扰边,更不能支持内部的叛乱。即使没有白登之围,刘邦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胜利,也不会将匈奴消灭,最多是恢复秦朝固有的疆域。而匈奴的冒顿单于又何尝不是?他刚统一了草原部落,也还要花时间消化吸收,哪来那么大的雄心,再去和汉朝不断地比拼实力。
      汉朝和匈奴之间初期的这场战争,可以说是双方都在注视彼此的实力,也可以说是一个应手棋,走完这一步,再看对方的反应。如果打赢了,那么就应该取得一些战争的好处,特别是优势的地位,反之亦然。
      刘邦因一时的疏忽而被匈奴围于白登山,就派使者到匈奴那去谈判。冒顿单于志不在中国领土,因而也乐于接受谈判。在汉朝的委曲求全之下,匈奴接受了谈判的约定,最终确立了和亲的政策。
      从国家角度来看,这的确是一段屈辱的历史,皇帝被围,公主被迫出嫁,还要厚给财物,难怪汉武帝要说“平城之忧”。但是从当时的现实来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匈奴接受了和约,就不再内侵,也不再支持汉朝内部诸侯的叛乱,从而让刘邦有时间整理内部的诸侯问题,不断加快征伐步伐,并最终平定异姓诸侯王的叛乱。
      选自《传奇故事・百家讲坛》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 1 ]

    推荐访问:汉高祖 真相 历史 白登脱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