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医务工作 > 正文

    [我与红木箱的半生缘]半生缘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6 04:51:57 点击:

      近几年,京城的书店多起来,书摊也多起来。尤其是到了夜幕降临的时候,经常可以在街道边上,看到一些书摊。这些书摊,都是“打游击”的。今天在这个地方,明天就不一定换了什么地方。大多是在地上铺着一张塑料布,或者铺几张旧报纸,旁边摆着几个纸箱子。有的怕“城管”检查,干脆用一辆自行车,驮着一个纸箱,里边放着书。这些地摊上的书,多半是一些旧书或者旧杂志,也有一些新书。实事求是地说,有时还真的能挑出几本喜欢的书。有一天下班后,我在北沙滩看到一辆用自行车驮着的“游击书店”,车上装书用的是一只小红木箱。顿时,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我信步走了过去,情不自禁地抚摸着那只红木箱。
      “你买不买书?”卖书的小伙子有点儿不乐意了。
      “我想看看你这只箱子。”我实话实说。
      小伙子更不耐烦了:“一只破木箱子。我是拣来的,干吗那么稀奇?”
      我怏怏地离开了。但是,那只红木箱,却勾起了我对青春岁月的回忆,使我想起了那个陪我一起下乡又回城、沉甸甸装满了书的红木箱。
      一九七四年冬天,我高中毕业。因为那时大学还没有恢复高考,也不分配工作,只有上山下乡。到了一九七五年春,接到了上山下乡的通知。
      我的行李很简单,就是一包衣服和一只装满了书的红木箱子。
      那只红木箱,是我下乡之前,父亲专门给我做的。我还记得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我被一陈噼里啪啦的声音惊醒,起床到了院子里一看,父亲正在用锤子钉着几块木板。我当时正刷得满嘴的牙膏沫,只好含着牙刷口齿不清地问:
      “爸,你在钉什么?”
      父亲蹲在地上,拿着几块木板不停地比量,头也没抬地说;“你那些书不是要带走吗?给你做个装书的箱子。”
      我进了屋,坐在窗户边看书,但却不停地向外张望。
      那个年代,和许许多多同时代的国家工作人员一样,父母亲没有固定的家。调到哪里工作,单位分的宿舍就是家。到了哪天调走了,房子仍然交回单位。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无产阶级。我家那时住在一所学校里。学校的院子里有几棵榕树。正值春天,那几棵榕树茂盛的枝叶向四面八方舒展,清晨的阳光温情地照射下来,榕树下就有了一片晃动着光斑的树荫,树叶在阳光下随风招摇,也惹得洒落一地的阳光碎片不停地跳来跳去。父亲就带着一身的光影,在那片榕树下忙个不停。我看见父亲把最好的木板放在一条凳子上,再用一只脚踩住,然后开始用这种一腿弓、一腿绷的姿势前前后后地拉踞,锯掉多余的木头。木头踞好了,父亲又开始刨木板,好让它们薄厚一致。随着刨子一下一下向前推,刨花片片纷飞,很快就堆了一地……
      那一上午,我时不时地抬头望一望父亲忙碌的身影。望着父亲把拾掇好的木板,丁丁当当地拼在一起,钉上钉子,成了一只木箱。父亲是个教师,本不会木工活,只是为了我读书方便,才不得已拿起了木工用的铁锤和踞子。尽管那只箱子简简单单,父亲却干了整整一个早晨。箱子钉好后,父亲又骑着自行车,到几里外买来了油漆,细心地涂上鲜亮的红油漆。现在回想起来,那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实在是我人生中值得回味的时光。
      这只红木箱四四方方,体积并不大,用自行车就可以驮运。我把当时自以为为珍贵的几十本书装了进去。
      从我认识了一些汉字,能读书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我的红木箱里的那些书,基本是来源于两个渠道:一部分是父亲保存的书,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家乡小镇上的那个废品收购站。我读书是从父亲保存的书开始的。父亲是个爱书、借书之人,“破四旧”之前家里就有许多的书,随后席卷全国的“破四旧”,也并没有让家里的书遭到“灭顶之灾”。父亲把一些书悄悄地保存了起来,让我在文化贫瘠的年代还有书可读。那个时代,许多的书遭受了灭顶之灾。轰轰烈烈的“破四旧”中,不少人把家中的书、字画,拿到街上,当从投到熊熊燃烧的大火中;把家中一些印着不同图案或文字的坛坛罐罐,拿到街上当众摔个粉身碎骨……那时,我还不懂大人们是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是为了显示自己革命彻底,抑或怕惹火上身。当然,也有不少人觉得把那些书烧了可惜,就拿到废品回收站去卖。我的家乡在安徽北部一个集镇,是那一片地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有一段时间,供销社的废品回收站里旧书堆积如山。这座“山”对于从小就爱读书、且到了求知若渴的年纪的我来说,具有磁场一般的吸引力。
      一开始,我装作若无其事,到书堆里随随便便挑了一本最薄的书,揣在怀里就赶快朝家走,生怕别人看见。回到家,我就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至今,我还清清楚楚记得那是作家刘绍棠先生的《运河的桨声》。我是用了一个晚上,一口气把那本书读完的。第二天,我又到了废品回收站,“偷”了一本《青春之歌》……
      我的父母在江苏工作,老家住着我的祖父母。以往,我是每个月回去看望一次祖父母,假期时在那儿呆得时间长。但自从知道了那儿有一座书“山”后,我每个星期天都要回去,到书“山”偷书。几个星期天过后,废品回收站的工作人员就发现了我。回收站的负责人叫苏彦稳,平时我称他“彦稳大爷”。这是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长者。他发现了我“偷”书的行为之后,没有责备我,更没有“处理”我,而是给我大开方便之门,让我到那些旧书堆里挑拣一些我喜爱的书。他还根据我的爱好、我的年龄特点,从一些收来的或者卖书人的手里,有选择地为我留了一些书。在那个废品回收站里,我陆续地选了一些书,一步步地接近自己的文学梦。
      就这样,那只红木箱装着一整箱书跟随我到了黄河故道上的知青点。我把红木箱子摆放在床头上,它于是又有了写字台的功能。我早期的一些习作,就是在红木箱子上问世的。在枯燥的乡下生活中,红木箱里的书,成了我的精神支柱。
      不久,我有一只装满书的红木箱的事,就在知青里传开了,于是,大凡爱看书的,都到我那里借书,一群年轻人久被禁锢的心灵终于找到了另一片天地。所以,这只红木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果园知青的“图书室”,成了这些生活枯燥的青年人的精神家园。有时,我外出了,我同宿舍的朋友,就帮我把书借给来借书的。为了不使书丢失,还让借书者写张借条。我的红木箱子里装的那些书,大部分是那个年代禁看的书,在书店里绝对买不到。如《红楼梦》、《红旗谱》、《苦菜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三国演义》、《红与黑》、《普希金小说诗歌选》……有些书,曾被我们一遍一遍的读过。
      现在想一想,在那样一个知识被贬低得一文不值的年代、一个宣扬“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有这么多的人还喜爱读书、还没有忘记读书,是一件多么让人欣慰的事啊,而这种追求知识的信念,也正是当时中国的希望所在。当第一年恢复高考时,有那么多的人都考出了好成绩,他们必定是在任何困境下都没有忘记读书、都在追求知识的人们。这也证明了,任何对知识的扼杀,最终都不会成功,即使是一本书的“星星之火”也必定会带来“燎原之势”。
      另一方面,即使在那样一个很沉重的年代,背叛也好,出卖也好,甚至是残害也好,都是少数思维非理性被社会纵容、放大了的人们,大多数中国人的良心并没有泯灭。自从我的红木箱成了知青的“图书室”,从知青到当地领导,都知道我有这么一个红木箱,有那么多的“禁书”,但是大家就像约好了似的心照不宣,没有人举报我,也没有人批评我,那里的人们共同默默地守护着这个难得的精神家园。
      这只红木箱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知青点的日日夜夜,后来又和我一起回到城里。直到我结婚,有了家,也有了书柜,而且那些书也可以重见天日,光明正大地上了架,也没有把那只红木箱子扔掉。我爱人是同我在邓楼果园插队时认识的,也看过那只红木箱子里的书,知道我对那只红木箱的特殊情感,所以也一样视它为珍宝,常常拂掉它上面的灰尘。再后来,我调到了北京,家也搬了,红木箱才送到了父亲那里,而父母亲也一直小心地为我保存着,直到现在。
      如今,红木箱已不再油漆光鲜,斑斑驳驳的表面仿佛在向人诉说着它见证的岁月。但这看似破旧的红木箱,曾装着我的文学梦想,装着我的人生追求,装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责任编辑/张明晖

    推荐访问:木箱 我与 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