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医务工作 > 正文

    上海的历史文化从青龙镇出发|寺庙体现中国文化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3 04:23:11 点击:

      内容提要上海由水而生,因水而兴。人们通常认为上海是在近代由上海滩突然发展起来的,其实它却有着悠远而多彩的历史源流。位于吴淞江南岸的青龙镇的古文化和水文化,是上海海派文化发生、发展、繁荣的源头,为近现代上海形成国际性经贸中心注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关 键 词上海历史文化青龙镇海派文化
      作者曹伟明,上海市青浦区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局长、研究员。(上海:201700)
      
      上海,这一闻名于世界的大都市,人们通常认为它是在近代由上海滩突然发展起来的,其实它却有着悠远而多彩的历史源流:其悠远,是指它从上海西部――青浦的崧泽文化、青龙古镇开始;其多彩,是指它的文化丰富多彩、海纳百川。从吴淞江(俗称苏州河)到黄浦江,从根植于本土的“青龙庙会”到面向世界2010年的“世博会”,无不散发着海派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一
      
      船运贸易业是古代上海经济的重要支柱。青龙镇位于现上海青浦的白鹤,公元219年因孙权建造青龙舰而得名,唐天宝年间逐渐兴盛,其时,青龙镇北临吴淞江,东濒大海,“依海枕江,襟湖带浦”。青龙镇因其踞江瞰海的优越内河航运地理位置,成为上海地区蜚声海内外的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是上海以港兴市、因商兴旺之源。
      史书记载日本、新罗等国的船舶经常驶往青龙港,卸货付税,进行频繁的贸易交往。为适应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北宋致和年间(公元1113年),朝廷在此设立了管理司,设监官征税,并派有专职财政官员。当时青龙市舶司在两浙提举市舶所属的7个商务机构中,税收额仅次于秀州府,列第二位。镇上还设有水陆巡检司,驻有镇将和副将,负责稽查巡逻。一个市镇的建置如此显赫,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地方志称青龙镇烟火万家,衢市繁盛,人文荟集,风景迷人,可与南宋京城临安相媲美。镇规模极大,有36坊、22桥、13寺、7塔、3亭;还有官署、学校、仓库、税场、酒务、酒肆、茶楼等等。青龙镇的盛名,还吸引着达官显要、蕃商巨贾、骚人墨客,李中行、苏轼兄弟、秦观、晃端之、范仲淹、米芾、梅尧臣、杨维桢、赵孟�等一批文人墨客先后到此游历、居住。古青龙镇现尚存七级八面、砖木结构的青龙塔,镇北有酒瓶山,镇西有杏花村等酒坊名肆遗迹。附近还有沪渎村,据考证为晋朝“沪渎垒”之古遗址,上海“沪”的简称,就应从青龙江之有“沪渎垒”算起。
      考察青龙古镇、古港口的历史文化,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特征之一是先进的造船技术。宋元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较快的发展,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当时,海船载重量的增加是宋代造船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青龙港上通常以一、二千石船居多,个别大船载重已达五千至一万石(约600吨)。同时,中国海船已有了较好的抗沉性能。造船木料一般用松木或杉木,船侧板和壳板用两重或三重木板构成,并用桐油、石灰�缝,可以防止漏水。每船一般分割成十余舱,各舱之间相互密隔,即使有一、两舱漏水也不至于全船覆没。此外,海船的形体和设备也利于快航,“V”字形尖底,“上平如衡,下侧如刀,其贵可以破浪而行也”;充分利用各种不同形式的风帆,借助风力航行;船腹两侧缚大竹抗风浪以稳定船身、加速航行;船尾有正、副舵以掌握航向,船上有铁锚和�石来保证安全停泊。
      特征之二是完善的市舶制度。宋代海上贸易非常兴盛,政府从中获利甚丰,因而建立专门的市舶机构来管理对外贸易事宜。宋代的市舶制度是逐步发展完善的,两宋之际,已形成市舶司、市舶务、市舶场三级市舶机构体制。市舶司相当于以路一级的行政机构,市舶务为市舶司的下属机构。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华亭“兴置市舶务,抽解博买,专置监官一员”,青龙镇的海外贸易即受其管辖。市舶场又比市舶务低一级,设在县以下的镇里,已知宋代设市舶场的地方只有两处,青龙镇市舶场就是其一。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政府在青龙镇单独设立市舶务,以应付日趋繁忙的日常事务,次年又将两浙市舶司从临安府(今浙江杭州)迁到华亭县,标志着青龙镇已从民间的商港上升为官方的对外贸易港口。
      特征之三是频繁的商贸活动。青龙镇的“西乡榷场”是专供从水、陆各道来到青龙镇的海内外商贾交换、买卖货物的地方。交易货物种类繁多,进口的有宝物(象牙、犀角、鹤顶、珊瑚、玳瑁等)、布匹、香货(沉香、乳香、檀香等各种香料)、药物、皮货、杂物等,出口的则有纺织品、陶瓷器、金属及其制品(包括钱币)、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农副产品及药材等,商贸活动,丰富频繁。
      特征之四是严格的交易规则。青龙镇的金银钞引铺(即民营兑换现钱的店铺),据《梦梁录》记载:每日开张,“堆垛见(古代同现)钱”,“日进万金”,然其规范有序,规则严格。譬如,政府机关凭盖有公章的票据来提取现金;个人的金银锭与金银器用来兑换可供流通的小币值现钱;个人的大量现金需要兑换成大面额的金银锭,金银锭必须由店家打造,经政府检验打上花印(硬章);同时也为外商兑换现钱。据专家称,当时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均按我国钱样铸钱,入关后仍需折换成中国铜钱;伊朗等中亚各国所用的金银币也需折换成中国铜钱;而铜钱的管理又有一套严格的规定。
      特征之五是丰富的信息来源。青龙镇设有怀远驿,也即古代专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员中途更换马匹,或招待其休息住宿的地方。望江楼,是宋代青龙镇的休闲场所,供往来商贾于此品茶休息、洽谈生意;拂水亭,筑在吴淞江畔,也是供人休息、乘凉、躲避风雨的地方。它们都为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特征之六是兴旺的宗教文化。青龙镇是江南佛教发展极盛的一个地方。因为海舶往来,“行人有蹈风涛万里,怵生死一时之命”,故镇上居民事佛更为虔诚,时有七塔十三寺。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镇南建报德寺(宋代改名为隆福寺,清代为吉云禅寺,俗称青龙寺),占地60亩,建筑宏伟,梵宇瑰丽,一时为东南名刹。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在镇北建国清寺(宋代改名为隆平寺,明代为城隍庙),与报德寺相望。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又建七级宝塔,后又建隆平寺塔。唐宋时期的青龙镇有“佛阁为东南之雄”的称誉。
      特征之七是任人唯贤的用人制度。元丰年间,青龙镇的镇监(宋代主管监察的官名,是镇级的最高官员)曾是米芾(公元1051-1107年)。米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北宋著名大书画家、鉴藏家,祖籍太原,后迁居襄阳,人称“米襄阳”。米芾能诗擅文,书画尤具功力,晚年书艺更达至炉火纯青之境,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如此能人治事青龙,怎能不使青龙镇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
      特征之八是繁荣的休闲经济。青龙镇曾涌现出一批休闲产业,其中的“杏花楼”是北宋青龙镇著名的酒楼。青龙镇以海外贸易著称,当时是烟火万家的大镇,时人称之为“小杭州”,不但酒风盛行,酿酒业也非常发达,酒税成为一种重要的税收。宋时卖官酒,酒务便设在青龙镇,江南所卖的官酒,亦都在此制造,其造酒文化可谓历史悠久。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九・酒曲杂录》记载,熙宋十年(公元1077年)青龙镇酒税状况:“秀州旧在城及青龙、华亭、魏塘、大盈、徐沙、石门、牛进、海盐、上海、赵屯、泖口、嵩字、广成、州钱、崇德、汉盘十七务,岁十七万四千九百五十二贯。熙宁十年,祖额一十一万七千八百九贯七十三文,买扑一万五千八十一贯六百文。”可见,酒的消费已经相当高了。
      特征之九是脍炙人口的原创文化。青龙镇以其海舶交集之盛况,繁宇亭台之壮丽,龙舟嬉水之美誉,临江望海之风光,招引了不少名士,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佳句。隐逸文人李行中,字无悔,在青龙江东岸筑亭,苏东坡为亭题额“醉眠亭”,并赋《李行中秀才醉眠亭三绝》。当时苏辙、梅圣俞、李常、陈舜俞、张先、秦观、晃端佑等文人,在醉眠亭中,也都有诗唱和,留下了不少不朽的诗篇。
      特征之十是开放的文化交流。据《松江府志》卷76记载:两宋期间,青龙镇作为中国重要的海内外贸易港口之一,不但与国内的诸多地区如福、建、漳、泉、明、越、温、台等州有直接的贸易往来,而且与许多国家有密切的贸易关系,除了日本和高丽外,还有大食(泛指阿拉伯地区)、�婆(印尼爪哇岛中部)、三佛齐(印尼苏门答腊岛东部)、交趾(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南部)、真腊(今柬埔寨)、篷丰(今马来西亚彭亨)等地。出土于青浦白鹤的一件瓷器,上面形象的阿伯人的褐彩倒贴就说明当时有许多波斯、阿拉伯商人曾从青龙镇上岸,到中国经商,这一瓷器便是重要的文化交流见证者。
      所有这些青龙镇历史文化的特征,展示了青龙镇古代的社会经济、生活变迁和文化风骨,为近现代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注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
      
      青龙镇的古文化和水文化,具有现代上海海派文化的雏形,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融合,其面向海洋、通向海外、走向世界的特征,是青龙镇富有活力的源泉,更是上海海派文化发生、发展、繁荣的源头。
      首先,青龙镇具有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出开放宽松、多元共存的文气。唐朝以后,青龙镇从一个传统的市镇迅速崛起,发展成为吴越地区的重要贸易基地,成为中国历史上起步最早、繁荣程度最高的贸易港口之一。青龙镇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东西南北文化交汇的枢纽之一,也是当时中国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之一。
      青龙镇文化的多样性,还得益于它是一个移民的贸易集镇和港口。天南地北的人流在这里汇集,多元的文化在这里融合,是当时青龙镇文化取得活力的重要源泉。众多人流的到来,不仅为青龙港口贡献了劳力和智力,也带来了中国各地区的文化养分,像米芾、苏东坡、梅尧臣等文人墨客的到来,就使青龙镇的文化得以熔东西南北文气于一炉,从而呈现出丰富多彩、多元互补的形貌。
      综观青龙港的历史原貌,文化的多样性,取决于社会活动和社会阶层的多样性。青龙镇,作为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增长极,要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势必要求青龙港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应该是高度丰富、高度开放的,只有这样,才能具有极强的集聚、辐射能力。
      其次,青龙镇具有文化的包容性,呈现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大气。青龙镇的文化传统是川流汇海、兼容并蓄的,在历史上它就是一个各种文化交融、共存的地方:不仅有中外瓷器的交流,宗教文化的兴旺,各类戏曲、曲艺的演出,酒肆茶楼文化的繁荣等等,还形成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开放、宽容的心态。当时青龙镇的商业贸易则比较讲究按规范办事,遵守游戏规则。这种建立在契约关系上的平等,也构成了以后上海商贸文化的主要内容。诚实守信、平等互利、文化包容,青龙镇的这些文化传统的发生发展,对上海这个现代化城市的商气、文气、大气的形成和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再次,青龙镇具有文化的创造力,呈现出川流不息、江河汇海的生气。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港口,其最主要的特点不在于它生产什么,而在于它对周边地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文化辐射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力。
      考证当时青龙镇的经济贸易活动的繁荣,主要依赖于人才、资金、信息和航海技术。所有这些,使青龙镇形成了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与文化土壤。
      综观之,这种崇尚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原创性,追求精致和谐、争创一流的文化精神,数千年来是一脉相承的,它不仅体现在上海从青龙镇到黄浦江的发展过程中,更体现在上海人的文化性格和精神气质中。上海由小到大,由乡村、集镇到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都是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人文精神及其实践。一座真正具有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包容性的城市,一定是具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的。一座真正具有文化创造力的城市,才会是具有文化辐射力和吸引力的城市。因此,创新是海派文化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参考书目:
      〈1〉青浦县志,乾隆年间
      〈2〉宋会要辑稿
      〈3〉松江府志,嘉庆年间
      〈4〉云间志・隆平寺经藏记,宋
      〈5〉梦粱录
      〈6〉范成大. 吴郡志・水利上、下
      〈7〉吴贵芳. 古代上海述略.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8〉熊月之. 上海通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唐振常. 上海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推荐访问:青龙 上海 历史文化 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