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医务工作 > 正文

    同情与悲悯 一曲同情和悲悯的歌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2 04:26:57 点击:

      未庄的阿Q们稀里糊涂上了法场,成了冤大头似的替罪羊。而《丁庄梦》中丁庄的百姓们却为了切切实实的小康梦豪情满怀地卖起了血浆。这到底是一个中国似的轮回还是一个印度似的果报,抑或是一个中国农民永世不劫的梦魇?读罢阎连科的新著《丁庄梦》不仅没有对这样的思考有所释怀反而更堕入了云里雾中。
      
      1
      
      《丁庄梦》的作者在作品的第一部中抄录了《圣 经・旧约・创世纪》中酒政、膳长和法老的三个梦,本来这三个梦是为了揭示犹太人为何在危机四伏甚至随时会卷入灭顶之灾的历史境遇中何以总是能够绝处逢生的历史寓言。从诺亚到亚伯拉罕再到以撒、雅各、约瑟……。约瑟因为揭破了法老七年丰收后必遭七年饥荒的象征性的梦,获法老的信任与重用,使犹太民族又一次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实际上这个故事的后面贯穿着一个《圣经・旧约》中一以贯之的永恒主题――上帝选择了犹太人,犹太人必须在感恩的同时也要接受天罚。但是,《丁庄梦》的作者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可以与犹太语境相互参照的中国故事。濒死之际的丁庄人依旧惦记着的还是他们的升“棺”梦和发“材”梦。丁亮的棺材,玲玲的棺材,“我”的棺材,不仅是丁庄人的伟大理想也是中国农民的宏伟愿望。棺上画的北京、上海、纽约、巴黎、伦敦寄寓着丁庄人通过卖血走向天堂的愿望。随时可能降临的死神不仅没有给丁庄人带来任何的恐惧和敬畏反而是加倍的仇恨与报复。艾滋病――这个只有洋人、有钱人、作坏事的人才该得的病,竟然也会落到了穷人的身上!落到了豫东平原的丁庄人身上?追根寻源,丁庄人找到了罪魁祸首:丁辉――一个罪大恶极十恶不赦的血头。一个连自己的兄弟都不放过的血头,一个连棺材和阴间姻缘的商机都不放过的血头。灾难的现实源头被作者清晰地揭示出来:县教育局副局长和村长。
      灾难的源起多种多样,对灾难的理解和解释、在灾难面前什么样的方式是可取的?不同民族及不同文化的理解有着巨大的差异。灾难,按中国人一般的理解大至可分为天灾与人祸两种。丁庄的灾难应当属于后一种,与教育局长一手导演的卖血奔小康运动有着更进一步的原因,那就是邻村邻县的影响。这正迎合了布卢姆所谓的“影响的焦虑”。这种焦虑也是中国农民的现代化焦虑的表现之一,从合作社奔天堂、“牛羊胖乎乎,新房齐崭崭,炕上花被窝,屯里梁冒尖”似的天堂应许,到“要想奔小康,就得卖血浆”的丁庄的小康应许,应许的内涵下降了。获得应许果实的“成本”却提高了,结局虽然都是死亡但是饿死毕竟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惯常的习惯方式,而这种由迅速致富愿望导致的迅速死亡的方式却是农民们难以接受的。根源追寻对于丁庄人来说,最直接和便捷的就是丁家,复仇的方式也是庄稼人最擅长的方式――投毒;复仇的对象是让丁家断子绝孙的长孙。这是典型的中国方式。而更令读者感到放心和释怀的恐怕还是作家对丁辉的处理――除恶务尽,斩草除根,大义灭亲,丁庄人对灾难来源的解释通过作者对灾难来源的表达被简单的因果化了,这中间更多更复杂的背景性原因却被淡化了。
      
      2
      
      中国的先人对死亡所采取的态度和西方是有巨大不差别的。孔子要求弟子们不必去思考那些和现实看起来没有什么关系的问题,“未知生,焉知死”。苏格拉底却认为哲学家的首要任务就是思考死亡,在理解死亡的过程中理解生命、生存和生活。丁庄人在面对他人的死亡,亲人的死亡和个人的死亡进态度是很中国化的。丁庄人将死亡称作“下世”,如同“下课”、“下班”,最严重也就是“下岗”一样,并无难以接受、屈辱、绝望的味道。但是死于艾滋病对小康梦尚未实现的丁庄人来说还是无法想得通的。这里涉及到一个“死法”的问题,死是没有问题了,人人都必死。问题是什么时候死,怎么死。毛泽东当年引用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影响了不止一代中华男儿。丁庄人想不开的是――响应号召买血奔小康,这不仅不是不义之事简直就是光荣之事。得病必死,接二连三,而且不分男女老幼。瘦骨嶙峋、浑身疮疖――这些“死法”和“死相”丁庄人不仅没见过听都没听说过。更有甚者,得了这病,婆姨不同铺、汉子不同床――简直是生不如死。饥荒、瘟疫、战争、运动带来的死亡可能远比“热病”带来的死亡人数要多得多。但是在丁庄人心中留下的恐惧、绝望尤其是羞耻、屈辱远没有“热病”更深、更强。
      14世纪欧洲大鼠疫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威尼斯等城市超过二分之一。犹太人因为卫生传统和医术高明加之居住相对集中(因为受歧视而被迫居住“隔都”)死亡概率低于基督教徒,因此被诬陷为鼠疫制造与传播者,(1)造成中世纪“虐犹”事件此起彼伏。希特勒虐杀犹太人只是人类虐犹历史的一次典型案例,并不是什么首创。问题是犹太人对于各种各样的灾难随时降临的死亡(如奥斯威辛)的解释是上帝对他的选民的“考验”,接受起来相对坦然。在犹太作家加缪的笔下,《鼠疫》中的医生里厄从容淡定地面对鼠疫,牧师超度着去天堂的魂灵,守城人坚持自己的职守,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不幸。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里厄听着震天的欢呼声,心中却沉思着:威胁着欢乐的东西始终存在,因为这些兴高采烈的人群看不到的东西,他却一目了然,他知道人们能够在书中看到这些话:鼠疫杆菌永远不死不灭,它能沉睡在家具和衣服中历时几十年,它能在房间、地窖、皮箱、手帕和废纸堆中耐心的潜伏守候,也许有朝一日人们又遭厄运,或者再来上一次教训,瘟神会再发动它的鼠群驱使它们选中某一座幸福的城市作为他们的葬身之地”。(2)――“威胁欢乐的东西始终存在”意味着死亡并不会对哪些人特别关照而不去光顾他。“它们耐心地潜伏守候着,也许有朝一日人们又遭厄运”。鼠疫作为一自然的外来力量,被加缪赋予了一种象征意义――灾难和死亡无处不在。好友塔鲁质问里厄对鼠疫的无望的抗争的意义的时候,里厄承认抗争的结果“是一连串没完没了的失败”。可是里厄更认为“但这不是停止斗争的理由”。“一连串没完没了的失败”,“不是停止斗争的理由”――这也是加缪在《希绪弗斯》一文中表达的核心主题。这里没有任何复仇的意味。
      《丁庄梦》的作者阎连科将加缪的《鼠疫》中里厄的任务交给了丁水阳。如果说里厄象征着灾难和死亡的警示者,守望者和狙击者,那么丁水阳则更像是一个见证人,受害者和灾难终结者。这个亲手杀死自己亲儿子的老人中止了已经进入天堂的长子丁辉的天堂梦。给丁村人也给读者做了一个“圆满”的交待。尽管平原上光光秃秃了,人畜绝尽了。但是丁水阳还是看见了这样让人欣慰的景象:“爷看见平原上一马平川的泥地里有一个女人手持柳枝在泥地里沾一沾,举起柳枝甩一甩。他一甩,地上就有了好多泥人儿。又一沾,再一甩,地上又有成百上千的泥人儿。不停地沾不停地甩一片一片的泥人儿蹦蹦和跳跳,多得和雨地里的水泡一模样,爷就看见一个新的蹦蹦跳跳的平原了。” (3)――好一幅女娲造人图,中国的创世纪。人们对恐惧、绝望、屈辱的“下世”的和逃离的丁庄人、柳庄人、黄水、李二庄、古河渡、二河渡、三河口、上阳庄、明王庄、蔡县、明显、宝山县……豫东平原人的生生不息感到有福了、欣慰了、放心了。
      对作者来说,这真可以算作一个好医生给读者的一济良药。作者真的是用心良苦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中国人,中原人,河南人,豫东人既嫉恶如仇,又宽宏大量。记得鲁迅曾在他的《呐喊・兔和猫》中慨叹道:“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那么,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毁得太滥了。” (4)女人用柳枝甩出来的泥人儿,而且是“不停的沾、不停的甩,一片一片的泥人儿,蹦蹦和跳跳,多得和地里的水泡一模样儿。”造得这样滥,毁起来当然也就轻易、随意。这和犹太人的上帝造人时有所不同,首先是“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另外又“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5)这里,上帝是“照着自己的形象”这与“甩”和“滥”的区别可见一斑,还有,“多得和地里的水泡一模样”和有“气”又“有灵”的“亚当”不同,亚当只有“一个”。而且既要“有气”又要“有灵”。这一切都是上帝以神圣而又严肃的方式而不是以“甩”地随意方式所采取的行为。“甩的”、“多的”当然是“滥的”。“做的”、“少的”、“选的”当然是被珍惜的。在民族的远古记忆里,在对祖先起源的叙述中,就已经打上了鲜明的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解释印记。
      
      3
      
      希腊人的解释别有一番风格:“从前有一次,女神‘烦’在渡河之际看见一片胶土,她若有所思,从中取出一块胶泥,动手把它塑造。在她思量她所塑造的玩意儿之际,朱庇特神走了过来。‘烦’便请求朱庇特把精灵赋予这块成形的胶泥,朱庇特欣然从命。但当她要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她所造的形象时,朱庇特拦住了她。说应把他的名字来称呼这个形象。两位天神正为命名只是争执不下,土地神(台鲁斯)又冒了出来,争说该给这个形象以她的名字。因为实在是她从自己的身上献出了泥胚。他们争论不休,请得农神来做裁判。农神评判看来十分公正:你,朱庇特,既然你提供了精灵你该在他死时得到他的精灵;既然你,土地,给了他身躯,你就理该得到他的身体。而‘烦’最先造出了这个玩意儿,那么,只要他活着,‘烦’就可以占有他。至于大家所争的他的名称,就叫‘homo’吧,因为他是由humus[泥土]造成。”(6)――以上三个人类起源神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构成人祖的原料都是泥土,但不同之处多多,前面我们已经初步区分了中国和希伯来的不同,而希腊的不同就更加明显,首先是“塑造”;然后是“赋予灵魂”;再后是“命名权”;最后是“所有权”。塑造者――“烦”女神;灵魂赋予者――朱庇特;材料所有权――土地神;所有权被一分归三。光是一个命名权就让三个大神争得不可开交。足可见神们对待所造之物的重视程度。另外,和创世纪中上帝创造亚当的最大不同是亚当是一神所造,而“hohm”是众神共造。这和女娲造人相比,无论是塑造的方法,还是塑造过程,抑或是对所塑之物的态度都有着霄壤之别。
       《丁庄梦》的作者用心良苦,在整部作品中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同情和悲悯……。但故事本身的震撼力悲怆性却被作品的结构削弱了、冲淡了、消解了。在笔者看来,这不应该是作者的本意吧。
      
      注释:
      (1)[英]西塞尔・罗斯:《简明犹太民族史》,王福武、王丽丽等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1-273页。
      (2)[法]阿尔贝・加缪:《鼠疫》,顾方济徐志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303页。
      (3)阎连科:《丁庄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页。
      (4)《鲁迅全集》卷一,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1.页。
      (5)《圣经・新旧约全书》中国基督教协会,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印,南京,1982年,第2页。
      (6)[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39页。

    推荐访问:悲悯 的歌 一曲 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