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医务工作 > 正文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怀_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6 04:53:21 点击:

      内容摘要:中国文学史上,用萧索冷落的清秋之景,描写环境,烘托气氛、构造意境,抒发各种凄怆愁苦之情的诗词,颇不少见,本文试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古代文人 悲秋情结 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的闺情(怨)诗,抒写妇人对征夫或游子的思念之情,是通过清秋景物来烘托。中国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中已开其端,那就是曹丕的《燕歌行》了。诗一头就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接下去以“群燕辞归雁南翔”等清秋之景,来衬托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这种闺怨诗,唐宋诗词中很多。
      李清照的闺情词是最富于艺术感染力的,她的后期名作《声声慢》,更是集中地运用清秋景物,抒写国破、家亡、夫死这一连串不幸遭遇,在她心头上所带来的无限悲伤与凄苦之情。这首词一开始就连用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动作、环境、心情,多方面地写出心中的悲苦,为全词定下了基调。以下就用“过雁”、“黄花”、“梧桐雨”这些染上浓重悲愁色彩的意象,选择“黄昏”这一典型时刻,来抒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感受,借秋景来渲染悲愁,可谓淋漓尽致。
      中国古代封建士大夫,当他们忧国忧民,或政治上失意之时,往往登高抒怀,排遣积压在胸中的郁闷愁苦,也多借清秋景物来烘托。杜甫《登高》诗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县)时所作的一首七律。前两联写登高所见上下远近的景物,风急天高,猿啸悲哀;渚渚沙白,众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景色凄清辽阔。后两联由景生情,万里客中悲秋,暮年扶病登高,艰难潦倒,百无聊赖。读着这首诗,仿佛看到老诗人瘦骨嶙峋的身躯,伫立在夔府临江的山上,在萧瑟的秋风之中,吟哦他那心灵深处的悲歌。
      以上所举几类,当然不是悲秋文学的全部,读者已经感受到有一股浓厚悲秋气氛扑面而来。这种悲秋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诗经·蒹葭》开头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借清秋景物起兴“引起所咏之辞”,表现这位男主人公因求偶不得而彷徨苦闷的心情。
      不过正式提出悲秋,最早抒写悲秋文学的作家作品,是宋玉的《九辩》。这首诗开头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哀。”借秋天萧瑟之景,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悲苦之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有名的一篇悲秋文字。此后,这种文学绵绵不绝,代有其人,使几千年的中国文坛上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秋氛围。为什么许多诗文都写到悲秋昵?我认为,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意象经营,做到“象以尽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民族特点和优良传统。而意象就是情景交融的凝聚物。古代诗人写作抒情诗,从来很少直接宣泄,多数是通过外界景物来寄托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来创造典型环境,烘托气氛,构成意境,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的艺术世界中,作者不言“愁”,读者却感到整首诗充满了“愁”:作者不说“悲”,读者则有凄怆难耐,悲不胜言之感。
      第二,离亭别泪,边塞风霜,羁旅行役,闺怨深情,失意登楼等五类诗歌,虽说具体内容有所不同,感情基调则是一样的,都是抒写一种悲愁凄苦之情。因为无论是离亭话别,或羁旅行役……都会在人的感情屏幕上布上一层阴影。“多情自古伤离别”。欢聚之事,都是使人高兴的,而亲(友)人的离散,则使人难受,因为中国人很讲求天伦之乐。
      第三,萧索凄清的秋景,最适合于表达内心愁苦之情。为什么?这里涉及到古人对秋的认识。欧阳修在《秋声赋》中说:“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草指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欧阳修先从秋色、秋容、秋气、秋声四个方面,对秋进行描绘。从他的描绘中我们看到除了秋容清明,给人以“天高日晶”、明朗开阔的感受外,无论从秋色、秋气、秋声诸方面看,秋给予人的感受,都是萧条寂寥,摧败零落的。
      因此,根据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创作原则,用萧瑟凄清的秋景,来表达内心凄怆悲愁之情,那就很自然了。
      田娣,教师,现居湖北襄阳。

    推荐访问:中国古代 文人 情结 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