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医务工作 > 正文

    纪实与虚构 小说_从《纪实与虚构》看中国当代“元小说”创作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7 04:41:12 点击:

      摘 要:所谓“元小说”又译作“超小说”,也被称为“自我意识小说”,即“关于小说的小说”。关于它的别名有很多,如自我生成小说、内小说、自我衍生小说、寓言式小说等等。长篇小说《纪实与虚构》以“纪实”与“虚构”的独特手法,建构了“我”的成长史和“我”母亲的家族史,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体验。王安忆在《纪实与虚构》文本中通过运用暴露创作痕迹、戏拟、关于小说的小说和互文性、作者现身等元小说的典型艺术手法展现了其元小说性。
      关键词:纪实与虚构;元小说
      作者简介:陈瀛,湖南科技大学11级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中学生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0-00-02
      一、概念界定
      “元小说”一词由美国作家威廉·加斯在1970年发表的《小说与生活中的人物》中提出来的,指元小说就是“关于小说的小说”。
      英国小说家兼批评家戴维·洛奇对元小说提出来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另外英国批评家帕特里夏·沃认为“所谓元小说,就是指小说它为了对虚构和现实的关系提出疑问,便一贯地把自我意识的注意力集中在作为人工制品的自身的位置上。这种小说对小说创作本身加以评价,它不仅审视记叙体小说的基本结构,甚至探索存在于小说外部的虚构世界的条件”。
      中国理论界关于元小说的研究论述,很少有评论家提出过自己的定义,其理论都是来自于威廉.加斯、帕特里夏.沃以及华莱士·马丁。这导致中国许多的作家和批评家对元小说的概念本身是什么知之甚少,使得他们对元小说的研究闪烁其词,支离破碎,效果不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元小说”并没有十分清晰的定义,但是它有几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与特定内涵。
      二、内容分析
      《纪实与虚构》是一部虚构表现形式的长篇小说,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我”和“我家族”的故事。整篇小说共有十章,主要划分为单数章节和双数章节两部分,这主要是与小说内部形成统一的结构联系。在单数章节中主要叙述对象是“我”,在此章节中“我”在 “文革”这一特殊时期生长在上海,“我”和“我”家人作为这座城市的外来者,同时也作为一个“同志”的后代,逐步与这座陌生的城市进行联系融合——当火车缓缓驶进上海,“我”坐在一个痰盂上怀揣着欲望与好奇的求学心,为了消除社会组织结构的文革,同时远离上海大刘庄的下放,怀有孤寂之感的归来,在上海这座城市的结婚……这些都是我成长在上海的生活片段与琐碎情感,同时也夹杂的许多议论和阐释,这是小说中单数章节的纪实部分;与单数章节不同的是双数章节主要追溯“我”的母亲家族历史,作者“考证”母亲姓氏“茹”字的来龙去脉,说明了母亲是来自北魏时的蠕蠕族,由此来展开一部关于母亲家族的兴衰史,双数章节主要采用的推理和考证的方式来阐述,具体通过引用的史料,让所描写的一切看起来像是真实发生的一样,但叙事人最为妙处的是在刻画真实的同时也在关键之处又及时的透露出其虚构性的特点,尤其是在双数章节中的高潮部分,通过表述在寻找茹家的过程中有关于茹氏家族荣耀的状元传说与真实的茹家历史存在着相互矛盾之处来揭示出虚构的本质。在双数章节中包含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两种思想,文章中洋溢着大气磅礴、辉煌灿烂的气息,同时间杂对历史变故的忧愁和感伤,通过把“孩子”的个人成长历程与对家族漫长历史的追索相连接,最终通过两条线索在地理上交接合而为一。整篇小说单数章节是在纪实自己在上海当下的生活,在结构中形成了横向的社会关系,与此同时双数章节是在虚构自己母亲的家族史,形成了纵向的历史结构形式,正是这一纵一横造成美妙的形式感,使全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三、《纪实与虚构》的“元小说”性
      王安忆的《纪实和虚构》是中国长篇元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过运用关于小说的小说和互文性、作者现身、暴露创作痕迹、戏拟等元小说的典型艺术手法展现了其元小说性。
      1、暴露创作痕迹
      在作品之中谈论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思路和技巧,故意暴露创作痕迹,这些都是元小说的基本特点。《纪实和虚构》中作者一方面大量的引用历史文献,引经据典的讲述自己家族的历史,证明它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却又不断强调这些看似真实、合情合理、有理有据的家族史其实只是作者靠一些蛛丝马迹,虚构拼凑编成的。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因为作者在“主题先行的倾向”下的选择。作者故意暴露叙述者的身份,强调作品的人为性。作者还在作品中多次设计提示创作思路的字眼来揭示自己的写作思路。例如第六章“这就是我在写我祖先,从漠北到江南的迁徙中,特别强调‘明’这一朝代的原因。”这样是为了构建出一个由一定的叙事技巧和语言构成的不真实世界,更好地使读者意识到他所面对的并不是现实,而是虚构。
      2、戏拟
      对文学史上某种既成的叙述行为、叙述技巧的滑稽模仿是叙事成规的戏拟。《纪实和虚构》中的戏拟主要就是对叙事成规的戏拟。历史小说和史书虽然都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创作,但是历史小说在创作过程中添加了想象和虚构,艺术上进行了夸张。纪实与虚构虽然继承了历史小说的写作套路但是又与历史小说有所差别,那就是对历史小说的戏拟。当历史小说作者们都在尽力让读者相信自己的作品就是真实的历史,而去刻意隐藏作品中的虚构和想象的同时。纪实与虚构却把这些竭力掩盖的虚构一一揭示出来,强调小说创作的人为性和操作性。例如在柔然族的兴衰和元朝的发展这些符合史书记载的大历史前提下,对发生在历史中的故事细节和具体过程的想象虚构,作者都毫不掩饰的展现出来。作者是按照史书记载,一步一步缜密详细的推理去追寻家族的历史,但这些看似天衣无缝的推理下,得到的结果却是人家的历史。纪实与虚构不仅揭示了历史小说虚伪的真实,而且质疑了史书的真实性。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真实性的反思。
      3、关于小说的小说和互文性
      对元小说最简单最常见的界定就是“关于小说的小说”, 在小说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叙述者毫不保留地将小说是如何从一些零碎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和多年的社会见闻被改造成最后作品的整个幕后创作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一特征在第九章中充分地展现给了读者品味。小说的功能、构思和创作过程,叙述者用了整个第九章节进行了阐述。同时采用从理论阐述讲到具体实例的方式来创作,这种方式便使得小说中的互文特征能够很好地在作品中体现。那么,互文指的是什么呢?互文指的是文本和文本之间的关系。文学作品之间都会相互汲取养料以丰富作品的表达,所以每一部作品的文本都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例如《纪实和虚构》的前文本主要包括王安忆的《雨,杀杀杀》、《悲恸之地》等作品。   4、作者现身
      在传统小说中,作者为了体现作品的真实性,竭尽所能的将作者隐藏在作品背后,并且不断的强化描述的人物、环境和故事,已达到让读者将文本误读为现实文本的目的。然而元小说却与传统小说截然相反。作者千方百计地想要证明自己是故事的叙述者、经历者同时也是现实的作者,在作品中现身。这种作者、叙述者、人物三位一体的叙述方式,特意扰乱了作者、叙述者、作品人物的关系,便于作者自由地出入作品,对作品人物、情节、主题等进行评论,给故事营造了一种亦真亦幻,虚实相间的氛围。《纪实和虚构》中“王安忆”是作者,是评论者,是小说的讲述者,同时也是故事的经历者。
      参考文献:
      [1]、Willian H.Gass.Fiction and the Figures of Life[M]. Boston:Nonpareil Books,1971
      [2]、Patricia Waugh.Meta-fictio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lf-conscious Fiction [M].London:Methuen,1984
      [3]、David Lodge.The Modes of Modern Literature.Edward Amold,1979
      [4]、David Kirby.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Thoughts[M]. London:Macmillan Pres,1984
      [5]、高辛勇.修辞学与文学阅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牡,1997.
      [6]、华莱·马丁.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7]、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8]、王又平.元小说:暴露虚构的话语策略.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4).
      [9]、朱明“.元小说”的叙事手段及其操作策略.[J]文史哲,1998(3).
      [10]、洪丽.原小说写作技巧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运用》.[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1).
      [11]、翟红.叙事的冒险:中国先锋语言小说实验微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2]、邓华.元小说的创作策略及其在中国文学中的命运. [J].湖南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7.
      [13]、李肖.论王安忆小说《纪实与虚构》. [J].美与时代.2011.

    推荐访问:虚构 纪实 看中 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