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医务工作 > 正文

    谁让天使举起了屠刀|当你举起屠刀的那一刻起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5 04:50:41 点击:

            人们总是愿意用最美好的词来形容小孩子,他们就像一群小天使一样,永远都那么纯洁无邪。在好莱坞的灾难片中,一个城市可以被轻易毁灭,但观众却很少能直接在银幕上看到一个孩子死去。因为孩子象征着希望。
      所以,当孩子们在电影中做出了残忍邪恶的事情,观众会尤其地恐惧。在恐惧之后,也许我们也该反思:究竟是谁让小天使们举起了屠刀?
      伴随战争长大的孩子
      早在1976年,西班牙导演齐丘·艾吧纳兹·瑟拉多,就拍摄了电影《谁能杀死孩子》。在这部电影中,一对年轻的情侣来到一个西班牙小岛上度假,却发现这里的孩子全部变成了杀人狂。这些外表天真无邪的小天使们,举着斧子和尖刀,将岛上的大人屠杀殆尽,那对无辜的情侣也最终惨死于孩子们之手。
      在故事里,导演并未解释,为何这群孩子会变得如此冷血残忍,似乎一切都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导致的。但在故事之外,答案却呼之欲出。
      电影刚开始的部分,是一段漫长而与故事无关的纪录片。这些黑白的影像,记录了自二战以来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的战争惨状。孩子是这些战争最大的受害者,他们赤身露体地躲避着炮火的轰炸,由于缺乏食品而瘦骨嶙峋、形同骷髅。
      然而在这触目惊心的真实画面之外,导演却在背景声中加入了孩子哼唱歌谣和肆意欢笑的声音。孩子的歌声与笑声,同残酷的画面形成了强烈对比,一种惊悚的感觉油然而生。
      在故事中,当岛上那群疯狂的孩子开始猎杀成人时,他们正是哼唱着这些歌谣、发出这些笑声的。导演借此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现实:是谁把小岛上的孩子们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正是发动战争的那些成人们!
      无论是这部电影的名称,还是故事中主人公反复自问的一句话,就是“谁能杀死孩子”。岛上的成人被孩子们全部杀死,并非是因为他们不能反抗孩子,而是他们不忍反抗孩子。
      讽刺的是,在这个虚构的故事中,没有成人愿意向孩子痛下杀手。但在我们现实的世界里,孩子们却大批大批死于成人们的战争游戏。这些饱受战火摧残的孩子,最终学会了成人的暴力和残忍,反过来向成人举起屠刀。
      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
      小孩子的纯洁常常让他们显得像一张白纸,成人的世界就是他们手中的颜料。重要的不是我们怎样对孩子说,而是我们在孩子的眼前做了什么。
      2008年,英国导演詹姆斯·瓦特金斯执导的影片《伊甸湖》,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珍妮和斯蒂夫这对情侣来到一个叫伊甸湖的地方度假,在这里遇上了一群任意妄为的少年,当斯蒂夫与这群少年发生冲突后,少年人对这对情侣展开了血腥残忍的报复和追杀。
      《谁能杀死孩子》是以一种寓言的方式批判世界上战争对孩子的伤害,我们能够安慰自己说,这不过是一个虚构和幻想中的故事。而《伊甸湖》更多指向的却是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影片强烈的真实感让观众更为压抑,以至于有流传说,该片是根据英国一个真实事件改编而来。
      在影片开始,当珍妮与斯蒂夫驱车前往伊甸湖时,车上的广播正在讨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和英国大选里布莱尔首相的议题。英国政府的一句话成为了整部影片贯穿始终的主题语:政府提倡说,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
      在伊甸湖旁的小镇上,每个成人都贯彻着这句话所体现出的冷漠自私。当这对情侣第一次遭遇孩子们的恶作剧时,斯蒂夫向镇上餐厅的服务员抱怨孩子们缺乏管教,这个服务员却一脸厌恶地说:“又不是我的孩子。”
      男女主角又何尝不是如此?当他们第一次看到这群孩子欺负一个更为弱小的亚裔小孩时,斯蒂夫无动于衷地说:“只要不妨碍我们就行。”
      故事的结局尤为震撼。珍妮终于逃出伊甸湖,却再次落入到孩子们的家长手上。当这群成人知道了他们孩子所犯下的罪行后,决定将这个无辜的女人灭口。一个成人试图反对,其他人告诉他:“你管好自己的事就行了。”
      影片最后,小孩听着楼下珍妮被杀的恐怖尖叫,自己一人走上了阁楼。他对着镜子露出了意味深长的微笑。他将他父母的自私、冷漠、残忍和暴力全部学会了,以后,他会运用得比他父母更好。
      缺乏爱与关怀的世界
      奥地利著名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凭借自己的新作《爱》再次摘取了第6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的桂冠,有意思的是,用哈内克自己的话说,他上一次获得金棕榈的电影《白丝带》恰恰是一部“无爱”的影片。
      其实,在哈内克早期的电影中,无爱一直是他一贯的主题。他的冰川三部曲、《趣味游戏》《钢琴教师》,讲述的都是人们如何在一个缺乏爱与关怀的世界里慢慢变得扭曲、残忍的故事。但真正让哈内克第一次获得戛纳金棕榈褒奖的电影,还是他2009年拍摄的《白丝带》。故事里依然营造了一个无爱的世界,但扭曲者却变成了小孩。
      影片讲述了一个带有悬疑色彩的故事。在1913年的一个德国北部小村庄里,连续发生了多起恶性伤人事件,凶手却迟迟没有被找出来。一个青年教师凭借着蛛丝马迹,渐渐发现这一系列恐怖事件的幕后黑手,其实正是村庄里的孩子们。与《谁能杀死孩子》《伊甸湖》不同,《白丝带》对于暴力的展示是极其含蓄而克制的。在影片中,我们只能看见一个孩子驯服地拿起父亲的鞭子走进房间,然后摄影机就静静地停在门外。但在画面之外,观众却能清楚听见鞭子抽打在孩子身上,以及孩子痛苦的哀嚎声。
      暴力对于导演而言只是一个结果,因此导演真正在镜头前向我们展示的,是蕴藏在暴力背后的,权力的威严。在《白丝带》的所有家庭中,我们看不到一个慈祥的父亲形象,家庭里缺乏爱与关怀,有的只是丈夫和父亲的威严。白丝带原本象征着纯洁,然而这纯洁在父亲的威严之下变成了耻辱的标志。当孩子们因为晚归而错过了晚饭,他们的牧师父亲给他们系上了白丝带,时刻提醒着他们,自己是个不够顺服于父亲的坏孩子。
      白丝带含义的变化,正预示着这群孩子的变化。原本纯洁的孩子,在父亲的威严中学会了权力的快感,懂得了如何以规劝之名,享受支配和惩罚别人的乐趣。最终,这些长大了的孩子变成了纳粹,把整个欧洲都变成一个只有惩戒、没有爱的地狱。
      好莱坞的名利场
      在1993年,好莱坞上映了一部质量平平、水准一般的电影,名叫《危险小天使》。但如果说出这部电影男主角的名字,相信大部分人却耳熟能详,那就是出演了《小鬼当家》系列的童星麦考利·卡尔金。
      好莱坞这座巨大的电影工厂总是想尽各种方法招揽观众,童星是其屡试不爽的一招。然而,过早进入好莱坞这座名利场、暴露在聚光灯之下,并非一件幸事。
      凭借着1990年的《小鬼当家》而红极一时的麦考利,在电影里将他可爱、聪慧的一面深深印在了世界观众的心头,他的现实遭遇却远没有电影里那么美好。突然走红的麦考利,开始变得娇纵、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然而好莱坞为了讨好这只“会下金蛋的雏鸡”,却纵容他的这些恶习,一味地吹捧迁就他。而麦考利的父母,凭借着儿子的成绩,过上了不劳而获的生活。他们丝毫不关心自己的儿子,反而为了抢夺儿子的监护权,闹得对簿公堂。最终,麦考利过上了放荡的生活,抽烟、旷课、酗酒。当他失去了商业价值、不再吸引观众后,好莱坞像扔掉一件垃圾般把他赶出了电影公司的大门。
      从这个角度看,《危险小天使》这部看似荒诞不羁的电影,也许正是麦考利当时复杂心态的写照,同时也是他将来生活的预言。《危险小天使》的故事里,麦考利饰演了一个阴骘、邪恶的孩子亨利。亨利一切的罪行都被一个叫马克的小孩看到,但马克一直都不敢阻止亨利。直到马克发现亨利曾谋杀了自己的弟弟,而现在他正试图谋杀自己亲妹妹和母亲时,马克无法继续坐视不理了。马克向成人求助,但没有一个成年人会相信马克的话,反而认为马克是一个喜欢撒谎的坏孩子。
      谁能相信,一个小孩会如此邪恶?可能就连马克也不明白,亨利这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为什么会如此狠毒残忍,向自己的家人举起屠刀?也许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亨利太聪明、太早熟了,以至于小小年纪的他,早已懂得了去算计、去伪装、去玩弄别人。
      亨利的早熟,何尝不是麦考利的早熟?亨利最终的悲剧,何尝不是麦考利的悲剧?电影最后,亨利和马克同时悬挂在悬崖边缘,亨利的母亲救起了马克,却放弃了亨利。而在现实中,好莱坞同样放弃了麦考利,而选择了另一位童星、马克的扮演者伊利亚·伍德。这位童年时在《危险小天使》里与麦考利演对手戏的小孩,长大后却主演了《魔戒》三部曲里的弗罗多,从此在演艺之路上高歌猛进;而麦考利却再也无人问津。
      电影的世界就是如此奇妙,戏里戏外交织成一幅发人深省的画面。2010年的影片《海扁王》,再次将好莱坞自相矛盾的一面暴露了出来。影片中饰演超杀女的小童星科洛·莫瑞兹,在电影里大爆粗口、杀人不眨眼,但在现实中,刚满13岁的她却不被允许进入影院观看她所主演的这部影片。因为太过暴力,不适合儿童观看。但电影里手举屠刀进行杀戮的,不就是她吗?
      科洛·莫瑞兹是会成为下一个麦考利·卡尔金呢,还是成为下一个伊利亚·伍德?谁也无法预言。但至少,无论戏里戏外,都是好莱坞教会了孩子们举起屠刀。
      责任编辑/翟建农

    推荐访问:屠刀 举起 天使